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1单元 入门四问(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1单元 入门四问(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8 07:0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采用问题提示的方法,引导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及其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物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等等。为使承载这些文化的典籍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我国从隋唐以来,通常采用“四部分类法”,到清朝乾隆时按照“经、史、子、集”编成《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分类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不仅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曾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如下:四、关于本书的学习
(一)本书的线索
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1.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2.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八单元),结束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
而两条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二)本书的编写结构
在结构上,本书除了课文外,各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相关读物”,这些“相关读物”大多与课文属于同一类经典,如第二单元的《孟子》《庄子》即与课文《论语》《老子》相呼应,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经典。也有的“相关读物”是课文的延伸,如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左传》,而“相关读物”的《直书》则是对古代历史实录精神的总结;第六单元课文《求谏》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状态,而“相关读物”《原君》则是对君权至上思想的批判。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书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大视野”栏目,主要选录了一些当代名家的文章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它们与课文大多有一些思想上的关联,有助于同学们近距离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并引发思考。(三)学习态度与方法
本书的编排与必修课相辅相成,同学们可以将以前的课文找来温习一下,加深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学习本书中的经典有以下几个途径:
1.要与先哲对话。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或答案。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当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了。2.要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与弟子间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妨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地预设了正反方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理解。3.要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与自己对话?那就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逐步确立正确的认识。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有不少说法放在现代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辨别。比如,本书所选的有关佛教及禅宗的经典,并不是要引导同学们成为佛教徒,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思想体系;又比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来解读《红楼梦》,也不一定是科学的阐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