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21: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拨动古诗“想象”之弦 奏响古诗“策略”之曲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本课由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诗都具有“诗中有景”、“诗中有画”的特点,基于文本特色及学习的心理逻辑,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时尝试通过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并尝试运用质疑、联结等教学策略,拓宽古诗教学的宽度和广度,真正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
8.古诗两首
课文简析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所选内容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本课作为首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白日依山尽”写远景,“黄河入海流”写近景,两行诗对仗工整,景物相对,色彩相对,动词相对,既构成了形式上的美,又营造出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李白仅用了28个字,以夸张、比喻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写描写了瀑布的动态美,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气势恢宏的写意山水图展现在眼前。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气势雄伟,构思奇特,可谓古今之绝唱。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结等方法,推想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描写地景物美和意境美。
4. 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读题解题,了解“鹳雀楼”
1.介绍“鹳雀楼”。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去看一看位于山西永济县的一座三层的阁楼,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成群结队栖息于这座楼上,因此,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学习书写“楼”。)
2.教学生字“楼”。
(1)出示甲骨文“楼”,理解字义。
(2)联结生活,拓展读词。(城楼 钟楼 教学楼 航站楼)
3.导入新课。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板书完整课题:登),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鹳雀楼便名扬四海,成为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齐读题目。
4.再读课题。注意读对停顿“登/鹳雀楼”。
板块二:初读古诗,走近“鹳雀楼”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反馈。相机正音:“尽”读准前鼻音,“层”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师生合作读,重点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4.同桌练读,展示读。
板块三:想象品读,走进“鹳雀楼”
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圈画景物。
(1)指名读第一句,圈出诗句描写的景物。(交流,板贴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质疑解疑。
(1)自主学习,质疑问难。想一想诗句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预设:“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山是什么意思?)
(2)大胆猜测,理解“依山”。(“依山”就是靠着山,所以“依”就是靠的意思。)拓展读词:依靠。(板书:大胆猜测)
书写“依”字。(注意左窄右宽)
(3)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出示太阳图片选择,并联结下文“依山尽”理解“白日”就是傍晚时分落山的太阳。(板书:联系上下文)
3.想象画面。
读懂了诗句的意思,那你能不能根据意思来摆一摆板贴这个景物的位置呢?(学生讨论,老师板贴)
(1)看板贴,读词语。(白日”、“山”、“黄河”、“海”)
(2)想象品味。夜幕就要降临了,你仿佛看到了远处——,近处——;你的耳畔还听到了——。教师顺势板画。
4. 感情朗读。
(1)联结生活。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落日吗?你见过河水奔腾而去的样子吗?
(2)播放图片。联结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情朗读。
(3)发现对仗。读着这两行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
师生对读。
板块四:感悟哲理,登上“鹳雀楼”
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过渡: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这样迷人壮观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呢?出示后两行诗,指名读。
2.学习“欲”字。出示注释,选择意思。(板书:借助工具书)
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穷”的意思。
4.理解诗意。自己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自由说,指名说。
5.联结诗句,感悟哲理。
是呀!站在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唐代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块五:诵读积累,爱上“鹳雀楼”
1.引读全诗。喜欢这夕阳余晖,青山落日吗?(指名读)为这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而震撼吗?(指名读)
2.引导背诵。
(1)出示课件,进行填空式背诵。
(2)看着画面,集体背诵。
(3)想象画面,集体背诵。
3.书写生字“层 尽”。
第二课时
板块一:谜语激趣,引出“瀑布”
1.猜谜语:什么布,剪不断?(板书:瀑布)
2.学习词语“瀑布”。
①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②见过瀑布吗?你见过的瀑布是怎么样的?指名说。
③字源解说:瀑。
出示篆文“瀑”:左边是“水”,表示水流;右边是“暴”,表示突然而狂猛,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突然而狂猛的水流。
④积累形容瀑布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一泻千里 从天而降 一落千丈 白龙下山
3.导入:正因为瀑布的这些特点,引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吟诗作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古诗,遥望“瀑布”
1.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对比识字,观察写字。
(1)指名读诗,正音,评价。
(2)辨析生字“庐”和“炉”。
诗中藏着一对同音双胞胎姐妹,你找到了吗?(“庐”和“炉”)说说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
小结:偏旁不同,表达的字义就不同。
(3)一步一导,学写“炉”。
课件出示:炉
①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要想写好这个字,你有什么小秘诀?)
(在写带有火字旁的字时,要把火的竖撇写直,注意撇、点的不同位置。左边的“火”和右边的“户”就像两个好朋友一样,背靠背坐在一起。)
②教师范写。
③学生练写,播放写字音乐。
④评价反馈。
⑤学生再写(一看二写三比照,一个会比一个好。)
(4)迁移运用,学写“烟”。
独立书写——同桌互评——展示评价。
3.大胆质疑,了解诗意。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集体交流:
预设1:香炉是真的香炉吗?
(1)引导:这里的香炉不是烧香用的炉子,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香炉峰形状上尖下圆,经常有云雾笼罩,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所以人们为它取名香炉峰。
(2)顺势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感受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
预设2:川是什么意思?
借助甲骨文,理解字义。
(1)课件出示:
(2)据图猜义。(两边的波浪线就像是岸,中点的点就像是水,所以“川”就是山谷间湍急的河流。)
(3)书写“川”。师范写,生练写。
(4)顺势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
预设3:九天是什么意思?
引导: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所以有个词语叫“九重天”。所以九天就是天最高的地方。
板块三:入情入境,走近“瀑布”
1.联结自身,切记体察。
师:让我们也跟随着诗人李白来到这香炉峰前(齐读全诗),遥望瀑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能结合刚才积累的描写瀑布的成语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顺势联系“飞流”“直下”体会瀑布水流之快,“三千尺”“银河”感受气势之磅礴。
2.质疑深入,聚焦写法。
追问:一层楼房有十尺那么高,三千尺,就有三百多层楼房那么高,这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长吗?(没有)为什么李白要这么写呢?
小结写法:“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这样更能写出瀑布的壮观景象。(板书:夸张)
3.联结他诗,体会写法
师: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笔下的很多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课件出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诵读表演,感悟诗韵。
(1)个性练读,想象意境。
(2)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3)角色表演: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来到了香炉峰前,遥望瀑布……(生深情吟诵)
(4)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高山流水》古琴曲。
板块四:整合全课,吟诵抒怀
1.配乐朗读,吟诵赛诗。
2.总结回顾,拓展阅读。
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风景名胜不计其数,流传下来的风景诗更是数不胜数,让我们到课外去阅读,去积累。也可以学学大诗人,留心家乡的山山水水,边观赏边想象,把你的观察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猜测
联结
黄河入海流。
《望庐山瀑布》
遥望 三千尺? 香炉? 川? 九天?
(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