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临潼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从孔子开始到秦完成统一的三四个世纪里,中国人的基本思想得以奠基。从那时起,支配着中国人心灵的观念以及周代的社会和政治元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后中国的历史。”(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柳诒徵直言孔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上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如《墨子》中就记载了公孟子和墨子之间关于“若使孔子当圣王”的探讨,并称“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孔子逝世后,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此后,对孔子的尊崇延绵不绝,在西汉孔子被奉为“素王”;北魏孝文帝称其为“文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
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
其一,孔子是私学兴起的关键人物。春秋时期,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王官流散,庠序废坠,由“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学术下移,私学渐兴。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文化职官四处流散:“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叢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其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以个人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最初出现的私学。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其规模最大而影响最为深远。孔子弟子徒属众多,其中“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这不仅为孔子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百家异说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二,儒墨之争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在“道术为天下裂”的过程中,儒家与墨家率先展开争鸣:“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盛极一时,各种观点并存,各类激辨层出,儒、墨也由此成为子学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多数诸子论争也都是在儒家所提供的框架下进行的,孔子和儒家成为诸子难以绕过的话题。
其三,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依托儒家思想完成了对三代文化的总结。从文化上而言,儒家思想与三代、尤其是西周文化存在密切关联。胡适先生的《说儒》曾认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虽为殷商贵族后裔,却无比向往和推崇“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社会,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中庸》中孔子对鲁哀公也曾提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摘编自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的形成离不开从春秋直到独尊儒术之前的文化变迁。
B.孔子在诗、书、礼乐等方面造诣极深,公孟子与墨子便认为孔子能够成为圣王。
C.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等导致的学术下移,为私学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D.百家争鸣时期,儒墨两家不仅是最先展开争鸣的,而且是当时重要的两股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段先点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再指出其间思想突破的意义,最后强调孔子对于他以后数千年文化的影响。
B.文章举出鲁哀公在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这一事例,论证了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认可与肯定。
C.文章从私学兴盛、争鸣开端及三代文化总结等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孔子是子学时代的开创者。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在使文章颇具文采的同时,也使内容显得真实可信,论证也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思想在私学兴起之时广泛传播,与其门徒众多且其优秀者在社会上地位较高有关。
B.儒墨两家是春秋时的显学,它们在一些观点上的激烈争论,实际上开启了百家争鸣的时代。
C.孔子虽为殷商贵族后裔,但其思想未受殷商时期的影响,他极力推崇西周的文化、礼制。
D.《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言论,有可能来源于蕴含德、礼的周公之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小说1943年12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公阚进一置身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小说正是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B.秀华提出许多计划时会对丈夫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
C.面对求援,阚进一告诉学生“这不是好来的钱”,说明他还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做抉择。
D.结尾阚进一“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的话语,突出了他坚持做人原则和不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5.小说不止一次写道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第一次描写和最后一次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6.有人评价:“主人公阚进一是理想青年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未来新青年寄托了哪些期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参预朝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B.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C.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D.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拔”意思是“选拔、提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意思不同。
B.“但”意思是“仅仅”“只是”,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但”意思相同。
C.“除”意思是“授予官职”,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触柱折辕”的“除”意思不同。
D.“独”意思是“难道”,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的“独”意思不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知人善用,任命房玄龄、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房善于谋划,杜长于决断,两人同心同德,为国出力。
B.房玄龄为人谨慎,虽然深得圣心,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C.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同僚褚遂良为其上书进谏,太宗马上亲自去其宅第,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
D.唐太宗出兵征讨高丽,众大臣不敢进谏,房玄龄抱病上表劝皇上开拓疆土当适可而止,希望停止募兵使得远服近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小题,10分)
(1)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2)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诗用“冰姿琼骨”描摹梅花的晶莹剔透,而陆诗中梅花似“雪”,洁白无瑕,笑迎晨风,纷繁遍野。
B.赵诗写梅花开在“竹外溪边处士家”,映衬手法中暗含寓意;陆诗中的梅花“遍满四山中”,用笔寻常。
C.赵诗“有谁风雪看梅花?”和李清照《声声慢》中黄花“如今有谁堪摘?”都是借花表达无人赏识之感。
D.两诗均为咏梅诗,其意在人。冰清玉洁、气傲寒雪的梅花高标绝俗,与诗人心心相印,咏梅即为咏人。
12.赵诗三、四句“一句反问,两层波澜”,陆诗三、四句“突发奇想,设问奇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9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韩愈《师说》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打破了老师的神秘地位,强调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②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 ”一句表达了对宫廷被焚的惋惜。
③杜甫《登高》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衰颓失意的老人形象。
④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⑤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就是中国人民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趋势、解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站在时代前列,把握历史规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辉煌成就彪炳史册,伟大使命任重道远。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机遇总是垂青有理想、有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人。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赶者”的清醒和奋进的姿态、把握历史脉搏,与时代共命运。惟其如此,才能赢得现在,赢得未来。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 ①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主要是一种发育性疾病, 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
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弱视,就责怪孩子。其实,弱视的孩子也很无辜,因为 ③ 。弱视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外伤等。先天因素是指母亲怀孕期间服用了某种药物或者受到了辐射,遗传因素则与基因有关。当然,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金先生在散文《灯》中写道:“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则有这样的话:“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以上两则言论对我们的未来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公孟子与墨子便认为孔子能够成为圣王”错误。原文只是说公孟子和墨子二人就“若使孔子当圣王”进行探讨,并未给出结论,故“公孟子与墨子便认为孔子能够成为圣王”于文无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最后强调孔子对于他以后数千年文化的影响”错误。原文说的是孔子是“中华文化之中点”,除了对他之后文化的影响,还应有对他之前数千年文化的传承。
B.“论证了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认可与肯定”错误。这一事例论证的是“子学时代之初就开始了对孔子的推崇”。
C.“层层递进”错误,三个方面从论证结构上看属于并列关系,而非“层层递进”。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C.“其思想未受殷商时期的影响”错误。原文只是说“孔子虽为殷商贵族后裔,却无比向往和推崇‘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社会”,并未说“其思想未受殷商时期的影响”。
故选C。
4.B 5.①第一次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②最后一次描写丁文拿走钱后阚进一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 6.①有家国情怀。阚进一认为“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认为青年应理解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②有独立精神,有干劲,肯努力。如阚进一毕业后不用家里钱,婚后生活困难,不向岳母求助,而是通过兼课、写稿子增加收入。③乐于助人。如尽心帮友人办事不求回报,把钱借给学生。④有信念。如婚后生活窘迫还坚守自力更生的信念;认为“一文钱也是贿赂”“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不用不好的钱。⑤对生活理想化。如“我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战胜困难。⑥公正无私。如他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而得罪了一部分不认真的学生,但他不以为意,觉得凡是按规矩办事,就是公正无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里主要是表现她的贤惠和周到”错。后文说“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会反对她的建议。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由文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可知,这是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了他的愤怒和失望。
第三处,由文中“‘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可知,这是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者心中未来新青年的特征就是阚进一身上的特征。
①对于抗战,他一直持乐观态度,“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让认为妻子秀华作为青年也应当这样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他具有家国情怀。
②当个人生活困难时,他不愿向人求助,“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宁愿自己辛苦一下做兼职,“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阚进一毕业后不用家里钱,婚后生活困难,不向岳母求助,而是通过兼课、写稿子增加收入,表明他有独立精神,有干劲,肯努力。
③他对友人和学生都非常好,愿意帮忙,“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事成之后友人送来钱,他要送回去,“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当学生来借钱时,“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把钱借给学生。这些都表明他乐于助人。
④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宁愿自己辛苦一下做兼职,“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尽管生活困窘,他依然不愿求人,坚持自己养家;他不肯用别人给他的贿赂,“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这表明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
⑤生活困难,他依然乐观,“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战胜困难,对生活理想化。
⑥他正直无私,“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这表明他的公正无私。
B 8.D 9.C
10.(1)(房玄龄)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
(2)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如晦”是“能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深”是“相得”的状语,表程度,中间不能断开;“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并列的人名之间用顿号,应断开,排除A。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拔”:选拔、提拔/超出。句意: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B.“但”:仅仅,只是。句意: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C.“除”:授予官职/台阶。句意:皇帝因此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
D.“独”:难道。两者词意相同。句意: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太宗马上亲自去其宅第,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与前句无直接关联,依据原文“久之,上幸芙蓉园……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可知,同僚褚遂良为其上书进谏以后,太宗并未因此去接房玄龄。而是在一段时间后太宗巡幸芙蓉园时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的。因此选项说法两者并无直接关联。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善”,长处;“若”,如同、好像;“求备”,求全责备;“格物”,纠正人的行为、要求别人。
(2)第一个“尚”,娶;“病笃”,病得厉害;第二个“尚”,还。
参考译文:
二月,戊寅(初六),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象无地自容。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属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退休,以礼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不久,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于是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癸未(二十八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处,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陛下拜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对如果不说话,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没有这三条原因而只是无故烦劳中原百姓,希望陛下容许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的,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自禁。癸卯,房玄龄去世。
11.C 12.①赵诗三四两句采用反问手法,假设牡丹开放早,那么恐怕就不会有赏梅花的人了,借此表达对世俗之人追求荣华富贵的讽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②陆诗三、四句,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设问奇特,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丰富而大胆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也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都是借花表达无人赏识之感”错,李清照“如今有谁堪摘?”是借菊花凋残无人怜惜表达继丈夫去世、被迫南渡之后的孤独凄凉,不是表达无人赏识之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赵诗三四两句: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此句共有两层波澜,一是假设牡丹在早春开放,比梅花开得早,那么恐怕就不会有赏梅花的人了。牡丹代表富贵,诗人借此表达对世俗之人追求荣华富贵的讽刺。第二层波澜是,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因而一定会有顶风冒雪欣赏梅花的人。此句诗人欲扬先抑,意思是,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作者襟怀的表白,理想的寄托,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陆诗三、四句: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设问奇特,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可怜焦土。
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④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最后少了与“一部”对应的中心语,可在“开放”后加上“的历史”;
二是语序不当,从后面的“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来看,前面的“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可改为“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
15.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③弱视一般和家长有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应是“戴眼镜后”的效果;由下句“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可知,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那么近视患者戴眼镜是可以矫正视力,可填写“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②结合上句“弱视主要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和下句“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可知,成年后基本治愈无望,那么表明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可填写“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③由下文“弱视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外伤等。先天因素是指母亲怀孕期间服用了某种药物或者受到了辐射,遗传因素则与基因有关”可知,无论先天因素还是遗传因素,甚至外伤,都和家长有关,可填写“弱视一般和家长有关系”。
注意字数限制。
16.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用了巴金散文《灯》中的句子,其重点为“得着灯光的指引”,这里的“灯光”可以理解为理想信念,也可以理解成前辈的精神指引。意在启示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人生的困境,要找到指引自己的“灯”,驶出黑暗,走向光明。第二句话是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一书中的句子,“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强调了身处黑暗不抱怨,要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照亮世界。
两句话围绕着“灯光”展开,强调了找到人生中的“灯光”以及“成为灯光”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既应坚定理想目标,找到人生的“灯光”,又要努力向上,不惧黑暗,成为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点亮社会。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光”的内涵,“光”的重要性,如何找到自己的“光”,如何成为“光”散发“光”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在无数个琼西感到绝望的日子里,窗外树上仅剩的一片叶子,成为她活下去的光,也正是因为这片叶子,让琼西走出黑暗,努力生活,以此论证为自己找到“一束光”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名言,论证“成为光”的内涵。
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立足于当下,列举黄文秀、张桂梅等人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奉献社会,成为他人的光等正面事例,也可以列举当下社会存在的“信念缺失”“躺平”等反面现象,使文章更深刻。
立意:
1.执光而行,照亮世界。
2.追求光,成为光。
3.坚定理想信念,走出精彩人生。
4.燃青春之火,照亮山河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