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8: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大人物——叶圣陶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
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
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
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等职。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
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
趣盎然;文从字顺,但绝不板滞,有时宛如
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
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他负暄闲坐,
冷眼静观大千世界的众生相,谈禅论佛,评
儒论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个境界对
别人来说是颇难达到的。我常常想,在现代
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
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
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
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季羡林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
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
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
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
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
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
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
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
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
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1. 根据划线处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使句子表达更简洁。
(1)叶老既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又能勤奋学习不感到满足( ),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不好意思( ),让我帮他修改润色( ) 。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zhuó
zhui
tiē
pèi
简明扼要
è
别扭
biè
rùn
阅读策略——略读
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2、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3、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关注标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阅读重点:事件+人物特点+作者情感
关注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事件、特点和体现作者感情倾向、文章结构变化的评价性语言,与之无关的内容可以快速跳过。
“叶圣陶”:文章写作对象
“先生”: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情感)
“二三事”: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多用作文章标题或书名)
体裁:写人叙事的散文
【略读·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要求:以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边读边勾画。 将时间控制在4分钟之内。)
大人物——小事情
1.叶先生伏案执笔给吕叔湘文章描标点。
2.叶先生让我修润他文章直接改别客气,
他却客气地跟我商量改回原文。
3.叶先生定要送客人到大门外,鞠躬说谢谢。
叶先生晚年对探望他的人举手打拱说谢谢。
4.叶先生为我访他不遇而悔恨,为我生活困窘
而悲伤。
5.叶先生主张写完文章自己试念试听,力求
简明如话。
6.叶先生重视文风简洁。
7.叶先生推进制定“做”和“作”使用标准。
源于仁心,成于小节
关键句特点
位置:多位于文章的首尾、每一段的首尾
结构:承上启下(过渡句)、引出下文(总起句)、总结上文(总结句)
内容:多为作者的评价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么多的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有机的串起来的呢?请关注语段的关键句,整理文章。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3、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爱感动。
4、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6、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8、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总结句
总起句
过渡句
过渡句
总起句
总起句
人之师表
(2)
待人厚
(3—5)
文字方面:
(3)
描标点
请“我”帮他修润
日常交往:
(4、5)
对来访的客人要远送
晚年对来访客人举手打拱道谢
看望不遇,叶老悔恨、悲伤
律已严
(6—9)
写文章力求明白如话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规范了“做”和“作”的使用,
并监督执行
总的用语:
(6、7)
零碎方面:
(9)
关注关键句:理清段落关系
【略读·初识先生】
从关键句、评价句中你读出了叶圣陶先生具有怎样的品格?
大人物——小事情——大品格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
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
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
待人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
宽厚待人。
谨严认真,诚恳谦逊
深情厚谊,仁爱宽厚
叙议结合
躬行君子,人之师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
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
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大人物——小事情——大品格
一丝不苟,严于律己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
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
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
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
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
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阅读策略——“略读”基础上的“精读”
一、待人厚(3—5)
(一)【赏读“言”中的宽厚】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关注标点、句式:揣摩人物(说话者及听话者)心理。(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说?从中读出人物特点。)
(二)【赏读“行”中的宽厚】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总起句(议论)
支撑句(叙事)
关注表达方式: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叙是基础,议是升华。
运用一系列的副词,强调他非常的谦虚有礼貌,强调他对别人特别尊重感恩。突出叶老待人的善良仁厚。
关注用词:修饰词、限制词、反复出现的词等。
二、律己严(6—9)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请用“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 的程度。”的句式表达你对叶老谨严律己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的程度。
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的程度。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1918年大儿子出生后,叶圣陶为他取名“至善”。
第二个孩子是女儿,他为女儿取名“至美”。
第三个孩子是男孩,他为老三起名叫“至诚”。
命名见品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景仰和敬佩
三、情之深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
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
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
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
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
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张中行
悲痛和怀念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关注首尾:开头和结尾的方式。
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吕叔湘先生挽联
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01
本文主要是记人,但文章中没有精细的人物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生活小事来再现叶圣陶先生的品格风采,并结合适当的议论,使得叶圣陶先生的形象生动感人。
语言平易朴素,内涵深厚。
02
本文态度诚恳,行文平易,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内涵深厚。
【升华·明确手法】
表意含蓄,内涵丰富。
语言风格
平易质朴,简明如话。
装帧素朴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
《负暄三话》次第问世,内容新异,笔法不
群,言淡,旨远……几年间,它好似功率越
来越大的磁力场,把一圈复一圈的读者如铁
屑般吸引到自己周围。一股清风从国之北端
刮起,一丝丝,一缕缕,逐渐形成文坛上不
大不小的“张旋风”。一位80岁上下的老翁
(张中行生于1909年)背晒着太阳(“负
暄”)在茅檐下短篱边闲说细碎(“琐谈”),
竟至有如此大的魅力!
“负暄”是一个典故。
古代有一个人,他突然
发现在外面晒太阳比
在屋里暖和,然后就告
诉其他的人:“你们
知道吗,晒太阳特暖
和!”其实大家都知
道,只是他刚刚知道,
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
张中行用这个词作书
名是一种谦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