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高考必备及高频考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11个)
1.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早期国家的特征、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政治扩散)。
2.先秦三大制度: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蕴含的政治智慧、影响(尤其要关注其文化意。
3.春秋战国之“巨变”:经济变动、政治变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文化变动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关注: 战国末期,百家由争鸣走向融合的趋势。)
4.秦汉制度创新: (尤其要关注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令人眼花缭乱各种措施和意义)、西汉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5.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从孝文帝改革到民族政权封建化)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唐代文化开放、自信、包容)等。
6.宋元之变:从宋至元时期政治体制新变化;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含租制等);市民阶层兴起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7.明清之旧:明代对外交往的反复性;封建专制的强化与保守性(重农抑商与闭关自守等)对中国的影响 (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同期中外对比)。
8.明清之新: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南) 及其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 (南北方、专业化)、风俗习惯、儒学等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9.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具体措施及影响。
10.儒家思想在不同阶段发展的表现及深远影响;近代不同时期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及其时代背狮。
1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其与西方科技的差异原因 (深层思考文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中国近现代 (5个)
1.晚清 (1840-1912年)社会转型:经济、政治(包括外交近代化)、思想文化 (包括思想解放、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及嬗变)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包括旧式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等)以及社会各阶级挽救危局的双重性 (意义及局限性)。
2.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1912-1927年)再认识:经济、政治 (包括外交深度转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的历史作用)、思想文化 (文化繁荣现象一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后期转向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3.民国政府时期 (1927-1949年)的抗战精神抗战期间国人的英勇不屈、团结、牺牲、国际合作的精神:中国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以及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4.改革开放前的探索(1949-197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成绩与失误)、一五计划和工业化(扫盲、发展人民教育、大学招生的变化、学习俄文、与重工业相关的投入加大、城市化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冷战背景下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 以及上世纪50-70年代所取得的新成就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以及原因 (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5.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1978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启动、发展与成就、民主法制建设的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三、世界古代史 (2个)
各文明的不同特点 (文明的多元化) 及其原因:认识各文明的早期联系(少量相互融通)。从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的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认识近代西方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古希腊民主政治 (在理解其创造性之后,更要了解其局限性,比如“公民是城邦的动物”,特别强调公共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和自由,又如直接民主带来的程序正义和结果上的非正义):古罗马的法制(注重其积极性,如司法精神,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如理性精神,强调公平、平等等自然法的精神)。
四、世界近现史 (12个)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特别是引发全球性流动和文明之间的交流等,促使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殖民扩张的双重性、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2.人文主义精神与西方近代化: 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西方政治理想的初步实现)、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
3.近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推动思想启蒙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
4.近代西方代议制的间接性、时代性和国情决定的独特性一一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法国代议制的渐进性:德国“错位的现代化”。
5.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衣、行、信息沟通、价值观、自由婚恋、职业技术教育)、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经济思想 (政策:重商主义一自由主义一私人垄断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与问题(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
6.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世界意义、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客观评价苏联模式。
7.19世纪未美、德等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8.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与建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潮流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9.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秩序的变动
10.二战后国家治理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含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出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11、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调整: 冷战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一一与经济格局变化互为因果);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促使联合国的改变,要求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