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初,同时出现了两个概念:民间文化遗产和非遗。可是,非遗是个新概念,需要知识支撑;由于非遗与民间文化在客观上是同一事物、同一范畴,故而,非遗最初使用的知识,都是从现成的民俗学、艺术学拿的。连国家制定非遗名录的分类,也参考了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分类法;甄选和评定国家非遗的标准,也大多来自资深的民俗学者和艺术学者的修养与经验。这样,人们自然以为非遗只是一种政府称呼或官方概念,最多是民俗学的一种分支或延伸,称“后民俗学”。
可是一些敏锐的学者发现,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较之以往的民俗学大不相同。不仅所做的事情不同,其性质、方法、目的也完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出版。这是最早对于非遗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和描述的著作,今天看来,已具非遗学的基本形态。而这一年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非遗事业都刚刚起步。这部书表明了我国学界学术的敏感、视野的开阔和极强的开创性。它不仅展示了一个崭新而辽阔的学术空间,而且展现了一个学术立场非遗学立场。这是一个有别于民间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遗产。可惜我们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部书深刻的意义。
学术的立场是学术的出发点,也是学术的原点。它决定着学术的性质、内容、方法与目的。从不同立场出发,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特征、要素、规律、功能、意义就会完全不同。就像对于一个人,周围不同的人从各自立场(不同的身份、地位、利益、观念等)出发,看到的人物就会全然不同。
站在遗产这个立场来看,我们所做的非遗的认定、抢救和保护,绝不是对民间文化做一轮重新的调查和整理,而是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财富“摸清家底”,这个家底就是遗产。这个工作过去从来没做过。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有待探索与构建的学术。这个学术就是非遗学。
回过头来,还要再讨论一下遗产的概念与人类的遗产观。这有助于我们对非遗学的认识。
在人类传统的概念中,遗产指先人留下的私人化的财富,主要是物质性财富,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这个传统的遗产观渐渐发生了变化。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中写道:“在过去二十年,遗产的概念已经扩大,发生了变化。旧的概念把遗产认定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物,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
父母留给子女的是私人遗产或家庭遗产;社会整体继承的是公共遗产,即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必须由社会保护和传承下去。
正是出于这个遗产观,联合国制定了第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人类在文化遗产保护上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第一步所保护的文化遗产只是物质性的,主要是历史建筑、考古遗址、文物。那时人们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非遗”。这使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一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见证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传承至今并依然活着的文化生命。这便构成了人类当代的遗产观。
非遗学,正是从遗产的立场出发,来认识民间文化的。但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非遗。非遗是其中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代遴选与认定的必须传承的文化经典。
是不是遗产是不同的。当一个事物有了遗产的属性,便多了一种性质、意义、价值,多了一种社会功能。这些都不是民俗学所能解释的。一件事物可以同时身在不同的知识范畴,从属于不同的学术范畴。比如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既属于建筑学的经典,也属于遗产学的瑰宝。它们既有共同的文化内涵,也有各自的学术关切。建筑学关注它建筑的构造、设计、美学特征与创造性;遗产学更关注它自身的历史特征、档案、等级、保护重点与方法,以及如何传承得久远;
非遗学更关注它的存在与生命,是保护和延续它生命的科学,一个此前没有的学科。
决定非遗学独立性的根本是——遗产。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遗的性质、方法、目的与民俗学完全不同,参考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分类法对非遗分类是有欠缺的。
B.《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对非遗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和描述的著作,具备了非遗学的基本形态。
C.人类当代的遗产观已发生变化,认为人类遗产应是先人留下的私人化的财富与社会的物质继承物。
D.联合国制定的第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没有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著作的评述,详细阐述了非遗学的基本形态。
B.文章以周围不同的人从各自立场出发看人做类比,阐述学术立场对学术的重要性。
C.文章对遗产的概念与人类的遗产观进行分析,意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遗学。
D.文章引用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话来阐述传统的遗产观渐渐发生了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甄选和评定国家非遗标准的是资深的民俗学者和艺术学者,所以非遗才被称作“后民俗学”。
B.非遗学是一个具有崭新而辽阔学术空间的新学科,要以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视角来对待非遗的认定、抢救和保护工作。
C.非遗学是从遗产的立场出发来认识民间文化的,凡是民间文化都应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D.对于花之圣母大教堂,建筑学关注的是构造、设计、美学特征与创造性,非遗学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得久远。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村民开始自办“村晚”,这是可喜的现象。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村晚”虽然没有多么高大上的“天籁之音”,也没有大腕演员,但最大的特点就是“草根”气息浓、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在演绎农村农民幸福生活、颂扬逐梦时代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乡村文化自信。“村晚”示范展示可以更好地释放乡村年味,在满足节日文化消费的同时,凝聚乡村振兴的正能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摘编自《“村晚”唱出乡村振兴新乐章》)
材料二:
最早的乡村春晚“月山春晚”起源于1981年,是由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春晚”,比央视春晚还早两年。通过网络宣传推广,“月山春晚”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几乎在全国遍地开花。
乡村春晚为何如此红火?最显著的原因,是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广大农民内心深处对贴近自身的文化生活的渴求。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但主流文化总是倾向于为城市人服务,即便是拥有各种艺术类型、尽力照顾到各类观众群体的央视春晚,也因其审美向度,与农民群体的精神需求有所疏离。而最早诞生于田间地头、灶台农具旁的乡村春晚,由农民自发形成,全程由农民主导,会吹拉弹唱的能人自然要一展风采,没有才艺特长的农人也不甘示弱。男女老少都可上台,台上台下开心喜乐,虽然节目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那种由内而外的对生活的蓬勃热爱令人动容,具有格外打动人心的朴素力量。
乡村春晚的兴盛引发了城市人的好奇心。去农村过年,赏民俗,住民宿,食农味,带走当地农副产品,正在悄然成为新兴的旅行方式。各地政府纷纷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发展利好,力图借力乡村春晚,吸引外部资源,推动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对于乡村春晚来说,有了政策保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保证节目质量,也可以促进农民们走向更大的舞台。
然而,想借力乡村春晚,使乡村拥有更长足稳健的发展,对“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是重中之重。每个乡村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自洽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文化属性。所以,各台乡村春晚的节目不能向高大上的央视春晚看齐,也不能和别的乡村节目面目一致。本土化、草根性、全民参与度,依然是乡村春晚不能舍弃的特色。要最大限度保持和表现出“本土化”,就一定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要体现其“草根性”,就要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
(摘编自《乡村春晚:来自农民的文化创造》)
材料三:
在论及乡村春晚的发展成效时,“村晚红利”的说法也为人津津乐道。在乡村春晚的发源地浙江省丽水市,乡村春晚已累计带来10多亿元红利。
在追求“村晚红利”的具体做法上,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将“村晚”与乡村美食、乡村旅游串联,打造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年味需求”的复合型文旅产品来吸引游客。
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能的今天,乡村把文化产业作为规划乡村春晚的重要考量因素,也受到国家文旅部门的支持认可。在制订推动乡村春晚发展规划时,“文旅结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也成为美好的愿景。因此,很多地方充分挖掘乡村春晚“文旅产业”潜能,使其也能产生富民的经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单一追求乡村春晚的商业价值。作为休闲农业发挥富民功能,只是乡村春晚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有很多种模式,观众也会有多元化的需求。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因此,要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
(摘编自《乡村春晚功能应注重多元价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春晚节目简单,没有大腕演员参与,但赢得了农民们的欢迎,对乡村而言意义重大。
B.经济发展后,农民渴求贴近自身的文化生活,乡村春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C.各乡村都有其自洽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文化属性,各乡村春晚节目要突显“本土化”。
D.在我国乡村振兴中,乡村春晚的文化艺术价值要摆在首位,商业价值放在次要位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由村民自办、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在全国各地强势发展,成绩斐然,各地的春晚都获得了巨额的红利。
B.乡村春晚最早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月山村,比央视春晚还要早,后来的央视春晚就是以其为模板发展起来的。
C.央视春晚体现的是主流文化,虽然拥有各种艺术类型并尽力照顾到各类观众群体,但仍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有差异。
D.城市人对乡村春晚感兴趣,去农村过年已成时尚,这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更使乡村春晚的草根性特点得以保持。
6.当下,如何促进我国“乡村春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
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噘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
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8.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请简要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B.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C.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D.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人民愿意跟随他是因为他能为百姓除害兴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①
杜牧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②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③,苍翠空高万岁山③。
[注]①大和九年,杜牧愤于朝臣专权,移疾至洛阳任闲散的监察御史分司,随后朝廷发生甘露之变,宦官权势日盛。此诗作于次年。②芝盖,此处指帝王之车。唐玄宗以前,皇帝常驾临洛阳,安史之乱后不再有帝王幸东都之事。③泥金事,指帝王封禅之事。④万岁山,嵩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登嵩山,随从官员听到山中有三次呼喊万岁之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桥横夕阳,高树掩千门,三、四句是在一、二句闲淡心境下对洛阳景观的观照。
B.五、六句在三、四句写景的基础上转而抒写了心中的愁情,针线细密,思路清晰。
C.帝王幸都,武帝作古,嵩山依旧,诗歌后四句用典,意在表达对古代贤君的赞叹。
D.诗歌开篇写自己心境,再以洛阳的景物人事来渲染、烘托,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15.请结合全诗,简要谈谈你对“是非名利有无间”一句的理解。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景象。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_____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
(3)李白的《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______”和“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万叠苍莽的青山和千顷蓊郁的竹海孕育了一涧清冽的溪流。从我记事时起,这涧清流就滋养着村子里的①每一户人家。人畜饮水、洗菜涮锅、浆洗衣物、灌溉良田,都离不开这眼泉水。
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抽了穗的芦苇,溪水中有菖蒲和开黄花的“水指甲”。三三两两的俊俏村姑相约着来到溪边,洗衣说笑,任由那此起彼伏的声声棒槌敲打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清溪冬暖夏凉,即便山洪暴发,流淌的水仍能够②像往常一样地清澈透亮。溪里有细鳞鱼、石蚌、白虾等水生动物。一有闲暇,村里的小伙伴们就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捞鱼捕虾、捉蚌摸蟹。在岁月的浸蚀和溪水的濯洗下,使得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更愈发清晰起来。
这涧清溪水质独特,用它推磨的豆腐细嫩雪白,用它泡的茶久放不会变味。方圆数十里的人家都到清溪来取水。经过溪边的人,总要掬一捧喝下,就图个神清气爽,烦忧全无。
山因水而多情,水因山而妩媚。之所以家乡的山水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魂牵梦萦,正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
17.请将文中三处加点部分改为意思贴近的成语。
18.请用生动的语言改写画波浪线部分,以增强其画面感。要求展开想象,合理补充,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袁中郎的文学主张,(①)。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来及时补救,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②),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做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罗近溪说:“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倘若(③),顺乎天性之自然,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官做大了还想更大
②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
③在这终身的驰逐中
④钱赚多了还想更多
⑤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⑥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⑦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A.③①④②⑥⑤⑦ B.⑥①④③⑦②⑤
C.③⑦⑤⑥①④② D.⑥⑦②③①④⑤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漫画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启示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认为人类遗产应是先人留下的私人化的财富与社会的物质继承物”错。原文说“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社会整体继承的是公共遗产,即文化遗产”“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非遗’。这使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一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见证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传承至今并依然活着的文化生命。这便构成了人类当代的遗产观”,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详细阐述了非遗学的基本形态”错。文章虽然有提到“基本形态”,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加因果。由原文“非遗是个新概念,需要知识支撑;由于非遗与民间文化在客观上是同一事物、同一范畴,故而,非遗最初使用的知识,都是从现成的民俗学、艺术学拿的。连国家制定非遗名录的分类,也参考了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分类法;甄选和评定国家非遗的标准,也大多来自资深的民俗学者和艺术学者的修养与经验。这样,人们自然以为非遗只是一种政府称呼或官方概念,最多是民俗学的一种分支或延伸,称‘后民俗学’”可知,因果关系不正确。
C.“凡是民间文化都应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错。原文说“非遗是其中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代遴选与认定的必须传承的文化经典”。
D.“非遗学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得久远”错。由原文“遗产学更关注它自身的历史特征、档案、等级、保护重点与方法,以及如何传承得久远”可知,关注“如何传承得久远”的是遗产学。
故选B。
4.D 5.C 6.①吸引外部资源,提供政策保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
②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最大限度保持和表现出“本土化”;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体现其“草根性”。
③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乡村春晚“文旅产业”潜能,使其产生富民的经济效果。
④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乡村春晚的文化艺术价值要摆在首位,商业价值放在次要位置”说法错误,依据根据材料三“不能单一追求乡村春晚的商业价值”“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等信息可知,材料只是阐述乡村春晚的商业价值与民俗和艺术价值,并没有提及两者的主次关系。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各地的春晚都获得了巨额的红利”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三只是说“在论及乡村春晚的发展成效时,‘村晚红利’的说法也为人津津乐道。在乡村春晚的发源地浙江省丽水市,乡村春晚已累计带来10多亿元红利”,不能说各地的春晚都获得了巨额的红利。
B.“后来的央视春晚就是以其为模板发展起来的”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提到央视春晚的出现比最早的乡村春晚“月山春晚”更迟,并没有说央视春晚是以其为模板发展起来的。。
D.“更使乡村春晚的草根性特点得以保持”说法错误,因果不当,“城市人对乡村春晚感兴趣,去农村过年已成时尚”并不是其原因,原因应是“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各地政府纷纷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发展利好,力图借力乡村春晚,吸引外部资源,推动乡村建设,打造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对于乡村春晚来说,有了政策保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保证节目质量,也可以促进农民们走向更大的舞台”可知,促进“乡村春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吸引外部资源,提供政策保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
依据材料二“要最大限度保持和表现出‘本土化’,就一定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要体现其‘草根性’,就要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可知,促进“乡村春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色,最大限度保持和表现出“本土化”;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己演,为娱乐农民而演,体现其“草根性”;
依据材料三“在追求‘村晚红利’的具体做法上,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很多地方充分挖掘乡村春晚‘文旅产业’潜能,使其也能产生富民的经济效果”可知,促进“乡村春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把文化、产业和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乡村春晚“文旅产业”潜能,使其产生富民的经济效果;
依据材料三“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因此,要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可知,乡村春晚除了可以作为产业,还应当作为民俗和文化艺术;除了可以富民,还可以乐民、育民、强民,建构一个多元并存的乡村春晚生态。
7.C 8.①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自得、骄傲的形象特点。
②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
③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稻种分到最后,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却忍耐不住了,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利的形象特点。 9.①小说客观反映了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冲突、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小说以蛤蟆滩为典型环境,通过塑造梁生宝、冯有万、任老四、梁大老汉、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农民群像,展示了农村先进人物、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等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③小说流露出作者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以及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
④小说取材于解放初期农村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错,方言的使用并不会降低小说的艺术性,方言的运用是小说语言特色之一,让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增添小说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B.“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的原因”错,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经济上的困窘;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是两年前欠下郭世富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
D.“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错,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愚昧麻木,冷漠无情,与本文中的一群“庄稼人”有本质区别。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根据“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可知,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自得、骄傲的形象特点。
根据“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可知,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
根据“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弄得咱不够了。”“‘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可知,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稻种分到最后,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却忍耐不住了,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利的形象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中的四个方面的表现来分析文本一中的体现。
“最大限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表现在:“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等可知,小说客观反映了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冲突、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表现在:文中塑造了梁生宝、冯有万、任老四、梁大老汉、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农民群像,这些人物性格鲜明,有的先进,有的落后,各具特色,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根据“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表现在:“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等,小说流露出作者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以及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
“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表现在:“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小说取材于解放初期农村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10.A 11.D 12.C 13.(1)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2)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
“不生粟之国”是偏正结构,“之”是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结构类似,内容相对,“霸”是“粟生而死者”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是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歉。
B.正确。
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
(2)“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
参考译文:
凡是从事农业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税却急迫,又不根据时节,农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满足国家税收。耕田锄草都有季节性,而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秋天(从农民手中)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 (给农民)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加倍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负担的劳役,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加倍的高利贷了。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粮食生长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奸巧之事不发生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舜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随他。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且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坚决执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稳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14.C 15.①诗人远离长安,移居洛阳,官职闲散,此句是诗人淡泊懒散的心境表达。②诗人目睹朝政混乱,朝廷无所作为,此句是对宦海风波险恶的人生感慨。③诗人回首洛阳往事,曾经的繁盛如今已然不在,此句暗含对荣谢转换、盛衰无常的世事感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对古代贤君的赞叹”错误,尾联用汉武帝典故,意思是君王久已不来洛阳,只有嵩山苍翠依然,寂寞空高,借以表达人事无常、盛世不再的感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主旨在首二句,后六句均以洛阳景物人事渲染烘托这一主旨,理解了这句,就把握了整首诗的内涵。
首联“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心情与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也都变得若有若无。草色本来不存在悠闲安逸,诗人却采用移情手法,将草色和人心互相映衬,表达出豁达的心境。颔联“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意思是放眼望去,只见夕阳余晖中的小桥如一湾彩虹,茂密的树木深掩着千重门户,鸟儿却在其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从首联中“相与闲”和颔联的写景可以看出,诗人在闲散中寻求一种淡泊的情境。据此分析出,诗人远离长安,移居洛阳,官职闲散,此句是诗人淡泊懒散的心境表达。
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表面的闲散背后更有一种宦海沉浮、人生险恶,不得不做退而求其次的仕途选择的感慨。据此分析出,诗人目睹朝政混乱,朝廷无所作为,此句是对宦海风波险恶的人生感慨。
颈联“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意思是纵然皇恩浩荡,洛阳城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一丝温暖;昔日的繁荣,早已随着流水漂逝。尾联“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意思是诗人回忆起昔日皇帝临幸时,苍翠的高山中都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泥金事、万岁山,引用汉武帝登泰山行封禅之事,其所用玉制的牒、册等都以金绳缠缚,金泥封固。才子非常清楚盛衰变化的道理,但自己身处其中,依然希望大唐早日恢复往日的荣光。联系后两联,应体悟出诗人所言“是非名利有无间”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有对世事沧桑的感悟。据此分析出,诗人回首洛阳往事,曾经的繁盛如今已然不在,此句暗含对荣谢转换、盛衰无常的世事感悟。
16.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烟斜雾横 雷霆乍惊 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潮、悬、斜、霆、规。
17.①家家户户
②一如既往
③三五成群 18.(示例)晨曦初绽,溪面流金溢彩,风情万种。两岸碧柳依依,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溪水暗香浮动,翠绿的菖蒲傲然挺立,开满黄花的“水指甲”如少女般清纯秀美。 19.在岁月的浸润和溪水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解析】17.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与“每一户人家”意思贴近的成语是“家家户户”或“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
第②处,与“像往常一样”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一如既往”。“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第③处,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意思贴近的,成语是“三五成群”或“成群结队”。“三五成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成群结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体风格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语言风格平实,改写时,首先要理解内容,其次展开想象,补充画面,再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
“早晨,太阳升起,阳光照在溪面,两岸有杨柳和抽了穗的芦苇”中的“早晨的太阳”“杨柳和芦苇”可以就这几个意象展开想象,比如说早上的太阳是“晨曦初绽”,再描绘晨光下的美景,如溪水是“流金溢彩、风情万种”等。杨柳在晨光里的样子,比如“依依”“温柔缱绻”等。抽了穗的芦苇改变句式为“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
“溪水中有菖蒲和开黄花的‘水指甲’”,处在花中的溪水应该是清香悠远的,可以写“暗香浮动”。菖蒲,作为水生植物,应该是挺立在水中,可以说“傲然挺立”。黄色的“水指甲”盛开在水中,可以使用比喻修辞,将其比喻为少女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
修改后的句子:晨曦初绽,溪面流金溢彩,风情万种。两岸碧柳依依,一丛丛暗红的芦苇抽出醒目的穗子,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溪水暗香浮动,翠绿的菖蒲傲然挺立,开满黄花的“水指甲”如少女般清纯秀美。
分析示例的句子:“晨曦”“初绽”“流金溢彩”“恣意”“迎风招展”等词语生动典雅,“流金”“碧柳”“暗红”“翠绿”等颜色词语使用了色彩映衬的技巧,增强了画面感。“风情万种”“恣意”“傲然”使用了比拟手法;“恣意长成一阕阕迎风招展的小令”“如少女般清纯秀美”使用了比喻手法。
19.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浸蚀”不合逻辑,“岁月的浸蚀”与后句“美好的记忆”矛盾,改“浸蚀”为“浸润”;
二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在……下”或“使得”;
三“更”与“愈发”重复赘余,删去“更”。
修改后:在岁月的浸润和溪水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而愈发清晰起来。
20.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②凡童心不灭的人
③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 21.B
【解析】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的能力。
第①处,由前句中“不但说出了”可知,所填句子的句式为“也说出了”或“而且说出了”,由后面“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可推知,所填句子的意思是“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据此填写“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第②处,前文话题为“童心”,从后文“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的推断来看,此句的意思应该是“童心没有失掉的人”;“凡”字可以与后文“必定”相呼的,加强肯定式推断语气,故可填写“凡童心不灭的人”。
第③处,根据前面的“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推断我们是否愿意做这样的人,即做“顺乎天性之自然”的人,故可填写“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观察可知,七句中,前三句是一组完整句,后四句是一组完整句。
四个选项开头句分别为③和⑥两种,第③句中的“这”应该指代上文,而上文中并没有表达“终身的驰逐”这一意思,初步判定第③句做开头句不合适。第⑥句为观点句,做领起句合适。①④句表达的是对名利追逐的具体表现,接在第⑥句后形成观点加阐释的句链,衔接顺畅。第③句“终身的驰逐”当指⑥①④所表达的内容,应该紧跟其后。第②句的“接着”与第⑦句衔接恰当,而第⑤句的“就这样”指代⑦②所讲内容,于是,③⑦②⑤句形成另一组句链。
故选B。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画面呈现的是一个人被加减乘除符号包围,下边的四句话“以加法快乐”“用减法生活”“以乘法感恩”“用除法放下”则形象地表明了加减乘除四种数学符号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写作任务是要结合漫画启示与自身发展,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所谓“以加法快乐”,是指在能增加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幸福、快乐的事情上,要多做加法,不妨锦上添花,不妨增光添彩。所谓“用减法生活”,是在生活中,要减少对名利的营求,减少贪念杂欲,让内心单纯起来,让生活简单起来。所谓“以乘法感恩”,是呼吁大家要葆有一颗感恩的心,受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相报。这实际上是说,爱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可以加倍的。所谓“用除法放下”,是指要学会清除执着、烦恼。这里的“除”,是清除的意思,房间要定时打扫,心灵也要及时清理。那些注定无缘的人、无能为力的事、诸多的烦恼和执念,都要及时清除。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自在从容,轻装前行。
写作时,对于材料中关于加减乘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可以从单一方向来分析立意,可以任意综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来立意,也可以将加减乘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综合起来分析。如果选择单一方向来立意,比如,从“用减法生活”的角度分析,可以先从“是什么”的角度把“减法”界定为“减去过重负担,让心灵更惬意”;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学会做减法的原因;接下来,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出要学会减轻历史负累、放下思想包袱、不对自己替过高要求。如果把四者相结合,则可以从整体考虑,如何在人生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地用“加”“减”“乘”“除”来应对。
立意:
1.叠加快乐,让人生更幸福。
2.减去贪欲,成就本色人生。
3.要用加倍感恩的态度对待人生。
4.放下仇恨,走好人生路。
5.善做加减乘除法,走好人生之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