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捕捉构思艺术。
2.精读文章佳段,捕捉细节妙处。
3.品析文章妙点,捕捉红军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如何写事、表达情感的语言及方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整体把握
1.以“难”为切点,通读课文。
(1)默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节。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按照时间点,找出红军队伍所处的地点和正在做的事情。(完成作业本当堂一)
2.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走”到底“难”在哪里?从文中找到依据,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吃饭难(2、29、32)、走路难(13-20)、睡觉难(21-23)、处境难(30)。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
如:瑶民攀谈、山腰露宿、“之”路攀爬、轻松下山。
(完成作业本当堂二题)
三、品读领会精神
1.感受昂扬的革命情怀
A.交流阅读感受(指向人物情感)
B.这种意志与精神遍布于全文中,请同学们找到其中的一段,作精段赏析。
以走“之”字路一段为例——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写景是为凸显人,“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准确而形象的写出山路之陡峭,表达赞叹奇观的背后,表现红军战士具有视险路为坦途的乐观豪放的精神,有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与气魄。)
(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
A.反复朗读、感受,
B.努力让学生找到文字的落脚点。
引导关注表达情感的语言及方式。(可在让学生谈谈散落其他在语段的文字)
如: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2.完成作业本当堂三。
四、毛泽东《十六字令》体会充满着豪情壮志!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