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出现经济作物种植
棉花在元朝普遍种植,棉纺织业发展。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社会的变化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朝时,商品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打破)
榷场互市贸易
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北宋出现交子
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开辟海运航线
科举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公平,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朝廷对土地买卖不加干预
根据地图,谈谈对宋朝的看法?
宋代的军事力量很弱,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控制的地盘在历代王朝中排名倒数,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新课导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的农户。
(3) ---------------的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
③宋元时期,----------------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
相较于唐,宋的疆域已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
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占城稻是宋朝时期的一种良种稻。
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
占城人培养出一种良种稻,北宋初年传入中国福建地区。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
一株占城稻引起的连锁反应
圩田亦称“围田”。在低洼地周边筑围造田。是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
宋人与山争田, 与水争田, 与海争田, 出现了梯田、圩[wéi] 田、淤田、沙田等。
——郭学信
经济作物(棉花等)普遍种植,自然经济结构有了突破。
宋朝制瓷业: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五大瓷窑风格各异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南宋 )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黄道婆:元代纺织能手。推动中国人的服装革命。
手工业的发展 宋 元
纺织业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 (汝、官、定、哥、钧)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印刷业 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 (胶泥活字) 王祯:创制木活字, 又发明转轮排字盘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国内商业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坊市制度被打破
(3)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进行互市交易。
2.货币发展:表现: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3.海外贸易繁荣
(1) ----------------------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主要外贸港口有-------------------------------------------等。
特 点 概 况
市场扩大 宋朝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涌现;
宋朝边境设立榷场和辽西夏进行互市交易;
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贸易增长 货币发行量增多,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兴盛 市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东京、临安、大都等商业兴盛,商业功能增强,娱乐活动丰富。
海外贸易 非常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思考:铸币的增加说明了什么?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元·宝钞
宋朝时,商业时间、空间限制打破。政府对商业直接监管放宽。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全长5.2米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2)政策开明;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民族交融推动;
(5)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
小知识:宋代航海、造船技术有多牛?中外商人乘的海船,多为宋朝制造。
宋代海船在制造技术上有不少创新。宋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强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横舱壁是由底部和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环圈着,构成一幅水密隔舱壁。
宋元海船张挂多面不同形状的风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力,往往一根桅杆可以悬挂多面帆幕;帆幕上横装竹子,并有绳子系结,这样既加强了帆的强度,又可以折叠伸缩。这时期海船的形状一般呈V字型,首狭底尖,吃水深而稳定性好,并利于破浪航行。
宋代航海技术最大的创新和进步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它使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宋代以前的航海完全以星宿和地表目标定方位。宋代这些方法仍在使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三、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1)自--------------------------,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
(4)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粮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2)北宋时,朝廷采取----------------------,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年 代 南 宋 金 朝 南北之比
人数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
赋税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19
经济重心南移的判断标准
1.南方人口增加并超过北方 2.南方贡赋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绝大多数比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 19.8% 998 80.2%
唐代 392 43.2% 515 56.8%
北宋 1122 62.9% 662 37.1%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先秦、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两晋之际,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③开始南移——隋唐(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④完成南移——南宋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⑤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⑥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
看图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4.统治者重视生产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④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南北分卷: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南粮北运: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四、社会的变化
1 、宋朝门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②大批------------------------------的士人进入政坛。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懈
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阅读材料,指出宋朝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门第观念淡化。
材料1: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材料2: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欧阳修《文忠集》
一场“捉婿赛”折射的气象更新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不考虑出身: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不考虑年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徐松《宋会要辑稿》
(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B
(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