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20: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地壳 校补 赫然
伴侣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秩序 抱歉 澎湃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沥尽心血

jiào
jiǒng
piǎo
xiá
xiāo
课前字词识记
qiào


dǒu
qián
zhuó
qiè
zuān


kuī
dié
shuāi
kǎi lín
zhì
qiàn
péng pài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心不在焉: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作”:“起”的意思。
思想、精神不集中。
词语解释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锲而不舍: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
毅力。锲,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
星宿(xìu)名,泛指天空。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词语解释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闻一多
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
旅顺、大连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晚年的闻一多先生
年轻时的闻一多
我们课本上的画, 红烛颂 (闻一多的小儿子闻立鹏于1979年作)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臧克家
(1905─2004)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2004年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认识作者
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臧 克 家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一、整体感知
(一)由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1.同学们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1.写作对象:闻一多先生;
2.写作内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表现形式:若干说和做的片段。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
3.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
二、抓住细节,探知形象
1.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两种身份下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的不同体现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从闻一多先生外表的描述、书桌情况,日常生活等细节反映出他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取得了巨大成过却毫不张扬。
课时1
革命家:“说”和“做”融合为一,言行一致,通过闻一多先生“说”的内容来凸显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抓住细节,探知形象
2.两种身份下的“说”和“做”为何有不同呢?彼此之间有无关联?请默读文章内容,结合联读资料卡思考,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联读资料卡:
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
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
1932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1.对“说”和“做”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结合时代背景和闻一多先生的表现可以反映出。
2.二者彼此关联、相互贯通。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革命家,他所作一切都为着救国救民。
课时1
3.小结人物形象
课时1
闻一多先生在做学问上谨严勤恳,在参与革命时英勇无畏,他不仅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志士,更是伟大的爱国者。
整理提炼:如何得出人物形象?
1.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
2.抓住直接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
3.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
4.结合时代背景
三、抓住细节,探知形象
四、品读语言,赏诗意之美
课时2
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位著名诗人,而本文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读起来情真意切。
1.品读语言,体会诗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本文的诗意语言进行研读。
(提示: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成语、四字词、对句的运用、多义词的使用等。)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明确:
这个句子凸显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勤勉。“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等对所用本子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群蚁排衙”则对“密密麻麻”进行了补充,写出本子上的小楷不仅密集,而且整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闻-多先生研究学问的一丝不苟。
四、品读语言,赏诗意之美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对句:前后句字数基本相同,文意相对的语句。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四、品读语言,赏诗意之美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越钻研,越起劲;越钻研,越不放弃”
表达效果不好,原文引用了典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以此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对于古代典籍钻研的执着坚持。
小结:对句工整,节奏铿锵。使用典故,文章表意含蓄,内涵丰富。
四、品读语言,赏诗意之美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现在,他‘说’了就‘做’。”
①文中多处出现“说”,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组不同语句中的“说”的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个“说”指向他人宣布自己做了某事,这里用人家先说再做的自我标榜,反衬出闻一多先生的务实低调。
第二个“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闻一多先生“做了”没有“说”除了表现他的低调谦逊之外,还可以凸显他为救国救民研究学术的孜孜不倦。
第三个“说”指以笔为枪号召民众,抨击反动政府,是一种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
小结:“说”一字的多重意蕴,使文章耐于咀嚼,本文语言的诗意体现在:用心炼字,语意凝练。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联系全文来看,以“巨人”和“高标”的评价来收束全篇有什么好处
生先思考作答,然后师生进行课堂交流。
明确:
“巨人”指身材远远高大于普通人的人,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说”的境界——远胜于普通人。作为学者,他专注于古代典籍研究,潜心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以笔为枪唤醒国民、反对独裁,在群众大会上痛斥特务,该“说”时绝不沉默。
“高标”意为最高标准,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在行动方面堪为楷模,可供世人参照模仿。作为学者,他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刻苦钻研唐诗和(楚辞》《周易X《诗经》等;作为革命家,他更是亲笔起草传单,亲身参加游行,“明知凶多吉少”,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闻一多先生“做”得果决坚定,“做”得执着勇敢。
这句话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了高度提炼,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是一个饱含情感、响亮有力的议论式收尾。
小结:言辞中充满情感,也是这篇文章语言具有诗意的一个表现。因此,本文语言的诗意最后还体现在:由衷抒写,情感深挚。
小结:
在刚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起研读了这篇文章的诗意语言。我们体会到语言的诗意体现在:细节传神,形象生动;对句工整,节奏铿锵;用心炼字,语意凝练;由衷抒写,情感深挚。作者用诗意的语言,细致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为救国救民严谨刻苦治学、英勇慷慨疾呼的学者和革命家,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五、组装成诗,深悟精神
学习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已被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下面,我们尝试用诗的形式,写下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歌。
写作要求:
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组合,自创诗句不超过全诗的五分之一,诗歌主题鲜明;字数不少于10行,题目自拟。
生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然后在班级交流展示。
示例一:
卓越学者闻一多
目不窥园,足不出户。
沥尽心血,钻探典籍。
十年艰辛,
终成三部巨著。
文化药方,
疗治衰微国运。
示例二: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做了再说,
——为国寻求药方。
做了不说,
——十年钻探典籍。
说了就做,
——鼓壮志领游行。
敢说敢做,
——用生命践誓言。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仔细揣摩品味了文章情感充沛、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诗意语句,走近了杰出学者和英勇战士闻一多,深入感受了他的勤勉严谨、勇敢无畏和任何情势下都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