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 燕子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
柳树绿了
桃 花 开 了
草 绿 了
我会读
wū hēi
乌 黑
jiǎn dāo
剪 刀
chuī fú
吹 拂
sǎ luò
洒 落
huó pō
活 泼
chūn rì
春 日
ɡǎn jí
赶 集
jiā rù
春 光
chūn ɡuānɡ
湖 面
hú miàn
偶 尔
qīnɡ fēnɡ
jù lǒnɡ
xíng chénɡ
聚 拢
形 成
ǒu ěr
xiān xì
轻 风
纤 细
加 入
电 线
diàn xiàn
líng lì yì yàng
伶 俐 翼 尖 荡 漾
xián sǎn xiān gān
闲 散 纤 细 木 杆
hén juàn
几 痕 疲 倦
伶 俐 翼 尖 荡 漾
闲 散 纤 细 木 杆
几 痕 疲 倦
散
散会
sàn
闲散
多音字
sǎn
gān木杆
杆
gǎn笔杆
拂 拢 形 掠 偶 沾 倦 幅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我会写
聚 支
拂 聚 拢 形 掠 偶
尔 沾 倦 支 痕 幅
fú jù lǒng xíng lüè ǒu
ěr zhān juàn zhī hén fú
半包围结构
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羽毛
乌黑光亮
翅膀
俊俏轻快
尾巴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剪刀似的
俊俏——俏丽(近)
丑陋(反)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掠过,唧唧地叫着, 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
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横掠过湖面,尾尖偶
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有的
有的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了。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这幅图画让你感觉像什么?
像五线谱
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由“嫩蓝的天空、几支木杆,几痕细线,几个小黑点”发出“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的感叹。其实这一比喻使我们联想到春天正是一部巨大有趣的画,燕子无论飞行还是停歇都是这幅画中最美的风景。
看图:在远处的电线上停着几对燕子,看看燕子与电线构成的画面像什么?
说到五线谱大家想到一首什么歌曲呢?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作者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燕子的。第1自然段写从近处看到的燕子;第3、4自然段写由远处看到的燕子的各种飞行姿态;第5自然段写从更远处看到的停歇在电线杆上的燕子。
羽毛
光滑漂亮
翅膀
俊俏
尾巴
剪刀似的
凑成燕子
(活泼机灵)
雨、风、柳、草、叶、花
赶集
(生趣)
掠、叫、飞、横掠、沾
动态美
落
几痕
音符
五线谱
赞美
静态美
燕子
一、选字填空。
拂 佛 沾 站
吹( ) ( )岗
仿( ) ( )湿
课堂演练
拂
佛
沾
站
讲授新知
二、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乌黑的
可爱的
波光粼粼的
湖面
羽毛
小燕子
小结内容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美,写到燕子的飞行美,又写到它静态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和活力;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希望我们热爱小燕子、保护可爱的小燕子,让生活更加美好。
拓展了解
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我们要保护它们。
了解燕子
作业布置
1.抄写并听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抄写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