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3 05: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说 课 过 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 情 分 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我做了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1)认为地球自转的占28%(2)认为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3)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4)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5)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二课。地球运动是复杂的,严格的说是多种运动的复合,但基于本单元的内容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涉及的内容难度不宜过高,因此,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安排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同时,教材编写者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把握比较准确,预想到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这样,学生动手实验便成为的探究必然之路,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这就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地球运动埋下伏笔。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 材 分 析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 材 分 析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诸多不同情况的分析和推测。
教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教法
说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教法
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推测假设、模拟实验、分析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综合运用了模拟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集体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研讨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模拟实验,再现昼夜交替
大胆猜想,形成多种假说
实验小结,拓展思维空间
教 学 过 程
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感知昼夜交替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感知昼夜交替
课件出示图片引出昼夜及昼夜交替现象
提问: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
(地球和太阳)
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情境,联系日常生活,引出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参与的欲望.
教 学 过 程
大胆猜想,形成多种假说
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当学生回答出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与太阳和地球有关时,老师紧接着指引学生猜测、讨论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哪些运动形式?哪个运动形式可能与昼夜交替现象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做出归纳并板书。
教 学 过 程
模拟实验,再现昼夜交替
出示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小组合作模拟实验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集体讨论给予评价
模拟实验一: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模拟实验二: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模拟实验三:地球自转
模拟实验四: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教 学 过 程
实验小结,拓展思维空间
科学探究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地球与宇宙的教学,难在学生空间观念建立。这节课先让学生自己想象猜测、到模拟实验,然后汇报交流,待学生对产生昼夜交替的可能原因有个初步认识后,老师再借助多媒体进行视频验证,为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巩固和完善。
实验报告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具体说明
能否产生昼夜交替?
产生昼夜交替的可能原因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师引导出: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我们这节课研讨的结果科不科学,还有哪些我们没有了解到的?并搜集些天文学家的故事 。
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知识延伸化。
昼夜交替现象
板 书 设 计
绕着地球转
相对
自转 圆周
绕着太阳转 运动
自转并绕太阳转
都转
……




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
在“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互评。
在“汇报交流”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