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2 14:57:18

文档简介

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C C A A C 6-10 B B D C B 11-16 B A C C A A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共 4 道,共计 52 分。17 题14 分,18 题12分,19 题14分 ,20题
12 分 )
17、(14分)
(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一点各1分,共2分)
主张:道德教化(或德治)。(2分)
效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对重视富民强兵的君主来说难以落到实处。(2
分)
(2)(8分)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
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
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
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
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
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
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逻辑表述)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
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
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
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
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
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逻辑表述)
示例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1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
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
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
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
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
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逻辑表述)
其他角度如“因俗而治”,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8、(12分)
(1)特点:墓地选址精心,注重避开洪水等侵蚀;实行族葬制;等级制度森严。(任答2点,4分)
(2) 特征: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生活豪奢;诸侯要向皇帝进献“酎金”;五铢钱是主要货币;实行重
农政策;尊崇儒学。(任答2点,4分)
价值: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墓葬考古可以补充、印证历史文献;对历史学、
社会学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等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价值与意义。(任答2点,4分)
19、(14分)
(1)原因:社会变革的推动;诸侯国对人才的需求量;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
宗法制崩溃。(任答3点,6分)
(2)利: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
了魏晋时期思想、科技和艺术的繁荣(任答2点,4分)
弊: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地主阶级腐朽集团的代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任答2点,4分)
20、(12分)
【答案】示例1: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
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利于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
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
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2
示例2: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
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
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
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
知识加以分析论述,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大迁徙,大开发,民
族交融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扩大”可提出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论述时结合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少数民族在内迁过程中
推动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可叙述改革的内容并从民族交融角度阐述影响;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地
区开发等角度加以分析并且注意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注意语句通
顺,言之有理。
35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1、在良渚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址及玉器,其中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图
像的玉琮是最重要的玉礼器。从祭祀遗迹、雕刻有“神像”的玉器的广泛分布来看,原始宗教在良
渚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宗教神权的存在有助于良渚文明( )
A.适应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 B.维护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维持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 D.扩大中原地区的耕地面积
2、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的是( )

材料 结论

原始社会已产生
A 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成熟文字
精耕细作农业出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
C 社会分化已产生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 礼乐制度初步形
D
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成
A.A B.B C.C D.D
3、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
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
。由此可知( )
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 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 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4、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
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
第 1 页 共 8 页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5、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
被褐(粗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
们的服饰观( )
A.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B.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 D.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6、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
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
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B.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
C.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 D.“天人感应”深入人心
7、泰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
“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8、自汉武帝拓边西北开始,政府就依据《尚书·禹贡》中的三危、弱水、黑水等古地名命名当地
山川。这些新命名的山川并未被视作新开辟的领土,而是被视作自古以来就从属于华夏政权。这一
做法( )
A.促进了中外交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体现了制度创新 D.服务于边疆治理
9、据《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每年地方官员“上计于所属郡国”,具体为“丞尉以下,岁诣
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由此可知,汉朝
的上计制度(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推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C.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方式 D.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课体系
第 2 页 共 8 页
10、图1、图2是目前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战争出行图,画像中有大量的人物和车辆,以及
激战的画面。这类画像石反映出,汉代( )
图1《胡汉战争图》 图2《武氏祠前石室西壁下石画像》
A.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B.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C.人们审美观的多元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1、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
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
要目的是( )
A.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 B.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C.规范统治阶层的伦理秩序 D.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12、据《魏书》记载,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
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据此可知,当时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C.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3、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最为发达。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却出现了城市衰败、人口大
量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租调制损害农民积极性
C.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 D.气候变化导致天灾频仍
14、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
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图“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
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 )
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 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
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第 3 页 共 8 页
15、如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 )
史料 记载 出处
宋武帝刘 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
《宋书》
裕 大权,后代晋自立。
齐高帝萧
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 《齐书》
道成
梁武帝萧
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 《梁书》

陈武帝陈 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
《陈书》
霸先 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
A.土族政治日渐式微 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
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 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
16、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
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指( )
A.儒家的和谐思想 B.儒家的德治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17、“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
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
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
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
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
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
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
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
“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第 4 页 共 8 页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
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
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
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
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2分)并结合所学指
出孔子“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效果。(4分)
(2)参考材料二、三,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
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
成文)(8分)
第 5 页 共 8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虢国墓地多选在依山傍水的高平之地,背山而河,远山遥树,视野开阔。墓地多实行
族葬制(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墓区坐落有致,界限分明,一条界沟将国君与其他贵族、平民分开
。墓室大致分为六等,第一等均为国君墓,墓穴深度在11米以上,出土精美文物在3000件以上,有
青铜礼乐器、鼎、兵器、玉面罩、玉配件等;第二等均为太子墓,墓穴深10米以上,出土文物近千
件,其中列鼎7件,无配鼎,有青铜礼乐器。 ……第六等墓穴埋藏浅,陪葬品很少,无青铜铜器。
虢国墓地的发现,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
——摘编自齐斌《从虢国墓地谈西周时期丧葬特点与社会关系》
材料二 汉武帝之孙刘贺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真实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豪奢
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出土黄金数量突破400件,总重量在115公斤以上。其中四件金饼上题
记:“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一斤”。出土的
五铢钱总数约200万枚。在东藏椁内,出土了铜籍田鼎和铜籍田灯各一件(籍田:春耕之前,天子率
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意在“祈年”和“劝农)。在出土竹简中,发现了《论语》《易经》《礼记
》等多种儒家经典。另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
——摘编自信立祥《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虢国墓葬文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刘贺墓反映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墓葬考古
的价值。(8分)
第 6 页 共 8 页
1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
、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
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
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
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
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
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
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
,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
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
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
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
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
,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8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0、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虽是分裂时期,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其独特作用
。图4是根据川本芳昭的著作《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绘制的思维导图。(1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
清晰。)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