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5: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语言文字运用之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这类题目是新课标“加强实践性”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命题材料的选择、题型的呈现等方面有创新的特点,显示了新高考重视实际应用情境化命题的典型趋向。2021年、2022年高考继续沿用此题型,预测在2023年高考中还会出现。
第一章
考点解析
考情 设题方式 近年高考考查情况 考查点
比 较 效 果 型 将文中句子与题干所给句子进行表达效果的比较。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2022年全国乙卷18题)
人称在语境中表达效果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年新高考Ⅰ卷19题)
语序与句式特点
分 析 效 果 型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特点或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Ⅰ卷20题) 修辞手法设问、排比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022年新高考Ⅱ卷22题) 句式特点与排比、对比手法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Ⅱ卷23题)
排比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1年全国甲卷21题)
拟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021年新高考Ⅰ卷20题)
对偶
第二章
答题角度
修辞 构成 表达效果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物)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
比喻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设问 自问自答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反复 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
借代 借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修辞 构成 表达效果
排比 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使内容得到强调;增强气势,增强感染力
对偶 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引用前人诗句。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互文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称。
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通感 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突破语言的局限,增强表情达意效果。
词语分析 表 达 效 果
动词 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
形容词 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拟声词 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叠词 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名词罗列 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短语连用 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连用四字短语 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句式 特 点 长句 词语多、结构复杂,表意精确、细致。主要用于书面语以及法律文书科技说明文中。 长短句结合:
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短句 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主要用于口语、紧急场合、演讲辞等中。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整句 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整散句结合:
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散句 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灵活富于变化,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改变语序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设问句 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 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倒装句 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双重否定句 让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语体风格 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
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俗自然……
人称使用 ①第一人称:真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
距离,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
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描写角度 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结构安排 前后文的照应、铺垫、伏笔、过渡衔接等。
第三章
真题重现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1.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②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第三章
真题重现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
真题重现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2022年新高考Ⅰ卷】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追问与思考,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②运用排比,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艰巨,航天格局三方面层层推进论述“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强调各种失败给航天领域研发带来巨大危害,但这都无法摧毁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2022年全国乙卷】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①第一处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急切地询问同伴,一连串的问题只用一次“我”,表明说话人急迫而又兴奋忐忑的心情。
②第二处“你”再三出现,形象地展现出跟朋友照相时大家互相帮对方检查,期望留下美好形象时的紧张、兴奋和热闹场景,也表现出互助友爱的氛围。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__①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__②_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__③__,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2021年新高考Ⅰ卷】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 “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点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
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2020年新高考Ⅰ卷】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①从本体和喻体角度: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从视觉角度: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从感受角度: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20年新高考Ⅱ卷】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①从本体和喻体角度: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从听觉角度:无数风筝上的哨声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③从感受角度: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性。
1.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不知道还是否原样,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
第四章
练习强化
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第四章
练习强化
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是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
③原文层次感明显,先写近处的弯弯曲曲的小河,再写远处的小河;
④原句“远远地来,长长地去”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2.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①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地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跳下床来打开窗子,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①从表达效果看,原句中“叮咚的”“呜呜噜噜的”“得得的”“仿佛一路轻地”,这些修饰词语的运用,使描写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凿石声、说话、马蹄声的特点;
②从句式看,原句长短句结合,表情达意更加随性舒缓,符合人物恬然自适的心境;
③从语体角度看,原句“靠左边一点”“呜呜噜噜”“稍偏右边”,表述偏口语化,平白如话,更加亲切动人,与上下文“不知怎么”“扑”“透到脚底的”等处语言风格协调一致。
4.北京的春天生机勃勃。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长安街红墙边的白玉兰也吐露着春天的气息,无声绽放。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针眼大小的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桃花开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句三个修饰语单独成句,并且后置,有强调作用;
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灵活、活泼自然,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③原句先总写桃花盛开,然后用三个短语分别写桃花的颜色、情状、盛况,符合认知规律,层次感更加明显。
5.沿着堤坝向南走,可以看到一带蜿蜒起伏的山峦。春夏时节,那山是绿色的,其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白色,那是白桦树荡漾在松林中的几点笑窝。山脚下,有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流。从河岸到堤坝,是一片茂密的柳树丛和几百棵高大的青杨。那些青杨间距很广、错落有致地四散开来,为这带风景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风韵。初春的时候,残雪消融,矮株的柳树、高大的青杨,红了枝条,绿了身躯。那些青杨就像是站在河岸的穿着绿蓑衣的渔民,而那丝丝柳枝,有如一群漫游在他们脚下的红鱼。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初春残雪消融的时候,矮株的柳树的枝条是红的,高大的青杨的身躯是绿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运用短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与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相契合;②将“红”“绿”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突出春天到来时柳树、青杨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富有画面感;③最后两小句化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句,更添诗意之美。
6.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换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
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抓紧落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