安徽省马鞍山市两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市两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1:13:32

文档简介

马鞍山市两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答 案
B( “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错误,原文中“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可以看出《茶经》是中华茶文化的新高度的标志,不是形成的标志。)
B(A.“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错误,原文“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是与其他文化共生的,文中没有比较中外茶文化的高下的内容;原文“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表明中国茶文化和其他元素融合,可以使茶文化更丰富,而不是在外国发展更好。
C.“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错误,原文“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可以看出茶文化“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是“天然具有”的。D“首先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茶文化是开放的,没有“首先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表述;)
C
第一段先写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第二段写中华茶文化形式多样。第三段谈中国茶文化传遍世界、吸收新元素,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5、(1)中华茶文化中自古就有以茶待客的传统和礼仪。
(2)中华茶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特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共通语言。
(3)中华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茶和天下”与中国“和而不同、和谐相生”外交理念相通。
(4)中华茶文化过去、现在都成功助力新中国的大国外交。
C(“反映了‘我’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内心中对农村传统生活的排斥”错误,原文为“我说免了,我现在懒得很,路上什么东西都不愿带”,“我”不想带黄豆只是因为“我”嫌麻烦。)
7. B (“与堂哥形成对比”错误,堂哥与堂嫂的形象各具特色,并未进行对比。)
8. ①第一次体现了堂哥对当下生活的满意,无所谓开不开眼界,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 ②第二次体现了堂哥对村庄的依恋,不管别人走不走,他都坚持留守在农村。 ③第三次表达了堂哥不愿给孩子添麻烦,死也要在家乡陪着亡妻的强烈意愿。
9. ①小说开头对堂哥家周围环境的描述和小说结尾堂哥去外地后仍用玉米秆子封门,交代了堂哥从日常生活到生死都与土地息息相关,体现了人与自然深刻而密切的关系。 ②“我”与堂哥关于速成鸡和速成猪的对话,包含了作者对现代养殖业背离自然规律的隐忧。 ③堂哥以务农为生,女婿、闺女在煤矿打工,他们的生存生活资源都源于自然,体现了自然对人的馈赠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 ④堂哥对“我”在城里吃的豆芽不放心,反映了他对城市工业文明的抵触和警惕,侧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一个“其”是代词,译为“那些”;第二个“其”是副词,译为“还是”。
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寇隽没有亲自率队作战,而是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曹琰之。
13.(1)(寇隽)凭借功勋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
(2)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图谋攻取梁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以”译为“凭借”;“授”译为“被授予”;“忧”译为“去世”。第(2)小题的关键点:“遂”译为“于是”;“顿”通“屯”,译为“驻扎”;“图”译为“图谋”。(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①下令让郡县建立学校。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③用礼让勉励他们。(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担任梁州刺史时”,再结合文章的相关文字,找到“让当地的风俗顿时为之一变”的举措,最后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寇隽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隽,都有志向,有德行。寇隽一家友好和睦,和祖辈人住在一起。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在父亲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好事坏事,一定要先对着灵位汇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像这样。寇隽性情又清廉仁爱,不将财利放在心上。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道:“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这样做的。”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他平时的美好志向就是如此。
因为朝廷量才选用人才,寇隽成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隽参与监督军事东讨,凭借功勋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正光三年,被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很快升任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一,建造永宁佛寺,命令寇隽掌管此事。建造费用极多,下级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表彰了寇隽,任命他为左军将军。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因为杨椿是权贵,全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寇隽说:“史底是贫困不堪的百姓,杨公还要强行夺他的土地。如果要减少不足的来给有余的,让我和你们意见相同,,不敢听命。”于是将土地还给史底。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隽坚守正道不屈服,马上委任他为司马,赐给他一百匹帛。那些投靠杨椿替他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
永安二年,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让勉励他们,数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抢建魏兴城墙。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大将军景宗的最小的弟弟。从此梁朝人害怕了。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梁州又很偏远,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寇隽安抚激励将士,大家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寇隽任州刺史简朴清苦,不置办家业。任职期满,他儿子等人都步行回去。州吏百姓给寇隽送行,一路留恋不舍,经过多时才走出州境。
14.C(3分)
解析:“摇残”表现了水中倒影被涟漪冲散的景象,“领尽”指诗人拄着短杖踏遍了绍兴城郊的每一个角落,全句描写出深邃、悠然的意境,表现悠然、恬淡的心境,故选C。
15.(6分)
(1)淡泊宁静;“晚归始解卧林丘”,人生短暂,人到晚年,无须太看重名利,学会放下无法实现的的抱负,回归淡泊。
(2)修身养性;“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爱惜身体,不可肆意挥霍健康;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
(3)热爱生活:“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经常泛舟远足,以排遣烦闷,保持心情畅快。
(4)超脱世俗;“尽言未办常扃户,竟是吾身得自由”,安贫乐道,说多做少,闭门不出,也可以让身心自由,获得自我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感悟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6.(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17.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符合语境要求。“独当一面”指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无“成就高”之意,程度过轻。根据前文“要成为名人并非易事”,以及后文“才能通过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出“该人在这一领域成就和地位比较高”之意。选用“出类拔萃”
第二空,“口耳相传”指口头传授,符合语境要求。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根据顿号可知,所填词语与“书籍记载”构成并列一致,都表示一种客观的、能够使众人所知的方式。选用“口耳相传”。
第三空,“声名鹊起”指知名度迅速提高。声名远扬:名气很大,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语境指人人都可能迅速成名,选用“声名鹊起”。
18. 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名人”在语境中略带贬义,带有讽刺否定的意味。
A.突出强调;B.特定称谓;C.讽刺否定;D.引用。
19. 经济高速运转致使社会贫富悬殊、竞争日益激烈,这造成现代人急功近利、“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浮躁心态。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语意重复,“社会贫富悬殊”,“悬殊”是“差距大”之意,删掉“差距”。
(2)“造成”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浮躁心态”。
20. C
解析:原文中的“是”表示判断。A项中的“是”为形容词,正确,合理;B项,加重语气;C项,表判断;D项,指示代词。
21. 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减少;②于是出现“春困”的现象;③还与工作(运动)、饮食、睡眠等因素有关。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后文“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可知当填写“进入大脑的血液减少”等相关内容;第②处,总结句,前文在讲“春困”产生的原因;第③处,前文讲“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后文提到工作(运动)、饮食、睡眠三个方面,故填“还与工作(或运动)、饮食、睡眠、运动等有关”。
22.题目解析:
本文的论题是“毅力”。
三则材料之间是有逻辑性的。第一则侧重在“毅力”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仁人志士必须“弘毅”。第二则材料指出了“毅力”为人所缺乏的事实。第三则材料则说明了一般人们缺乏毅力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
由于材料所给的论说方向很明确,只要是论说“毅力”均合乎题意,因此在对学生作文立意的评判上,对于泛泛而谈“毅力”的作文不宜评分太高,学生一定要在以上两方面有所阐发,才能得到较高分数。
首先,学生在行文(中心句表述、论证的角度、例子的选取)中,应该表现出对“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之“仁”与“任”的理解,这其中一定可以看出学生立意的高低和格局的大小,是之为“上档次”。
第二,学生应该在作文中体现出自我反省的精神,这一点同样会在中心句表述、论证的分析以及事例的选取中表现出来。学生需要直面自己的弱点,在对自我,对身边人的严厉剖析当中,找到战胜自我,提升“毅力”的途径,是之为“接地气”。马鞍山市两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 文
(时间:150分 满分150)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B. 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C. 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 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C. 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
D. 茶与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此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 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 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D. 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 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茶文化”成为了“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儿都不去
刘庆邦
回村时,我路过堂哥的家门口,就顺便拐到堂哥家看了看。小屋门前,是堂哥和堂嫂的责任田。小屋前面没有搭院墙,开门一个跨步,就迈进了责任田。责任田里种了小麦,还开了一小片菜园。麦田是黄的,菜园是绿的。菜园里种了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还有苋菜、荆芥等,想吃什么菜,随时可以到菜园里采摘。在麦田的正中间,是堂叔和堂婶子合葬的坟墓。因坟堆上长有一些桑树、楮树条子,看去也是一堆绿。堂哥只要一开门,就能看到他父母的坟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堂哥是父母的守墓人。
我刚走到堂哥家小屋的东边,从狗窝里窜出一只小黑狗,冲着我叫起来。小黑狗身量不大,叫声却不小,一副拒人的凶恶样子。
堂哥闻声从小屋里走了出来,喝住了小黑狗的狂叫。堂哥手里还端着小半碗吃剩下的面条,把面条倒进了狗窝前面的一只粉红色塑料盆里。
我说小狗儿的生活不错,主人吃鸡汤面条,小狗也跟着吃。我问堂哥,鸡汤是事先熬好的吗?
堂哥说不是,他买了一只褪掉毛的肉鸡,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用刀子片下一点儿肉,切成肉丝,下油锅一炒,兑上水一煮,鸡汤就成了,下出的面条就有了鸡汤味。说着,他领我到屋里,指给我看他挂在墙上的那只肉鸡。我见那只白里透红的肉鸡个头不小,简直像一头小猪。我说这只鸡够大的。堂哥说,现在的肉鸡都是用饲料催起来的,长肉期间,一天到晚用日光灯照着,不许乱动,只许长肉。一只鸡不到四个月就长满了肉,每只鸡都有十来斤。
我说了不得,现在干什么都提速了。
别说养鸡了,现在养猪也快得很。过去各家各户养猪,哪头猪不得喂上一年两年。现在可好,养猪场里养猪,一头猪四个月就可以出栏卖钱。
我问堂哥:嫂子呢,怎么没看见嫂子呀?
堂哥说:你嫂子到城里帮闺女看孩子去了。
闺女在哪个城市?
山西阳泉。
阳泉我去过,那里有煤矿。
不错,我女婿就是在煤矿打工,闺女后来也去了。
你怎么不跟嫂子一块儿去呢?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嘛!
我才不去呢,在家里好好的,我哪儿都不去,一辈子都不打算出去。外面再好,那也是人家的。依我看,开不开眼界都是那么回事,开了,多不到哪儿去,不开,也少不到哪儿去。堂哥接着说了他不外出的三个原因:一是地总得有人种,不能让好好的地荒着;二是他儿子一家都到城里去了,儿子把家里的钥匙留给了他,他得帮儿子看着房子;三是他在本地也能帮人家干活儿,也能挣到现金,何必非要到外面去呢!总的来说,一个人有地种,有钱挣,有饭吃,有衣穿,天底下平平和和的,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我说他是知足常乐。
他再次说,反正他哪儿都不去,就算全村的人都走光了,他一个人也要留在村里。
我说那好,我每次回来都能看到你。
他问我啥时候回北京,他准备送给我几斤黄豆,让我带回北京自己生豆芽儿吃。他说现在街上卖的豆芽儿不能吃,别看又粗又长,里面都是催生素,一点豆芽味儿都没有。
我说免了,我现在懒得很,路上什么东西都不愿带。
来年夏天,当支书的堂弟打电话向我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说堂嫂出事了。我问怎么回事儿?堂弟说,堂嫂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一袋麦子,去外村的打面机房打面。骑到村子北面的小桥上,电动车拐弯太猛了,一头扎到了小桥下面小河的泥水里,电动车和麦子都砸在堂嫂身上。等村里人赶过去把堂嫂抬上岸,堂嫂已经软塌塌的,一口气都没了。
堂嫂的突然离世,对堂哥的打击可想而知。堂哥要是有手机的话,我会打通他的手机,安慰他一下。堂哥一直没买手机,我无法安慰他。
秋天回老家,我再去看望堂哥,见堂哥的身体垮了下来。他先是精神垮塌了,身体很快也跟着垮塌了。他得的是脑梗,整个身体也跟着僵硬了,不灵活了。我看见堂哥时,他正站在他的小屋门口啃一个剩馍。剩馍里夹着一些酱色的咸菜,他双腿叉着,一只胳膊拐着,另一只手在往嘴里送馍。看见我,他停止了吃馍,好像不认识我一样,看了我一会儿,似乎才终于认出我是谁,叫了一声我名字的后两个字。我答应了一声,几乎掉下泪来。我对堂哥说:你一个人在家里不行,还是跟着孩子好一些。
堂哥说他还行,能自己照顾自己,饿不死,也冻不死。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愿去给孩子们添麻烦。他哪儿都不去,死也要死在家里。说着,他拿馍的手往前面不远处堂嫂的坟头示意了一下,说看见了吧,我将来的位置就在那里。
我劝堂哥不要太悲观,赶上了好时候,要好好活着。
世上很多事情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有时要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堂哥到底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极不情愿地转移到外地去了。2021年初冬,我回老家,见堂哥家小屋的门被封上了。封门用的东西是一些打成捆的玉米秆子,有个别麻雀在干枯发黄的玉米秆子上面卧着,不时叫上一声。一些干树叶子像冬天的雪一样被风旋到了门口,脚一踩哗哗作响。
(节选自《大家》2022年第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堂哥家屋前是种着小麦的田地和种着各种菜的菜园,可见堂哥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以及农村生活的淳朴。
B. “我”和堂哥关于养鸡、养猪的一番对话,既客观地描述了社会飞速发展的现状,也暗含了一丝感慨和无奈。
C. “我”回北京前,堂哥准备送“我”几斤黄豆,而“我”却懒得带,反映了“我”受城市生活的影响内心中对农村传统生活的排斥。
D. 堂哥最终还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转移到外地去了,对此他也无可奈何。在这离乡的无奈之中,蕴含了一种悲剧色彩。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善于以平实的笔触达到真实生动的效果,如写堂哥片鸡肉,寥寥数语中就将生活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B. 文中堂嫂没有正面出场,而是在“我”与堂哥、堂弟的对话中提及,但其勤劳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堂哥形成对比。
C. 小说中人物的交谈内容,既有直接引述,也有转述,在对话感和叙述感上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与融合。
D. 结尾处玉米秆子、麻雀、干树叶子等意象颇具象征意味,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细腻传神,融情于景。
8. 小说中堂哥说了三次“哪儿都不去”,请简要分析其含意。(6分)
9. 刘庆邦多年来以“人与自然”为母题进行着现实主义写作,其作品中广泛而深刻地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选自《周书》卷三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B.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C.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D.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指官员的调动,一般指升职,也可指平调。但“左迁”指贬官。
B.“其附椿者”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出”在文中指官员由京城到地方上任职,“入”有与之相对之意。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来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隽守孝知礼。父亲去世很久,他坚持在父亲平生所居屋内陈设物品,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
B.寇隽清廉仁爱。寇隽认为在不好的树荫下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不能丧失德行获得钱财。
C.寇隽坚守正道。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全都说杨椿有理,寇隽没有附和。
D.寇隽善于作战。梁朝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亲自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将领曹琰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部,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4分)
(2)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4分)
(二)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遣兴 陆游
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
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
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
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
[注]①玉抵鹊,亦作“玉抵禽”。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转喻肆意挥霍。②短筇: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诗人晚年怀念过往,回忆自己的人生足迹,走向归隐山林的人生归宿。
B. “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晚归生活的状态和认识,启迪深远。
C. 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词语用语精准,描绘出空旷悲凉的意境。
D. 全诗叙议结合,描写形象,以境寄情,首尾呼应,体现出整饬谨严的章法。
15.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写了哪些人生感悟。(6分)
16.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
(4)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六国败亡教训,警告统治者“ ”,又借古讽今,劝诫当朝统治者,莫要以大宋天下“ ”。
(5)“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传播媒介极不发达的年代,要成为名人并非易事,他必须在某一领域 ,才能通过 、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而在以数字网络为媒介的时代,尤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者,人人都可能 ,出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于是“名人”遍地开花。经济高速运转致使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竞争日益激烈,这造成现代人急功近利、“物质至上”、“娱乐至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份从容淡定似乎已很难寻觅,“抢头条”仿佛变成了公众人物的生存法则。拨开热闹纷繁的表象,仔细想想那些经常占据头条的名人们,他们开启了大众什么智慧!
17.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独当一面 街谈巷议 声名鹊起 B. 出类拔萃 街谈巷议 声名远扬
C. 独当一面 口耳相传 声名远扬 D. 出类拔萃 口耳相传 声名鹊起
18.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名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B. 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
C.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 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 ①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 ② 。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 ③ 。“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 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 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 “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②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
——知乎高赞回答
③刀口向内,与自己的欲望作战,与自己的散漫、好逸恶劳的天性作战!
——知乎高赞回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