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出示国画视频,观看。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位学生)
评价:是啊,这就是中国写意国画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2.这个单元我们就要踏上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出示篇章页,一起读人文主题: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二)揭题,理解题目
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出示题目,板书。
谁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2.理解题目
①书:写
②戴嵩:唐代画家;《斗牛图》
③这是谁写的?(苏轼)
小结:这是宋代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板书:苏轼、题跋。
④题跋:出示图片,理解题跋。
(三)读好故事
1.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它是写在《斗牛图》上的一个题跋,是一个小故事。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这个故事。
出示要求:读故事
自由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自己读,第二遍同桌互相读;把难读、难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2.出示文本,朗读、点评:
①句一:蜀中有杜处士:理解处士,第三声。停顿。
②句二:所宝以白数。数,根据字典理解。
点评:很不错,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是个好方法。
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朗读,注意停顿。
评价:结合注释、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文言文意思,就能把它的停顿读正确。
3.朗读全文,注意停顿。
个人读——师读(学生可以画画停顿)——全班读
讲好故事
讲原文故事:
1.这个故事读得真好。那既然是个故事,我们不光要读,更要把它讲出来。出示要求:讲故事
结合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这个故事。
2.生1讲。跟你说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辩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为什么耕种的事情要问农民(奴仆)呢?
师评价:做事情要问行家,农民的工作就是耕种,而奴仆可能会耕种,但他也做另外的事情,专业的事就要问专业的人,所以耕种的事情要问谁呢?(农民)是啊,这样一想,我们也就理解了“奴”的意思了。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能跟同桌讲讲这个故事了吗?同桌讲故事。
想象讲故事:
1.要讲好故事,我们得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杜处士、牧童)
2.要讲好故事,还得抓住主要人物的形象。请你自己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语句。
3.预设交流:杜处士爱画
①出示段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你怎么看出他爱画来了?
③他对戴嵩的《斗牛图》特别喜爱,他是怎么做的?(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锦囊玉轴
出示想象,这就是常以自随。
预设交流:牧童活泼、细心观察
①出示句2: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②理解拊掌大笑,出示想象:牧童当时是怎么做的?神态是怎么样的?(活泼可爱的小牧童)
③朗读。(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预设交流:杜处士谦虚
①出示句3:处士笑而然之。
②出示,写话想象: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注意他说话时的语气。)
③交流。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通过关键语句感受除了他们各自的形象,还对他们当时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了想象。课后同学之间可以合作着演一演。
(板书:想象)
连起来展示故事。
(四)拓展思维
1.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
①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那戴嵩画斗牛图当问谁呢?)
画牛当问( )。
为什么?
小结:牧童每天与牛朝夕相处,他的观察是细微的。所以画牛当问牧童。看来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画家画画也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呀!
②像这样的文言文句子,你还能说吗?出示,练习说。
2.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出示:不可改也。
3.戴嵩擅长画牛,据说牧童的质疑传到戴嵩那里,他后期画的斗牛图,牛尾已经搐入两股间了。(出示)
4.在艺术创作时光会问你觉得够了吗?(自己要细心观察)
牧童观察是细微的,他的意见源于他每天与牛朝夕相处,但是,古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比较狭窄,他没有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形。其实,两牛吊尾而斗的情形也是有的(出示图片)。虚心接受指点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自己应该留心、细心地观察。
板书:
书戴嵩画牛
苏轼
题跋
杜处士 笑而然之
想象
牧童 拊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