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1)第3单元同步课件+教学资源+课时作业+检测(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1)第3单元同步课件+教学资源+课时作业+检测(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7 07:11:49

文档简介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意。
二、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
2.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3.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眉间尺性格的转变。
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2.了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3.梳理《铸剑》的小说情节,明确文章的结构安排。
二、课堂教学
(一)检查预习
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答案预设】 《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眉间尺父亲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2.教师讲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这种文章多数是在 “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3.《铸剑》的结构。
【板书】
《铸剑》的结构
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二)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创作的小说《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三)研习文本
1.人物形象分析
(1) 眉间尺形象分析
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
【答案预设】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板书】
眉间尺形象分析:
①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②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③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④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2)黑色人(宴之敖者)形象分析
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答案预设】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从“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等描写看出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②富有斗争经验。(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从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看出。)
【板书】
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形象分析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的“原侠精神”。
②富有斗争经验。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3)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答案预设】 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得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在复仇的道路上逐渐成熟起来,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他对敌人毫无幻想,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4)“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①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答案预设】 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从“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等描写可以看出。)
②在国王落葬的日子,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③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答案预设】 通过描绘这样一些人表现出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正是这些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的闲人,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使眉间尺——一个只有十六岁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的少年,感到孤独,无所用其力。
④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答案预设】 不矛盾。作者借此来表现作品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2.分析文章主题
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59-60页)一、二,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预设】
(1)链接一:从《铸剑》的写作背景角度立论。《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2)链接二:从《铸剑》中黑色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3)从本文是神话或传说立论。表现了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板书】
文章的主题
(1)表现出强烈的“复仇”精神
(2)表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3)表现出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3.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答案预设】
(1)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代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5)漫画式的笔法
例如:“这时满城都议论着国王的游山,仪仗,威严,自己得见国王的荣耀,以及俯伏得有怎么低,应该采作国民的模范等等,很像蜜蜂的排衙。”
(6)神话传说式的笔法
例如:昨天还是优柔寡断的,今天怎么会变得这样果断,听了一个陌生人的话,就一点怀疑都没有,一下子就信任了他,就干净利落地把报仇的任务交给了他,特别是把宝剑和自己的头交给了他。再如:砍了自己的头,应该流血啊,应该有血腥的描写,一点都没有。
(7)杂文式的笔法
例如:“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
【板书】
①简洁的外貌描写
②精练的语言描写
③细腻的心理描写
④生动的细节描写
⑤漫画式的笔法
⑥神话传说式的笔法
⑦杂文式的笔法
【期刊拔萃】
《铸剑》人物形象分析
玄 情
一、铸剑的写作背景
《铸剑》这篇小说是鲁迅写于1926年,当时国内一片黑暗,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作者目睹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屠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这一幕幕的惨案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激发了他反抗、复仇的怒火。于是他想用文学“振奋起人们的反抗力”,《铸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一)矛盾的内心。小说最初写到,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不能为他的父亲报仇,缘于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
作者在描写他与老鼠的那段中,把他矛盾的性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又忽然觉得老鼠可怜,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非常丑陋,又觉得老鼠是可恨可憎的,于是又用芦柴棍将老鼠压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在水上漂浮着,不能动弹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将老鼠夹上了岸。当老鼠缓了过来,翻身准备逃走时,他却不觉间提起了脚,将老鼠踩死了。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不能帮父亲报仇。
(二)坚定复仇信念。作者开始描写眉间尺矛盾的心理,使他的母亲觉得失望,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眉间尺的性情也发生了大的转折,那么,是什么让他的性情产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通过作者对眉间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内心受到煎熬,感到非常的恐惧,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自己就像被烈火炽烤着一样,他的愤怒,使得他紧握的双手都发出格格的响声。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熊熊的怒火与仇恨之火燃烧着他的理智,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但是此时的眉间尺,仍然不足以担当为父亲复仇的重任,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让自己平静的休息一次,然后清晨醒来,带着仇恨,像以往一样,一心一意的去寻找自己的仇敌。但是他总是醒着,睡不着,翻来覆去的不安稳,总想要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以他现在的能力与实力,想要刺杀大王,是不可能的。
(三)将复仇重任交给黑色人。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所以说,在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上,眉间尺还显得过于稚嫩,缺少处理好各种关系的经验,缺乏冷静与智慧。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小说最后描写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而自刎,并把复仇的重任交给了黑色人物,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是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三、黑色人的形象
在这里,又引申到另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黑色人,那么,黑色人为什么要帮助眉间尺出谋划策,刺杀大王呢?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黑色人说认识眉间尺的父亲,就像认识眉间尺是一样的性质。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后来,黑色人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也表现出了他的精明与心思缜密,奉上眉间尺的头和剑,是为了让大王相信他,放松对他的警惕,好让他借此找到机会,对大王下手。只有将一切都部署好,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哪怕是需要牺牲。
那么,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做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强烈的仇恨与战斗的决心,让黑色人物选择了以死亡来激起所有人的斗志,去反抗,去复仇。
四、眉间尺和黑色人性格上的差异
眉间尺与黑色人之间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选自《北方文学》,2011年11期)
多重主题话《铸剑》
李楠楠
成长主题
文章一开篇,就写了眉间尺和老鼠的故事。他时而觉得老鼠可恶,要杀了它,时而觉得老鼠可怜,要放了它。老鼠死后,“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足见那份善良优柔。
如此善良的少年却有着惊天的血海深仇,仇人又是凶恶残暴、掌握着至高权力的王。用贾谊《过秦论》中的话,可以说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定矣”。而少年下定了决心,要改变优柔的性情,去挑战那残暴的国王。行文至此,有几分武侠小说的味道。
第二部分前一半,文章的节奏慢了下来。眉间尺陷入了一群无聊人的纠缠,善良而又毫无社会经验的他无法脱身,“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这时,黑色人上场了,他面容黑瘦,气质冷峻,只冷冷一笑,轻轻一拨,便替眉间尺解了围。奇怪的是,他说要替眉间尺报仇,却要眉间尺交出自己的宝剑和头。相信任何一个樊於期之外的读者把自己带入文中,都会做出拔腿逃跑,远离这个诡异人物的决定。可是,这个连老鼠都不忍心杀的少年,却在一瞬间成熟到惊人的程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色人。
可以说,眉间尺的成长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听母亲讲杀父之仇后,决心改变性情,勇敢复仇。第二次是偶遇黑色人后,迅速的相信了这个奇怪的陌生人,以自杀这种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将自己的传家宝,自己的性命,自己的仇恨,还有最大的信任,完全交给了他。如果说开篇时这个少年还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善良软弱,离场时的他已经成长为让我们仰视的侠义之士了。
复仇主题
眉间尺一家和黑色人共同构成了复仇者的谱系,他们都有着冷峻的面容、骇人的声音、决绝的性格、刻骨的仇恨。复仇者就是他们的姓名。
眉间尺的父亲说:“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眉间尺的母亲“在暗自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黑暗中,他们那磷火般闪亮的目光恰如那瞬间便吃了眉间尺的饿狼。眉间尺如樊於期遇荆轲般的自杀,以性命和仇恨相托。黑色人也如荆轲般一去不返。不同的是,他完成了使命。他们宁可砍下自己的头颅也要复仇。这是怎样痛彻心底的仇恨啊!为了复仇,两个人完成了远古人民“与汝偕亡”的誓言。而且这一复仇不是死而后已,而是“死而不已”,连头颅都要继续战斗。
鲁迅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地,非忍辱含垢之乡”,从这篇文章或可看出一丝此种决绝的战斗精神。
反专制主题
让复仇者们如此痛恨的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眉间尺的父亲为他铸出了绝世好剑,他却要将其杀害,可见其凶残。而“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这种漫画式的肖像描写,足以表明嘲讽的态度。
王的荒淫凶残,使复仇超越了狭隘的私人恩怨的范畴,具有了反抗暴政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也使这篇披着武侠故事外衣的文章具有了鲁迅作品的一贯的反封建专制的可贵品格。
国民性主题
除了复仇者和暴君这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文中还有两组群相。一组是王身边的王后、大臣、宦官等人。他们虽然地位不同,但在与王的关系上有着本质的共性。那就是一方面依附、巴结王,竭力讨好王,以求取和维持富贵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畏惧和仇恨王,因为王是那么凶残和喜怒无常,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且看王头将被咬死时的这段描写:“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皮肤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第一次读懂这段文字时,我不禁惊骇,继而便是赞叹鲁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另一则是体现了国民劣根性的“庸众”,他们正是鲁迅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形象。王出行时,他们拥挤着围观;有人争吵时,他们立刻围上来呆看着,不问是非的笑骂、附和。对残忍的王,他们只知服从,只会仰慕,从不思考自己的命运。眉间尺和黑色人舍弃性命为民除害,他们却为王的死去悲痛,视英雄为大逆不道的反贼。看到他们,我不禁想到《药》中愚昧的华老栓和茶客们。而眉间尺和黑色人不正是夏瑜那样的革命先驱吗?
(选自《青年科学》,2010年3月)

一、基础巩固
1.下面词语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瓮(wèng)     拂(fú)拭
骤(zhòu)然 雉堞(dié)
B.弓弩(nǔ) 旌(jīng)旗
干瘪(biě) 倏(shǒu)忽
C.咀(jǔ)嚼 掣(chè)肘
打诨(hùn) 莠(yǒu)民
D.雍(yōng)容 澎(péng)湃
瘢(bān)痕 鞍辔(pèi)
【解析】 B项,“倏”读shū。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稳 仇雠 皱纹 骇异
B.抚养 喘息 磷火 颧骨
C.俯伏 暴躁 晧齿 穿梭
D.精彩 侏儒 疏忽 呻吟
【解析】 C项,晧—皓。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律师说,王小丽和杜军确实存在着一些怨恨,但远没有达到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程度。
B.春运期间,火车上人满为患,人们被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我只有一个人面面相觑,十分尴尬。
C.王先生出饭馆一问才知道,车已经被刚才一同吃饭的女网友开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个骗子。
D.在有的餐馆门口,垃圾随处可见,剩饭菜、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饭盒等,乱七八糟倒在马路边。
【解析】 A项,不共戴天: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B项,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适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情况,用在此处对象不符。C项,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D项,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B.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
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该是“建立……制度”,在“全国统筹预算”后加“制度”。B项,不合逻辑。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了前面的内容。C项,动宾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搭配。
【答案】 D
5.下列语言没有采用辛辣讽刺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
A.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
B.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C.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
D.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
【解析】 B项,客观描述黑色人的头颅,没有使用讽刺的手法。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铸剑》中的“‘怎么?’等一会”到“沉到水底里去了”的内容,回答问题。
6.“臣也没有法术使他上来,因为作团圆舞必须在鼎底里”一句表现了黑色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联系黑色人进皇宫的目的,然后理解黑色人的这句话对大王的作用等。由此可以推断出黑色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表现了黑色人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带着眉间尺的头颅和利剑的黑色人用金鼎煮眉间尺的头颅,并且用计谋骗大王跨下金阶,来到鼎边,以便杀死大王。
7.“然而又夹着秘密的欢喜,瞪了眼,像是等候着什么似的”一句的描写方式是什么?表现了王后、大臣、弄臣们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秘密的欢喜”“像是等候”等词语体现了王后、大臣、弄臣们的什么心理。比如“秘密”指偷偷地,不想让别人知道,而“等候”又表现了他们的期待等。
【答案】 神态描写,表现了他们既恐惧又欢喜的矛盾心理。“恐惧”主要指他们对大王的惧怕,“秘密的欢喜”表现了他们十分希望大王死掉但又不敢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情态。
8.如何理解黑色人在杀死大王后的自刎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小说表达的主题以及体现的黑色人的精神等得到答案。黑色人自刎时,是看到眉间尺不能打败大王的时候,这体现了黑色人的精神。
【答案】 表现了黑色人坚决、彻底的战斗精神。当黑色人看到眉间尺在金鼎中不能打败大王时,他毅然决然地自刎,与眉间尺一起与大王决斗,最后杀死大王,报仇雪恨。
9.选段部分最精彩的情节是“三头大战”的情节,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营造这一扣人心弦的情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分析作者在描写这个场景时使用的写作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例如文章用“四处乱滚”等表现大王的狼狈不堪等。
【答案】 (1)注重动作描写。比如“奔”“咬”等,表现了黑色人复仇的急切性等;“挣脱”“转脸”等表现了眉间尺的机灵等。(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如恶鸡啄米一般”表现黑色人、眉间尺对大王头颅的撕咬状态。(3)采用短小的语句。这段话使用短小的语句,表现斗争的激烈性,表现力特别强。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铸 剑
凌鼎年
穹隆山是座好山,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山泉清澈,飞瀑如练,有野兽出没,少居家人迹。
剑雄相中了这地方,认为穹隆山乃铸剑的好地方。他在山里搭茅庐,起炉灶,住下来。
剑雄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铸成一把像英雄传奇里的倚天名剑,一把传世名剑。为了这个愿望,剑雄已访遍了中原的铸剑名家,踏遍了山山水水,最后落脚穹隆山。他已认定穹隆山将是他的归宿之地,当然,自己人生辉煌的一笔将在这里写成。
剑雄在穹隆山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他已铸了三把好剑,分别起名为天灵、地宝、人杰,但他依然不满意。因为他试剑后,认为天灵太柔,霸气不足;地宝太刚,韧性不够;人杰刚柔相济,有弹性而且锋利,已有削铁如泥之功效,但剑雄总觉得还欠一把火候,到底哪一个环节还欠火候,他一时也说不清。
或许是剑雄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慕名寻访他的人最终还是知道了他隐居于穹隆山中。而当地的王正是好剑之人,他甚至愿拿城池与对方换名剑。现在他听说中原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到了自己管辖的穹隆山,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派特使进山宣旨,要剑雄为其铸一把天下第一的名剑,限一年内完成。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剑成之日,还有赏赐。
剑雄的妻子对他说:“这王好剑成瘾,你若为其铸成了天下第一的好剑,他还会让你活在这个世上吗?”
剑雄用长满老趼的手抚摸着妻子说:“我何尝不知道啊!可这是个好机会,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要借此了却我一生的心愿。”
知夫莫若妻。妻子不再说什么,垂着泪走向了炉灶,拉起了风箱,炉膛内的火苗立时蹿动起来。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冶炼、锤打,剑已成形,接下来的磨剑是个耗人精力、耗人时间的活儿。
王已派特使来催了几次。
剑雄只一句话:“古人曰,十年磨一剑。我才磨了一年不到,早着呢。真正的名剑哪有工夫不到就磨成的?”
妻子对剑雄说:“剑已铸成,你愿已了。我俩速速远走高飞吧。要不然,必遭王毒手!”
剑雄平静地说:“你以为我俩还能逃走吗?王乃一代奸雄,他能不防范吗?”
一年期限终于到了,王传下旨意,一天也不能再拖了。
献剑的日子终于到了。
王搞了个很隆重的献剑仪式,他要借此昭告天下,世间第一的名剑是剑雄专为他特铸的,传出去,是何等的佳话啊。
剑雄在众目睽睽下,坦然上殿。
王问剑雄:此剑为何名也?
剑雄答曰:“我剑雄铸剑,须剑成方起剑名。只因大王太急了些,此剑尚有一缺憾,那就是剑身之花纹还少了点精气神。”
“什么?一把名剑少了精气神,那还称什么名剑?”王气得脸都变了色。
剑雄拔出剑来,抖动剑身在阳光下一闪一耀。他注视着剑刃,用两个手指夹住剑身慢慢划过,用很悲怆的语调说:“我立马给它精气神!”说罢,突然转过身,在脖子上用劲一抹,殷红的鲜血顿时喷涌而出。倒地前,剑雄用尽最后的力气吐出这么一句话:“我愿毕矣!”
为了纪念这位铸剑大师,此剑被命名为“剑雄”。
后世不少武林中人士曾踏破铁鞋寻觅此剑,可惜无影无踪。此剑竟不知所终。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剑雄”两个字很有意蕴,一方面照应题目“铸剑”,一方面体现他的工作特点和个人性格特征。
B.剑雄把穹隆山当做自己的归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知道王是个好剑的人,早晚会让他铸剑,最终会成就他的名声。
C.小说写剑雄十年铸三把好剑使用了对比手法,目的是为了表现剑雄对目前铸的剑的不满意,为下文为王铸剑铺垫。
D.王好剑成瘾的情节为后文王必定以杀剑雄而后快埋下伏笔,因为王绝对不希望有人和自己一样拥有这样的剑。
E.小说结尾宝剑“剑雄”不知所终的情节强烈暗示王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同时表现人们对这把剑的喜爱之情。
【解析】 B项,穹隆山山清水秀、人迹罕至,是铸剑的好地方,但剑雄没有预测到王让他铸剑这件事。E项,没有暗示,选项拔高了小说表现的主题。
【答案】 BE
★11.(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2题)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以及环境体现的特征和营造的氛围,然后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与题目、下文的关系等。
【答案】 (1)表现穹隆山的美丽、荒僻。(2)先扬后抑,为全文定下悲凉的基调。(3)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对剑雄过去生活的描述。
12.小说从哪些方面描写剑雄妻子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先筛选出描写剑雄妻子的相关内容,然后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方面简析,然后概括相关内容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答案】 描写手法:(1)语言描写。向丈夫表达王的残暴,劝慰丈夫逃走。(2)神态描写。听了丈夫的话后垂泪。(3)动作描写。拉起风箱等。
性格特征:(1)聪明、有智慧。对王的残暴有着清醒地认识。(2)爱自己的丈夫。知道铸剑的事情无可改变,就积极铸剑;铸剑成功之后,劝慰丈夫逃走。
13.请从剑雄一生追求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设计剑雄献剑后自杀这个情节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的角度分析情节的合理性。比如剑雄为何要铸剑,目的是什么?献剑的时候剑雄有何心理,这些心理是否合适?同时,也要分析情节中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等。
【答案】 (示例)小说为剑雄献剑后自杀埋下了不少的伏笔。比如写剑雄最大的心愿就是铸造一把传世名剑,并且认定穹隆山就是自己的归宿,并且一直寻找铸剑过程中欠火候的环节;当与王铸剑时,他十分清楚王的残暴,知道铸成剑之后必死无疑,但他为了了却心愿,还是义无反顾地为王铸剑;献剑的时候十分坦然,并且用悲怆的语调告诉王,如何给名剑精气神。以上这些都表露出剑雄献出铸剑之后是必死无疑的。
小说设计剑雄献剑后的自杀,一方面是表现王的残暴,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剑雄为一生的追求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坚强性格。情节设计合理,也十分必要。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小说《铸剑》中的一句环境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表达效果主要指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议论、说明、抒情),写作手法(对比、象征等)以及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点评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表述景物描写体现出来的事物特征等。
【答案】 (示例)使用对比的手法,用星光、松明的光芒与宝剑发出的光芒对比,表现宝剑发出的光芒,以此体现宝剑的锋利。
15.概括下面一段文字中反映的主要现象及其原因。(不超过30个字)
美国耶鲁大学,在过去的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以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在90年代前半期就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超出。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在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第二是生物,第三是英语,第四是心理学。普林斯顿传统的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这些美国的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学数钱算账。这些精英学校,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兴趣、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度过了这样的4年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压缩的步骤:审题→分析→取舍→加工。可以先给选文句子编序号,再勾画出每句话的中心词;再将同类项合并一下;再组合成一个因果复句即可。
【答案】 发展方向与父母理解(或培养意图与家庭意愿)使美国精英大学人文学科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