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4《风娃娃》
“七说”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
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七、资源开发
《风娃娃》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该怎样做。
一、教材分析
风娃娃
阅读
识字
训练
受到责怪
我会读
说话练习
读准字音
识记字形
正确书写
理解重点词语
做好事,得到感谢。
播放视频
理解“纤夫”
感情朗读
我想对风娃娃说
二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拼音识记生字,熟读课文,有简单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料想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要求会认的字,通过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整体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1
2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以课文为载体,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自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紧扣“读”,紧抓“说”,巧用“演”,引领学生一步步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识。
结合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提出的阅读和识字方面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难点
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用”的道理。
重点
新课标对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上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想,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理解,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教学重点、难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
一:巧设情境,直入课题。(2分钟) 二:复习检查,游戏识字。(8分钟)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5分钟)
四:分块研读,合作探究。(15分钟) 五:趣味儿歌,巩固积累。(5分钟)
四、教学设计
一:巧设情境,直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帮助过别人吗?在得到你的帮 助后,别人会对你说些什么?对,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后,总会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今天,有一个小娃娃热心帮助人们做了许多事,得到了人们的感谢,同时也有一些责怪,让他感到很委屈。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课件:你们想帮他找到答案吗?那我们就得先走进他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年纪小,热心的他们总爱帮助别人。所以,巧妙地通过“帮风娃娃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引入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教学设计
二:复习检查,游戏识字。
1、初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
2、识字:风娃娃带着大家来 做“摘果子”游戏,这里有着许多可爱的果子, 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就把它摘下来。(出示“摘果子图”)学生选字,读生字的音。
3、送字回家:生字宝宝躲到了句子里,你还认识他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多种形式读,把句子读通。)
初读课文,需要扫清字词障碍。让孩子在特殊的识字环境中来识字,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此,我设计了“摘果子”的游戏,引导学生识字。
我会认
抽
折
吸
极
夫
汗
驶
筝
踪
伤
责
纤
易
绳
续
仍
示
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借助吹风车的情节,认识“抽”“吸”“续”
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借助吹帆船的情节,认识“纤夫”“汗”“驶”“绳”“示”
不一会儿,风筝被吹得无影无踪,孩子们伤心极了。
识字“筝”“踪”“极”
风娃娃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 风娃娃听了,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识字“仍”“折”“伤”“责”
三: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教学设计
1、同学们,我们先来读读课文,想想风娃娃分别做了哪几件事情?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转了大风车,吹动了帆船,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吹断了小树。)
2、再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看看在这些事中,哪些事得到了被帮助者的感谢?哪些事却受到人们的责怪?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文中的故事有个大致的印象,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准备。
教学设计
四:分块研读,合作探究。
1、探究:“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得到他们的感谢?”
(1)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吹转了风车 吹动了帆船
(3)他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
抓住“风娃娃来到……看见……慢慢、断断续续、他深深……飞快、奔跑着、不住地、高兴极了。风娃娃又来到……看见……他急忙……弯着、流着、喊着、一边……一边”这些重点词句促进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4)说话练习: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得到了帮助的小秧苗和纤夫们 ,你们想对帮助了你的风娃娃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
(5)总结提高:
当别人有困难时,风娃娃就急忙去帮助他们,风娃娃是多么热心和善良啊!让我们一起来夸夸风娃娃吧。
田野里,秧苗喝足了水,挺直了腰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边,纤夫们收起了纤绳,看着鼓起风帆的帆船,笑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
2、探究:“风娃娃热心帮助人们做事,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责怪呢?”
(1)自由读,从文中找找理由,划出重点词句。
(2)通过赛读,齐读等多形式,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风娃娃的好心以及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广场上,孩子们看着手中断了的风筝线,再抬起头看到天空中渐渐远去的风筝,伤心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伤心哭泣的孩子,看着被吹跑了的衣服,看着被折断了腰的小树,人们纷纷皱起眉头,责怪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吹断风筝 吹跑衣服 吹断小树
(3)、现在你知道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了吗?谁来说说。
(4)、说话练习、总结提高:看到伤心难过的风娃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我想对风娃娃说:“风娃娃,--------------------------------。”
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3、拓展: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风娃娃一样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的情况?谁来说一说?现在,你明白应该怎么做了吧?
教学设计
“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把学习课文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来体会和感受“做事不能一厢情愿,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的道理,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环节。
教学设计
最后,我把课文内容浓缩为“三字经”,学生拍手读,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风娃娃,风娃娃,做好事,大家夸。
大风车,转得欢,秧苗长,乐哈哈,
吹帆船,帮大忙,呼啦啦,呼啦啦。
风娃娃,风娃娃,做坏事,责怪他。
大风筝,翻跟头,吹衣服,折小树,
出蛮劲,尽惹祸,呼啦啦,呼啦啦。
五:趣味儿歌,巩固积累。
五、板书设计
我这样设计板书,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风娃娃用力地吹,想要做好事。得到了大家的感谢,也受到了大家的责怪。通过对比,学生很快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吹转风车
吹动船帆 感谢
24 风娃娃 吹跑风筝
(用 力) 吹跑衣服 责怪
吹断小树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说课堂评价
小组评价
学生自评
教师点评
学习能力
学习结果
本课评价的内容涉及课堂常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结果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关注。而三种评价方式也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六、课堂评价
课堂常规
学习态度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1、导入环节:我巧妙地通过“帮风娃娃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引入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探究环节:在理解“风娃娃帮助纤夫”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 “纤夫”这个 词的理解是个难点。为此,我准备了有关纤夫拉纤生活的视频、图片。学生借助于这些资源,不仅理解了词语,也对风娃娃吹动帆船,帮助纤夫、助人为乐有了深刻的理解。
3、课件资源: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简洁实用又精美的课件,使学生学的快乐、充实。
4、课堂生成资源: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位置,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在课堂中须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和表现,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知识形成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聚拢学生智慧的结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