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隆中对》,明白了诸葛亮替刘备设计了怎样的政治蓝图?
这个政治蓝图具体的说,就是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这个目的光靠刘备能实现呢?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后发生了哪些大事?最终实现了这个政治蓝图吗?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消灭魏吴,平定中原,恢复汉室
背景介绍
刘备三顾茅庐,经过隆中对策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诸葛亮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shàn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统率蜀国军队北进,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关于刘禅:
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诸葛亮当时就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严明赏罚,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小人,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思考: “出师”什么意思?——就是出兵。
“表”是什么?——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走近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感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注释了解“表”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听读、朗读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3、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4、通过定向——自学——讨论——解疑——自测——自结的方式读懂第一段并背诵。
5、掌握学案上一、二大题中的字音词义。
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技巧
朗读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
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语音要沉稳而不能狂妄。
因为这是一位老臣给幼主的奏表,读到叮嘱劝勉的地方
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
语气应有某种紧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本文长句较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
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有重音有轻音。
该强调的地方和语气强烈的地方重读,断句是注意:
同一个词组不能断开,根据意思和节奏来断句。
听录音时注意体会,跟着一起小声朗读。并用画斜线
表示断句的地方,等下我们要自己会读。
先解决生字读音,排除朗读障碍
崩殂 ( cú ) 、 陟(zhì)罚臧否(pǐ)
疲弊(bì) 、陛下(bì)、郭攸(yōu)之 、
费祎(yī)、恢弘(hóng)、裨(bì)补阙(quē)漏
以遗(wèi)陛下、倾颓(tuí) 桓(huán)、 长(zhǎng)史、 攘(rǎng)除奸凶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妄(wàng)自菲薄(fěi)、 猥(wěi)自枉屈、
夙(sù) 夜忧叹 、 以彰其咎(jiù)
驽 (nú)钝(dùn)、咨诹(zōu)善道
危难(nàn)之间、二十有(yòu)一年矣
亲贤远佞(nìng)佞:巧言谄chǎn媚的人
朗读课文:模仿与品味(自学)
1、全班同学一起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停顿、重音、节奏和情感语气。
2、一起来完成课后练习一,独自标出停顿之处,再请4个同学分别来朗读这四句,共同订正后齐读一次。
3、一边自由朗读一次全文一边体会每句话应表达的情感和意思。必须借助注释来理解。
细读第一段,理解大意
1、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结合注释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心里默默地翻译。
2、自行翻译课文第一段,把能独自解决的先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出来集体讨论解决。
3、讨论完后,齐读一次,归纳大意并思考后面的问题,其他段落也这样学。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
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指刘备。因刘备此时
已死,故称先帝。
指没完成帝业。
半路
指皇帝死亡. 殂,cú
指蜀汉力量衰弱,处境艰难。
确实。
时
不顾自身安危
连词,表推断原因
特别的待遇。
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广开言路)
光大
留下的美德。
发扬扩大
随意看轻自己
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了。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一、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主要原因是:
(1)先帝中道崩殂;
(2)天下三分;
(3)益州疲弊
③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④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⑤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⑥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⑦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⑧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⑨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第一段分析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奖励
惩罚
善
恶
pǐ
偏义复合词,不同
干奸邪事情
科条法令
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论,判定。
显示
公平
严明
治理
触犯
偏袒,有私心
刑赏之法不同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二、读第二段,理解分析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严明赏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yī
weì
志向
思想
忠诚无二
因此
选拔
给予
通“拣”,挑选
提升
我
全部
Zī,咨询
一定能
bì,补
同“缺”,缺点
疏漏
增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询问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会有更广的收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
睦,优劣得所。
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明达,通晓。
建议,推举
行,háng,军队
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纯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三、读第3、4段 ,分析理解:
①这段列举了那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第三四段关系
宫中之事
府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
疏远
西汉,东汉
倾覆,灭亡,衰败。
兴盛
没有不
为国而死的气节 ,(以死报国)
数着日子,(为时不远)
忠贞
优秀
亲贤远佞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四、朗读第5段 ,分析理解:
①本段的中心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府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小结第五段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
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侫)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这是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1、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背诵课文
作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
矣。
平民
亲自
耕种
苟且保全
名声远扬。
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Wěi,辱,指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以当世之事咨臣”的倒装
因此
有所感而激动
于是
答应
奔走效劳
恰逢
兵败
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以来。
“有” 同“又”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扬名做官。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败的时候受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一、朗读第六段,理解分析:
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或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身世,说明自己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六段分析
1、叙己志向:
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
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三课时
授课:李晨钟
1、结合学案难点讲评,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过的知识重点。(预计5分钟)
2、翻译理解课文第7、8、9段内容。3、积累“谨慎、寄、以、效、不毛、庶、驽钝、攘除、彰、咎、咨诹、不胜、涕零”等虚实词
4、分析归纳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耿耿忠心,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6、熟读课文,背诵6、7两段和其他重点句子。
一、复习旧课,解析学案难点。
1、在上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
建议(3):“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nìng)(亲贤远小)。
2、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因为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才可以后顾无忧,安心伐魏。
3、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其中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提示:可从诸葛亮跟先帝和刘禅的关系以及提建议时的身份来思考。设身处地想想
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训人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导入新课
既然诸葛亮在出师之前向后主刘禅上书奏表,提出三个建议就是为了能安心地出师伐魏,那他为什么要出师伐魏呢?是为了立功求赏吗?他出师北伐想达到怎样的战略目标呢?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下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
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死
托付
国家大事,指白帝城托孤
早晚
没有成效
损伤
英明
泸水,即金沙江
不长草(的地方),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激励并率领
全军
希望
竭尽
比喻自己平庸的才能。
攘(rǎng),排除,铲除。奸凶:奸诈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
职责和本分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
做事认真、慎重
用来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认真慎重,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向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二、朗读第七段,用原文回答: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报先帝、忠陛下”
5、追忆“白帝城托孤”(即临崩寄臣以大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6、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7、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
耿忠心,提出
要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尽
心尽责辅佐陛
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小结本段大意
第七段分析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出师的决心和战略目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
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 效,任务。
成效,即达成效果。指完成任务
发扬先帝美德的忠言
怠慢
彰:揭示。咎:过失。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考察采纳
正确建议
深切地追念
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亲自谋划
不知说了些什么。
尽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国家大事,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朗读第八段,理解分析: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护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小结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依依惜别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侫
一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二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三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第6、7两段和其他重点句子
2、订正学案上的答案,并完成未做完的部分
课后作业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我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四个条件: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
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在周记中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即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的要求:
——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对后主的要求:——亲近贤臣,广泛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四、阅读课文5~7节:
一、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 (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 (在)
B、……败军之际 (的)
……尝闻天子之怒(取独,无义)
C、先帝不以… (因为)
咨臣以当时之事(的)
D、奉命于败军… (在)
达于汉阴 (到)
(A)
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
B、作者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对后主无限“感激“之情。
C、“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这一层叙述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
(B)
三、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交代了作者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先帝的夙愿。
B、“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C、受命以来“作者分两步行动,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北伐中原,从而完成了先帝的托付。
D、本段以记叙为主,陈述作者的心愿,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
(C)
四、填空: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
②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诚心诚意地邀请
③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④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布衣
⑤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⑥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⑦“出师“的战略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⑧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句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
⑨诸葛亮出山时,正是东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⑩文中的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文章的作者是诸葛亮,体裁是表,它是陈情言事的文体。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意思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岳飞就是这样的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12)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任人唯贤这一成语。
(13)“计日而待”与今天指日可待这一成语意义相近。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6)“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1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 空城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
五、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意)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的)
C、既克,公问其故; (缘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六、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 亲贤臣,远小人 亲戚畔之
B未尝……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必以信 愿…亲之信之
D此悉……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D)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谁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你知道吗?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东吴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讨论难点字词的含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2)臣本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布做的衣裳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恶劣
(4)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讨论难点字词的含义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5)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6)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追赶前进
(8)谨慎:
古义:认真、慎重。 今义:做事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