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8: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
注音
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
lǒng zhà měng huì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为“九 一八事件”十周年而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土 地 的 誓 言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缝的时候,不知道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苦难、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秦牧《土地》
土 地 的 誓 言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
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
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耻辱。
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起,沈阳的东北军政旧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等就纷纷逃往关内。此后,东北人民不甘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陆续有人逃往关内。据不完全统计,流亡关内的各阶层东北人不下50万之众,他们背井离乡,有家难归,满怀国仇家恨,重乡土讲义气,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阶层。在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中,青少年学生在1934年有三四万人,七七事变前达到十来万人。他们是最年青、最富有生气的抗日救亡力量。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
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
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
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充溢这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4.(1)[示例]对土地以“你”相称,是作者情绪逐渐激动的表现,他不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热爱的土地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
(2)[示例]牛角上挂着蛛丝、吃饱了粮食到处纷飞的麻雀都是生活中温馨可爱的事物,将这些故乡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土的真挚思念。
(3)[示例]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捉过的蚱蜢、劳动过的镐头只留在回忆中,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将回忆的片段连在一起,情感逐渐增强,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她”和“你”都指“关东大地”也就是作者的家乡。都改成她不好。人称的变化其实是感情变化的过程,随着作者情感越来越激动、迫切,人称也从第三人称。“她”转为抒情更直接,更亲切的第二人称“你”了。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在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流浪 流浪……
哪年 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 哪月
才能欢聚在一堂
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 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你和她都指“关东大地”,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人称的变化其实是感情变化的结果,随着作者情感越来越激动迫切,人称也从第三人称“她”转为抒情,更直接更亲切的“你”了。
我国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思乡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岑参《逢入京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
思乡是(令人) 的。
(魂牵梦绕、心神激荡、痛苦、甜蜜……)
作 业:
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
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
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
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请摘录这样的文字两段,有感情地朗读它、记
住它。
日军用铡刀屠杀反抗的人民。
对反抗的军民用酷刑。
杀人取乐,悬头于柱。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杀人如麻。当这些冤魂在1970年
被挖掘出来时,早已成为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