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教师用书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1)教师用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7 08: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劝 学
【诗歌鉴赏】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内容赏析】 《劝学》是一首勉励人们刻苦勤学的诗。诗的一、二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意思是说每天从半夜三更到五更鸡叫,别人熟睡的时候,正是要上进的男儿点着灯读书的最好时光。寥寥数笔,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读书人彻夜苦读的身影,这两句成为后世形容人们发愤学习的佳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诗中的佳句。意思是说如果你满头黑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起早摸黑地勤奋学习,那么恐怕到年老白头的时候就会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可惜那时已
经太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诗人用“黑发”“白首”“早”“迟”这些对比鲜明的词语劝告人们要趁年轻时勤奋学习,不然到了年老时会后悔莫及。
【图说天下】
教室中的“好声音”
汉口学院老师黄慧琼在给该校播音主持专业新生上《播音学概论》第一课时,模仿热门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方法,她让学生先低头听课,学生如果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抬起头来;相反,如果学生觉得她讲的内容对自己没有帮助,可以选择不抬头,课下再通过电话、邮箱或微博和她进行交流,对课程内容提出修改意见。黄慧琼“开嗓”15分钟,就让所有学生先后抬起了头。
1.字音辨识
靛青(diàn)  参省(cān)(xǐng)  槁暴(gǎo)
跬步(kuǐ) 蛇鳝(shàn) 骐骥(qí)(jì)
驽马(nú) 金石可镂(lòu) 锲而不舍(qiè)
2.通假举要
(1)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车柔,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一词多义
(1)绝
(2)强
(3)假
(4)望
(5)闻
4.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车柔· 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5.古今异义
(1)车柔以为轮
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快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黄金
(6)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为中性词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译文: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判断句)
译文: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更加长。
7.名句积累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
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层解:这一句写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层解:本段连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并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层解: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层解:本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揭示了主旨。
?作者是如何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的?
提示: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接着又用“直木为轮”这个比喻阐述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作者在这基础上,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的?
提示:开头作者形象地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接着,作者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作者指出君子因为善于学习,所以能超越常人。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提示: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本段作者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生动地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的道理,进而证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学不可已
1.试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层次。
【答案】 首先,作者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接着,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
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要专一。这是本段的第三个语意层次,阐述学习要做到专一。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这个论点的?
【答案】 课文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论述了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论述了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论述了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比较特殊,试指出其具体的用法特点并翻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之”的用法: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定语后置
1.定义: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2.一般规律: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如:(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4)中心词+数量词。如:(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一)”第4题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一大特点。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定义: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就叫喻证法。
作用: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写法指点:1.首先,要明白自己要阐述的道理,即自己要表达什么观点。
2.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找到能与自己表达的观点具有相似性的事物。
3.最后,要恰当地描绘或叙述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本体)。
请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个人不应认为个人力量渺小,而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许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它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
学贵有恒
《劝学》开宗明义强调:“学不可以已。”这是荀子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在学习时,我们就要积微成著,积善成德,持之以恒。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言论至今仍被视为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坚持是必要的,但要目标明确,方向对头,而不能见异思迁。如果用心不专一,学习上就不会有收获。荀子的学习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应用角度】 “持之以恒”“注重积累”等。
“清华学霸”
近日,被誉为“清华学霸”的清华大学生马冬晗红遍网络,尤其是其周密具体的“学习计划表”被网友誉为“神器”。在这张“学习计划表”上,从早上6点起至次日凌晨1点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都如此,从不间断。其勤奋刻苦的精神令众多大学生瞠目结舌,啧啧称赞,对待学习的热忱更值得大家学习。
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时代,中学教师常用象牙塔中天堂般的生活作为“诱饵”引发学生无限的向往与憧憬。众多学生便简单地以为考上大学就可以无忧无虑,随心所欲了。
其实,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插上了翅膀。同时,也骄纵了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
因此,学生首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以实现理想为中心,以不抛弃、不放弃为基本原则,坚持读万卷书,为实现理想、达成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要抵制诱惑,态度坚决,意志坚定地向侵蚀理想、动摇目标的诱惑勇敢地说“不”。
“清华学霸”在带给我们颇为震撼的触动之后,我们是否该有所行动呢?毕竟,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
【媒评文摘】 1.做学生时,把书读好,今后才能“百毒不侵”。你可以不同意这种生活、学习方式,也可以独树一帜,自学成才,但却没有谁可以去嘲讽一个认真的人。
——红网
2.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在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成长模式做出选择。你可以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你也可以选择在大学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或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华声在线
寂寞荀子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我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世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作》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也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作》。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作》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作》不像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精要赏析】 荀子作为儒家先哲,他门下却走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样的法家高徒,这些高徒也曾经叱咤风云,有令山河变色的能力,但是他们却没有把老师当成圣人供起来。荀子自己的著作也是在他死了一千多年后,才有唐人杨倞为他评点作注。不幸的是连司马迁也“惜墨如金”,在《史记》里仅给了荀子区区二百字,作者通过瞻仰荀子墓引发的感慨,表达了对荀子千百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不平。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是荀子《劝学》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倾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文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提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四、课时安排
本课用两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
五、预习安排
(1)扫除文字障碍。
(2)阅读全文至少两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3.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
明确:(“善假于物也。”)
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古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
明确:(“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明确:(“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
明确:(“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以前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
明确:(“织布”)
二、作者简介
见本课“相关知识”中的“作者名片”。
三、诵读第1、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老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车柔/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明确:(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明确:(“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明确:(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车柔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明确:(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车柔”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四、布置作业
1.诵读第1、2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3、4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3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4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试背诵第3、4段。
二、通读分析第3段
1.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明确:(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针对上文哪些语句说的?
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明确:(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2.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三、诵读第4段
1.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2.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感。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靛蓝(diàn)    槁暴(gǎo)
磨砺(lì) 须臾(yú)
B.骐骥(qí jì) 跬步(kuǐ)
参省(cān xǐng) 欲盖弥彰(zhāng)
C.镂刻(lòu) 蛇鳝(shàn)
舟楫(jí) 蛟龙(jiāo)
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
跂而望(qǐ) 舆马(yú)
【解析】 “跂”应读“qì”。
【答案】 D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 向上
B.假舆马者 借助
C.登高而招 高处
D.用心躁也 用心
【解析】 “用”为“因为”的意思,“心”才是“用心”的意思。
【答案】 D
3.下面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B.车柔使之然也 筋骨之强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D.圣心备焉 且焉置土石
【解析】 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代词,它/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表修饰;D项,语气助词/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答案】 C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3题)下面的句子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B、D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5.默写下列名句。
(1)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答案】 (1)吾尝跂而望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课内阅读
阅读《劝学》,完成下面的题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 中:合乎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过错
C.君子生非异也 生:一生
D.用心一也 一:专一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所在的语言环境是说,君子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由此可推断出“生”通“性”,应译为“资质,禀赋”。
【答案】 C
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齐国虽褊小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吾恂恂而起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D.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A项,分别为连词“即使”和“虽然”;B项,分别为表转折和表修饰的连词;C项,分别为兼词“在那里”和疑问代词“哪里”;D项,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B.本文第二、三、四段大量运用设喻阐明事理,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了表达效果。
C.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并且论证灵活而有变化。第二、三段是先论证,后归纳出论点;第四段则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解析】 根据文意,文章第四段直接通过一系列的设喻来论证观点,采用了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的论证手法。
【答案】 C
9.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2)君子的本性跟常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三、课外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②,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③,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④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摘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学习。②采薪之忧:谓有病不能上山打柴,是疾病的代词,为当时交际的习惯语。③不果:终于没有实行。④达尊:普遍尊贵的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如就见者也    如:应当
B.君命召,不俟驾 俟:等待
C.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得:能够
D.使数人要于路 要:要挟
【解析】 要,通“腰”,拦腰,半路拦截的意思。
【答案】 D
11.本文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齐王、孟子、孟仲子都说过假话。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面说的是真话的一句是(  )
A.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D.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解析】 A项,是齐王摆架子,是想叫孟子去朝拜他的托词,不是真的有寒疾;B项,是孟子说的话,孟子对齐王这种做法很反感,也假称自己“不幸而有疾”,拒绝去朝见齐王;D项,是孟仲子说的话,他看见齐王派人来问疾,连忙撒谎说孟子的病已经好了一些,现已上朝廷去了。实际上孟子并没有去朝廷,而是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去了,这是孟仲子怕得罪齐王而说的假话。孟仲子一面敷衍齐王的使者,一面派人通知孟子不要回家,以免碰上齐王的使者,要孟子赶在齐王使者回朝廷之前到朝廷去朝见齐王,所以只有C项孟仲子派人对孟子说的才是真话。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孟子认为国君的尊贵不应该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臣子对国君的恭顺不应该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C.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
D.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
【解析】 对原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其一”是指齐王在“爵一,齿一,德一”中仅占了其中之一的“爵一”,意思是你仅仅是国君,年龄没有我大,品德没我好;我虽然不是国君,没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占了“其二”,即“齿一”和“德一”。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
【答案】 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日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的难点是对“视朝”和“识”的解释。视朝:到朝廷处理政事;识:知道。(2)题的重点是对固定结构“如之何”和“吊”的解释。如之何:怎么,为什么;吊:吊丧。(3)题的重点是对“所不召”和“就”的解释。所不召:不能召见的臣子;就:本义是“靠近,接近”,这里引申为“到……去”。
【答案】 (1)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
(2)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3)所以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重大国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辞有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你却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孟子说:“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命召见,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点,已经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孟仲子马上便派了好几个人分头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孟子(既又不愿去见齐王,又不能回家)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丑氏说:“在家里就要遵父子之道,在家以外就要尊君臣之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向齐王进言仁义的,他们难道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景丑氏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记》中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来不及答应一声就要站起;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记》上说的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天下普遍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长是一样,道德是一样。在朝廷中没有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长的;辅佐君主统治百姓,没有比得上道德的。怎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所以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重大国事要商量,就亲自到臣子那里去。君主应重视道德,乐于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以和他共商国是。”
四、语言表达
14.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联系所学过的孟子的文章,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点。
示例(孔子):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抓住《孟子》善用比喻,善于辩论的特点来组织文字。
【答案】 气势磅礴,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比喻贴切,结构工巧,富有说服力。
15.(原创)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出后,莫言热久久不能平息,不久,莫言在微博上答网友问时妙语四出。当被问及12月赴瑞典领奖发表感言时说的第一句话将是什么,他巧妙回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里,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莫言肯定不能直接说出打算怎样说第一句话,但也不能不回答网友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既不透露自己发言的秘密,又不让网友失望。
【答案】 我现在也不知道,等我明天找找历届诺贝尔获奖者的演讲稿,看看他们第一句话怎么说的,我就怎么说。
2 师 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内容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早
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意境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字音辨识
李蟠(p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苌弘(chánɡ) 郯子(tán) 不拘于时(jū)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2.通假举要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一词多义
(1)师
(2)之
(3)其
(4)惑
(5)道
(6)乎
(7)于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他)并且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义:风尚
今义:道路,道德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8)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6.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文:不受时俗的限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孩子)不懂得断句,(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5)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7.名句积累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国子监任教。他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中的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可以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这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层解: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层解: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层解: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层解:说明作《师说》的原因。,?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传道”“受业”“解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的“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强调学问所在即为“师”之所在。
?试分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的作用?
提示: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作者是如何批判不良学习风气的?
提示:首先,“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其次,“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批评“今之众人”不明智的做法。
最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主题或观点更加突出。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引用孔子的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文章的思想深度。
恰当的引用不仅使自己的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说服力,也会使文章具有文学底蕴和思维深度。
1.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译文:(孩子)不通晓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宾语前置句
1.定义: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我们就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
2.分类
宾语前置句有下面两种常见或常考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这种句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二是这个句子中必须有代词(或代人,或代物)。其格式为: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定语(代词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忌不自信”“莫我肯顾”。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
①宾语在动词前。其格式为:主语+宾语(代词谁、奚、何、曷、安、胡、恶、焉)+动词。如:“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吾谁敢怨?”“问女何所思?”“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宾语在介词前,介词宾语要前置。其格式为:主语+宾语(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伐为?”“何以知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何以战?”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二)”第4题
2.文章第二段的论述与第一段有何区别?
【答案】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从正面立论,在论证教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二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一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提出观点;第二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
【答案】 文章围绕着“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论点,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对比论证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令人信服。下面就对比论证的手法做出具体的阐释:
定义: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写法指点: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涵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仲永生五年,即能作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且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此后他父亲便带着他四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以求取钱币,不再让他学习,因此到十二三岁时,方仲永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到了二十岁时,更是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色了。
应该说,方仲永的天资是相当聪颖的,绝非常人可比,然而即便是这样天资过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勤奋刻苦,也是断然不可能成才的。方仲永这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过程,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   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一段存在的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最后一段不可或缺,请谈谈你的观点。
【文竹】   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段存在的意义不大,因为作者通过前面的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充分地阐述并论证了文章的观点,文章最后一段实属多余。
【青松】   此言差矣!作者最后一段意在交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合为事而作”,从这一点上说,很有必要;另外,这一段不也很好地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吗?
我的观点
学必有师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者必有师”的言论对当今社会也有巨大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应用角度】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②知识不分贵贱;③直面社会,敢于抗争。
最美代课教师
云南彝良县刚刚连发两次5级以上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角奎镇发达村中心学校云落小学唯一的代课教师朱银全第一时间冲回学校呼救,他和乡亲们一起用双手刨出7名被埋学生,从死神的手中抢回了4条年幼的生命。这位上岗才3天的代课教师,再度书写了教师的价值与职业精神,人们赞颂朱银全的勇敢,也深感偏远农村老师的艰苦与不易。
中国的GDP总量如今居世界第二,然而教育投入还不够。在这背后,城乡教育的差距令人震惊,偏远地区的教育陷入困境,而这种困境并不是短暂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只是,在“重视”中有一些选择性,比如更重视高等教育;更重视城市教育。诚然,“教育公平”是个相对概念,难以做到“绝对公平”,但如果不能确立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规则,那么,“差距”就不可能缩小。
【媒评文摘】 1.代课教师朱银全理应获得“最美代课教师”的称号,因为他在危难时刻的表现,清晰地释放了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炽热大爱,展现了一个普通公民的人格和力量。但是在这个以倒塌的校舍为背景的故事里,我们不只应该看到朱银全双手刨出学生的人性之美,更应该看到,朱银全双手刨出了乡村校舍的贫困。
——人民网
2.只要有爱,我们就能创造奇迹,请让我们在灾难面前保持一种奋勇向前的精神,保持一种奉献精神,保持一种乐观精神,让爱凝聚成伟大的力量,让我们用爱一起去创造人世间的奇迹。
——光明网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丛维熙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韩江边有一座古亭,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就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据地方史料记载,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宠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精要赏析】 韩愈因“诗文磅礴而名扬天下”,“将高度理性和文采集于一身”,“敢作敢为,宠辱不惊,视百姓为父母”。本文用心灵解读韩愈,视野开阔,行文大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韩愈的敬佩之情。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足”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思考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2.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三、教学方法
1.自读法
2.讨论法
3.讲评法
四、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有关《师说》一文的名家朗读
五、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2.简介作者和古文运动。
3.分析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知识面都比较广,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以色列最受人们喜爱的职业有哪两种?
明确:①教师。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因此只有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在以色列深入人心。犹太人历来有重教传统,教育子女是父母一生必须履行的三大义务中的第一项。
②特工。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国,周边都是敌对的阿拉伯国家,为了保存自己,他们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并有专门的《特工法》以保障其遭遇不测以后的利益。
我国先秦时期也很尊师重教,比如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唐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韩愈在他的《师说》一文中告诉了我们答案,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补充资料——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解释课题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说”怎样理解?
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但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理解为“解说……的道理”。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 “所以”,用来……的。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道”,指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请学生翻译)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可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也可译为“出生在我的前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只表停顿;“先乎吾”属状语后置。
“吾从而师之”,“从”后面省“之”;“师”,以之为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贵贱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划分段落层次。
①老师的作用 ②从师的必要 ③从师的态度
6.“古之学者”“古之圣人”“好古文”“能行古道”,四处地方提到了“古”,这个“古”究竟指哪一历史阶段?为什么?
①从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
圣人提到了孔子,孔子是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籍提到了“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的经文和有关其解释的“传文”。
②从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来看: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从初唐陈子昂开始,到晚唐杜牧结束,历时二百多年。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提倡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应该为先秦和两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翻译第二段内容
2.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证特点
一、疏通第二段文句
1.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从“嗟乎”到“其皆出于此乎”)
2.请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当的地方。
3.教师强调应该注意之处。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两个“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也”字,放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一个“圣”和第四个“愚”,名词,“圣人”“愚人”之意,第二个“圣”和第三个“愚”,形容词,分别是“圣明”和“愚蠢”之意。
4.同学们齐声朗读并快速背诵这部分内容。
5.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从“爱其子”到“吾未见其明也”)。
6.请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当的地方。
7.教师强调应该重点关注之处。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代词,自己;耻,意动,以……为耻;师,动词,从师。惑,形容词,糊涂。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倒装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错位句,应为“不知句读,或师焉;不解惑,或不焉”。
8.快速背诵这部分内容。
9.请同学朗读并翻译课文(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其可怪也欤”),注意朗读出士大夫说话的口气。
10.教师指出学生翻译中的不当之处。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主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明确:针砭时弊,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2.作者是怎样展开批判的?
明确:先用感叹的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用三组对比,无情地批判了当今不从师重教的恶劣风气。
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
②择师教子——身则耻师(横向)
③百工之人——士大夫(横向)
3.每组对比都由哪些内容组成?
明确:①圣人与众人:
表现——圣人出人也远,犹且从师而问,众人下圣人也远,而耻学于师。结果——圣亦圣,愚亦愚。
抒情句——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
②待子与待己:
表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而大遗。
抒情句——吾未见其明也。(责备语气)
③百工与士大夫:
表现——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曰弟子,则群聚而笑之。
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抒情句——其可怪也欤!(嘲讽语气)
4.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四、板书设计
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
②择师教子——身则耻师(横向)
耻于从师的表现与危害(反面)
③百工之人——士大夫(横向)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第三、四段
2.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3.完成课后练习
一、翻译第三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
2.请一位同学翻译第三段。
3.老师重点强调如下字句: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徒,这类人;其,他们的;贤,才能。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一定;贤,贤能。
二、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与引证。
例证:孔子师郯子等人之事。
引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从师的方法与态度,应谦虚好学。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3.第三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三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翻译并分析第四段
1.指出第四段中应注意的字句。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儒家经典著作;传,解释儒家经典之作的著作。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个“于”是“被”,第二个“于”是“向”。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四、分析本文写作上的可借鉴之处
1.论证方法上可借鉴的是:对比论证。
全文通篇贯穿着一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既有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的必要与第二段反面批判不从师的危害的对比,又有古之圣人孔子与今之李蟠与今之士大夫的对比,还有第二段内部的三层对比。
2.语言运用上可借鉴之处是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②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重要词语归类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2)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不耻相师(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之(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代词:
①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
②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2)作助词:
①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
(1)作代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作主语)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主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兼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定语)
(2)作语气副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
其可怪也欤(多么,表揣测)
六、板书设计:
从师的态度与方法
七、作业
1.请完成“课时作业”中的有关题目。
2.背诵全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jiē)    位卑(bēi)
阿谀奉承(yú) 师襄(xiānɡ)
B.好古文(hǎo) 经传(zhuàn)
以贻之(wèi) 苌弘(chánɡ)
C.骐骥(qí) 句读(dú)
李蟠(pán) 老聃(dān)
D.巫医(wū)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无少(zhǎng)
【解析】 B项,“好”应读hào,“贻”应读yí;C项,“读”应读dòu;D项,“砭”应读biān。
【答案】 A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不知有汉
D.小学而大遗 人非生而知之者
【解析】 A项,连词,分别译为“却、可是。”和“就,便”;B项,分别为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和结构助词“的”;C项,均可译为“竟然”,副词;D项,分别为表转折和顺承的连词。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A项,“所以”译为“用来……的”;其他三项中的“所以”均可译为“……原因”。
【答案】 A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前一分句为被动句,后一分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
5.默写下列名句。
(1)道之所存,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
(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
【答案】 (1)师之所存也 (2)小学而大遗 (3)官盛则近谀 (4)术业有专攻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B.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C.君子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
D.其出人也远矣 超过其他的人
【解析】 出人:超出一般人。
【答案】 D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黑质而白章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句读之不知 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 A项,均为代词,分别指代圣人和众人;B项,分别译为“……的原因”和“用来……的”;C项,均为表并列的连词;D项,分别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和代词“他们”。
【答案】 C
8.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做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解析】 D项,运用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答案】 D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恐怕原因)都出在这里吧?
(2)(孩子)不通晓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不知句读的从师,有惑而不解的却不从师。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诬加。
D.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误。
【解析】 D项,过分,过头。
【答案】 D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  余以为过言
B.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吾从而师之
C.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愈以是得狂名 以召闹取怒乎
【解析】 A项,都是“认为”的意思;B项,表修饰/表顺承;C项,才/竟;D项,因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答案】 A
12.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解析】 D项是批判士大夫,不是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答案】 D
13.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和自己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表明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解析】 结合本文题目“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知这是一封给韦中立的回信,主要问题是“论师道”,因此A、D两项都与本文内容无关。B项,“蜀犬吠日”说的是士大夫诋毁抨击韩愈,原文中有“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可见柳宗元还没有受到诋毁抨击,因此B项错。
【答案】 C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以下”“益”“事”的翻译。(2)注意“以为”“吾子”“病”的翻译和反问语气。
【答案】 (1)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2)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做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参考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做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做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四、语言表达
15.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展“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扩展后的语句要符合诗歌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写。诗句所在的诗歌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第二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抓住这两处关键,运用修辞等手法,再现诗歌优美的画面和意境。
【答案】 初春的好雨轻柔地抚摸着天街,如母亲的手,细滑润泽。远远地看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你看小草都发芽了;当你近看,小草却是调皮地伸着懒腰,把自己悄悄地隐藏于母亲的怀里,好像是在使劲地喝着母乳,不时地喊着:“我要长大,我要发芽。”
16.(2012·江苏高考)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涵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爸爸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
【答案】 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自读文本 谈读书
观书有感(其一)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
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诗人抓住了这一点做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首诗在描绘事物本身感性形象的同时,又蕴涵了哲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皓首穷年(hào)  动辄(zhé)  蒙昧(mèi)
信手拈来(niān) 校勘(kān) 佳茗(míng)
累赘(zhuì) 涵泳(hán) 畸形(jī)
髭须(zī) 嗜好(shì) 休憩(qì)
(2)多音字
帖     剥
塞 嚼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留传·流传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范围只能是纵向的,即表示“在时间上由前面存留到后面”;所搭配的对象多为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具体的事物,往往是主观的有意的传播。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范围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所搭配的对象通常是蕴涵某种信息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一般是客观的自然而然的传播。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汉字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传(留传/流传)下来的文化的种子,我们要保存好,使用好。
②英雄的事迹代代流传(留传/流传),英雄的精神处处显现。
(2)淹没·湮没
淹没:(一般指水)漫过,盖过。
湮没:(一般随时间的流逝)埋没,多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洪水淹没(淹没/湮没)了大片农田,使这几个村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
②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声渐渐湮没(淹没/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3)收集·搜集
收集:使聚集在一块。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寻找。
“收”是东西放在眼前,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得到;而“搜”中包含了一个比较辛苦的搜索过程。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他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搜集(搜集/收集)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②他将同学们平时随手丢掉的饮料瓶收集(搜集/收集)起来,最后把它们换成了自己心爱的书。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编撰词典的十多年里,他耐心细致地做着发掘、收录、整理、编排、校对等艰巨的工作,皓首穷年。(√)
请说明理由:“皓首穷年”,指经历很多年直到头发花白研究经书或古籍,形容锲而不舍地追求。符合语境。
(2)学的是四书五经等国粹,不过却是诵而不求甚解。家长质疑的有,近乎崇拜的也有,这所学堂一时间成为不少家长关注的焦点。这是传统的回归还是现代教育的缺失?(√)
请说明理由:“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符合语境。
(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承认主权争议,是自欺欺人。(√)
请说明理由:“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也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符合语境。
(4)悠悠90年,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已经长大成人,每一次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请说明理由:“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语境侧重“变革”与“命运”之间的利害关系,应用“休戚相关”。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少年时代得到很好的中国古代诗文的熏陶,青年时代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毕业后在内地教过中学,后留学英法8年,在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很有造诣。回国后在北大、川大、武大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等,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1928年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在上海开办了开明书店,并发行一种中小学生读的刊物,他们邀请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按月写些文章。朱光潜应邀用书信体裁写了些文章,这些文章刊登在刊物《一般》后深受读者欢迎。1929年春,夏丏尊将这些书信结集发行,书名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就是其中之一。
40年代的中国,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读书的热情异常低落。朱光潜先生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给青年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是对几十年后的我们读书求知仍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1.文章的题目是《谈读书》,可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两段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书籍”,其用意何在?
【答案】 文章第一段写书籍是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读书则能将无数人的精神财富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去受用;第二段点明读书在于精的道理,重在告诉读者要侧重读书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写书籍,其目的是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2.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
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恰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2)善用对偶,整散结合,语言有节奏感。
文中运用骈偶佳句,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工稳。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
读书的学问
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早年曾给当时的中学生写过一本谈学习谈人生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曾给当时的青年很多的收益。本文是继其之后的又一篇“谈读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朱先生首先谈了做学问和读书的关系,提出了读书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读书愈来愈难的原因是书籍的浩瀚与驳杂,从而提出了读书需要选择的见解,进而指明选择书的重要性及读书的方法。特别是在读书的方法上,朱先生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博与精、广与专、兴趣与中心的关系。文章内容翔实而又条理井然,许多语句充满睿智,引人深思。七十多年后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