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写人散文杨绛的《老王》
了解杨绛:杨绛: (1911 -2016年)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等。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先生”的女性。105年的岁月她坚强、坦然的走了过来。她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
1.读完这篇课文,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在作者的眼中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预设:他是一个悲苦的人、孤苦的人、不幸的人····
与学生一起交流老王的不幸: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体会到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以及文字背后所隐含着的作者悲天悯人的平民情怀。)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其言语之间更是流露出老王内心无言的酸楚。)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社会的冷漠、世态的炎凉以及以践踏弱者为乐的世风)。
2.越是不幸的人可能就越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温暖,请阅读课文寻找老王生活中能让他感觉温暖的细节。
3.杨绛对老王如此好,为什么课文结尾处还要说对老王感到“愧怍”
老王对作者:
据老王自己讲: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信任)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实)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真诚的关心)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对老王: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把老王的身世只当作可有可无的话)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我一定要给他钱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我都不曾去看一下他,对他是不关心的、不在意的)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钱物两清、不占老王的便宜)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3),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对老王没有关心;如果是关心就会担心)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在老王这样的行将就木的时候我也不曾想起去看一下他,深深地自责、愧疚融于其中)
从这里句子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老王始终有着疏离感,现在我们明白杨绛对老王的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正是她的这种关怀,让她始终没把她和老王放在一个等级上,并不是她歧视老王,而是这种“幸运的人”和“不幸者”的不平等。
在此同时我们还从作者平淡的语言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一直在自我反省、自责。她觉得与老王相比,自己的善良是不如老王那么纯净的。所以杨绛的愧怍,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说到“幸运”文革中杨绛 一家 同样是非常 不幸的 女 婿 自杀 、妹妹惨死 、自己被剃成阴阳头 ,扫厕所 。钱先生也 被下放劳动等等 .这里的哪一桩哪一件 又会 是幸运 的 呢 但 是文 中我们却只是淡淡的一笔 。因 为对 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生活 的贫苦 并不会让 他们 觉得 不幸 .最难忍受 的便是 自由的丧失 ,人格被践踏 !由此看来 ,老王 的不 幸更 多的是物 质和 生活的痛 苦 .而杨先生面对 的却是 非人 的精神 炼狱啊 。那么谁才是更深重 的不幸者 呢 恐怕就不难得知了吧。而杨 先生却认为 自己是一个 幸运 的人 。杨绛的高贵之处就在于看重别人的苦难,而忽视了自己的辛酸 .因此杨绛的 “愧疚 ”来 自于她 的善 良天性 .来自她的慈悲心肠来 自她的博 大的胸襟 和宽容 的气度 .是面 对苦 难依然乐观的精神,是来自以她作为知识分子 的使命 感和 责 任 意 识 。
结尾: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 “(杨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