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入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集权
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权
A、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B、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C、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D、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 文书,彼此制约。
概念解读
禁军与三衙
禁军,本意指护卫皇帝和宫廷的军队,从五代到北宋逐渐演变为中央正规军的同义词。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外一半分驻地方,而且均非常驻,实行“更戍法”,定期轮替换防,意在“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惰”。地方精锐部队征入禁军后,剩下的军队多属老弱,主要负责土木工程事务,称为 “厢军”。
北宋管理禁军的机构有三: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三衙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以武将担任。三衙对禁军的管理主要限于平时的统领、训练,作战时则由朝廷另委将帅统兵出征,战毕兵归三衙,将还本职。最高军事机构为枢密院,官员通常任用文官,对禁军有权发令调遣,但不参与日常管理,从而与三衙形成分工。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说明:
本图对应课文中关于“分散机构权力”的表述。应注意“中书门下(政事堂)”是北宋宰相机构的名称。除去中书门下和课文中提到的枢密院、三司外,台谏系统也很重要,它对朝廷政务起着监督和监察作用。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说明:
本图对应课文中关于“分散机构权力”的表述。由示意图可见,基层行政机构“县”不存在权力分割问题。统县的州级机构(大多数称为州,也有称府、军、监的)以增设通判的方式分割权力。州级机构上面的路,一共设立了四种“监司”,权力分割最为明显。这四种“监司”的权力在过去是统归节度使掌握的。
跟踪练习
如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 )
A. 建立了完整的监察体制
B. 君主专制加强达到顶峰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分散了中央机构的权力
答案C
概念解读
三司:
五代、北宋官署名。系由唐中期以来设置的盐铁、度支、户部三个使职机构
合并形成,故名三司。北宋三司总领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与枢密院,并且享有比较独立的筹划财政权力,在制度上不受宰相控制。其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北宋后期神宗在位时,恢复三省六部体制,罢废三司,其事务仍归尚书省户部。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三司”概念。如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三公即有 “三司”别称,明初在地方上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割行省权力,亦称 “三司”,应注意区别。
(3)国策
A、目的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内容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1)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史料阅读
时人描述: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辽宋关系
A、战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B、和
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概念解读
燕云十六州
五代后晋建立者石敬瑭为答谢契丹出兵帮助其推翻后唐而割让的土地。包括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 、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境内)、朔(今山西朔州境内)、蔚(今河北蔚县)等共16个州,合称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和北京市。北宋建立前夕,后周世宗曾北伐夺回位置偏南的瀛、莫二州,但史书习惯上把契丹控制的其余14个州仍称为燕云十六州。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东京 今河南开封
澶州(澶渊) 今河南濮阳
中京 今内蒙古宁城
上京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兴庆 今宁夏银川
流求 今台湾
(2)西夏和宋的关系
A、战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B、和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养兵
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养官
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思考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为什么
答案
有人认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军事“积弱”,因此“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这样来看,“以钱财换和平”也有可取之处。
历史纵横
北宋的募兵政策
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领域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3、基本原则
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内容
(1)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保障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概念解读
庆历新政
宋仁宗在位前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的政治改革,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为官清正,被当权宰相吕夷简排斥外地多年,名望日增,与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1043),此集团重要人物悉数被起用,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韩琦、富弼拜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任谏官。范仲淹遂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分为 “十事”,逐次推行。最早颁行的几项措施以整顿官僚机构为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改革派被攻击为 “朋党”。在巨大压力下,范仲淹不久被迫出外巡边,改革派集团其他人物纷纷被贬逐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概念解读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之一。规定地方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有的地区曾收30%)归还官府。借贷者五户或十户结合,互相担保。此法的用意在于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防止民间高利贷对农民趁机盘剥。按规定,借贷听从民户自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贷款的做法,贷款利息实际上成为一笔新的税钱,因此引发争议。
概念解读
募役法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之一。又称免役法、助役法,是针对民间职役采取的改革。职役指的是基层衙门吏职及乡村办事人员,有衙前(负责看管仓库、运送官物、管理馆驿等),里正、户长(均负责督催赋税),弓手、壮丁(均负责捕盗),承符、人力、手力(分管衙门杂务)等诸多名目。此前的做法是轮流差派有田产的民户应役,属于无偿服务,又缺乏相应的职权保障,轻者耽误农作,重者倾家荡产。至此改差役为募役,停止轮差,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雇募费用根据各地所需数目,由民户分摊。原来应役的民户交纳“免役钱”,原来不应役的民户减半交纳 “助役钱”。又一律多交20%以备荒年应急,称为 “免役宽剩钱”。
概念解读
均输法与市易法
王安石变法在物资流通领域的两项重要措施。
均输法主要针对长距离物资运输和贸易。北宋在江淮地区设有发运使一职,负责督运当地上供物资,但朝廷需求和地方上供往往脱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王安石扩大发运使的职权,责成其调查了解东南财赋出产及京师物资需要情况,拨给巨资,令其在完成上供任务之余,根据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酌情进行物资贩运买卖,既节省上供成本,又可获取大笔商业利润。市易法主要针对城市商业。
在东京等大城市设“市易务”机构,朝廷拨给经营本钱,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评定物价。同时向商人提供贷款,年息20%。商人亦可从市易务赊购货物,按同样计息还钱。
均输法、市易法使政府利用国家财力经商获利,与民间商人争夺市场,对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概念解读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措施。规定乡村民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凡家有两丁以上,皆出一人为保丁。保长、保正等均选家境殷实、有才干者充任,负责督催保丁在农闲时军训,平时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保内互相监视,有人犯罪则承担连带责任。其主要目的,是逐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希望最终取代募兵制。至熙宁九年(1075),全国保甲 “民兵” 已达690余万人。
总体来看,保甲法并未能够完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的任务,反而明显增加了基层农民的负担。
思考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答案
1、题目已经告诉学生“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
2、材料中的极端化表述“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批评王安石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安。也显示出了夸张色彩。
3、但结合教科书正文所说“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推断材料中的内容并非凭空臆造、无中生有。
王安石
四、南宋的偏安
1、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宋金关系
(1)战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2)和
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人 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偏安局面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上京(会宁) 今黑龙江阿城
燕京 今北京
兴庆 今宁夏银川
郾城 在今河南漯河
大散关 在今陕西宝鸡
临安 ·今浙江杭州
流求 今台湾
问题探究
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答案
1、两段材料批评的焦点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执行中矫枉过正,并且积重难返。
2、第一段主要批评制度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
3、第二段主要批评过度崇文抑武(与唐朝后期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
4、应当注意,材料并没有否认宋初措施的积极因素,“皆先有法以待之”“是法之密也”“虽能自安“,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到位。大大削弱了内部动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