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21 13:0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2019 年 12 月 8 日在重庆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 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赛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 NaHCO3 发生中和,血浆 pH 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营养物质被消耗不会使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机体通过调节机制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A错误;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会与之发生中和反应,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大量流汗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然后通过调节回到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 c 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 X=Y(指针偏转方向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 a 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Na+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B.若刺激 b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若刺激 c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不偏转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 d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发生 2 次方向相 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 A 传到 B;刺激 e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偏转 1 次,说明兴奋不能从 B 传到 A
D.刺激 d 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一次偏转的先后顺序,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在a点末受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Na+跨膜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A正确;
B、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接线点,此时左接线点膜外为负电位,右接线点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接线点时,右接线点膜外变为负电位,左接线点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左右接线点,因此电流计①将不偏转,B正确;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则需分别刺激电流计②的左右接线点所在的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观察电流计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因该实验是验证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A传递到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B。因此,当刺激d(或a或b或c)点时,产生的兴奋先后传到左右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当刺激e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到达右接线点,不能到达左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C正确;
D、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泡菜、果酒、果醋是通过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传统发酵技术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缺少糖源时,乙醇既是醋酸发酵的底物,又可以抑制杂菌繁殖
B.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先通气,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后期再进行密封发酵
C.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所致
D.果醋、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的pH 都是逐渐降低
【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且其无氧呼吸产物只有乳酸,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不需要通气,B错误;
C、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抑制乳酸菌产生乳酸所致,C正确;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发酵液会产生碳酸,醋酸菌的有氧呼吸能产生醋酸,故二者发酵液的pH都呈逐渐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制作利用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制作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4.(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近年来,宠物狗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宠物狗饲养的过程中,必须为其定期注射疫苗。人一旦被狗咬,为安全起见,也需注射狂犬疫苗。下面是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使用的部分说明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了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
B.清理伤口时,消毒数次,不包扎,能减少咬伤者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C.全程注射狂犬疫苗,表明机体产生的抗体达到一定量后,才能有效抵御狂犬病病毒
D.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相当于注射抗体,能与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直接消灭狂犬病毒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注射疫苗以后,机体会对疫苗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了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A正确;
B、消毒数次可以减少伤者被咬处的狂犬病毒,不包扎增加空气的流通可以减少厌氧菌感染的机会,B正确;
C、全程多次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增多体内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表明机体产生的抗体达到一定量后,才能有效抵御狂犬病病毒,C正确;
D、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与已经侵入细胞内部的狂犬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需要由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后,将抗原暴露出来才能消灭狂犬病毒,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5.(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 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蟹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水稻,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蟹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水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6.(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蜘蛛和甲、乙两种昆虫。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为食。甲在白天活动,乙在夜晚活动。甲采食该种植物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物质,该物质既可吸引甲的天敌,也能驱赶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昆虫不同时活动,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上述生物构成2条食物链,蜘蛛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C.乙昆虫的活动受到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的影响
D.若甲昆虫的数量减少,则乙昆虫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上述生物构成2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甲;植物→乙→蜘蛛,蜘蛛处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题干中白天和夜晚分别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说明物理信息对乙昆虫活动的影响;挥发性物质能驱赶乙昆虫说明乙昆虫的活动受到化学信息的影响,C正确;
D、若甲昆虫的数量减少,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乙昆虫的数量会增加,但由于蜘蛛对于乙昆虫的捕食,乙昆虫的数量不会持续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7.(2022·湖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徜徉古诗意境,思考科学问题。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纷纷细雨能为杏树开花提供必需的水分
B.杏树开花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周期性
C.花开花落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相关联
D.“杏花村酒”的酿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凋亡;果酒果醋的制作;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水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雨水能为杏树开花提供必须的水分,A正确;
B、植物生长受环境影响,杏树在春季开花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周期性,B正确;
C、花开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花落过程涉及到细胞凋亡过程,C正确;
D、酒的酿制主要是酵母菌的发酵过程,酵母菌是碱性厌氧性生物,即能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等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2)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8.(2021·河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说法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B说法正确;
C.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差减小,C说法错误;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都属于等神经递质,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神经递质的分子质量一般较小,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一些氨基酸、激素和气体等,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之中,经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9.(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A正确;
B、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预防作用,但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能治疗,B错误;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无症状,但也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10.(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 0~13 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曲线②的 K 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茵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
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1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如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FeSO4 0.01g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琼脂 15 g 定容至 1000mL
MgSO4·7H2O 0.5 g 抗生素 0.1 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的微生物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
C.本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抗生素和 NaNO3,并加入尿素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从培养基成分看,配方中含有凝固剂琼脂,故依物理性质划分,应属于固体培养基,A正确;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葡萄糖属于有机碳源,因此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加入的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异氧型微生物,都可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都属于真核生物,因此该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B正确;
C、本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添加是为了筛选能够抗该抗生素的微生物,C错误;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因抗生素有杀菌作用,故应除去抗生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13.(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同学们去香蕉种植合作社开展研学活动,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不会受到乙烯影响
B.实验材料应选择已经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
C.根据实验安排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会受到乙烯影响,因为对照组香蕉会产生内源乙烯,A错误;
B、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B错误;
C、图示表明每两天取样一次,共6次,为了了解香蕉实验前本身的还原糖量、淀粉量、果皮色素量,应该从0天开始,故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C正确;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应该是还原糖量增加,淀粉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解答实验方案评价类试题的一般思路:
14.(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如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该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 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 9 年调查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衰退型
B.0-4 年内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
C.在 12 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20 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已知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分析图示可知,在第9年,λ小于1,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减少了,有可能是迁出率大于迁入率,不能说明该生物群落的年龄组成衰退型,A错误;
B、在0~4年,λ=1,说明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B错误;
C、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计算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一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在12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 C错误;
D、20~24年间,λ值大于2,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且每年的增长速率相同,呈“J”型增长,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20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λ= 当年该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当λ< 1时,种群数量将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λ=1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5.(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某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如图 1.其中 1、II、Ⅲ、IV 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 代表 能量的形式,某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如图 2。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图 1 还可以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
B.图 2 猫头鹰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图 1 中的Ⅲ
C.图 2 中 B 的同化量与 A 的同化量的比值,一般 10%-20%
D.图 2 中若猫头鹰的能量来源均等,其增重 3kg 至少消耗 A 为 225kg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某一段时间的生物量金字塔是倒置的,生产者的生物量比初级消费者少,A错误;
B、图 2 猫头鹰(第三、第四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来自于图 1 中的II、Ⅲ,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B没有包含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C错误;
D、图2中若猫头鹰的能量来源均等,其增重3kg至少消耗A为1.5÷0.2÷0.2+1.5÷0.2÷0.2÷0.2=225kg,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 分析图1能量金字塔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 是流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E2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 。
2、图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其中A为第一营养级,猫头鹰为最高营养级生物。除了第一营养级生物外,其他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16.(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 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 必须设置空白对照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先滴 加培养液进计数室,再盖盖玻片计数
C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可依据小动物趋湿、趋光、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收 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之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但不需要空白对照,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进行计数,B错误;
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就是要研究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等,C正确;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依据小动物避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收 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对于实验不熟悉的情况下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或代表性)。
二、综合题
17.(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辣椒素是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使皮肤产生灼烧 感。辣椒素型瞬时受体电位蛋白(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激活后促进细胞外 Ca2+、Na+ 内流,进而介导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如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等。TRPV1 不仅对辣椒素有反 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当处于温度在 43℃以上的外界环境时,TRPV1 就会打开,最终产生痛觉。 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    (用具体名称和箭头表示)。
(2)辣椒素与 TRPV1 结合后,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一过程属于   调节。
(3)吃辣椒后, TRPV1 所在的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   ,产生热觉。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4)极少数人吃辣椒会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的表现。此时辣椒称为   。
【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2)神经
(3)大脑皮层;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免疫防御;过敏原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由题辣椒素可使皮肤产生灼烧感可知,TRPV1主要分布在皮肤表面,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2)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一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且激素没有进一步发挥作用,故属于神经调节。
(3)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TRPV1所在的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热觉;由于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4)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免疫系统免疫防御功能过强的表现;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8.(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   (填“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2)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   ;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至少答出两点)。 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
【答案】(1)双子叶;随机取样;标记重捕法
(2)食物和栖息空间
(3)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降低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1)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 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随机取样;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的空间;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该物种的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入侵物种的爆发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样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三、实验题
19.(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阿卡波糖是国外开发的口服降糖药,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型新药,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植物来源的生物碱 NB 和黄酮 CH 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为 此,将溶于生理盐水的药物和淀粉同时灌胃小鼠后,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水平,实验设计及部 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每组 10 只) 给药量(mg/kg 体重) 给药后不同时间血糖水平(mmol/L)
0 分钟 30 分钟 60 分钟 120 分钟
生理盐水 - 4.37 11.03 7.88 5.04
阿卡波糖 4.0 4.12 7.62 7.57 5.39
NB 4.0 4.19 7.60 6.82 5.20
CH 4.0 4.24 7.28 7.20 5.12
NB+CH 4.0+4.0 4.36 6.11 5.49 5.03
(1)将淀粉灌胃小鼠后,其在小鼠消化道内的最终水解产物葡萄糖,由肠腔经过以下部位形成餐后血糖,请将这些部位按正确路径排序:   (填字母)。
a.组织液 b.血浆 c.小肠上皮细胞 d.毛细血管壁细胞
(2)血糖水平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是由于胰岛素一方面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   、 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   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本实验以   作对照组,确认实验材料和方法等能有效检测药物疗效。 根据表中的数据,该研究的结论    。
(4)NB 和 CH 联合使用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 计实验加以研究。实验材料及用具:糖尿病模型鼠、生理盐水、W 药物(NB 和 CH 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成)、血糖仪等。请简述实验思路:   。
【答案】(1)cadb
(2)氧化分解;肝糖原的分解
(3)生理盐水组与阿卡波糖组;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
(4)选取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灌胃适量的不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等量的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用血糖仪定时检测两组鼠的血糖水平。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葡萄糖由肠腔被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再由细胞另一侧释放进入a组织液,然后穿过d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b血浆,形成血糖。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3)由分析可知,本实验以生理盐水组作为空白对照,以阿卡波糖组为标准对照,以确认实验材料和方法等能有效检测药物疗效。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单独灌胃NB或CH时,实验期间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共同灌胃NB+CH时,血糖浓度比单独灌胃NB或CH时的血糖浓度更低,说明,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
(4)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NB 和 CH 联合使用能否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实验自变量是是否使用NB 和 CH (即W药物),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应当选取糖尿病模型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作为对照组,灌胃适量的不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乙组作为实验组灌胃等量的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因变量的检测需要用到血糖仪,即用血糖仪定时检测两组鼠的血糖浓度。
【分析】1、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
2、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原则,(3)可重复原则,(4)科学性原则。
20.(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资料一: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而难以实现的重大课题。我国科 学家以水稻为基础建立了稻芋蛙鳅共养体系,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 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荫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 的害虫捕杀,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 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 资料二:部分高寒草甸区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研究发现,在所有 恢复草地的方法中,施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某高寒草甸区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植被丰富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 植物地上生物量 g·m-2
对照组(不施肥) 6.51 1.46 205.21
农家肥组(有机质为主) 7.53 1.54 215.17
氮肥组(尿素为主) 12.92 1.94 300.0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一中,该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至少答两点)。
(2)资料一中,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人们利用上述特性驱避害虫属于   防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防治方法的生物学意义是   。
(3)资料二中,分析表中结果,施氮肥更有利于高寒草甸区的草地恢复,理由是   。结合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分析施农家肥处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   。
【答案】(1)循环、协调、整体
(2)生物;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材料一中“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体现了循环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等体现了协调原理。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 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体现了整体原理。
(2)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对生物的趋避作用,即为生物防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昆虫减少食用芋头,使得芋头的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所以,该防治方法的生物学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氮肥组(尿素为主)的植被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均更高,所以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寒冷,所以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
【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四、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类消耗了大量的一次性口罩,这些口罩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 造成一定的污染。某科研人员欲筛选出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主要成分是由 C、 H 两种元素组成 的聚丙烯纤维)的细菌,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该培养基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的四大营养物质分别是碳源、   。
(2)通过相关实验来选择较合适的土壤样品,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3)图中“甲”指的是   ,将分离纯化得到的不同菌种分别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鉴别培养基以   为唯一碳源,并加入了能与之结合的显色染色剂,从而方便挑选菌群。
(4)分离纯化聚丙烯纤维降解菌时,为了使培养皿上出现的菌落尽可能都是单菌落,应采用的方法是   。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   。
【答案】(1)氮源、水和无机盐
(2)土壤样品的种类;一次性口罩的腐烂程度
(3)选择培养(或扩大培养);聚丙烯纤维
(4)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时,每一个菌落都来源于分散的单个细胞。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1)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同时还能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2)根据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的细菌。因此,通过相关实验选择较合适的土壤样品时,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样品的种类,选择最合适土壤样品的指标是一次性口罩的腐烂程度,腐烂程度大的土壤样品中的菌株就是符合条件的菌株。
(3)由图可知,甲是选择培养(扩大培养),将分离纯化得到的不同菌种分别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鉴别培养基以聚丙烯纤维为唯一碳源,并加入了能与之结合的显色染色剂,从而方便挑选菌群。
(4)分离纯化聚丙烯纤维降解菌时,为了使培养皿上出现的菌落尽可能都是单菌落,应采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时,每一个菌落都来源于分散的单个细胞。
【分析】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2019 年 12 月 8 日在重庆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 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赛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 NaHCO3 发生中和,血浆 pH 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 c 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 X=Y(指针偏转方向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 a 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Na+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B.若刺激 b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若刺激 c 点,电流计①指针将不偏转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 d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发生 2 次方向相 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 A 传到 B;刺激 e 点,若电流计②指针偏转 1 次,说明兴奋不能从 B 传到 A
D.刺激 d 点,观察电流计①、②指针发生第一次偏转的先后顺序,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3.(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泡菜、果酒、果醋是通过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传统发酵技术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缺少糖源时,乙醇既是醋酸发酵的底物,又可以抑制杂菌繁殖
B.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先通气,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后期再进行密封发酵
C.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所致
D.果醋、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的pH 都是逐渐降低
4.(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近年来,宠物狗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宠物狗饲养的过程中,必须为其定期注射疫苗。人一旦被狗咬,为安全起见,也需注射狂犬疫苗。下面是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使用的部分说明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了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
B.清理伤口时,消毒数次,不包扎,能减少咬伤者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C.全程注射狂犬疫苗,表明机体产生的抗体达到一定量后,才能有效抵御狂犬病病毒
D.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相当于注射抗体,能与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直接消灭狂犬病毒
5.(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 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蟹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水稻,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6.(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蜘蛛和甲、乙两种昆虫。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为食。甲在白天活动,乙在夜晚活动。甲采食该种植物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物质,该物质既可吸引甲的天敌,也能驱赶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昆虫不同时活动,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上述生物构成2条食物链,蜘蛛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C.乙昆虫的活动受到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的影响
D.若甲昆虫的数量减少,则乙昆虫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7.(2022·湖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徜徉古诗意境,思考科学问题。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纷纷细雨能为杏树开花提供必需的水分
B.杏树开花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周期性
C.花开花落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相关联
D.“杏花村酒”的酿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8.(2021·河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9.(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
10.(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 0~13 天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曲线②的 K 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
1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12.(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如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FeSO4 0.01g
K2HPO4 1 g 葡萄糖 30 g
琼脂 15 g 定容至 1000mL
MgSO4·7H2O 0.5 g 抗生素 0.1 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的微生物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
C.本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抗生素和 NaNO3,并加入尿素
13.(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同学们去香蕉种植合作社开展研学活动,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不会受到乙烯影响
B.实验材料应选择已经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
C.根据实验安排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4.(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如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该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 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 9 年调查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衰退型
B.0-4 年内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
C.在 12 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20 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15.(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某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如图 1.其中 1、II、Ⅲ、IV 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 代表 能量的形式,某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如图 2。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图 1 还可以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
B.图 2 猫头鹰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图 1 中的Ⅲ
C.图 2 中 B 的同化量与 A 的同化量的比值,一般 10%-20%
D.图 2 中若猫头鹰的能量来源均等,其增重 3kg 至少消耗 A 为 225kg
16.(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
A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 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 必须设置空白对照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变化 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先滴 加培养液进计数室,再盖盖玻片计数
C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可依据小动物趋湿、趋光、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收 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7.(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辣椒素是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使皮肤产生灼烧 感。辣椒素型瞬时受体电位蛋白(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激活后促进细胞外 Ca2+、Na+ 内流,进而介导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如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等。TRPV1 不仅对辣椒素有反 应,高温同样能激活它。当处于温度在 43℃以上的外界环境时,TRPV1 就会打开,最终产生痛觉。 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    (用具体名称和箭头表示)。
(2)辣椒素与 TRPV1 结合后,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一过程属于   调节。
(3)吃辣椒后, TRPV1 所在的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   ,产生热觉。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4)极少数人吃辣椒会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的表现。此时辣椒称为   。
18.(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   (填“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2)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   ;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至少答出两点)。 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
三、实验题
19.(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阿卡波糖是国外开发的口服降糖药,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型新药,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植物来源的生物碱 NB 和黄酮 CH 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为 此,将溶于生理盐水的药物和淀粉同时灌胃小鼠后,在不同时间检测其血糖水平,实验设计及部 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每组 10 只) 给药量(mg/kg 体重) 给药后不同时间血糖水平(mmol/L)
0 分钟 30 分钟 60 分钟 120 分钟
生理盐水 - 4.37 11.03 7.88 5.04
阿卡波糖 4.0 4.12 7.62 7.57 5.39
NB 4.0 4.19 7.60 6.82 5.20
CH 4.0 4.24 7.28 7.20 5.12
NB+CH 4.0+4.0 4.36 6.11 5.49 5.03
(1)将淀粉灌胃小鼠后,其在小鼠消化道内的最终水解产物葡萄糖,由肠腔经过以下部位形成餐后血糖,请将这些部位按正确路径排序:   (填字母)。
a.组织液 b.血浆 c.小肠上皮细胞 d.毛细血管壁细胞
(2)血糖水平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是由于胰岛素一方面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   、 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   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本实验以   作对照组,确认实验材料和方法等能有效检测药物疗效。 根据表中的数据,该研究的结论    。
(4)NB 和 CH 联合使用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 计实验加以研究。实验材料及用具:糖尿病模型鼠、生理盐水、W 药物(NB 和 CH 按一定比例配置而成)、血糖仪等。请简述实验思路:   。
20.(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资料一: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而难以实现的重大课题。我国科 学家以水稻为基础建立了稻芋蛙鳅共养体系,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 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荫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 的害虫捕杀,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 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 资料二:部分高寒草甸区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研究发现,在所有 恢复草地的方法中,施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某高寒草甸区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植被丰富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 植物地上生物量 g·m-2
对照组(不施肥) 6.51 1.46 205.21
农家肥组(有机质为主) 7.53 1.54 215.17
氮肥组(尿素为主) 12.92 1.94 300.0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一中,该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至少答两点)。
(2)资料一中,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人们利用上述特性驱避害虫属于   防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防治方法的生物学意义是   。
(3)资料二中,分析表中结果,施氮肥更有利于高寒草甸区的草地恢复,理由是   。结合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分析施农家肥处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   。
四、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梅州期中)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类消耗了大量的一次性口罩,这些口罩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 造成一定的污染。某科研人员欲筛选出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主要成分是由 C、 H 两种元素组成 的聚丙烯纤维)的细菌,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该培养基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的四大营养物质分别是碳源、   。
(2)通过相关实验来选择较合适的土壤样品,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3)图中“甲”指的是   ,将分离纯化得到的不同菌种分别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鉴别培养基以   为唯一碳源,并加入了能与之结合的显色染色剂,从而方便挑选菌群。
(4)分离纯化聚丙烯纤维降解菌时,为了使培养皿上出现的菌落尽可能都是单菌落,应采用的方法是   。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营养物质被消耗不会使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机体通过调节机制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A错误;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会与之发生中和反应,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大量流汗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然后通过调节回到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2.【答案】D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在a点末受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Na+跨膜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A正确;
B、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接线点,此时左接线点膜外为负电位,右接线点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接线点时,右接线点膜外变为负电位,左接线点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左右接线点,因此电流计①将不偏转,B正确;
C、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则需分别刺激电流计②的左右接线点所在的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观察电流计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因该实验是验证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A传递到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B。因此,当刺激d(或a或b或c)点时,产生的兴奋先后传到左右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当刺激e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到达右接线点,不能到达左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C正确;
D、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答案】B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且其无氧呼吸产物只有乳酸,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不需要通气,B错误;
C、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抑制乳酸菌产生乳酸所致,C正确;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发酵液会产生碳酸,醋酸菌的有氧呼吸能产生醋酸,故二者发酵液的pH都呈逐渐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果酒制作利用的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制作条件是18~30℃、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4.【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注射疫苗以后,机体会对疫苗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产生了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A正确;
B、消毒数次可以减少伤者被咬处的狂犬病毒,不包扎增加空气的流通可以减少厌氧菌感染的机会,B正确;
C、全程多次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增多体内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表明机体产生的抗体达到一定量后,才能有效抵御狂犬病病毒,C正确;
D、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与已经侵入细胞内部的狂犬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需要由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后,将抗原暴露出来才能消灭狂犬病毒,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5.【答案】B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蟹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水稻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6.【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上述生物构成2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甲;植物→乙→蜘蛛,蜘蛛处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题干中白天和夜晚分别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说明物理信息对乙昆虫活动的影响;挥发性物质能驱赶乙昆虫说明乙昆虫的活动受到化学信息的影响,C正确;
D、若甲昆虫的数量减少,甲、乙均以该植物为食,乙昆虫的数量会增加,但由于蜘蛛对于乙昆虫的捕食,乙昆虫的数量不会持续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7.【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凋亡;果酒果醋的制作;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水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雨水能为杏树开花提供必须的水分,A正确;
B、植物生长受环境影响,杏树在春季开花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周期性,B正确;
C、花开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花落过程涉及到细胞凋亡过程,C正确;
D、酒的酿制主要是酵母菌的发酵过程,酵母菌是碱性厌氧性生物,即能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等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2)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4、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8.【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说法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B说法正确;
C.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差减小,C说法错误;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都属于等神经递质,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神经递质的分子质量一般较小,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一些氨基酸、激素和气体等,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之中,经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9.【答案】B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A正确;
B、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预防作用,但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不能治疗,B错误;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能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无症状,但也发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10.【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茵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
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1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5)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12.【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A、从培养基成分看,配方中含有凝固剂琼脂,故依物理性质划分,应属于固体培养基,A正确;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葡萄糖属于有机碳源,因此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加入的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异氧型微生物,都可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都属于真核生物,因此该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B正确;
C、本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添加是为了筛选能够抗该抗生素的微生物,C错误;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因抗生素有杀菌作用,故应除去抗生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13.【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会受到乙烯影响,因为对照组香蕉会产生内源乙烯,A错误;
B、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开始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B错误;
C、图示表明每两天取样一次,共6次,为了了解香蕉实验前本身的还原糖量、淀粉量、果皮色素量,应该从0天开始,故第6次取样的时间为第10天,C正确;
D、处理组3个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应该是还原糖量增加,淀粉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解答实验方案评价类试题的一般思路:
1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已知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分析图示可知,在第9年,λ小于1,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减少了,有可能是迁出率大于迁入率,不能说明该生物群落的年龄组成衰退型,A错误;
B、在0~4年,λ=1,说明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B错误;
C、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计算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一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在12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 C错误;
D、20~24年间,λ值大于2,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且每年的增长速率相同,呈“J”型增长,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20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λ= 当年该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当λ< 1时,种群数量将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λ=1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某一段时间的生物量金字塔是倒置的,生产者的生物量比初级消费者少,A错误;
B、图 2 猫头鹰(第三、第四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来自于图 1 中的II、Ⅲ,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B没有包含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C错误;
D、图2中若猫头鹰的能量来源均等,其增重3kg至少消耗A为1.5÷0.2÷0.2+1.5÷0.2÷0.2÷0.2=225kg,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 分析图1能量金字塔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 是流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E2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 。
2、图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其中A为第一营养级,猫头鹰为最高营养级生物。除了第一营养级生物外,其他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16.【答案】C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之前需要进行预实验,但不需要空白对照,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进行计数,B错误;
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就是要研究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等,C正确;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依据小动物避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收 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对于实验不熟悉的情况下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或代表性)。
17.【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2)神经
(3)大脑皮层;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免疫防御;过敏原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由题辣椒素可使皮肤产生灼烧感可知,TRPV1主要分布在皮肤表面,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
(2)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一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且激素没有进一步发挥作用,故属于神经调节。
(3)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TRPV1所在的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热觉;由于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膜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4)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免疫系统免疫防御功能过强的表现;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机制,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8.【答案】(1)双子叶;随机取样;标记重捕法
(2)食物和栖息空间
(3)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降低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1)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 度;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随机取样;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的空间;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若有物种入侵该林地时,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等,该物种的种群增长曲线开始往往呈“J”形;入侵物种的爆发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样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9.【答案】(1)cadb
(2)氧化分解;肝糖原的分解
(3)生理盐水组与阿卡波糖组;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
(4)选取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灌胃适量的不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等量的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用血糖仪定时检测两组鼠的血糖水平。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葡萄糖由肠腔被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再由细胞另一侧释放进入a组织液,然后穿过d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b血浆,形成血糖。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3)由分析可知,本实验以生理盐水组作为空白对照,以阿卡波糖组为标准对照,以确认实验材料和方法等能有效检测药物疗效。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单独灌胃NB或CH时,实验期间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共同灌胃NB+CH时,血糖浓度比单独灌胃NB或CH时的血糖浓度更低,说明,NB和CH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强。
(4)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NB 和 CH 联合使用能否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实验自变量是是否使用NB 和 CH (即W药物),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应当选取糖尿病模型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作为对照组,灌胃适量的不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乙组作为实验组灌胃等量的含药物W的生理盐水,因变量的检测需要用到血糖仪,即用血糖仪定时检测两组鼠的血糖浓度。
【分析】1、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
2、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原则,(3)可重复原则,(4)科学性原则。
20.【答案】(1)循环、协调、整体
(2)生物;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材料一中“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体现了循环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等体现了协调原理。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 取得了绿色高效益的好结果,体现了整体原理。
(2)芋头产生的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等物质,对昆虫有驱避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对生物的趋避作用,即为生物防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昆虫减少食用芋头,使得芋头的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所以,该防治方法的生物学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氮肥组(尿素为主)的植被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均更高,所以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寒冷,所以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肥料的可利用性下降。
【分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21.【答案】(1)氮源、水和无机盐
(2)土壤样品的种类;一次性口罩的腐烂程度
(3)选择培养(或扩大培养);聚丙烯纤维
(4)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稀释度足够时,每一个菌落都来源于分散的单个细胞。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1)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同时还能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2)根据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能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的细菌。因此,通过相关实验选择较合适的土壤样品时,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样品的种类,选择最合适土壤样品的指标是一次性口罩的腐烂程度,腐烂程度大的土壤样品中的菌株就是符合条件的菌株。
(3)由图可知,甲是选择培养(扩大培养),将分离纯化得到的不同菌种分别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鉴别培养基以聚丙烯纤维为唯一碳源,并加入了能与之结合的显色染色剂,从而方便挑选菌群。
(4)分离纯化聚丙烯纤维降解菌时,为了使培养皿上出现的菌落尽可能都是单菌落,应采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该方法的原因是当样品稀释度足够时,每一个菌落都来源于分散的单个细胞。
【分析】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