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5: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般浩曰:“卿何如我?”般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容止》,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而美学上的评赏,所谓“品藻”的对象乃在“人物”。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晋宋山水画的创作,自始即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空图《诗品》里曾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羲之日:“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他们赞赏人格美的形容词像“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清风朗月”“玉山”“玉树”“磊阿而英多”“爽朗清举”等,都是一片光亮意象。甚至于般仲堪死后,般仲文称他“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拿自然界的美来形容人物品格的美,例子举不胜举。这两方面的美一一自然美和人格美一一同时被魏晋人发现。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诡,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支道林好鹤,往郑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翻。鹤轩煮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之意。支公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翻成,置使飞去。”晋人酷爱自己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己及物,有这意义伟大的动作。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调”“宇宙意识”,遂在晋人这超脱的胸襟里萌芽起来。
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美的力量是不
可抵抗的。
(宗白华《(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颜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藏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例如: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弧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谡谡如劲松下风”“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调”“宇宙意识”,与晋人追求自由解放、了解宇宙及人生深沉意义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
B.从建安直到晋宋流行的对生命短促的慨叹,在表面看颓废、悲观、消极,实质上体现了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C.晋宋山水画的创作,自始即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品莹的美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D.晋人同时发现了自然美和人格美,并且拿自然界的美来形容人物品格的美,既表现了晋人在自然与人格审美意趣的相通,也体现了晋人精神的觉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魏晋时期对人内在品格、高超精神的喜爱和重视,不过二者对此论证的目的不完全相同。
B.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总分的论证思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以并列结构进行论证,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C.旧有体系的垮台,如谶纬宿命论等思想的没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魏晋时期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D.晋人的行草点画自如,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体现了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风韵,也是晋人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适当的艺术表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长史(王廞,字伯舆)登茅山,大恸哭曰:“琅哪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B.嵇康认为:“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C.鲁迅:“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D.木心:“勿以为魏晋思想玄妙潇洒,其实对人格非常实用,对生活和艺术有实效。”
4.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苏轼在《赤壁赋》中,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结合材料分析,《赤壁赋》中体现了哪些与晋人在意趣和精神上相通的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悟净叹异
中岛敦【日本】
三藏法师是个不可思议的奇特人物。他十分柔弱,柔弱得令人震惊。变化之术自不待言,那是不可能有的,在路上一遇到妖怪的侵袭,马上就会被抓了去。与其说他柔弱,还不如说是毫无自卫能力更确切呢。三藏法师清楚地感悟到了自己(或者说是人类,或者说是生命体)在宏大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一极其可悲之处和可贵之处。并且,他忍受着此种悲剧性,勇敢地追求着正确、美好的东西。
遇到外部困难时,师父并不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而是向内寻求,即让自己的内心做好能够承受此种因难的准备。啊,不,还不是事到临头才慌慌张张地去做这样的准备,而是在平时早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使自己不至于遇到事情而内心发生动摇。师父已经练就了一颗无论什么情况下穷死都感到十分幸福的坚强内心,所以他已经没必要向外部寻求解决之道了。
每次看到孙行者的行动,我就不禁会作如是思考:“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本身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燃烧的。”他的体内似乎燃烧着一团烈火,熊熊燃烧着的烈火。而这团烈火能很快转移到身旁之人身上。听他说话,会十分自然地相信他所信的东西。只要待在他身边,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自信满满。他就是一个火种,整个世界就是为他准备的干柴。
悟空会愤怒但没有苦恼,有欢喜而没有沈愁。他十分单纯地肯定着“生”,丝毫也不觉得有
什么不可思议。那么,三藏法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体弱多病,没有自卫能力,时常谭受妖怪们的迫害。可尽管这样,师父仍欣然肯定着“生”。这难道不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吗?我注意到,作为两个极端的这两人,其实有着一个,也仅有这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二人都将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当作一种必然,并将这种必然当作全部,进而又把这种必然看作是一种自由。
相较于孙行者的光彩夺目,猪八成自然要暗淡得多。然而,他也绝对是一个别具个性的汉子。别的暂且不说,首先这头猪是如此地酷爱此“生”,酷爱这个世道。嗅觉、味觉、触觉,他通过所有的感觉来执着于今生今世。有一次,他如此对我说道:“我们千里迢迢地赶奔天竺,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今生修善业,来世投胎在极乐世界吗?可是,这个所谓的极乐世界又是个怎样的所在呢?如果仅是晃晃悠悠地坐在荷叶上,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那个极乐世界里,也能呼呼地吹着热气喝滚烫的肉汤吗?也能咯吱咯吱地大嚼皮焦里嫩香喷喷的烤肉吗?如果没有,只能像传说中的仙人那样饮霞景露地活着,我才不要呢!那样的‘极乐’,我才不稀罕呢。我们活着的这个‘现世’,尽管有时候日子很难过,却有着能让我们忘记这一切的无穷乐趣,这就行了。至少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世道。”
随即,八成又给我列数了他心目中这个世上的赏心乐事:夏天在树荫底下睡午觉、月夜吹笛、在溪流中洗澡、春天早上睡懒觉、冬天夜里围炉畅谈…他一下子讲了那么多,那么快乐的事情!在涉及年轻女子肉体的美妙和四季时令食品的鲜美时,他似乎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他的话着实令我吃惊。因为我根本没想到这世上还有这许多快乐的事情,更没想到有人一个不漏地享受过这些好事。“原来是这样啊!”一我这才意识到,会享乐也是需要才能的。从此,我就不再鄙视这头猪了。
夜里,我独自醒来。
今晚没找到住宿的地方,在山后溪水旁的大树下铺了些草,我们师徒四人就和衣睡在那上面。悟空一个人睡在对面,呼噜大得震山响,每打一次呼噜,头顶上方树叶的露水就群里啪啦往下掉。虽说眼下是夏天,但山中的夜气还是相当寒冷的。此刻,无疑已是下半夜了。从刚才起,我就一直仰卧着,透过树叶的间隙望着天上的星星。寂寞,我感到无可名状的寂寞。好像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一颗寂寞的星球上,正在眺望着漆黑、冰冷、一无所有的世界的夜空一般。对于星星,我以前一直觉得它们是永恒的,无限的,故而不怎么想看。
可我现在这么仰卧着,不看也得看呀。一颗较大的青白色星星的旁边,有一颗较小的红色的星星。在其更下方,还有一颗偏黄色的星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每当有风吹过,树叶摇晃起来,它就变得时隐时现。还有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长空,消失在黑夜之中。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三藏法师那清澈而忧郁的眼睛。
那是一双总是凝望着远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怜阀的眼晴。以前,我对此一直不甚理解,可今夜,我忽然觉得自己懂了。原来师父一直凝望着永恒,同时也清晰地守望着与此永恒形成对照的、地上所有物体的命运。毁灭,迟早会降临,可在这毁灭到来之前,睿智也好,爱情也好,诸如此类的美好事物仍在尽情皖放。师父那总是充满怜悯的深情的目光,不就是投射在这些事物之上的吗?
我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领悟到了这一点。我起身看了看正睡在我身旁的师父的脸。就在我这么望着师父的睡颜,听着他那平静的呼吸声的当儿,我感到胸中微微发热,就好像心里“噗”地冒出一股火苗一般。
(选自《山月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净仰卧在星空之下,感到无可名状的寂寞,然而师父对任何事物充满怜悯,清澈而忧郁的关照,却带给悟净生的幸福与希望。
B.这篇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悟净对师父三藏、师兄悟空以及八戒的观察和思考,这同时也是悟净在追寻“自我”、思索人生意义的过程。
C.悟净对悟空充满敬佩之情,在悟净眼里,像火种一样的悟空要比只会亭乐的八戒更懂得生的意义。
D.三藏法师对所有生物都具有出于本能的敬畏和怜悯,即使洞察了命运的悲剧性,却依然在柔弱中勇敢地追求正确、美好的东西。
7,关于文中画线句景物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净曾经认为星星是永恒无限的,故而不怎么想看,说明在顿悟之前,悟净并未认识平凡事物中的美好。
B.星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长空,消失在黑夜之中”,为下文悟净想起三藏的眼睛做铺垫。
C一切景语皆情语,寂寞的气氛,与温暖的星光,都是悟净内心世界的写照,暗示了悟净心境的变化。
D.此处景物描推动了悟净思想的变化,引发悟净顿悟,使小说叙事节奏紧张,波澜起伏。
8.请结合文本分析,悟净从三藏师徒身上,分别获得了哪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启示。(6分)
9.本篇小说改编自中国名著《西游记》,原版《西游记》中悟净是个性憨厚、任劳任怨的实干家,在师兄弟中并不起眼,在本篇小说中悟净的形象有哪些变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
守恩,以荫补,稍迁诸卫将军。建立已卒,家于潞,守恩自京师得告归,而契丹灭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与守恩烟家,乃以守恩权巡检使,以守潞州,而从恩入见契丹。从恩既去,守恩因剽劫从恩家赀,以潞州降汉。汉高祖即位,以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徙镇静难、西京留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守恩性贪鄙,人甚苦之。时周太祖以枢密使将白文珂等军西平三叛,还过洛阳,守恩以使相自处,肩舆出迎。太祖怒,即日以头子命文珂代守恩为留守,而守恩方诣馆谒,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守思大惊,不知所为,遂罢去,奉朝请于京师。后隐帝杀史弘李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闻者皆缩头。显德中,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以卒。鸣呼!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雏持之也。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乱与坏相乘,至荡然无复纲纪,则必极于大乱而后返,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若文珂、守恩皆位兼将相,汉大臣也,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易置之,如更成卒。是时,太祖与汉未有间隙之端,其无君叛上之志,宜未萌于心,而其所为如此者,何哉?盖其习为常事,故特发于喜怒顾指之间,而文珂不敢违,守恩不得拒。太祖既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亦置而不问,其上下安然而不怪者,岂非朝廷法制纲纪坏乱相乘,其来也远,既极而至于此欤!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成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守恩传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渝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
B.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
C.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
D.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指临时代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领”指以本官兼较低职,“行”指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B“守恩因剽劫从恩家赀”与“不如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相同。
C.“乱与坏相乘”与“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不同。
D.“故特发于喜怒顾指之间”与“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的“特”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恩翻脸无情,对于亲家张从恩,没有想着他让自己守路州的恩情,反而趁机夺取了他的家财,献出影州向汉投降。
B.周太祖非常反感王守恩的做法,当王守恩以使相自居,坐轿子出来迎接他时,他当天就直接免去王守恩的官职。
C.欧阳修认为,周太祖在免去王守恩的官职时,他与汉朝的关系并没有出现裂缝,应该也没有无视君主的反叛之心。
D.欧阳修认为,道德仁义和法制纲纪都是国家所需要的,如果国家动乱,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然后才是法制纲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
(2)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
14,周太祖随意更换白文珂和王守恩的职务,作者总结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B.颈联写蜀汉的“千里山河”竞被刘禅降魏轻易断送,两朝君主怨恨劝降的谯周,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写如今只剩山岩旁的江水不停地绕着筹笔驿奔流,将岩下流水拟人化,使得原本无情的流水变得多情。
D.本诗游览古迹,追思古人,抒发感慨,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16.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李凭箜篌引》善于从侧面来描写音乐,其中借空山里的浮云的状态写乐声的诗句是” :借湘夫人和素女的感受写乐声的诗句是“
(2)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
(3)杜鹃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之一,如李白的《蜀道难》“ ”一句中借月下杜鹃的鸣叫衬托哀愁之情:李商隐的《锦瑟》“ ”一句也用杜鹘的传说隐喻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果三月来到苏州,不可错过留园的海棠。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建筑艺术著称,又极尽庭院深深之趣,其厅堂华丽轩敞,陈设变化万端,单说窗棂一样,便品类繁多,令人 ① 。园中主厅五峰仙馆有海棠纹窗棂,与南院中海棠花相映,虚虚实实,影影绰绰,别具幽意。海棠花期短暂,园林借一窗海棠花纹,留住几许春光。位于东北街的拙政园有“海棠春坞”,这一处藏于批粑园中的小小院落,也是春日观赏海棠佳处。小轩中套方窗棂为四方形与四方形相套,线条 ② 透出简约但却丝毫不单调的美感。窗中两株海棠,与竹石搭配,意境淡远。
而网师园的八角空窗,舍繁为简,无任何装饰,俨然画框,窗中近景海棠带雨,中景是一株斜鼓的白皮松,远景黑松苍翠,怡红快绿,层次分明,无疑是一幅随晨昏四季变换的天然图画。位于天库前文衔弄的艺圃,简静疏朗,小而精致。五月蔷薇初开,花蔓披拂,叶随风动,人在花下走,恍疑在梦中。娇柔的蔷薇遮映书条纹窗棂,充满 ③ :若是垂障于步步锦纹窗棂前,则有了影影绰绰的趣味;若是嵌于卐字纹窗棂中,一时觉得幽暗的室内也被花朵照得明亮。隔窗一眼,倾心十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成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并赏析其艺术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所谓“孔乙己文学”,就是在高失业率、工作难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以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认为自己就是小说《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而那一纸学历则是“孔乙己身上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背后,混杂着当代青年的困惑、焦虑、迷茫。面对压力,青年人要相信天道酬勤;与此同时, ① ,给青年人多减减负、加加油,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这个时代的诸多年轻人, ②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其实,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才是真正的“长衫”。 ③ ,才能真正奋力奔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2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
B.《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
C.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
D.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心理学将“社会时钟”定义为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
有人认为应该遵循“社会时钟”,融入主流社会;也有人推崇“逆社会时钟”,生活在自己的时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错误,原文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
2.B(“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总分的论证思路”错误,材料一是先分后总的结构)
3.A(A项表现出晋人一往情深,可作为材料一第三段论据。B项强调形与神的关系,材料一无相关观点。C、D两项强调魏晋文学的特点及魏晋思想的实用性,与材料一无明显关联)
4.①举例论证(例证法):如举桓温、殷浩的故事论证了晋人对个性的尊重:举支道林放鹤归林的例子论证晋人精神的解放与自由;举晋人拿自然的美形容人格美的例子,如“朗风明月”“玉树”等论证晋人在自然美和人格审美意趣的相通;举谢公评价桓子野“一往有深情”、阮籍穷途痛哭的例子,论证晋人的“一往情深”。②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晋人以司空图《诗品》“空潭写春,古镜照神”,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等,论证晋人澄怀观道的意趣(澄澈空明的审美)(每点2分,举例论证的文本分析有一处即可)
5.①推崇“澄怀观道”的意趣,欣赏空明澄澈的自然之美:如《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击空明兮溯流光”等,以皎洁的月色、澄澈的江面等营造出晶莹、明朗的意境,与晋人在山水中“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审美相同。②探寻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追求自由、解放的哲思之美:在自然的变与不变之中,领悟到个体的渺小亦有永恒之处,摆脱了生死束缚,获得了精神自由。③一往情深、感情真挚之美: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会到如晋人一般对生命、宇宙至深无名的哀感;而自我宽慰之后,亦能“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表现浓酣忘我的畅快。④对生命意义的执着之美:《赤壁赋》中对人生命短暂的感伤看似消极,实际是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正如晋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扣住意趣和精神作答,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C(“像火种一样的悟空要比只会享乐的八戒更懂得生的意义”错误,文中未对悟空和八戒的境界高低进行比较)
7.D(“使小说叙事节奏紧张,波澜起伏”错误,此处写景气氛和谐,节奏舒缓)
8.①从悟空身上:单纯地肯定着“生”,充满自信和激情,要对人生抱有单纯而笃定的热爱,充满无限动力和勇气。②从八戒身上:酷爱此“生”,酷爱这个世道,活在当下,要善于寻找乐趣,通过各种感官尽情享受现世的快乐。③从三藏身上:欣然肯定着“生”,要保持幸福坚强的内心,对万物充满怜悯与深情,笃定乐观地守望着生命的美好。(每点2分,须扣住师徒三人作答,结合文本分析,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悟净不再耿直憨厚,而是善于观察。本文将悟净塑造成一个心思细腻的观察者、叙述者,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开掘了悟净丰富的内心世界,创新了故事的叙述方式。
②悟净不再是任劳任怨的实干家,而是追寻真理、充满哲思的哲学家。本文颠覆读者对悟净的传统印象,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塑造了全新的悟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悟净不再是默默无闻的沙师弟,而是举足轻重的主角。本文以悟净为主人公,以他的视角呈现小说世界,表现作品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与思考,深化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日:“陛下始睡觉矣。”)
11.D(A项正确;B项两个“因”都是“趁机”;C项前一个乘指“接着”,后一个乘是“登上”;D项前一个特是“只是”,后一个特是“特别”,所以选D)
12.D(“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错,应该是首先破坏的一定是法制)
13.(1)(王守恩)坐在客位等候接见,而官吏急速来禀报新留守到府中办公了。(“俟”、“视事”、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善于为天下考虑的人,不敢忽视细微的事,而且常常杜绝不好的征兆,能不引以为戒吗!(“是以”、“渐”、反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①周太祖在一时喜怒、顾指气使之间破坏法制纲纪已经习以为常。②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能抗拒。③汉廷君臣对这种现象也是置之不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B(“两朝君主”有误,“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16.相同点:①都高度赞美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尽节尽忠的品格,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拜敬仰之情。(2分)②都借诸葛亮出师未捷、北伐未成之事,感慨英雄命运,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2分)
不同点:罗隐认为“运去英雄不自由”,通过抒写诸葛亮时运不济、功败垂成的命运,暗中寄寓自己十上不第、命不由己的无奈和愤懑;而杜甫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到惋惜,暗含自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望帝春心托杜鹃(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②纵横交错(错落有致)③诗情画意(每处1分)
19.位于东北街的拙政园的藏于枇杷园中的小小院落“海棠春坞”,也是春日观赏海棠佳处。(3分)
20.①运用比喻,将八角空窗比作画框,将景色比作图画,贴切形象。
②多用短句,简洁凝练,营造与苏州园林相谐的诗情画意的氛围。
③节奏富于变化,活泼灵动,音韵悦耳,表现出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21.D(D项与画波浪线句子均表特殊含义,A项表特定称谓,B项表强调,C项表引用)
22.①社会各方也要携起手来
②也不是封建社会(迂腐、麻木、偏执、自大)的孔乙己
③只有脱掉思想上的“长衫”(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