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3 16: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
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对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认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下简称《课标解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通过6个与此相关的专题,揭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从而使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footnoteRef:1]可见本册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学,引领学生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版 第127页]
对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主题的认识
从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结构看,共3课,分别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在单元大主题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下,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时序化的中主题进行介绍,每个中主题又细分为各三个小专题。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课标解读》将本单元学习要点定为四个:①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②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④了解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footnoteRef:2]其中涉及第1课的为前两个。 [2: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版 第130页]
教材重难点分析
教材第1页的单元导语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课文内容概述,第2段则是单元课程标准展示。课文内容概述涉及第1课的表述如下: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物质文化创造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据此可以推导出第1课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两个部分组成(划线部分)。结合课文的3个学习聚焦,不难看到课文基本结构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都很多的地理概念、农作物概念,高二的学生还需要更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呈现,教学中引用必要的地图、图片、视频资源进行说明很有必要。高二是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核心素养和评价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人类的生活 ①展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提问:观察图片,你发现了哪些远古人类生活的特点? ②利用课后问题探究的两则材料,改造成题目,要求学生做题和思考,说明农业起源的原因。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①教师采用世界地图和各类食物图片结合的方式,逐一展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在世界各地的出现情况。 ②引导学生通过填表的形式总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③合作探究活动:人类在早期的食物生产具有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3、农业出现——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教师播放河姆渡遗址视频,引导学生感性认识。 ②教师展示河姆渡遗址系列文物邮票和金乌负日与地球两分两至对比图。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整体情况 展示世界地图,标注主要文明的位置,同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和情况。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填写下表预习: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教师以西亚地图为基础,结合镶嵌画《乌尔的旗标》和汉谟拉比的文字材料讲解两河流域的农业特征。结合尼罗河和法老的文字材料讲解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特征。 ②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因在《中外历史纲要》中已进行详细学习,这教师采用填表的形式,结合中国地图总结中国的农业文明特征。 ③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 教师以地中海地图为基础,结合古希腊陶瓶图片、古希腊地图、雅典公民占比图示讲解古希腊的农业特征。结合罗马帝国的扩张图讲解古罗马的农业特征。 ④古代美洲: 教师以中美洲地图为基础,介绍美洲三大文明地理位置,结合阿兹特克文明的“浮园耕作法”图文讲解古代美洲农业文明的特征。 3对世界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总结: 教师通过表格整理展示各地区的农业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生产关系的变化 前面讲的都是农业产生后,生产力的显著进步的现象,接下来就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部分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限于课时,教师结合生产关系变革结构图片和教材四段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①观察图片,提炼总结:原始人渔猎、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石器钻孔技术、装饰、磨制石器 ②通过做题和思考,提炼:人口增长、疾病毒伤之害是农业出现的主要原因。 ①观察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地图和图片,增强对原始农业出现的地点、食物种类不同的感性认识。 ②列表总结基础知识,提升概括能力 ③课后进行拓展研究,探讨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①从河姆渡遗址的介绍视频中,你发现农业出现后,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 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学生课前结合教材,填写表格,建构对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整体认识。 依据教师讲解和地图、图片、文字材料,并结合前面了解的食物物种,初步了解对应的四个地区文明的农业特征。 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内容,填写到表格中间,构建起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的知识体系,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学生阅读教材四段文字,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逻辑推理的方式,了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发展。 ①用想象图,锻炼学生观察和信息提取能力 ②利用问题探究的两则材料,说明农业起源的原因,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①强化时空观念 ②提升总结概括能力,建构知识框架 ③实施深度学习的契机 用河姆渡人遗址视频案例进行说明,直观生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这一部分通过地形图、相关文字,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地区,因各自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治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农业形式。为后面列表的总结提炼作准备。 这一部分的学习重在让学生了解农业产生后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了解经济社会生活充满着延续性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情况。为后面第二课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的食物物种交流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理顺逻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课教学内容比较多,一课时内完成比较勉强,不少问题的探讨没有到。位。二是本课涉及的大量地理、农作物概念,名词较多,讲解时间比较长。
三是本课涉及的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时间间隔比较久,学生淡忘,课堂中不得不进行了讲解。
2.未来的解决思路
进一步进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把几课的内容进行统一设计,简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素养的培养内容,集中力量突破部分重点问题。把课内的学习内容通过学生前置自学完成,课堂落实探究重点内容,以期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