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过河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过河优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21 18: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教材分析
)过河
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还带有小括号,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小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就更加抽象,难以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自然地感受到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奇妙作用。
(
教学目标
)
结合“过河”的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性,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课前准备
)
相应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口算。
6×9= 30+15= 42÷6= 100-46=
7×4= 53+28= 56÷8= 82-45=
2. 学生脱式计算,教师引导明确运算顺序。
7×2+30 46-6×4 63÷9+7 50-3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境图)师:秋高气爽,希望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要坐船过河去秋游。
(板书课题)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数学信息及意义,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
船?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情境,让学生在获取数学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经验蕴含着数学问题,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29+25=54(人) 54÷9=6(条)
教师引导分析: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数量关系: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教师引导分析: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引入小括号。
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和“{ }”。“(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感受数学文化的悠久与传承。]
学习计算带小括号的算式。
(出示(29+25)÷9)师:在这个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进行脱式计算,在书上把算式补充完整,再结合情境说说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师: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呢?你能尝试做一做吗?
学生尝试、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想法:
(1)分析数量关系,要求需要多少条小船就要用总人数除以每条小船乘坐的人数。
(2)列式计算:分步计算:9-3=6(人) 54÷6=9(条)
综合算式:总人数÷每条小船乘坐的人数=小船的条数
54÷(9-3)
=54÷6
=9(条)
引导分析: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与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基于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不至于和原来的运算顺序相矛盾,就需要引入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小括号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呼之欲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如果我们想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在算式里加上小括号;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试一试。
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明确“限乘”的意义。
学生解决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及算式。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70-46)÷8还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的相同点。
巩固练习
练一练P9-11页题目。
[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到运算的先后顺序,感受小括号在改变运算顺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算式。]
四、小结
1.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
教学反思
)
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