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23: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松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 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 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来,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 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暗里培养成功。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到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裴旻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 “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 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摘编自朱光潜《天才与灵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识和潜意识皆属于心理活动,二者的存在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心理中明显不同,而意识压倒潜意识,占主导地位。
B.灵感是意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灵感作为意识上的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C.付出就会有回报, "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人类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D.艺术的神韵和气魄是相通的,它们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艺术家要获得灵感,只局限于本行小范围之内下功夫是不合适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四段中引用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的事例,意在说明灵感具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C.文章末段举例阐明艺术家在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抽象性很强的美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生活中,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这里的“兴”就是灵感, “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名言,其中的“神”即灵感, "破万卷”即功夫,这句话也呼应了文中灵感的获得也需要准备的观点。
C.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与戴复古的“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都与文章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D.自然与社会生活处处都关系到灵感的培养,当它们与我们的感官相接触时,我们虽常常认为其无用,但在运用时却能自觉展现出灵感的妙处。
4.结合材料中对灵感定义、特点、培养方式的阐述,就如何实现高中语文健康合理的学习提出三条建议。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 “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遛遛 ”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 “哗啷”,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 “哩” “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啊”: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师,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嘧。阿是 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
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青,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最初绕着墙根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到后来讲学并留下讲义才出得关来,这些情节表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人们听讲时的样子。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表现出老子思想的深奥。
C.老子说自己想出关“换换新鲜空气”,关尹喜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可见他并不能理解老子出关的缘由。
D.老子的心里并不舒适,但还是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交卷,说明他老实认真,真想传道授业。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一改老子传统形象,多次写其像“呆木头”,以漫画式笔调描写人物,写出了他的呆头呆脑,思想过时,毫无生气。
B.关尹喜给老子准备粮食时的声明极具讽刺意味,对将学问物化、用利益衡量知识和学者价值的讽刺正是小说的主旨。
C.小说通过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等方式再现了历史上“老子出关"一事,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D.对“老子西出函谷关”进行“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7.《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为了增加故事的生动性,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举出两种,并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4分)
8.曾有评论者说,孤独和悲哀是弥漫在鲁迅小说中的基本情调。请结合文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小题。
材料一: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 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 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 “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夫A言B用C贤D者E口F也G却H贤I者J行K也L口M行N相O反P而Q欲R贤S者T之U至V不W亦X难Y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和“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两句中的“振”字含义相同。
B.“固骄人主”和“自前世而固然” (《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天下之适也"和“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D.“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章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侧重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B.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类比可知国家失政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C.得道之人,既不会自负地位财富而骄横傲慢、放纵自夸,也不会因卑微贫穷而忧伤屈服、忧虑恐惧。
D.齐桓公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小臣稷,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轻视霸王之业为由进行反驳。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诗》曰: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13.材料中包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对新时代的青年仍有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南都①行 李白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鄜闊②,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③,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注】①南都:即南阳之旧称。②鄜闘 chán huán:指市井。③宛洛:二古邑的并称,即今河南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南阳的地理风物,热情赞美了此地的富庶繁华,流畅不失精致,表达了对这一历史名城的喜爱。
B.“此地”两句,追忆南阳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想到自己对英豪之功业难以企及,不禁心生愁苦失意之情。
C.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南阳此地不仅英雄辈出,还盛出美人,此地时常是华丽冠盖随风往来,车马川流不息。
D."清歌"句,运用《列子·汤问》中“响遏行云”的典故,描写了音乐歌声的嘹亮美妙,行云也为之驻足。
15.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提及诸葛亮时,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诗人用“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要为楚王引路,表达出想要为朝政指引正确方向的爱国之情。
(2)屈原《离骚(节选)》中,表达自己尽职尽责却遭受废弃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内心忧愁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蜀道上水流飞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5)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但最终未能克复中原,令人扼腕叹息,正如杜甫《蜀相》中的感慨: “______,______”。
(6)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形式上构成对偶,写出了无论昼夜,总有歌乐之声在湖面水上响亮深远地回荡,讴歌了钱塘的承平气象。
(7)姜夔《扬州慢》中, “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个人的家国之悲巧妙地移植于扬州景物上,表达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的强烈厌恨。
(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9)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夺取占领了土地肥沃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地盘城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空山”有空明、空寂的意味,常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如“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14分)
1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舒畅
B.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C.多谢后世人 谢:感谢
D.因自度此曲 度:揣度
18.下列句中“相”字的用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誓不相隔卿/悔相道之不察
B.仰头相向鸣/儿已薄禄相
C.久久莫相忘/及时相遣归
D.还必相迎取/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宁溘死以流亡兮
B.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C.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丁宁
D.锦城虽云乐 虽九死其犹未悔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在这个夜晚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B.中国古代计时习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指的是戌时(18时至20时)。
C.黍离之悲,是指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周大夫在行役到宗周时,见到一片葱绿,不禁充满怅惘,后常用来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D.古人把地域与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井宿是秦的分野,参宿是蜀的分野, “扪参历井”是诗人对蜀道之高的夸张表达。
2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固时俗之工巧兮,価规矩而改错。
(二)课外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然而,博物馆并非所有人能触手可及。与北京、上海汇聚上百家博物馆相比,很多地方还没有建设完善、维护良好的博物馆。对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博物馆仍然是陌生的名词。
国家级博物馆和省博物馆往往建设完善,访客_①,甚至每天一早就出现排队的长龙。但因财政投入存在差异,省级以下的公办博物馆发展水平② 。有的地方充分保障财政投入,使博物馆拥有不错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参观者的“回头率”较高;有的地方缺乏对博物馆投入,馆舍狭小老旧,展出品维护不当,专业讲解人员稀缺,导致博物馆③ ,可能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博物馆的大门朝哪个方向开。
博物馆的资金和资源投入需要下沉。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当地人会把博物馆视为学校、体育馆一样常见的公共机构。在有的发达国家,一座人口几万人的小镇上就可能存在不止一家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虽然规模不会很大,但是小而精,是地方文化保育和传承的实体。由于博物馆的平均服务半径①大,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水平。
【注】①文化设施的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完整,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4.下列句子中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省略号作用:表示话没说完,意犹未尽)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破折号作用:语义转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冒号作用:总结上文)
D.想到藤野先生,鲁迅就感觉增加了勇气,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绝的文字。 (引号作用:特定称谓)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史记》中记载,伯禽受封于鲁,向周公汇报政绩时说: “改变他们风俗中不合礼仪的地方,要三年才能看到效果。”姜太公封于齐地,向周公汇报政绩时说: “我简化君臣间繁琐礼节,一切因地制宜。
后来姜太公听说伯禽的情况,叹息道: “唉!鲁国的后代将要臣服于齐。”以上材料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A. "意识压倒潜意识,占主导地位。”错误,原文是“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在变态心理中则不是这样。B.灵感不属于意识活动,同时,根据第3段“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可知“灵感”并非“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来去而出现”。C."付出就会有回报”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原文探讨的是艺术家的“功夫没有错用的",并不是人类所有付出。】
2.B 【曲解原意。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的例子不是说明灵感具有突如其来的特点,而是与后文“从来没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关系,说明“灵感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观点。】
3.D【曲解原意。原文是“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并非“认为其无用”;同时“能自觉展现出灵感的妙处”错误,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只是培养灵感的方法,并不能一定使人产生灵感。】
4.①“功夫没有错用的”,只要进行语文学习,即使没有马上显现学习效果,仍然会在潜意识中无形产生效果。②语文学习需要坚持和努力,灵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给有准备的人的。③语文学习不应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留心玩索生活和社会等,这样才有深厚的修养。
5.D【从“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来看,老子只是急于出关在敷衍对方。】
6.B【小说主题是讽刺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虚伪的嘴脸和不切实际、崇尚空谈的做法。】
7.①语言描写。如想象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说着《道德经》的原文,还有账房、书记先生的方言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
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表现,"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等,生动形象。
③环境描写。选文的最后一段,写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使人身临其境。(每点2分,描写方法1分,结合小说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8.①小说中老子的形象是孤独的。他总是一动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不理解他出关的原因,众人听他讲学,却没人能听懂他深奥的理论。
②小说中老子的所作所为令人悲哀。老子虽为一代哲学大家,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无法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他深奥的理论没人能听懂,甚至没人感兴趣,编写讲义时还要敷衍了事,这种知识分子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令人悲哀。
③小说中人们的虚伪令人悲哀。众人来听老子讲学,却最终“为面子起见”“熬着”“七倒八歪斜",甚至结束了都没有反应,说明根本没有人在听,大家对真正的学问并没有兴趣,凸显了众人的敷衍态度和对学问的冷漠轻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GLV【波浪线句子译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也是很难的吗 "。】
10.A 【A项前者为"摇动",后者为"举起",故选A。B项两个“固”都是“本来”的意思。C项前者为"往、归向",引申为“亲附",后者为“刚才”。D项两个“瓮牖”意为“以破瓮为窗,指贫寒之家",含义相同。】
11.A 【“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错误。由乙文“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 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等通篇内容可以看出倡导“人主莫骄士",不是“士莫骄人主”。】
12.(1)《诗经》说:“在国都中施加恩惠,来安抚天下百姓。”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惠”,对……施加恩惠;“以",来;"绥”,安抚;“此之谓也”,句式。(各1分)】
(2)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达智",通晓事理的智慧;"弗若",不像,不如;"北面",面向北;"问”,请教。(各1分)】
13.(1)贯彻礼制,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执行“礼”的要求。
(2)言行一致,要在行动中践行“礼”的精神。
(3)谦逊待人,不要傲视他人方能提升自己成就事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河湖泊水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著,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经》说:“在国都中施加恩惠,来安抚天下百姓。”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枯竭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也是很困难的吗 那么用火光捕蝉的人,追求在于使火光明亮、使树木抖动罢了;如果灯火不亮,即使摇动树身,也没有好处。如今君主如果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归顺他,就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君主不贤明,也傲视有道的士人。他们天天这样互相傲视,什么时候才能相投呢 这就像儒家、墨家思想,齐国、楚国衣服一样,贤明的君主不这样,有道的士人即使高傲,但对自己更以礼相待。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他呢 士人所归附君主,天下的人也会归顺他。皇帝,是天下人亲附的;君王,是天下人都来归服的。得道的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会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会放纵自夸,即使卑为普通百姓也不会感到失意屈辱,即使贫困到无衣无食也不会忧愁恐惧。尧不凭借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 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住在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虽辅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是正说明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 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也能够因此停止了吧!”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一定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爵位俸禄,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昵 ”桓公终究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住他。
14.B。【心生愁苦失意之情”错误,此处的情感应是对英雄豪杰的敬仰钦佩。】
15.同: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景仰之情。【本诗诗人游览诸葛亮躬耕之地,流露出对一代英豪诸葛亮的钦敬和仰慕。《蜀相》中诗人游览武侯祠,追忆诸葛亮生前事迹,表达对其才德品质的敬仰称颂。】
异:①《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痛惜叹惋,同时也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功业难成的深沉感慨。(结合诗歌尾联分析)
②本诗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渴望被赏识重用的用世之志。本诗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喻,认为自己也象诸葛亮那样具有安邦济世的才能,只是无人了解,只得抱膝长吟,愁得鬓发花白。
16.(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2)忙郁邑余佗條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飞湍瀑流争喧感,砒崖转石万壑雷。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9)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0)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7.B 【A爽,差错C谢,告诉 D度,谱写】
18.C 【C都是“单相”,在这里指对“我”如何; A.单相,指“你”;观察 B.互相;相貌 D.单相,指“你”;互相】
19.C 【都表示对“我”如何 A.“以",介词凭借;连词,顺接。B."之”,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虽”,连词,表转折关系,虽然/连词,表假设关系,即使。】
20.B 【黄昏是戌时(19时至21时)】
21.
(1)不是我拖延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约定秋天作为婚期。【愆,拖延;将,愿、请;“秋以”,句意。三点各1分。】
(2)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固:本来。価,违背。错,同“措”,举措。三点各1分。】
22.①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人潮汹涌)
②参差不齐(天差地别、迴然不同、截然不同、全然不同)③门庭冷落(门前冷落门可罗雀)
【第①空,语境中“每天一早就出现排队的长龙”的提示,可知应选用表示人多的成语,可选“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人潮汹涌)”"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人山人海”,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人潮汹涌",人多的像波涛汹涌的潮水一样。
第②空,结合下文“有的地方充分保障财政投入,使博物馆拥有不错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参观者的“回头率”较高;有的地方缺少对博物馆投入,馆舍狭小老旧,展出品维护不当”分析可知,省级以下的公办博物馆差距很大,可选“参差不齐(天差地别、迥然不同、截然不同、全然不同)”“参差不齐",水平不一或不整齐。"天差地别”,形容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距很大。就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一样。"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截然不同”,指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全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第③空,语境指“缺乏对博物馆投入,馆舍狭小老旧,展出品维护不当,专业讲解人员稀缺”导致参观博物馆的人很少,可选“门庭冷落(门前冷落)”“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门前冷落”,前来交往的人很少。"门可罗雀",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23.博物馆的平均服务半径大小,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博物馆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博物馆的平均服务半径大,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博物馆发展高水平的一个指标。)
【一是搭配不当,“成为……水平”搭配不当,改为“成为一个国家博物馆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二是一面对两面。"服务半径大"为一面,"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暗含两面,改为"服务半径大小……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或“服务半径大……发展高水平的一个指标”。三是介词结构淹没主语,将“由于”去掉。】
24.D 【反语讽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