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说理方法,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和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用网络搜索功能,查找相关资料,扩展对“大同”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体悟“大同”社会的理想。
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闩 ( )
邕(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shuān
yōng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自己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或: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或: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作“大同”社会。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
三、合作探究,问题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3.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4.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5.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中举一例加以分析。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深入探究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难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其中提到的“大道”和“大同”?
《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的思想感情。“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相似之处: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
五、探究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拓展延伸
1.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③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④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