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黄河颂
1课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黄河的浪涛绝不仅仅只有“甘”和“苦”。今天,我们走进《黄河颂》,去感受黄河形象,领会黄河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黄河颂》
我是在下游饮长江的孩子
的奶水没吮过一滴
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
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
苍天黄土的大风沙里
你袒露胸脯成北方的平原
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
和祖先的远祖,商,周,秦,汉
全靠你一手摇动的摇篮
摇出了哭声,伴着一首
喉音多深沉的浑黄歌调
——节选自余光中《黄河》
黄河
横线上应填哪条河流的名字?说明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凝聚着的民族精神。
2.借助课文批注,理解诗意,学习为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做批注。
3.了解直接抒情的方式,欣赏诗歌之美。
学习目标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光未然
(1913—2002)
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深怀忧患与愤恨,以其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基本信息
生平简介
了解作者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课文《黄河颂》为其二。
全诗将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
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华北地区。
诗人光未然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1938
1939
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播放课文朗读,听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说说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初读感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听读课文
①感受到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②感受到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③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豪迈。
……
朗读指导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
.
.
.
.
.
.
此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加点字要重读,且应该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黄河颂
光未然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朗读指导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
.
.
.
.
.
.
.
.
.
.
加点字要重读,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
.
加点字要重读,读出黄河的伟大坚强。
.
.
.
.
加点字要重读,读出黄河的巨大力量。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之意。
自由朗读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自创朗读形式,如个人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轮读、比读等,读出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这篇课文,编者很用心地给我们做了批注。结合资料,说说你对这些批注的理解。并抓住批注中的关键词,理清诗歌层次,概括内容。
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探究任务
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歌、批注及材料。
2.研读批注及其对应的诗句,从批注角度、批注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抓住批注中的关键词,理清诗歌层次,概括内容。
4.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资料链接
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批注的对象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还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层次结构、艺术
批注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批注的方法也同样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解意思、含义、作用,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质疑联想,也可以是为某个内容做补充。批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①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对段落作用的批注。
分析式批注
②“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
是对词语作用的批注。
分析式批注
③转入“颂”。直抒胸臆。
提示了诗歌的内容层次。
分析式批注
④“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赏析了句子的作用。
鉴赏式批注
⑤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
是对结尾特点的评价。
评价式批注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第一节
开宗明义地说出“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望
颂
学习
望黄河
颂黄河
学黄河
黄河颂
光未然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活动小结
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语言要求简求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结合写作背景,细读“望黄河”和“颂黄河”相关诗句,并在批注二和批注三后补写批注,体会黄河的形象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探究任务
1.细读“望”字领起的诗句,在批注二后补写批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河形象的?黄河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2.细读“颂”字领起的诗句,在批注三后补写批注: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颂”黄河的?并各举一个关键词做批注,从中体会黄河的形象特点。
3.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4.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全班一起总结。
探究过程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近镜头特写。
俯瞰全景式总写。
纵向描写。
横向描写。
黄河形象
奔腾不息
一往无前
气势磅礴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摇篮”这个比喻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屏障”表明黄河像城防一样保卫着中华民族,尤其是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发源”表明中华文化是从黄河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用“铁的臂膀”来比喻黄河无数条支流。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黄河形象
雄浑磅礴
伟大坚强
活动小结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黄河颂》
歌颂黄河
歌颂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华。
再读批注四和批注五,体会诗美之所在,并找出诗中最具美感的词语和句子做批注,说说《黄河颂》美在何处。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探究任务
1.再读批注四和批注五,体会诗美之所在。
2.自由朗诵诗歌,找出诗中最具美感的词语和句子做批注,思考《黄河颂》美在何处。
3.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4.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全班一起总结。
探究过程
《黄河颂》蕴含的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其独特的诗美至今仍震撼人心。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运用感叹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的情感美。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
运用呼告直接抒情,并被反复运用了三次,旨在直接铺陈、渲染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镜头式的画面美。
“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像一幅幅特写镜头,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掀”“奔”“劈”等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出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形象,画面感强烈。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句式节奏的和谐美。
这些诗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强”“上”“障”连续隔句押韵,体现出自然和谐的音韵美。
活动小结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明快雄健
节奏鲜明
音节洪亮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可以总结一下《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吗?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诗歌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黄河颂》
绘黄河形象
奔腾不息
气势磅礴
一往无前
哺育、保卫、激励
伟大坚强
发扬滋长
赞黄河贡献
学黄河精神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类文推荐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之歌
胡宏伟
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两首诗都是以物喻人。且风格相近,都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黄河颂》展现黄河的巨人形象,喻指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长江之歌》热情赞美长江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
《长江之歌》
《黄河颂》
1.回答问题: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全班共同诵读全诗。
课堂演练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成果展示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1.回答问题: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上学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课后朗诵组诗《黄河大合唱》,选择组诗中你喜欢的两个乐章,尝试背诵。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夯实基础
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拓展延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