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且操控政治局面,由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变为战国时期的十几个诸侯国,主要的只有7个。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该时期长期爆发兼并战争
B.该时期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
C.该时期各国都进行了改革
D.该时期各国疆域得到拓展
2. “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
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
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
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3. 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 ( )
A.秦燕 B.秦楚
C.齐楚 D.齐燕
4.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而至战国时期,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周王权威下降
5.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最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
A.确立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按军功授爵赐田
D.改革户籍制度
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A.鼓励生产 B.加强刑罚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知识点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10.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2.《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1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1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1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7.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18.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1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2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1.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
A.兼并战争日益残酷剧烈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C.变法运动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22.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武将地位的下降
D.井田制正式确立
23.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新的政治秩序确立
D.分封制得到发展
24.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赵良曾劝说商鞅,指出其相秦“残伤民以骏(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在《商君功罪》中也指出:“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人都认为商鞅变法 (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导致了社会混乱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忽视了道德教化
2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二、非选择题
26、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哪些改进?
(2)战国时期修建的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4)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28、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统治秩序不断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问题。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秦国早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策略。综上,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答案
1-5AAABA 6-10CBBDA 11-15DDADB 16-20BAADC 21-25DBCDC
26、(1)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2)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3)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工程;减轻农民负担等。
27、(1)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漫画:长平激战。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8、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29、(1)①分封秩序的不断瓦解;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④秦孝公的支持;⑤秦国重实际的文化传统。
(2)策略: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进程;②尊重既有文化传统;③借助政权支持,因势利导。认识:改革要顺应时代、循序渐进、尊重传统、符合国情等。
30、(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