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5教师备课+章末提升+综合检测: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5教师备课+章末提升+综合检测: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8-07 21:06:46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因素分析
 读“全球自然灾害灾情的区域分布(1985~1999年)图”,回答(1)~(3)题。
区域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全球
死亡
人数
(人)
地震
2 670
11 510
27 900
127 020
320
180
169 600
风暴
1 250
18 140
550
59 810
1 460
440
81 650
洪水
15 810
3 670
4 480
222 780
1 800
3 290
251 830
其他
2 660
3 610
2 610
19 480
4 320
490
33 170
合计
22 390
36 930
35 540
429 090
7 900
4 400
536 250
经济
损失
(亿美
元)
地震
13.1
568.0
44.9
1 419.4
114.2
50.6
2 210.2
风暴
12.9
1 826.8
6.4
555.2
354.1
22.8
2 778.2
洪水
19.5
375.4
41.3
1 926.9
412.3
66.0
2 841.4
其他
22.7
624.1
16.5
196.4
243.2
25.4
1 128.3
合计
68.2
3 394.3
109.1
4 097.9
1 123.8
164.8
8 958.1
(1)从世界各大洲看,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2)从灾害种类看,造成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
A.地震 B.风暴
C.洪水 D.泥石流
(3)北美洲和南美洲因灾害死亡的人数差不多,而经济损失北美洲是南美洲的33倍,这是因为(  )
A.南美洲的防灾能力强
B.政府的高度重视
C.经济密集度北美洲远远高于南美洲
D.地貌特点悬殊
【解析】 第(1)题,由表中灾情分布可知:按各大洲,经济损失最多的是4 097.9亿美元,为亚洲,死亡人数最多的是429 090人,也是亚洲,因此选A项。第(2)题,按灾害种类看,经济损失最多为2 841.4亿美元,为洪水,死亡人数最多为251 830人,也是洪水,因此选C项。第(3)题,自然灾害的损失受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经济水平高,所以经济损失大。
【答案】 (1)A (2)C (3)C
1.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1)~(2)题。
项目年代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受灾人口
(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受灾农田
(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1)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洪涝、台风 B.海啸、风暴潮、干旱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台风、洪涝、暴雨
(2)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
A.寒潮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D.季风环流改变
【解析】 第(1)题,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第(2)题,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口和受灾农田就会逐年上升。
【答案】 (1)D (2)B
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及成因
分析
地区
灾害及成因
图  示
华北
地区
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弱不定,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季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这些灾害主要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西南地区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东南
沿海
地区
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这主要是由气象灾害——台风引起的。
 据图,完成(1)~(2)题。
(1)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①洪涝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滑坡
⑥寒潮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④⑤
(2)在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
①洪涝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滑坡
A.①④ B.④⑤
C.①② D.②③
【解析】 第(1)题,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往往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第(2)题,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答案】 (1)C (2)B
2.读四川、重庆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2)A位于横断山区,B位于四川盆地,这两个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较少,试分析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原因和防御措施。从图中看出,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地地区。A区是横断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率高,B区位于四川盆地内部,地形平坦,所以滑坡、泥石流发生较少。
【答案】 (1)分布: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地、盆地边缘山地。(北部多)
(2)A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保护较好;B区域位于盆地底部,地形平坦,地表较稳定。综合检测(三)
第三章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造成我国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国土面积广大 ②人口众多 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 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⑤灾害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 我国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较严重,其成因与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和众多的人口、频发和多样的灾害有关。
【答案】 B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
①洪涝 ②盐渍化 ③暴雨 ④地震 ⑤滑坡 ⑥干旱
⑦风沙 ⑧泥石流 ⑨低温冷害 ⑩冰雪灾害。据此回答2~3题。
2.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东部季风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⑧
3.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青藏高寒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A.②⑥⑦ B.②⑤⑧
C.⑥⑦⑩ D.④⑨⑩
【解析】 由我国自然区划图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灾害种类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病虫害、地震等;青藏高寒区的灾害种类有:暴风雪、地震、冻害。
【答案】 2.B 3.D
4.同时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
【解析】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发生春旱,加上大风天气多,易形成风沙天气。
【答案】 C
(2012·宿州高二检测)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5~6题。
5.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6.下列不属于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指标的是(  )
A.受灾人口    B.受灾面积
C.经济损失 D.海拔高度
【解析】 第5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的强度、受灾体的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减灾防灾投入越大,则抗灾能力越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的相对损失。第6题,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指标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和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
【答案】 5.D 6.D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自然原因是 (  )
①特殊的地理位置 ②多山的地貌 ③强烈的地壳运动 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率高的原因,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强烈的地壳运动、季风环流条件等孕灾环境有关。
【答案】 D
8.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南地区
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C.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显著,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旱灾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答案】 B
据初步统计,我国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 000多万吨,各种农业经济损失约合200亿元,各种土壤污染物通过粮食、蔬菜、水果进入人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土壤污染灾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污染是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B.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C.土壤污染是不可预防的
D.土壤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10.土壤污染灾害防治的首要任务是(  )
A.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B.关停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C.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D.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土壤污染灾害是指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灾害,其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土壤污染灾害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故是可预防的;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是防治土壤污染灾害的首要任务。
【答案】 9.D 10.A
二、综合题(共40分)
11.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6分)
省、市、自治区
1953~1975年暴雨次数
黑、吉、辽
25~27次

27次

24次
湘、鄂
27~28次
粤、桂
51~64次
(1)强降水是形成洪水的最主要原因,分析图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洪水形成的前提条件往往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空间上看,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
(3)暴雨出现频率最高的省、市、区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气象原因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些年来,我国洪水分布地区经常发生特大洪水灾害,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试分析影响图中洪水灾害频发的人为因素。
【解析】 本题以我国洪水多发地区暴雨次数及洪水多发区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我国洪水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成因和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图表材料中找出联系,并从中分析出洪涝灾害分布区与暴雨多发区、洪水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答案】 (1)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2)南方 东部
(3)粤、桂 受台风影响大
(4)准静止锋长期滞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5)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湖泊、河流,抬高河床;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12.读下列表格,分析回答有关自然灾害损失的时空差异的问题。(24分)
表1 1960年~1998年全球重大灾害情况统计
时段
60~69
70~79
80~89
90~98
灾害时间(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元)
504
969
1 538
4 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
67
113
310
1069
表2 1971年~1995年世界各洲自然灾害影响人数的分布情况
地区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总计
死亡人数(%)
59.5
4.5
34.1
1.8
0.1
100
受伤人数(%)
1.2
10.5
84.3
3.8
0.2
100
影响人数(%)
8.6
2.8
87.7
0.4
0.5
100
无家可归(%)
5.9
6.7
85.6
1.5
0.3
100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哪个时期发生最多,哪个时期发生最少?
(2)由上表可以看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何?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4)和其他大洲相比,欧洲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请分析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损失的时空差异。第(1)、(2)、(3)题,读表1,从灾害的发生次数看,20世纪60年代重大灾害的次数最少,80年代最多,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从灾害造成的损失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重大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和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灾情水平、受灾体特征、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第(4)题,在各个大洲中,欧洲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和欧洲自然灾害较少以及抗灾减灾能力较强都有关系。
【答案】 (1)20世纪八十年代最多,20世纪六十年代最少。
(2)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4)①欧洲大灾类型较少;②欧洲经济发达,社会防灾减灾系统完善,各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高,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区域分布。
2.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地域差异。
●课标解读
结合最新典型灾害案例,分析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新课导入建议
2012年10月29日晚登陆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飓风“桑迪”,造成50多人死亡,而12月份袭击菲律宾的“宝霞”台风,造成1 500多人死亡,成为该国有历史记录以来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台风灾害,由此引入新课——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
???
?
???
?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布特点。
2.学会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重难点)
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1.差异表现
(1)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亚洲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大洲,而且亚洲遭受自然灾害的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发生地点的地域差异
灾害
种类
分布地区
干旱
非洲、西亚十分突出
台风
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
洪水
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地震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周边的一些国家
2.带状分布
(1)灾害带(区)
的概念
(2)地震带
①概念:世界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地点实际上都集中在一些带状区域。
②主要地震带:在全球范围可以划分出四个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这些地震都与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关系密切。
(3)两大灾害带
灾害带
位置
主要自然灾害
环太平洋
灾害带
环绕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
台风、火山、地震、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
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北纬20°~50°之间的一条环球自然灾害带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
1.地震为何呈带状分布?
【提示】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强烈方式。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往往出现在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上,主要集中于板块的交界地带。
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1.差异表现
(1)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2)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也呈现极大的差异。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
2.因素分析
自然灾害危害的区域差异取决于地理背景的差异。
主要因素
组成要素
影响
自然地
理背景
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水文条件等
决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人文地
理背景
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
决定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易损性就越低,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是首要受害者
2.世界各大洲中,导致亚洲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方面:亚洲东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南部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质构造活跃;亚洲有全球最高的山脉和高原,中高周低地势起伏大;亚洲气候典型性、极端性突出;亚洲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变率大。人文方面:亚洲人口最多,人口密度较大;沿海地区经济密集度高;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问题导思】 
1.干旱为什么在非洲和西亚十分突出?
【提示】 非洲和西亚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的影响,降水少。
2.北纬20°~50°之间多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这一地带是全球山地最集中的地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发。由于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严重。1.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
应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
灾害带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环太平洋
灾害带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地震→多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
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球
中纬度
灾害带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
水旱灾害
近热带、副热带海洋→
台风→风暴潮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
→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
地带,人口稠密,
经济密集度大
2.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大洲
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2012·浙江自选模块)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卷风 ②海啸 ③飓风 ④暴风雪
B.①海啸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飓风
C.①海啸 ②飓风 ③龙卷风 ④暴风雪
D.①飓风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思路点拨】 根据题干图中四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位置,结合美国所处的板块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分析灾害类型及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位于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应是海啸多发区。②位于北大西洋沿岸,而西北大西洋是世界台风的高发区,所以②地多飓风。③位于中部平原,南北纵贯,龙卷风多发。④位于纬度位置较高的东北部地区,暴风雪多发,故C正确。第(2)题,飓风多发的时间应是夏秋季节,故A错误。暴风雪是冷空气南下、降温形成的,主要发生的时间是冬季,故B正确。海啸受地震的影响,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故C错误。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白天,故D错误。第(3)题,地形方面:主要考虑中央大平原纵贯南北,没有阻碍,利于冷暖空气运行;气候方面:主要考虑暖湿、干冷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强对流。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问题导思】 
1.经济发展水平与灾害易损性有何关系?
【提示】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易损性越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受害者。
2.试分析自然灾害成灾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 一是自然变异的强度,自然变异的强度和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范围越大,灾害越严重。二是承灾体的密度和脆弱性,承灾体越脆弱,密度越大,灾害损失越大。三是防灾能力,一般来讲,防灾有效度越低,灾害影响越重。1.确定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基本指标
表现形式及其含义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①受灾人口
②受灾面积
③各种受灾
体的破坏数
量与损毁程
度    
④灾害造成
的经济损失
⑤其他  
绝对损失
受灾人口、受
灾面积、经济
损失的合计数
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相反情况则低
相对损失
受灾人口、受
灾面积、经济
损失分别与总
人口、耕地面
积、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  
人口密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相对损失低,相反情况则高
2.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损失也呈上升趋势。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密度和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因此即使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相同,是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也日趋严重。
 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思路点拨】 根据题干两图对比可得出信息,再结合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可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图中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其防洪标准也高,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其原因可以从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及受灾体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第(2)题,减少洪水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主要措施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包括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修建防灾工程等。
【答案】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图表展示]
教材第49页图3-1-5 1985~1999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
[解图精要]
1.由图中可知富裕国家经济损失大,由于富裕国家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经济密集度高,因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2.由图中可知贫穷国家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大,由于贫穷国家GDP总量比较低,因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大。
[图表应用]
与其他大洲相比,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的原因是(  )
A.人口较多,密度较大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少
C.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能力强
D.面积小,社会财富密度高
【解析】 欧洲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自然灾害绝对损失严重;但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的能力强,自然灾害对其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较低。
【答案】 C
教材第48页活动
根据地震在地理分布上的共同特点,运用板块构造知识
分析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的成因和规律;在地理分布上,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99年我国台湾大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上。这两次地震的发生,都源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智利地震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台湾地震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教材第50页活动
可以选择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和苏里南三个国家(地区),分析其海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防灾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它们灾害脆弱度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苏里南受地震、火山和飓风侵害的频率较低,而苏里南的经济状况又较好,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强,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低度脆弱地区。多米尼加联邦和圣卢西亚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多发,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差,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弱,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高度脆弱地区。
读表,完成1~2题。
年代
发生地区
里氏震级
1960年
智利
9.5
1964年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1957年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52年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2004年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
8.7
2011年
东日本大地震
9.0
1.百年以来震级在里氏9.0级以上的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2.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解析】 第1题,百年以来里氏9.0级以上的地震共有5次,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第2题,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答案】 1.B 2.D
3.读“某次震级为里氏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总人口
(万人)
建筑面
积(万 m2)
地震中
伤亡人
数(人)
经济损
失(亿元)
倒塌建
筑(万 m2)
灾后死
亡人数
(人)
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
187
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
77
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为减轻地震灾情,地震多发区应做好哪些工作?
【解析】 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第(4)题,从灾害预报,加强抗灾、救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增大。
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
(4)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③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④加强民众自救训练,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4时35分,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位于城市以西30千米。该市只有两人在此次地震中受重伤,创造了“高震级低伤亡”的奇迹。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11时51分,克莱斯特彻奇再次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位于城市西南10千米处。这次地震造成市中心大量建筑物坍塌,地面出现裂缝,导致约150人死亡。
材料三 新西兰位置示意图。
(1)新西兰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填生长或消亡)边界上,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根据图示信息:你认为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地震中“高震级低伤亡”奇迹的出现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3)结合材料分析,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2011年2月里氏6.3级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远比2010年9月里氏7.1级地震严重的原因。
【解析】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活跃。新西兰由于地震发生频率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强,建筑物质量好,这是材料一中地震伤亡小的主要原因。2011年地震伤亡大从地震的震中距、震源、地震发生时间、建筑物的抗损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印度洋 太平洋 消亡
(2)人们抗震意识强,建筑质量好,具有一定的防震性能等。
(3)2011年地震是2010年地震的一次强余震,尽管震级相对较小,但是震源浅,破坏力更强;且震中更接近人口稠密的克莱斯特彻奇市;一些建筑物在2010年那场地震中受损,经不起二次打击,故破坏严重;地震发生时间正值中午,市中心商业区人口多。
一、选择题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上最大的两大自然灾害带是(  )
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③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④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内易发的自然灾害有(  )
①火山、地震 ②台风、海啸 ③风暴潮、洪涝
④病害、鼠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环球自然灾害带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  )
①干旱和洪涝 ②台风和地震 ③山地地质灾害
④蝗灾和虫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内容。第1题,②④两项为火山地震带。第2题,根据环环太平洋灾害带的环境特征推知易发生的灾害是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第3题,蝗灾和虫灾不是环球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 1.C   2.A 3.A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4~5题。
4.三次火山喷发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是(  )
①冰岛拉基火山喷发 ②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
③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喷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灾害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减灾能力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 第4题,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既不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不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第5题,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危害大小与太阳高度无关。
【答案】 4.C 5.D
中新网2011年12月31日电 据外电报道,印度官员31日称,该国南部地区遭受时速超过140千米的飓风袭击,造成多人死亡。据此完成6~8题。
6.此次强风暴形成于(  )
A.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B.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C.印度洋热带洋面
D.西北大西洋热带洋面
7.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有(  )
①南亚、东南亚地区 ②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  ③欧洲沿海地区 ④墨西哥湾沿海地区 ⑤秘鲁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8.关于该次强热带风暴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次强风暴未引发洪水、饥荒、疫病等次生灾害
B.这次灾害灾情严重与印、孟未能及时发出风暴预报、预警有关
C.这次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是印、孟经济发达,防抗灾能力差
D.这次强风暴灾害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解析】 该组题以强热带风暴“艾拉”为背景进行综合考查。第6题,印度、孟加拉国濒临印度洋,由此可知“艾拉”形成于印度洋热带洋面。第7题,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第8题,此次灾害印、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发出预报预警。
【答案】 6.C 7.C 8.B
9.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解析】 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湿润与半湿润区,纬度较高,比较冷湿。
【答案】 A
某中学地理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读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10.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躲避。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汶川大地震是由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附近的龙门山断层触动造成的。该断层属于中国________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次地震还引发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带来巨大困难。
(2)图示范围属于世界上哪一主要自然灾害带?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该题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区域定位,抓住题干中“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图中经纬网;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构造地应力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释放产生,龙门山断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由于汶川及周边地区山高谷深,加之震后又多阴雨天气,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 (1)亚欧 印度洋 南北 滑坡 泥石流
(2)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3)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人口分布集中,经济密集度加大,同时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12.读“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洪水淹没范围图以及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
(1)请说明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灾的自然原因。
(2)两次大洪灾,1954年降水量大,但经济损失小,1998年降水量小却经济损失大。试解释其原因。
(3)与1954年相比,1998年经济损失大,但死亡人数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长江流域不同时期的洪水灾害比较,考查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及原因。第(1)题,洪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降水异常偏多有关,另外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支流、地形等也有关。第(2)题,洪灾造成的损失与灾害强度、该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有关。第(3)题,1998年洪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与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有关。
【答案】 (1)①长江流域多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②长江支流南北对称分布,当流域内普降暴雨时,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③气候异常,降水较常年异常偏多。④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多。
(3)①1998年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防洪、抗洪基础设施完善,救援及时,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快。②科技水平提高,对暴雨、洪水的预测水平提高。因此,防灾、抗灾的能力提高。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
运用所学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解读
结合最新的典型生态破环、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
●新课导入建议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如2012年7月以来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干旱,美国东海岸的飓风“桑迪”袭击;菲律宾的超强台风“宝霞”的袭击,俄罗斯及东欧极端严寒天气等;都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引入新课——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
???
?
???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掌握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重难点)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1)产生:由于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生态破坏。
(2)直接表现: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3)灾难性后果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水土流失灾害
(1)人为原因: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构成水土流失灾害。
(2)危害
①直接危害: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地生产力受到根本性的破坏,甚至使水土流失区的人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
②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并且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3)分布
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次之,东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3.土地荒漠化灾害
(1)概念: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
(2)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荒漠化的基本条件,但其过程一般非常缓慢。
②人为原因:人类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不当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3)本质:是一种与生态破坏直接相关的人为自然灾害。
(4)我国荒漠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1.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自然灾害
(1)概念: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反过来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举例: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灾害、赤潮、重金属污染。
2.土壤污染灾害
(1)危害
①直接危害:粮食减产和各种农业经济损失。
②间接危害:被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2)防治: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是一项首要任务。
3.水体污染灾害链
(1)水体污染的产生: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危害:引起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海水入侵。
1.土壤这个“归宿地”,能否降解净化各种污染物?
【提示】 土壤的确具有强大的对污染物的降解净化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排入土壤的污染物数量超过其净化能力时,或排入土壤的污染物品质不属于其降解范围时,土壤这个各种污染物的“归宿地”就名不符实了。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1.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1)事实
①过去10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大气温室效应显著增强。
②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年升高了0.6 °C。
③全球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2)原因
①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加速增长。
②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产量下降,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温室气体CO2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增长;而人为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从而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且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提示】 发展立体农业、保护植被、营造薪炭林,开发利用水电、沼气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
2.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与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有什么关系?
【解析】 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一方面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中游湖泊、水库、河床淤积,影响湖泊、水库的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另一方面,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功能减弱,加剧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3.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土层瘠薄的石质山区,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许多耕地变成裸岩地,光秃秃的岩石尽显其上,形成石漠化。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一般都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具体图解如下: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镇在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西侧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思路点拨】 由图中内容可以看出西坡城镇和井较多说明人类活动多,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答案。
【解析】 西坡人类活动多于东坡,发生同一灾害时,西坡的环境更不稳定,更易使受灾体受到损害,这也加重了灾情,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及时防范等方式来减小灾情。
【答案】 (1)西坡 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塌陷,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抬高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全球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加速增长;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提示】 加剧洪涝和干旱等气候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2.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据研究,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等流域,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而在春季和初夏时节,许多地区的干旱将会加剧,干热风将更加频繁,土壤蒸发量也将逐渐上升。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图乙信息,判断图甲中四曲线代表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的是________。
(2)近年来,下列四种现象与上面两图图示信息相符合的有(  )
①华北地区春旱更严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据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 ℃~3 ℃,但实际上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并没有这么快,原因是什么?
【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CO2体积分数和气温曲线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增加迅速。它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的预测要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大气中凝结核的增加导致云量增加,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等。
【答案】 (1)C (2)A
(3)工矿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尘埃又可以作为凝结核使雾和低云增加,同样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有所降低。
[图表展示]
教材P64图3-3-11 近千年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3-3-12 近千年来的北半球气温变化
[解图精要]
1.由图3-3-11看出,近100年来CO2浓度是迅速增加。
2.由图3-3-12看出,近100年来北半球气温升高很快,超出过去1000年来的任何时候。
[图表应用]
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对此科学家最担心的是(  )
A.会使空气中的氧含量下降,不足以供给人们呼吸
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会使人体吸进二氧化碳,损害健康
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解析】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引起全球生态失调。
【答案】 B
教材第62页活动
→→→
教材第66页活动
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
2.略。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
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答案】 1.A 2.A
3.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支撑。某些地区单位面积可耕地的氮肥使用量甚至高达5 000千克/公顷。而有机肥的施用量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每年使用的近千种农药,高毒、剧毒品种居多,每年由于农药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人约10万,死亡数千人。农药滥用反而导致害虫大面积发生。
(1)农民大量施用量施用高毒、剧毒农药是我国近海海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其道理何在?请简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过程。
(2)农药过量施用导致人或牲畜中毒的渠道有哪些?
【解析】 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会造成土壤污染,其残留物会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水污染,危害海洋生物。农药毒性大,会造成水源、农产品污染。
【答案】 (1)农药和化肥首先导致土壤污染,然后随土壤溶液渗漏至地下水中,也有一部分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湖泊等,径流中的污染物汇入海洋,首先导致近海海域水体污染,直接威胁沿海养殖业和渔业资源的安全。
(2)农药污染水源、污染农产品,而使人或牲畜中毒。
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该地区荒漠化快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B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气象灾害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分布及其原因。做题时应抓住干旱这一突出特征和大风这一动力因素,联系各地人类活动的特点,不难找出答案。
【答案】 (1)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 第1题,从该河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可知,该河流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第2题,中游水土流失可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水库淤塞,河床变高,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洪水多发,航道变浅。
【答案】 1.B 2.C
(2013·福州调研)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城市建设使城市地表硬化,大气降水下渗量减少,使地下径流量大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大气降水汇集成地面径流,流速快,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答案】 3.D 4.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甲、乙图例各代表一类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回答5~6题。
5.乙图例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锐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减少
6.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B.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抬高河床,影响航运
D.淤塞水库,增大洪涝
【解析】 第5题,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一部分。该区域降水丰沛,地形崎岖,落差较大,而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植被破坏又较为严重,因而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第6题,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均为间接危害。
【答案】 5.B 6.A
2010年4月24日19时9分和20时,内蒙古两次出现黑风暴。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是沙尘暴一种,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据此完成7~8题。
7.黑风暴的主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氧化合物 D.悬浮颗粒
8.近些年来黑风暴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们过度放牧,羊群破坏草原 ②采掘发菜,导致草场破坏,泥沙裸露 ③西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逐年增强,风力逐年增大 ④世界气候越来越干,降雨量渐少,蒸发量不断增大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7题,黑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主要污染物是从地表吹起的沙尘暴浮颗粒。第8题,沙尘暴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在变暖,冷高压不会逐年增强;沙尘源于草场的荒漠化,其主要原因是牧区的过度放牧。
【答案】 7.D 8.D
读下图,完成9~10题。
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9.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包括(  )
①CO2 ②CH4 ③氟氯烃 ④O3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不包括(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破坏
C.加剧世界局部地区的干旱和洪涝
D.高山雪线升高,两极冰川融化
【解析】 第9题,温室气体是指能吸收红外线辐射的气体,题中四种气体都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热量收入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第10题,臭氧层破坏是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而不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2010·新课标全国卷改编)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1)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强烈的人为因素。
(3)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和动力条件(大风)。由图中信息可知民勤地表沙漠广布、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大风,具备形成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因素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有关。保护绿洲的措施主要从节水、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所应用近50年的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来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该地区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要比全国气候跃变晚6~8年;②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1 ℃,冬季上升了1.27 ℃;③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降水总量上升了5.2%,夏季上升了6.8%。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二氧化碳增加,将影响中国区域气候,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碳加倍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年平均升高值为2.7 ℃,高于全国平均变化。 同时降水也将明显增加,平均增加率达到25%,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增加率的数值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了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m2扩大到
1 000m2
(1)材料一中提到的“气候跃变”指的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显示,二氧化碳的增加对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影响更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4)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我们该如何防治?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第(1)题,读材料一不难看出“气候跃变”后,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这主要是全球变暖的结果。第(2)题,材料二为模拟数据,二氧化碳增加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加显著,气温、降水变化幅度更大。第(3)题,湖泊水量增多必然会使植被发生变化。第(4)题,西北地区为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增多会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答案】 (1)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剧烈(明显、大)
(3)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4)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加剧,可能导致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
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然自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标解读
1.结合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
2.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和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
2012年7月,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由于暴雨频繁,强度大,西南、江南、华北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入新课——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1-5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1、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3-5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5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
???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
2.掌握分析主要自然灾害成因的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重点)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
(1)气象灾害严重
①东部频临太平洋,面对世界最大的台风源区。
②受季风环流控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2)地质灾害严重
①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
②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灾害严重:地域辽阔,多种多样气候、土壤和植被。
2.人文地理背景
(1)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2)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我国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自然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为什么有增加的趋势?
【提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
点和原因
1.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
(1)季风环境为基本控制因素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干旱:春秋两季,西北和华北地区。
洪涝:夏季,东部季风区。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区。
(2)地质地貌条件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叠加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地震:台湾以及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
滑坡、泥石流: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区交界的西南山地。
(3)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的地区差异
①东部季风区:以旱涝、暴雨、地震等灾害为主。
②西北干旱区:以干旱、风沙、盐渍化等灾害为主。
③青藏高寒区:以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为主。
2.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1)原因:人口、经济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分布。
(2)表现:中国最严重的灾害集中于东部,其次为中部,西部很少。
2.我国干旱分布区和洪涝分布区有什么联系?
【提示】 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我国季风分布区,也是旱涝灾害分布区。
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不同自然灾害常多发于一定的地区
受地质构造、气候带和天气系统等自然要素分布规律的控制,不同的自然灾害常多发于一定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自然带间的过渡性区域多灾害的发生
(1)自然带之间的过渡性不稳定地区也往往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2)案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部沿海的海陆过渡
带,由于致灾因素的交汇和叠加作用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过渡性,多种灾害呈现群发的特征。
3.广东省的自然灾害
(1)多发的原因
①地处海陆过渡带的自然灾害多发区。
②地处热带、亚热带。
③面临海洋。
④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2)灾害种类:台风、暴雨、洪涝灾害、低温冷害、干旱、生物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问题导思】 
1.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提示】 灾情严重;灾害发生的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害时空分布广,区域差异和季节性明显。
2.为什么沿海地区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地区?
【提示】 从位置上看,我国沿海地区是旱涝、暴雨、台风、风暴潮、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同时该区域人口、城市密集、经济活动密集,自然灾害易损性强,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地区。1.疆域范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都有发生,是世界上灾害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2.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陆地灾害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
3.气候特征: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影响我国东南地区,冬季风则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经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则容易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
4.地质地貌:我国境内的板块交会地带,地壳运动频繁,是世界地震、火山带的重要分布地区。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表层岩体破碎,土层瘠薄,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植被覆盖程度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
5.社会经济: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全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这里经济相对发达,但洪涝、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
人口、经济等人文环境背景因素决定了中国最严重的灾情集中分布于东部,其次为中部,而西部很少。自然环境背景因素决定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读下面的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2)②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时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
(3)③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与这里的哪些气候特点有关?
(4)危害④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思路点拨】 结合题干中四地的气候资料图及区域图所得有用信息,再结合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背景知识确定答案。
【解析】 第(1)题,由区域图可以分析①地与②、④地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结合霜冻灾害产生的条件及危害可以分析出差异的原因。第(2)题,由图可知②地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附近,尽管降水稀少,但春季气温回升时,融雪量大,可能会产生局部的融雪洪水,而7~8月,气温高可能形成融冰洪水。第(3)题,由图可知③地位于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第(4)题,④为我国华北地区,旱涝频繁,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产生蝗灾这种生物灾害。
【答案】 (1)①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2)受气温升高影响,4~5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
(3)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4)蝗灾。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原因
及多发区
【问题导思】 
1.黄淮海平原为什么多水旱灾害?
【提示】 黄淮海平原深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易发生旱灾 ;而降水多的年份,降水形式常以暴雨为主,再加上平原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自然灾害?
【提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
3.广东省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 广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带,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广东省属于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灾害危害程度大,灾害损失大。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灾害
类型
地域分布
多发
季节
主要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春、秋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夏季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无季
节性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
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夏秋
较多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冬季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夏、秋
濒临西北太平洋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类型及原因
地区
自然灾害类型
原 因
华北地区
洪涝、干旱、地震、农作物病虫害
受季风环境影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东南沿海
台风、风暴潮灾害
处于海陆过渡带,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较大
西南地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
处于板块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西北地区
干旱、风沙、盐渍化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山体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青藏高寒地区
低温冷害、冰雪灾害
地势高,气温低
东北地区
寒潮、干旱、低温冷害
纬度高、气温低,靠近冬季风源地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原因。
(3)B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河流输沙量的分布,从地形区、延伸方向,集中分布区等角度总结分析规律,最后根据A位置判断灾害类型,进而分析其原因。
【解析】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山区,土质、坡度、降水温度、植被条件差或人为破坏严重,降水量大或多降暴雨。总结规律须从水土流失的发生机理出发。地震、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在说明A地区地质灾害时应心中有数。洪涝灾害的发生多因降水量大、集中(强度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在分析B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原因时,这些背景知识应十分清楚。
【答案】 (1)第二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3)B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季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图表展示]
教材P53图3-2-3 我国地震经济损失分布(1949~1993年)(图中圆点示意破坏性地震震中,经济损失为累积值)
[解图精要]
1.由图中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上看,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地震经济损失东重西轻,主要因为东部人口和经济密集,而西部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
[图表应用]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7度,东经97.9度,震源深度约10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县城电力、通讯中断,天缘超市、永胜宾馆及多处民房倒塌,城区大部分围墙倒塌。截至10日23时30分,已经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其中134人重伤。房屋倒塌1 039户、3 147间,严重损坏4 994户、22 054间,轻度损坏7 532户、24 950间。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该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
(2)此次地震对当地农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解析】 第(1)题,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地处西南地区地壳活跃区,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第(2)题,此次地震造成农村人员的伤亡较大,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低及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而与当地的降水无关。
【答案】 (1)C (2)B
教材第55页活动
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旱灾也较严重。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洪涝灾害也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教材第57页活动
淤地坝属于水土保护措施中的工程措施。修筑淤地坝,对于抬高沟谷侵蚀基准面、防止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泥、减少入河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修筑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1.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存在南北差异的原因有(  )
①地形、地质状况 ②人口密度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气候气象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分清第三级阶梯内南北有哪些灾种差异,而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多旱灾和虫灾,然后再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D
2.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  )
A.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
B.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C.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
D.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
【解析】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关键是地势低平,降水集中多暴雨,河床较浅,水流缓慢,径流量大,河道排水不畅,泄洪能力差。
【答案】 B
3.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的分布地有明显的________性。
(2)我国是泥石流分布最广的地区,其地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答两条)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等;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当的开挖、堆积等。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由图可看出两者的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其预防措施需针对其成因而采取。
【答案】 (1)关联(2)山地面积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或山高坡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植树造林;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4)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等。
4.下图中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确定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时间分布特点结合我国台风多发季节和图乙所给信息作答。第(2)题,台风灾害使福建沿海损失巨大的原因一方面与台风本身危害性强有关,另一方面与人口、城市、产值分布密度大有关;应通过工程措施和预警系统及救灾应急预案等加以防御。
【答案】 (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易造成严重损失。防御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提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等。
一、选择题
我国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灾害多发。据此回答1~2题。
1.在亚欧大陆上,低温、水灾、旱灾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
A.中亚内陆       B.东亚季风区
C.青藏高原区 D.西亚沙漠区
2.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C.南北温差大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解析】 中亚深居内陆,旱灾和低温灾害多,青藏高原地势高,低温灾害突出,西亚受到副高控制,旱灾突出。东亚季风区水旱灾害和低温灾害多发,其水旱灾害多发与夏季风的关系非常密切。
【答案】 1.B 2.D
3.下列地区与主要自然灾害搭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旱灾
B.西南横断山区——地震、滑坡、泥石流
C.东北地区——台风
D.西北地区——低温冷害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洪涝灾害,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西北地区多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
【答案】 B
4.黄淮海平原容易发生春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大冬季风的控制
B.气温回升快,夏季风未到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D.土壤质地疏松,降水大量下渗
【解析】 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进退早晚造成的。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到的影响最大。
【答案】 B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6.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 该地区冬季风强盛,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发生寒潮天气;降水总量少,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易发生春旱;接近沙源地,多沙尘暴天气;加上该地人口、城市密集,植被覆盖率低,可判定该地为华北地区。
【答案】 5.A 6.C
7.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
B.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
C.我国东部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内
D.我国东部是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的组成部分
【解析】 我国最严重的灾害集中于东部,其次为中部,而西部最少。这是由人口、经济等人文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东部地区中,东南部人口相对集中。
【答案】 A
下表反映了粤、渝、新、晋四省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种灾害发生的强度(☆号越多代表灾害强度越高)。据此回答8~10题。
强度种类省区





☆☆☆


☆☆

☆☆☆☆


☆☆☆

☆☆☆☆
☆☆☆



☆☆
☆☆☆☆
☆☆☆☆
8.有关甲、乙、丙、丁四种灾害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甲代表酸雨 ②乙代表水土流失 ③丙代表寒潮
④丁代表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与省区粤相比,灾害丁在省区晋的成灾强度大,其主要原因是(  )
①山地面积广大 ②植被覆盖率低 ③缓坡修筑梯田 ④土层深厚疏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0.治理灾害甲的有效措施有(  )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发展智能灌溉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推广能源洁净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对比四省区的地形、气候、工业等自然人文要素可知甲代表酸雨,乙代表土地荒漠化,丙代表寒潮,丁代表水土流失。山西和广东相比,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在于其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与山地面积广大、缓坡修筑梯田关系不大。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智能灌溉为抑制土地荒漠化的措施。
【答案】 8.B 9.C 10.C
二、综合题
1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1)Ⅲ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上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灾害
B.地质(滑坡、泥石流)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3)简要分析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解析】 第(1)题,Ⅲ地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由于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较大,使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往往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第(2)题,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气象灾害(洪水)和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少。第(3)题,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与我国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质条件及气候条件有关。
【答案】 (1)洪涝 干旱 (2)A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多发;国土广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等的侵袭。
12.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 某种气象灾害分布图
图b 6~9月长江某水站水位变化趋势
(1)图a阴影表示哪种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并分析形成该气象灾害的共同原因。
(2)阐释图b发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气象灾害分布区可以判断是洪涝灾害,而洪涝灾害形成的共同原因与气候、水文、地形等因素有关。第(2)题,由图b可以看出1998年的流量并不是最大流量,但水位接近历史最高水位,由此可知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洪水的威胁。
【答案】 (1)洪涝。 降水多且集中,排水不畅。
(2)小流量、高水位。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