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回忆我的母亲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回忆我的母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7 14: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0张PPT。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只,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导入新课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教学目的
一、了解回忆录的概念。
二、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学习以时间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来写人的方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难点: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结合的写作方法      红 
      军
      时
      期
      的
      朱
      德朱德和黄克诚朱德年轻时代1916年秋,
朱德在四川泸州1937年,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在延安朱  德  手  迹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共和国十大元帅 :
朱 德 彭德怀 林 彪 贺 龙 陈 毅 刘伯承 罗荣桓 聂荣臻 徐向前 叶剑英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岗山,与毛泽东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届人大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朱德(1886~1976),中国人
民伟大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
革命家及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
人之一。他曾参加了辛亥革命,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
参加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
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
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
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
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什么叫回忆录? 三、方法指导(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课 文 朗 读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   饱尝( )
妯娌( )  和睦( ) 差役( ) 迁徙 diàn jí lǒng nì lù sī shú yá hèngmán chuò bǎocháng zhóu li mùChāi yìx?
东挪西借( ) nuó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四、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用圈划法把重
点字词圈注出来。
2、根据学法指导,找出叙事主线,并沿着叙事主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3、读完全文,你对朱德母亲的
第一印象是什么?4、你能把文中有关议论性的语段找出来吗?
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你现在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了吗?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 ??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 ??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 ??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寄其哀述其功
颂其德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总叙分叙总叙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感谢母亲 作为分界点。
第1层(2-8)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第2层(9-13)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3层(14、15)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1) 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二)文章第二部分 ③ 第三层(14—15 ) 夹叙夹议,概述母亲对自己的
教育和影响。①第一层(2—7段) 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
仁慈的态度;②第二层(8—13段)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
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一生的经历,歌颂了母亲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
一个整体的?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来写中心内容:34养育八个孩子做各种农活、家务整日劳碌、汗流满面5 做多种饮食,纺线6第一个起床,任劳任怨,周济亲戚不许我们吸烟喝酒7面对悲惨的遭遇不灰心8节衣缩食送我读书9慰勉我参加革命10111213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独立支持全家生活在家过着勤苦生活不辍劳作,尤喜纺绵由此可见,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文章通过哪些具体材料表现了朱德母亲的什么优秀品质?朱德的母亲主要有这样一些高尚品质:
1、勤劳(第4段,第5段,第13段)
2、俭朴能干(第6段,第12段)
3、宽厚仁慈(第7段)
4、坚强(第8段)
5、有远见(第10段)
6、同情革命(第11段)
7、支持革命(第12段)
有些段落的内容有交叉,这里只是就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在写记人的文章时,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通过写具体的、典型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启示
找出作者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评价母亲优秀品格的关键性语句有:“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她能自己很节省的”“宽厚仁慈”“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些语句像一根绒线贯穿在各个段落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品质,与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共同塑了母亲的完整形象。文章哪引地方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我”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八九岁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时期母亲教给了“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母亲的阶级意识,启发了“我”寻找光明的愿望,使“我”外出求学、参加革命、献身于抗战事业。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1)阅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
品德,用“母亲是 ”的句式谈自
己的感受。整体感知 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记叙中穿插着议论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母亲的一些事,知道了母亲的一些特点,下面请同学具体来谈谈——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勤劳解析第一部分:母亲去世,“我”的心情是:悲痛突出我和母亲感情的一个词是:爱总领全文,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勤劳一生点明题目,引出回忆的句子是: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和交待写作缘由的句子: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4、点题
.提问:值得“我”回忆的事很多,根据“预习提示”介绍,回忆录既可以全面系统地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只写人物事迹片段。本文写的“很多事”写的是片段,还是一生?   .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 明确:勤劳。 .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
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思考下面问题。1、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
2、母亲去世时,“我”的心情是:
3、突出我对母亲的感情的一个词是:
4、总领全文,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5、点明题目,引出回忆的句子是:勤劳悲痛爱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讨论本文开头的好处开门见山,
引出回忆,
概述内容,
语言简洁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
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两方面
品质的有哪些段落?
勤劳俭朴:4、5、6、12、13
宽厚仁慈:7第二部分第一层 (2-8)请在各段落中试着找出中心句,并用铅笔先标注出来。
第二段:我家是佃农。第三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第四段:母亲是个好劳动。第五段:母亲这样整日忙碌着。第六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
   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
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
 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家庭环境劳动能手(爱憎分明)小结:叙述贫苦的家境和母亲勤劳俭      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分析写作手法:
   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
 有关议论的句子。   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
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
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
感的作用。 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   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     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 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德?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爱憎分明等美德  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事业又是怎样理解和支持的呢? .研讨第9段
注意写作方法: 前后呼应的写法 提问:(1)这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送子读书。 提问:(2)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研讨第10—13段,思考归纳各段大意。   (提示:概括大意时注意使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
    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什么? 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12自己仍然过着简朴的农妇生活;
对母亲无陷愧疚。(4)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母亲具有朴素
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
和支持?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8总共写了四件事:归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8。注意: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
送子读书。9归纳: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
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
“慰勉”。10注意: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识?(8-10)
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8
在悲惨遭遇下,鼓励我走向新生活;8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9
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10
朗读第十三节,思考这节的作用。 这节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即结束“回忆”,对母亲的思想品质作出简要的归纳: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直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以便使文章自然地转入下文的议论和抒情。研讨分析第三层(第14、15段) 1.归纳层次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
一、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二、感谢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
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
的思想感情。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解析第三部分:这部分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抒写了作者的哀痛之情,指出了母亲的价值,表达了自己报答母亲的决心。提问:1、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2、作者将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
3、第16段的末尾,加了“一定能做到的”一句,有什么好处?“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尽忠于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突出作者坚定的信心放声朗读第十六、十七节。体验真情
感受伟大1、开头一句有何表达作用?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这段热烈慷慨、明朗坚决,掷地有声,感人肺腑,
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
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文章的主题。)2、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4、反复诵读,体悟感情。回忆结束,回到现实
问题: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
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几个特点写母亲的?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2、通过这些小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有哪些影响?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3、表现我怎样的感情和决心?
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总结全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
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回忆我的母亲

整日忙碌 勤劳俭朴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退佃搬家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坚持劳动
母亲的往事 母亲的品质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
5、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支持革命
性格和蔼
支持我读书
勤俭节约
同情穷人
坚持劳动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
赞颂母亲。但是,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
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
朴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品味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至爱深情,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细读下列句子,用心体会这一特点: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体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儿子做了部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的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情怀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以可感的形象“强壮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在虚实结合、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雨具 发深切。总结全文选材:
语言:
语言简洁,质朴无华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要求学习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以时间为序(纬)、以“勤劳一生”为线(经)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按要求答题。反馈练习1.选文的中心句是: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
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2.文中说“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标本式”的意思是?典型3.选文开头的四个句子是围绕“勤劳的家庭
是有规律有组织”来写的,那么它们是否
偏离了中心句?为什么?没有偏离中心句,为写母亲的勤劳做铺垫。4.比较原句和改句,说明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原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
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改句: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砍柴、挑水。 原句中的画线句子更能表现家庭成员的勤劳和
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②记叙母亲俭朴的句子: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5.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语句。①记叙母亲勤劳的句子: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③记叙母亲宽厚仁慈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母亲做了哪些让你
感动、难忘的事情。六、课堂作业 1 、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2、作文《话说母亲》或《话说父亲》,字数300字。
3、预习《小巷深处》1.请同学们积累有关“母爱”主题的诗文。2.请同学们抓住生活中母亲爱我们的一个
或几个细节来观察,体悟,写一篇不少
于500字的作文。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