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下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绕日公转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下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绕日公转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1 09:21:36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下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绕日公转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新昌期末)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白昼和黑夜 B.月相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四季变化
2.(2022七下·南浔期末)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 ×108km2 3.8×107km2
周长 40075.017km 10927km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3.(2022七下·丽水期末)小丽分别于去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正午时间,在学校操场同-地点以相同角度拍了如下所示的四张照片其中拍摄于夏至日的是(  )
A. B.
C. D.
4.(2022七下·金东期末)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随公转而移动的原因。据科学家观察发现,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下列描述的变化,不会出现的是(  )
A.热带范围增大
B.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
C.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
5.(2022七下·嘉兴期末)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开幕。地球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不同节气的形成是由于(  )
A.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 D.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6.假如地球只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江水不会流动
C.太阳东升西落 D.没有昼夜交替
7.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8.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9.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有些差异,读(地球图并根据有关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a是太阳的视位置②c 是太阳的视位置③b是地平线④a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⑤c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10.小明的爸爸要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买新房,决定买一楼,这样出行方便。选好楼址后,爸爸又担心前面的楼会影响采光,小明建议爸爸某几天中午去看房,要是这几天采光很好就没问题了。小明建议爸爸看房的日期是(  )
A.春分前后 B.夏至前后 C.秋分前后 D.冬至前后
11.将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B.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C.昼夜长短的日变化规律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12.如图,此时关于浙江的白昼长短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昼长于夜②昼为一年中最长③昼短于夜④昼夜平分⑤昼为一年中最短
A.① B.①② C.③⑤ D.④
13.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份,其原因是此时(  )
A."风力较小 B.是冬季,便于极地考察
C.降水较多 D.南极气温较高,白昼时间较长
14.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涵了科学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小明凌晨打开电视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15.(2021七下·柯桥期末)读北半球日照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在晨线上
B.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为0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
16.(2021七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纬线b是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b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二、填空题
17.(2022七下·武义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    ;
(2)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
A.地球自转 B.月球绕地公转
C.地球绕日公转 D.太阳活动强弱
18.(2021七下·椒江期末)图甲表示北纬40°地区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图乙是地球绕日公转的模型。
(1)图甲中,在P点时间,地球公转到图乙所示的   (填“①"②"③"或“④")位置附近。
(2)若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你将建议考察队选择在   (填"1 月”或“7月")前后赶赴南极,你的理由是   。
19.(2021七下·吴兴期末)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1)2020年5月16日,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了寒冷且漫长的月夜休眠,它将继续进行各项探测实验。月球车有六个宽大的轮子,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小车辆对月面的   。
(2)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终于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火星是一颗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其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的两倍,由此可知,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   (填“长”“短”或“相近”)。
20.(2020七下·吴兴期末)吴兴区某校兴趣小组利用影子长度来测量校内国旗杆子高度,为了测量方便,若要使旗杆影子最短,则测量的时间最好选择一年中的   日进行测量。下列现象中与“一年中影子长度变化”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四季的变化”或“太阳的东升西落”)
21.(2019七下·苍南期末)在“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什么?”活动中,小科看到树荫下的水平地面上有如图所示的光斑。这圆形光斑是   通过小孔成的像。为什么圆形光斑呈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形?小科思考后终于想通了,并推断这个像在苍南的水平地面上不可能是正圆形的,一年中最接近正圆形的在   (选填“夏至”或“冬至”)日正午的时候。
22.北半球   季昼长于夜,   季夜长于昼,昼最长是在   日,夜最长是在   日,昼夜平分是在   日和   日。
23.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称为   ,这个角在一天中最大出现在   (填“清晨”“正午”或“傍晚”),而一年中最小出现在   (填“冬季”或“夏季”)。
24.你观察过射入室内的阳关吗?如图所示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图   是冬季射入的光线情况,因为此时太阳高度较   (填“大”或“小”)。
图A 图B
三、实验探究题
25.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某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杆影长度会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一天中杆影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2为不同季节杆影长度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天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   方。因此,他处于   半球。
(4)据图1,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   。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   日的楼影来计算。
26.(2021七下·杭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是   (选填“夏季”或“冬季”)。
(2)图中A,B,C,D四点中处在深夜的是   。
(3)下列选项中与本题“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__________
A.冬去春来,杭州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杭州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
27.如图甲,乙分别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处。
(3)下列节日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
A.儿童节 B.元旦 C.国庆节 D.劳动节
(4)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
28.“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
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
29.探究活动——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
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实践过程:
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
观测结果:
图1 图2
(1)图1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   (填“冬”或“夏”)季测绘的。
(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   。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
①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②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
四、解答题
30.仔细阅读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五带分布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内不同的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如果今天是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今天南半球按四季划分属于   。
(2)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    时,温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则地球上不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昼夜更替④昼夜半球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2019七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将一盏电灯放在桌面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中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移动地球仪。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地球处于图中的 A 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填纬线名称),这一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
(3)当地球运动到图中的B 位置时,这一天正午时分,温岭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 图所示最相似。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会产生四季,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等的变化。
【解答】 太阳的东升西落与白昼和黑夜都是地球自转导致,AC错误。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B错误。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会产生。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年内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当北半球是夏至日即6月22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冬至日即12月22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影子最长;春分日即3月21日或秋分日即9月23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介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影子也就介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解答】A: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寒带(极圈范围)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扩大,A错误。
B: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B正确。
C: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C正确。
D: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D正确。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不同节气。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解答】A选项,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就会存在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边是昼,背向太阳一边是夜,这与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
B选项,江水流动与地球自转、公转均无关系,故B错。
C选项,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由一日变成了一年,故C错。
由此可知D选项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判读,该图为南极地区图;
【解答】A.依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断,①点位于③点西北方,①点比③点晚看到日出,A错误。
B.从图中看出,此时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因此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B正确。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南极点,C错误。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E),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当太阳升起时,太阳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看的是在下面的虚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阳位置偏高一些了;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 a是太阳的视位置; ③ b是地平线; ⑤ c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要想考虑到房子的采光问题,应该选择冬至日前后去看合适。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将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太阳高度最小,夏季太阳高度最大。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由此可得到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是一年中最长的。据此可对表述进行判断。
【解答】由图可知,南极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由此判断此时为冬至日,根据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是一年中最长的的特点可判断浙江的白昼长短:①昼长于夜,应该是昼短夜长,错误;
②昼为一年中最长,应该是最短的,错误;
③昼短于夜,正确;
④昼夜平分,昼短夜长,错误;
⑤昼为一年中最短,冬至日昼最短,正确。
所以③⑤正确,C选项正确。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南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南极处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答】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如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站都选在2月份的原因是该季节是南极洲的暖季,且又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出现的现象有:
一、四季交替;
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据此可判断选项。
【解答】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这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A错误;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冬季和夏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季长、冬季短,与地球的公转有关,B错误;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这一现象表明地球某处是深夜时另一端是白天,这是由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引起的,与地球公转无关,C正确;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的交替与地球的公转有关,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解答】A、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方向,A点在昏线上,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B符合题意;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并不等于0,C不符合题意;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导致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解答】A、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规律可知,a是北回归线,A不符合题意;
B、当直射点①在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冬至,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B不符合题意;
C、当太阳直射赤道b线时,全球昼夜平分,一年中杭州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C符合题意;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1)温度
(2)C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
【解答】(1)清明前后气温回暖,故“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故选C。
18.【答案】(1)①
(2)1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①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地球绕日自西向东公转,②为秋分,③为冬至日,④为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解答】(1) 图甲中,P点白天的时间最长,对于北纬40°的人而言,在P点时间,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所以地球公转到图乙所示的①位置附近。
(2) 若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我建议在1月份去,因为1月份的时候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故答案为:(1)①(2)1月;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19.【答案】(1)压强
(2)长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从里往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更远。
【解答】(1)月球车有六个宽大的轮子,增大受力面积,从而为了减小车辆对月面的压强。
(2)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大于地球跟太阳平均距离,因此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长。
故答案为:(1)压强(2)长
20.【答案】夏至;四季的变化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北半球一年中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一年中影子长度变化和四季的变化都是地球公转导致的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夏至;四季的变化
21.【答案】太阳(太阳光);夏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
【解析】 【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解答】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的;在平时太阳的直射点不是在小孔的正上方,所以光斑不是正圆形;而宁波处于北半球,太阳折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宁波处于夏至日的时候;
故答案为:太阳;夏至。
22.【答案】夏;冬;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
【解答】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故答案为:夏;冬;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23.【答案】太阳高度角(或太阳高度);正午;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根据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回答.
【解答】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而且体积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可以看成几乎是平行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高度角,这个角在一天中的正午最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一年中的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
故答案为: 太阳高度角(或太阳高度) ;正午;冬季
24.【答案】A;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月短。
【解答】冬季太阳高度小,杆影长度较长,图A和图B相比,影子较长,所以是冬季,杆影较长;
图B影子较短,所以是夏季,影子较短。
故答案为:A;小
25.【答案】(1)地球自转
(2)地球绕 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
(3)北;北
(4)大
(5)冬至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解答】(1)一天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与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
(2)一年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轨道有一夹角,该夹角使得一年之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北方,因此,他处于北半球。
(4)从图1可以看出,一天中,正午的杆影长度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
26.【答案】(1)夏季
(2)B
(3)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2)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解答】(1)读图,图中北极圈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值夏至日,因此图中此时北半球是夏季。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由图可知B处于深夜。
(3)由于时差原因,本题“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夏季(2)B(3)D
27.【答案】(1)不发光,不透明
(2)A
(3)A
(4)向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在B是春分日,A是夏至日,D是秋分日,C冬至日。
【解答】(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A处。
(3)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A:儿童节,6月1日。
B:元旦,1月1日。
C:国庆节,10月1日。
D:劳动节,5月1日。
故最近的是A。
(4)A处直射北回归线,C处直射南回归线,故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南。
28.【答案】(1)一年;6月22日
(2)③;冬至日;极夜
(3)c;长;多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解答】(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左图丁处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右图中的③,这一天北极圈会有极夜现象。
(3)“九九”期间大约从12月30日至3月10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③与④之间,字母表示的c时间段;
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逐渐往北移动,故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市昼短夜长,白昼时间将逐渐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多。
29.【答案】(1)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同
(3)B
(4)冬;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根据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做判断
【解答】 (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的,B为夏季测绘的;归纳分析得知: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长短就不同;
(2)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越长。一年中,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所以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影子最长;
(3)我国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影子短,为B图;北方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影子长,为A图;
(4)冬季,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果冬季采光较好,其他季节采光会更好;故楼间距应该以冬季采光做参考;
故答案为:(1)冬; (2)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同 ; (3)B; (4)冬;公转
30.【答案】(1)0°(或赤道);春季
(2)23.5°;23.5°N~23.5°S;30°
(3)D
(4)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1)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其纬度是0°;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为春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23.5°S-23.5°N之间;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30°时,热带的范围是30°S-30°N, 北温带的范围是30°N-60°N, 北寒带的范围是60°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30°S-60°S, 南寒带的范围是60°S-90°S;五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变为90°,那么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同一地区将不会再有季节的变化;但地球依旧自转,所以会有昼夜半球,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
故选D。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31.【答案】(1)公转
(2)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夏至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自转轴转动是自转,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公转;当太阳照片在
北回归线上时是夏至日;冬至日时太阳在我国的正南方。
【解答】(1) 地球绕自转轴转动是自转,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公转;电灯模拟太阳,地球仪绕太阳转动,这是公转运动;
(2)由图可知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白天最长,是夏至日;
(3) 当地球运动到图中的B 位置时 ,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冬至日,太阳在我国的正南方,所以正午时影子应该向正北方向
故答案为:(1) 公转;(2)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 、夏至;(3) A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下第四章 第3节 地球绕日公转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新昌期末)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白昼和黑夜 B.月相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四季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会产生四季,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等的变化。
【解答】 太阳的东升西落与白昼和黑夜都是地球自转导致,AC错误。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B错误。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会产生。
故选D。
2.(2022七下·南浔期末)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 ×108km2 3.8×107km2
周长 40075.017km 10927km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3.(2022七下·丽水期末)小丽分别于去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正午时间,在学校操场同-地点以相同角度拍了如下所示的四张照片其中拍摄于夏至日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年内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当北半球是夏至日即6月22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冬至日即12月22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影子最长;春分日即3月21日或秋分日即9月23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介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影子也就介于冬至日与夏至日之间。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2七下·金东期末)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随公转而移动的原因。据科学家观察发现,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下列描述的变化,不会出现的是(  )
A.热带范围增大
B.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
C.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解答】A: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寒带(极圈范围)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扩大,A错误。
B: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B正确。
C: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C正确。
D: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D正确。
故选A。
5.(2022七下·嘉兴期末)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开幕。地球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不同节气的形成是由于(  )
A.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 D.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不同节气。
故选D。
6.假如地球只绕日公转,没有自转,下列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江水不会流动
C.太阳东升西落 D.没有昼夜交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解答】A选项,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就会存在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边是昼,背向太阳一边是夜,这与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
B选项,江水流动与地球自转、公转均无关系,故B错。
C选项,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由一日变成了一年,故C错。
由此可知D选项正确。
故选D
7.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此时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判读,该图为南极地区图;
【解答】A.依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断,①点位于③点西北方,①点比③点晚看到日出,A错误。
B.从图中看出,此时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半球越往南白昼时间越长,因此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B正确。
C.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南极点,C错误。
D.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E),D错误。
故选B。
8.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9.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与它的实际位置有些差异,读(地球图并根据有关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a是太阳的视位置②c 是太阳的视位置③b是地平线④a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⑤c 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当太阳升起时,太阳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看的是在下面的虚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阳位置偏高一些了;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 ① a是太阳的视位置; ③ b是地平线; ⑤ c是太阳的实际位置。
故选C。
10.小明的爸爸要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买新房,决定买一楼,这样出行方便。选好楼址后,爸爸又担心前面的楼会影响采光,小明建议爸爸某几天中午去看房,要是这几天采光很好就没问题了。小明建议爸爸看房的日期是(  )
A.春分前后 B.夏至前后 C.秋分前后 D.冬至前后
【答案】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要想考虑到房子的采光问题,应该选择冬至日前后去看合适。
故选D。
11.将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B.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C.昼夜长短的日变化规律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将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太阳高度最小,夏季太阳高度最大。
故选B。
12.如图,此时关于浙江的白昼长短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昼长于夜②昼为一年中最长③昼短于夜④昼夜平分⑤昼为一年中最短
A.① B.①② C.③⑤ D.④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此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由此可得到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是一年中最长的。据此可对表述进行判断。
【解答】由图可知,南极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由此判断此时为冬至日,根据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是一年中最长的的特点可判断浙江的白昼长短:①昼长于夜,应该是昼短夜长,错误;
②昼为一年中最长,应该是最短的,错误;
③昼短于夜,正确;
④昼夜平分,昼短夜长,错误;
⑤昼为一年中最短,冬至日昼最短,正确。
所以③⑤正确,C选项正确。
故选C。
13.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份,其原因是此时(  )
A."风力较小 B.是冬季,便于极地考察
C.降水较多 D.南极气温较高,白昼时间较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南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南极处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答】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如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站都选在2月份的原因是该季节是南极洲的暖季,且又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故选D。
14.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涵了科学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小明凌晨打开电视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因为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出现的现象有:
一、四季交替;
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据此可判断选项。
【解答】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这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A错误;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冬季和夏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季长、冬季短,与地球的公转有关,B错误;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这一现象表明地球某处是深夜时另一端是白天,这是由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引起的,与地球公转无关,C正确;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的交替与地球的公转有关,D错误。
故选C。
15.(2021七下·柯桥期末)读北半球日照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在晨线上
B.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为0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
【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解答】A、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方向,A点在昏线上,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B符合题意;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并不等于0,C不符合题意;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导致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2021七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纬线b是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b时,杭州市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引起的。
【解答】A、根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规律可知,a是北回归线,A不符合题意;
B、当直射点①在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冬至,杭州市的节气是夏至,B不符合题意;
C、当太阳直射赤道b线时,全球昼夜平分,一年中杭州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C符合题意;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7.(2022七下·武义期末)“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    ;
(2)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
A.地球自转 B.月球绕地公转
C.地球绕日公转 D.太阳活动强弱
【答案】(1)温度
(2)C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
【解答】(1)清明前后气温回暖,故“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故选C。
18.(2021七下·椒江期末)图甲表示北纬40°地区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图乙是地球绕日公转的模型。
(1)图甲中,在P点时间,地球公转到图乙所示的   (填“①"②"③"或“④")位置附近。
(2)若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你将建议考察队选择在   (填"1 月”或“7月")前后赶赴南极,你的理由是   。
【答案】(1)①
(2)1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①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地球绕日自西向东公转,②为秋分,③为冬至日,④为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解答】(1) 图甲中,P点白天的时间最长,对于北纬40°的人而言,在P点时间,此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所以地球公转到图乙所示的①位置附近。
(2) 若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我建议在1月份去,因为1月份的时候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故答案为:(1)①(2)1月;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处于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利于考察
19.(2021七下·吴兴期末)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1)2020年5月16日,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了寒冷且漫长的月夜休眠,它将继续进行各项探测实验。月球车有六个宽大的轮子,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小车辆对月面的   。
(2)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终于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火星是一颗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其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一周时间的两倍,由此可知,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   (填“长”“短”或“相近”)。
【答案】(1)压强
(2)长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从里往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更远。
【解答】(1)月球车有六个宽大的轮子,增大受力面积,从而为了减小车辆对月面的压强。
(2)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大于地球跟太阳平均距离,因此火星的一年比地球的一年长。
故答案为:(1)压强(2)长
20.(2020七下·吴兴期末)吴兴区某校兴趣小组利用影子长度来测量校内国旗杆子高度,为了测量方便,若要使旗杆影子最短,则测量的时间最好选择一年中的   日进行测量。下列现象中与“一年中影子长度变化”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四季的变化”或“太阳的东升西落”)
【答案】夏至;四季的变化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北半球一年中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一年中影子长度变化和四季的变化都是地球公转导致的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夏至;四季的变化
21.(2019七下·苍南期末)在“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什么?”活动中,小科看到树荫下的水平地面上有如图所示的光斑。这圆形光斑是   通过小孔成的像。为什么圆形光斑呈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形?小科思考后终于想通了,并推断这个像在苍南的水平地面上不可能是正圆形的,一年中最接近正圆形的在   (选填“夏至”或“冬至”)日正午的时候。
【答案】太阳(太阳光);夏至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
【解析】 【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解答】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的;在平时太阳的直射点不是在小孔的正上方,所以光斑不是正圆形;而宁波处于北半球,太阳折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宁波处于夏至日的时候;
故答案为:太阳;夏至。
22.北半球   季昼长于夜,   季夜长于昼,昼最长是在   日,夜最长是在   日,昼夜平分是在   日和   日。
【答案】夏;冬;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
【解答】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故答案为:夏;冬;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23.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称为   ,这个角在一天中最大出现在   (填“清晨”“正午”或“傍晚”),而一年中最小出现在   (填“冬季”或“夏季”)。
【答案】太阳高度角(或太阳高度);正午;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根据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回答.
【解答】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而且体积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可以看成几乎是平行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高度角,这个角在一天中的正午最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一年中的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
故答案为: 太阳高度角(或太阳高度) ;正午;冬季
24.你观察过射入室内的阳关吗?如图所示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图   是冬季射入的光线情况,因为此时太阳高度较   (填“大”或“小”)。
图A 图B
【答案】A;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月短。
【解答】冬季太阳高度小,杆影长度较长,图A和图B相比,影子较长,所以是冬季,杆影较长;
图B影子较短,所以是夏季,影子较短。
故答案为:A;小
三、实验探究题
25.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某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杆影长度会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一天中杆影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2为不同季节杆影长度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天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   方。因此,他处于   半球。
(4)据图1,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   。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   日的楼影来计算。
【答案】(1)地球自转
(2)地球绕 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
(3)北;北
(4)大
(5)冬至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解答】(1)一天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日光与立杆处角度发生变化。
(2)一年之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轨道有一夹角,该夹角使得一年之中太阳与立杆处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北方,因此,他处于北半球。
(4)从图1可以看出,一天中,正午的杆影长度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
(5)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
26.(2021七下·杭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是   (选填“夏季”或“冬季”)。
(2)图中A,B,C,D四点中处在深夜的是   。
(3)下列选项中与本题“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__________
A.冬去春来,杭州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杭州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
【答案】(1)夏季
(2)B
(3)D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2)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解答】(1)读图,图中北极圈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值夏至日,因此图中此时北半球是夏季。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由图可知B处于深夜。
(3)由于时差原因,本题“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一样的现象是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夏季(2)B(3)D
27.如图甲,乙分别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   (填字母)处。
(3)下列节日与图甲所示日期最接近的是 (填字母)。
A.儿童节 B.元旦 C.国庆节 D.劳动节
(4)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   (填“向南”或“向北”)。
【答案】(1)不发光,不透明
(2)A
(3)A
(4)向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在B是春分日,A是夏至日,D是秋分日,C冬至日。
【解答】(1)图甲中地球有昼夜之分,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当光照情况如图甲所示时,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地球运行在图乙中的A处。
(3)图甲为北半球俯视图,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A:儿童节,6月1日。
B:元旦,1月1日。
C:国庆节,10月1日。
D:劳动节,5月1日。
故最近的是A。
(4)A处直射北回归线,C处直射南回归线,故图乙中当地球从A处运行到C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向南。
28.“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
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
【答案】(1)一年;6月22日
(2)③;冬至日;极夜
(3)c;长;多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解答】(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当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左图丁处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是位于右图中的③,这一天北极圈会有极夜现象。
(3)“九九”期间大约从12月30日至3月10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③与④之间,字母表示的c时间段;
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逐渐往北移动,故位于北半球的杭州市昼短夜长,白昼时间将逐渐变长,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多。
29.探究活动——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
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实践过程:
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
观测结果:
图1 图2
(1)图1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   (填“冬”或“夏”)季测绘的。
(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   。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
①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②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
【答案】(1)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同
(3)B
(4)冬;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根据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做判断
【解答】 (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的,B为夏季测绘的;归纳分析得知: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长短就不同;
(2)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越长。一年中,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所以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影子最长;
(3)我国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影子短,为B图;北方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影子长,为A图;
(4)冬季,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果冬季采光较好,其他季节采光会更好;故楼间距应该以冬季采光做参考;
故答案为:(1)冬; (2)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同 ; (3)B; (4)冬;公转
四、解答题
30.仔细阅读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五带分布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内不同的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如果今天是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今天南半球按四季划分属于   。
(2)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    时,温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则地球上不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昼夜更替④昼夜半球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0°(或赤道);春季
(2)23.5°;23.5°N~23.5°S;30°
(3)D
(4)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1)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其纬度是0°;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为春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23.5°S-23.5°N之间;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30°时,热带的范围是30°S-30°N, 北温带的范围是30°N-60°N, 北寒带的范围是60°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30°S-60°S, 南寒带的范围是60°S-90°S;五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变为90°,那么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同一地区将不会再有季节的变化;但地球依旧自转,所以会有昼夜半球,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
故选D。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31.(2019七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将一盏电灯放在桌面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中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移动地球仪。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地球处于图中的 A 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填纬线名称),这一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
(3)当地球运动到图中的B 位置时,这一天正午时分,温岭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 图所示最相似。
A. B.
C. D.
【答案】(1)公转
(2)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夏至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自转轴转动是自转,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公转;当太阳照片在
北回归线上时是夏至日;冬至日时太阳在我国的正南方。
【解答】(1) 地球绕自转轴转动是自转,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公转;电灯模拟太阳,地球仪绕太阳转动,这是公转运动;
(2)由图可知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白天最长,是夏至日;
(3) 当地球运动到图中的B 位置时 ,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冬至日,太阳在我国的正南方,所以正午时影子应该向正北方向
故答案为:(1) 公转;(2)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 、夏至;(3) A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