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
本节课继续以元、角、分为背景,探索并理解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创设了妙想去邮局寄书的生活情境,自然地引出了计算两包书邮寄总费用和付钱找钱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估算小数加法的结果,理解估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明确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道理。
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初步探索小数加法估算的方法,初步了解如何估计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算一算,妙想一共要付多少元?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材继续鼓励算法多样化,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其中第三种算法出现小数点后面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情况,体现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内在联系。
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寄书”的生活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认真计算、善于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借助情境,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相应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相信大家都有积攒零花钱的习惯,你们积攒的零花钱都用于做什么了?今天妙想将她用零花钱买的课外书邮寄给山区的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大屏幕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信息。
师:根据你们所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问题: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
师:怎样列式?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6+12.8=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妙想大约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不同想法:
预设:(1)、1.6元是1元多,12.8元是12元多。一定比13元多。
、1.6元不到2元,12.8元不到13元,不会超过15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看大家估算的是否合理?算完之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时引导明确不同想法:
1元+12元=13元 6角+8角=14角=1元4角 13元+1元4角=14元4角
14元4角=14.4元。
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 6 144角=14.4元
+1 2 8
1 4 4
元 角 强调:小数点对齐,角满十要向元进一。
1 . 6
+ 1 2 . 8
1 4 . 4
师:这三种方法都能算出结果,1.6+12.8=14.4(元) 答:妙想一共要给叔叔14.4元钱。咱们同学估算的能力真不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妙想这样的有爱心,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都将变的更加美好。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最方便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比较。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在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师:通过同学们的帮助啊,妙想已经知道自己应该付给叔叔多少钱了,于是妙想拿出15元给叔叔,那么叔叔应该找妙想多少钱呢?
(课件出示)学生列式,教师引导观察:同学请看这道小数减法,和我们上节课学的小数减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以前我们学的都是小数减去小数,这道题是整数减小数。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你能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尝试、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方法:
15元-14元=1元 1元=10角 10角-4角=6角,6角=1.6元
15元=150角 14.4元=144角 1 5 0 6角就是0.6元
-1 4 4
6
元 角
1 5 . 0
-1 4 . 4
0 . 6
把整数15写成小数的形式15.0,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0角减4角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元,相当于10角,10-4=6,小数点落下,5元借走一元还有4元,4减4等于0,1减1等于0,所以15-14.4=0.6回答)
师:同学们真是帮了妙想的大忙,请同学们说一说,小数退位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做小数竖式退位减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这一位上当10再减。
师:小数进位加法和小数退位减法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思考。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算法。
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明确算法。
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独立纠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练一练第4题: (1)学生独立做题,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