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香橙 凳子 澄清 瞪眼 马镫
B.宽敞 徜徉 淌水 绱鞋 几趟
C.漫游 蔓延 帷幔 谩骂 鳗鱼
D.恍惚 膀胱 幌子 咣当 摇晃
【解析】 A项,chéng/dèng /chéng /dèng /dèng。B项,chǎng/cháng/tǎng/shàng/tàng。C项,màn/màn/màn/màn/mán。D项,huǎng/guāng /huǎng/guāng/huàng。
【答案】 B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暄腾 圆柱 骡子 悬崖
B.蓝天 峡谷 寂寞 边缘
C.漫游 飞泄 一瞥 山峦
D.宽敞 辉皇 做伴 欣喜
【解析】 A项,喧腾。C项,飞泻。D项,辉煌。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0月的成都车市因为十位汽车巨头连绵不断的到来而热闹非凡,成都汽车市场的繁荣和西部车市的核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彰显。
B.推开一扇木门,就看到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十余台电脑,密密麻麻的线头杂乱无章,几名双目红肿的少年正在全神贯注地“奋战”着。
C.电影《异度空间》已放映多时,但最近有消息传出,张国荣拍完这部鬼片后显得心神恍惚,经常失眠,要看医生吃药治疗。
D.家住阿勒泰路的张大爷望向和平渠,眼前的情景多少让他有些失望,干涸的渠底,黯然失色的滨水景观,原本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现在却少了些人气。
【解析】 A项,连绵不断:形容(山脉、河流、雨雪等)连续不止,从不中断。B项,密密麻麻:表示非常的密集,像鱼鳞那样排列着。形容又多又密。C项,心神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D项,黯然失色:①相比之下,显得失去原来的光彩。②形容人的精神沮丧、无精打采的情态。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被誉为政坛“黑马”的张宇因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经中纪委查处而“落马”。
B.作为朝鲜的邻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战事,所以不会像朝鲜战争时那样支持朝鲜以武力改变现状。
C.莫言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本着良心用笔杆服务世界的作家,要从人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解析】 A项,表意不明。“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歧义。C项,句式杂糅。“从……为出发点”,可把“从”改为“以”。D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答案】 B
5.把后面的两组句子分别填到下列两段话的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仅仅作为一个季节,就有其他季节无可比拟的色态,只有春天能使其在总趋势上发生良性巨变:________________。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一片片浪漫的文字与一幅幅亮丽的风俗图,____________。
①山为之绿,草为之青,花为之艳,水为之盈。
②山为之绿,水为之盈,花为之艳,草为之青。
③与其说它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
④它不仅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注重分析选项的内容本身体现的事物特点以及与前文的照应关系问题等。比如第一格要注重说明顺序,第二格要注重语句的递进关系等。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迷娘曲》第一节内容,回答问题。
6.诗歌第一节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诗歌选取的描写对象的特征以及体现的迷娘的情感等。
【答案】 诗歌使用柠檬花儿、香橙、蓝天、和煦的微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等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优美意境,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7.《迷娘曲》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景物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以及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等。比如复沓(反复)的手法等,然后分析相关的语句。
【答案】 ①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优美恬淡的意大利风物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②设问与复沓。“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走呵!走呵!”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阅读《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回答问题。
8.诗歌中的“水仙”有何象征意义?它给诗人带来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诗歌内容,对比分析“水仙”的特征以及与诗人的关系等。比如水仙的自由、美好和诗人的孤寂对比等。
【答案】 水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代表自由、纯洁、欢快、美好、淡泊和充实的美好世界。千万朵水仙起舞的景象让孤独寂寞的诗人有所领悟,非常喜悦,整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9.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诗歌使用的写作手法,比如对比的手法、象征手法等。
【答案】 ①富有浪漫气息和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诗中通过对水仙花的赞美和讴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的挚爱之情。
②对比手法。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意思对即可。)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风颂
雪莱 查良铮/译
一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
(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
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
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二
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
流云像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
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
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三
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
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
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
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
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
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
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
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
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
四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五
把我当做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10.诗歌第一节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各种手法,比如对比的手法等。可以通过列举意象,然后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回答。
【答案】 使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等。
11.诗歌开篇用“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先分析这句话与上下文的关系,然后分析这句话与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关系等。比如要分析描写对象西风的精神等。
【答案】 领起下文,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
12.诗歌中的“有翼的种子”“碧空的姊妹”各代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种子”“姊妹”代表的事物即可。
【答案】 “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13.(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4题)诗歌最后两节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分析诗歌刻画的诗人是什么样的,然后分析为何诗人也要秋风把自己也扫除了,由此可以得到诗人的形象特征。
【答案】 诗的最后两节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刻画了一位敢于斗争的诗人形象。
四、语言表达
14.某班举行一场诗歌诵读比赛,其中有《迷娘曲》《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两个节目,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为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串联词就是把《迷娘曲》与《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语言,从结构上看,这个串联词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语句。回答问题,可以先概括《迷娘曲》的特点以及朗诵者的表现,然后从介绍的角度概括《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的特点以及诵读者的特点等。
【答案】 (示例)对理想的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是不停息的;迷娘是在用整个生命在歌唱,歌唱自己的祖国,歌唱爱自己的所有人。寻找,是人生的常态,有理想,就要努力实干,就如华兹华斯一样,寻找生命的那片水仙花。接下来请欣赏诗歌朗诵《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1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一段话。
愁苦的心绪如风,开始像习习微风,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形成席卷一切的狂风;
惆怅的心情如雾,开始如缕缕炊烟,如果由其升腾,最终会成为弥漫一切的幕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示例的语句结构、使用的修辞以及表达的情感等,示例的两句话都是写负面情绪的,写了这些情绪的发展,意在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不要任其发展。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仿写时要注意。
【答案】 (示例)孤独的情感如雪,开始是粒粒霰雪,如果任其飘落,最终会变为遮蔽一切的大雪;
哀伤的情绪如水,开始像潺潺溪流,如果由其泛滥,最终会变成冲毁一切的洪流。
课件105张PPT。辉煌 堂皇 宽敞 宽阔 领悟 体会 “连绵不断”指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语 句表达的意思是山路弯弯曲曲、没有断绝,词语使用符合 语境。 “密密麻麻”指多而密的样子。语句的意 思是海水中的木桩被软体动物“啄”出很多孔洞,词语 使用符合语境。 “心神恍惚”指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语句的意思是人们对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十分专注、喜欢, “心神恍惚”改为“神魂颠倒”。 课时作业(四)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 幸福(fú) 轧轧(yà) 清澄 (chéng)
B.碧波(bō) 祈求(qǐ) 仿佛(fú) 丑陋(lòu)
C.笨拙(zhuó) 靡萎(mí) 跛脚(bǒ) 嘘声(xū)
D.步履(lǚ) 出没(mò) 而今(ěr) 落地(lào)
【解析】 B项,祈,读qí。C项,拙,读zhuō;靡,读mǐ。D项,而,读ér;落,读luò。
【答案】 A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详 赔伴 羽翼 弓腰
B.艰难 闪耀 残废 抱复
C.苦涩 和霭 呼啸 灿烂
D.遥远 寻求 异地 羞惭
【解析】 A项,陪伴。B项,抱负或报复。C项,和蔼。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一些高考竞争不激烈地区,容易引发“高考移民”现象的泛滥,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探索高考与户籍脱钩的进程依然步履维艰。
B.当被问到一旦建业队明年降级,会不会继续带领球队征战中甲时,沈祥福当机立断回答:“我既然接受,就是冲着好的结果而来,没有向坏的方面想。”
C.作为专案组的一员,他力排众议,自出机杼,认为开发商胡某存在挪用资金的嫌疑,从而使该案的侦查工作很快走出了误区。
D.传统产品的盛行往往有其历史原因,正如当年白衬衫昙花一现是因为国内印染工艺落后一样,导致家电市场白色开关千篇一律的背后也存在艰巨的工艺问题。
【解析】 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B项,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改为“斩钉截铁”。C项,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对象误用,改为“独出己见”。D项,昙花一现: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可改为“风行一时”。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公安局刑侦大队顺藤摸瓜,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件。
B.要想让中小学生练习书法并借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现状。
C.超过七成希腊人质疑欧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希腊民众不满欧盟对希腊财政紧缩的强硬态度。
D.为遏制不断攀升的事故数量,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通过提高违法成本的方式引导司机文明驾驶,确实必要。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知识产权”前加“侵犯”,在“伪劣商品”前加“销售”。C项,句式杂糅。去掉“因为”。D项,搭配不当。“遏制”与“事故数量”不搭配。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解析】 注重分析五句话之间的关系:空格前写课本的定位,空格的内容应该讨论教材的特点,体现的教学方略等。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帆》回答问题。
6.“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如何理解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分析“寻求”的“幸福”是什么,“逃避”的“幸福”是什么。所谓“幸福”作者认为应该是一种拼搏、抗争,而一般人的“幸福”是安定的生活。回答问题时,注重分析两个“幸福”的区别即可。
【答案】 前一句说明了一个人要和环境作斗争是很艰苦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然而你能说他逃避幸福吗?不,他认为斗争、拼搏就是一种乐趣,而且会换来更大的幸福。这两个诗句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深思起来却又合乎情理。
★7.(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抒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时注重分析诗歌四句话哪些是景物描写、哪些是直抒胸臆,然后分析这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第三节前两句描写景物,表现了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大海;后两句抒发帆对暴风雨的渴望。诗歌情景交融,表现帆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
阅读《信天翁》,回答问题。
8.诗人在塑造信天翁这一形象时,都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信天翁象征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等,比如写信天翁时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通过水手的表现刻画信天翁等内容。
【答案】 ①拟人、比喻、对比。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信天翁受戏弄与摧残的可怜卑微相,将信天翁的往与昔对比,出没风暴与落地对比,对信天翁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②侧面描写。诗中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另一方面是对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谴责。由此可见,信天翁象征诗人。
9.信天翁本是在辽阔海空中高翔的一种海鸟,诗人在文中并没有描写这“碧空王子”在长空翱翔的雄姿,而是仔细描述了它在甲板上的可怜相。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这种描写表现的信天翁的特征以及体现的诗人情感等。
【答案】 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正是波德莱尔当时处境的写照。这本该在辽阔天空搏击风云的“青天之王”,却在“水手们”的手里成了开心取乐的对象,这样写既能突出信天翁的悲惨命运,也能表现水手们的庸俗无聊,是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环境的愤怒谴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给——
雪 莱 江枫/译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
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
紫罗兰花虽然枯萎,
意识中尚存留着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
落寞堆成恋人的床帏;
你去后怀念你的思绪,
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睡。
10.从结构对称的角度分析诗歌的第一小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谓“对称”即诗歌使用的词语的对应关系问题。回答问题可以分析诗歌使用的意象以及营造的意境的角度进行。
【答案】 诗歌用芳菲的紫罗兰对应柔美的歌声,余香缭绕对应余音萦回,用“温柔”对应“芳菲”等,营造出一种安逸的氛围。
11.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使用比喻修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首先把爱情比喻为温柔的歌声,即使歌声停止了,但你仍无法忘记那优美的旋律;把爱情比作花的芳菲;同时,诗人又进一步用最能代表爱情的玫瑰来歌赞诚挚的爱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波德莱尔
大街在我的周围震耳欲聋地喧嚷。
走过一位穿重孝、显出严峻的哀愁、
瘦长苗条的妇女,用一只美丽的手
摇摇地撩起她那饰着花边的裙裳;
轻捷而高贵,露出宛如雕像的小腿。
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般铅色天空
一样的眼中,我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
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用你的一瞥
突然使我如获重生、消逝的丽人,
难道除了在来世,就不能再见到你?
去了!远了!太迟了!也许永远不可能!
因为,今后的我们,彼此都行踪不明,
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
12.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解说诗人看到街道上的女子后“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分析诗人“颤动”的原因:自己的孤独以及见到女子后的一种安慰之情等。
【答案】 诗人从过路人眼睛的角度察觉到一种爱正在被“震耳欲聋地喧嚷”的城市玷污,体会到一种个人在人群中的巨大孤独感。使诗人着迷的是爱情——不是在第一瞥中,而是在最后一瞥中,而正是在这一瞬间,使诗人感觉到一种“如获重生”的巨大欣喜,“像狂妄者浑身颤动”。
13.评论家们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稍纵即逝的美的怀念,请结合诗歌简要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与女子擦肩而过后诗人的心态以及体现的情感等。
【答案】 诗人看到的女子就是在街上偶然遇到的,但诗人与女子交错而过。诗歌的最后说“去了!远了!太迟了!”表达了无可挽回的遗憾和深沉的无奈,使得这次的偶遇成为一种再也不能重逢的别离;“尽管你已经知道我曾经对你钟情”,表现了诗人对稍纵即逝的情感、美的怀念。
四、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另选主体,使用象征的手法,仿写一则诗歌,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深刻理解。
断线的风筝
终于挣脱被人主宰的命运
可又被风吹得高低飘零
落在地上又悔恨
谁能送我直上青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使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描写的事物的具体特征。比如“断线的风筝”,诗歌把握住了“断线”这个特点,用“主宰”“飘零”“悔恨”等表现。仿写诗歌的时候,也要注意事物的某种特征。
【答案】 (示例)选择//总是徘徊在心灵的岔路口/总是有揪心的痛苦/其实选取与舍弃并不重要/要害是选择后你要付出
15.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为“全食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25个字)
全食品包括糙米谷物、豆类、坚果、蔬菜、家禽和未经加工的肉类以及未经化学加工处理的奶制品。有时人们会把有机食品和全食品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机食品通常是使用有机方法种植的不喷农药、不使用激素和合成肥料的;而生产过程中即使使用过化学肥料,只要在收成后没有再经过进一步精致化处理的,还是属于全食品。研究表明:以水果、蔬菜、粗粮等全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这是因为这些全食品里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找出全食品的属概念,然后以“全食品是食品”为主干添加相关信息即可。
【答案】 (示例)全食品是未经加工(或未经精致化处理)的食品。
课件118张PPT。闪耀 闪烁 祈求 乞求 丑陋 丑恶 课时作业(五)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疲倦 缱绻 票券 蜷曲
B.强韧 发轫 缝纫 千仞
C.藤蔓 蔓延 蔓菁 蔓草
D.撩起 瞭望 潦草 燎原
【解析】 B项,都读rèn。A项,juàn/quǎn/quàn/quán。C项,wàn/màn/mán/màn。D项,liāo/liào/liáo/liáo。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柔软 掠过 铁栏 宇宙
B.旅行 旋转 仿佛 围绕
C.昏炫 静寂 浸入 迅疾
D.皮鞭 高昂 游动 藤蔓
【解析】 昏炫一昏眩。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以来,海东分行励精图治,从内部管理和业务发展两方面入手,在短短一年时间,取得了转变多年亏损、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经营成效。
B.近段时间以来,教育系统内接连出现“耳光老师”“虐童事件”等,我们真的担心辛辛苦苦的教育投入,到头来化为乌有。
C.今日,龙脊古壮寨欢庆传统火把节,他们把插在龙脊梯田上的火把一一点燃,举行拜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活动,最后大家闭门酣歌,祈求来年的幸福。
D.有些腐败分子十分精明,大家喊声大一点,他也随声附和,藏头露尾,暂时收敛回避一点,但风声一过,马上故态复萌,甚至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析】 A项,励精图治: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B项,化为乌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C项,闭门酣歌: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D项,藏头露尾: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改为“藏形匿影”。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中所有的选手都有着一个复杂、曲折的奋斗史,观众对此有赞同的也有批评的,媒体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B.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公众舆论场所,本身难免存在群体极化效应,对于被曝光的腐化事件,人们容易在众议中发表激进甚至极端言论。
C.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解析】 A项,表意不明。媒体是肯定选手还是肯定观众,不明确。C项,搭配不当。“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力”不搭配。D项,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该是“使无数网友颠倒”。
【答案】 B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大多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影响,并且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 ②纵观这些节日的形成和活动内容,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很大不同。 ③而我国的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联。 ④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⑤它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⑥它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A.①⑥③④⑤② B.④③②⑥①⑤
C.①③⑥②⑤④ D.④②①⑤③⑥
【解析】 注重分析六句话之间的关系,首先把握总括句,然后分析每一句话中照应的关系等。比如第④句写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之多,然后可以分析与节日相关的语句,把握与欧洲对比的目的等。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豹——在巴黎植物园》,回答问题。
6.诗歌第一节开头“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为什么要用“走不完”来修饰铁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用不完”体现的意义以及表现出来的“豹”的情感等。
【答案】 “走不完的铁栏”用得妙,是从豹的眼中看到的那遮挡世界的无尽的栏杆。在这里,栏杆不再是静止的,而是随困豹的行走而滚动延伸的。“走不完的铁栏”既能表明豹被困的处境,又流露出它内心的痛苦。
7.“缠得这般疲倦”中“缠”字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第一节表现了豹在铁栏中的寂寞、无助、无奈的情感。“缠”表现的是豹的目光,因为铁栏的无穷无尽,禁锢了豹的视线,“缠”体现出来的是豹的麻木特征。所以诗人说“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答案】 “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表明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
阅读《蛇》,回答下列问题。
8.请说说诗歌《蛇》中“蛇”这一形象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蛇的形象从《圣经》以来一直是邪恶、阴险、死亡的象征,但是在本诗中,却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形象,代表着昂扬而快乐,自由而美好的生命状态。因为在现代主义诗人看来,传统中的许多东西都积淀着他们所反对的文化和规范,而那些文化和规范是扼杀人的生命力和自由的。
【答案】 内涵:象征生命力、美和爱。
9.《蛇》一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语句包含的意义,比如“下雨”体现出来的自然特征,同时分析诗歌结尾写“下雨”营造的意境特征等。
【答案】 “知更鸟嚷着:下雨”描绘出一幅万物和谐的图画,创设出清新优美的意境,暗示诗人对大自然和谐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结尾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日
里尔克 冯至/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10.“秋天”在诗歌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注重分析诗歌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秋天”在诗歌中表现的意义。比如“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但结合作者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在“不安的游荡”,由此可以得出作者的孤独、无家可归的特点等。
【答案】 一方面秋天使生命成熟,另一方面秋天的到来也会使人空虚、不安、孤独、飘零、无家可归。
11.“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主旨是“寂寞”的情怀,然后分析为何诗人不让人们建造房屋了,再结合世界结尾说到的“不安的游荡”等可以看出主要写出了诗人的痛苦和寂寞的情怀。
【答案】 这几句诗歌点明了“寂寞”的主旨,没有房屋的人,不再建造房子,孤独的人,始终无法排遣内心的寂寞,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寂寞。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雪 人
史蒂文斯 灵石/译
人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才能去看雪,
看那松树上挂满冰雪的树枝。
必须冻过很久,
才能看到挂满冰的刺柏,
和远处一月的阳光里。
粗糙的云杉,才能不因为风声,
以及这片土地上,
叶子的声音,想到。
任何悲惨的际遇,
同样的风在同样的,
荒凉的地方,也为倾听者。
而吹,他在雪中倾听,
完全不是他自己,看见,
一切,以及一切存在中的空无。
12.“人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才能去看雪,/看那松树上挂满冰雪的树枝”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句表达的意思,人看雪,内心要有冬日的情怀。由此可以延伸理解表达的哲理性,即看景物要有相关的心境等。
【答案】 诗人列举冬天北美大陆典型的气候和风物,强调人观察客观自然的季节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心境的道理。
13.诗歌描绘了哪些图画?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通过分析诗歌描写的内容把握。
【答案】 第一幅图景是大雪覆盖的松树;第二幅图景是负荷冰雪的刺柏;第三幅是远处冬日阳光下灼灼发光的粗硬的云杉。
四、语言表达
14.依照下面一首以“蛇”为题的寓言诗,请以“鼠”“蜗牛”或其他某种动物为题再写一首寓言诗,行数基本与例诗相同即可。
蛇
再笔直的路
也会留下曲折的足迹
让你总结教训
你却总是抱怨
行程不按自己的思路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力。要求含有一定的哲理或深入,还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答案】 《鼠》:谁说/掉进米缸是个美梦/当坐吃山空/却再也出不来的时候/等待我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蜗牛》:走得慢些/没什么关系/别让敌人掳去/稍有风雨/便可躲进/安乐窝里
15.请根据要求给下面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揭示其寓意。要求:①漫画标题能体现消费者购药的状态特征,字数4—8字;②揭示画面寓意准确、鲜明。
(1)漫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面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根据图片中相关内容分析,价格高的药在高位置,价格低的药在低位置,分析商家这样做的原因;也可以从买药的人的眼光的角度分析,为何要盯在低价药上。
【答案】 (示例)(1)蹲下买药/俯首买药
(2)讽刺时下药店将高价药置于最显要位置,将便宜药置于最下方的怪现象/呼唤重构和谐医患关系,根除这类怪现象。
课件108张PPT。疲倦 疲劳 紧张 急迫 高昂 激昂 “化为乌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符 合语境。 课时作业(六)综合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柠檬(méng) 香橙(chéng) 和煦(xù) 高耸(sǒng)
B.辉煌(huáng) 宽敞(chǎng) 凝(níng)视 悬崖(yá)
C.飞泻(xiè) 骡(luó)子 漫(màn)游 山峦(luán)
D.闪烁(shuò) 边缘(yán) 喧(xuān)腾 领悟(wù)
【解析】 缘,读yuán。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惶惚 寂寞 欢愉 安慰
B.呼啸 闪耀 汹涌 逃避
C.碧波 安祥 深渊 苦涩
D.笨咄 羞惭 疲倦 强韧
【解析】 A项,惶—恍。C项,祥—详。D项,咄—拙。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冰山高达十几米,像连绵不断的山峦,又仿佛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山体褶皱……
B.从七浦路到塘沽路的河南北路两侧人行道上,红白相间的隔离桩密密麻麻地驻扎在人行道上,好似“梅花桩阵”。
C.磁条银行卡能够被轻松复制,从而倒逼银行要把磁条卡换为IC卡,但巨大的成本让我国银行卡换“芯”之旅步履维艰。
D.一个小小的火星,一个未熄的烟头,都能使大自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社会财产化为乌有,甚至夺取人的生命。
【解析】 A项,连绵不断:指连续不止,从不中断。B项,密密麻麻:指多而密的样子。C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D项,化为乌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答案】 A
4.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需求旺盛、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是当前“招工难”的主因。
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对驾驶人的处罚及管理力度,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行车素养,保证路人及驾驶人的安全。
D.这次演习着眼于有效维护我国领土和海洋主权,提高军地海上联合维权斗争指挥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维权斗争经验。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管理及处罚”。D项,不合逻辑。“领土”和“海洋”不能并列。
【答案】 B
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一直认为,除了《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
①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
②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③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
④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
⑤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
⑥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A.②⑤⑥③④① B.②⑤④⑥③①
C.③⑤④②①⑥ D.③⑤⑥④②①
【解析】 六句话主要探讨了历史人物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几句话主要以诸葛亮为例,先说其他人,然后说诸葛亮出名的原因。以此可以判断出答案。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回答问题。(10分)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峦;
忽然间我望见金黄的水仙——
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
在湖边,在树阴下,
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
辉映着,闪烁着,连绵不断
就像银河里的星星,
这些水仙沿湖湾的边缘
伸向望不到尽头的远方;
仅仅是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
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
波浪在旁边喧腾,但水仙
远远胜过波浪四溅的欢乐。
有如此欢快的事物作伴,
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
我看了又看,却并未领悟
这景象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财富。
经常地,当我心神恍惚
或是躺在床上陷入沉思,
水仙就会映现在我的内心——
给寂寞中的我带来安慰;
于是我的灵魂满怀欢愉,
伴随着水仙翩然起舞。
6.诗歌中的水仙与诗人有什么关系?请简要解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水仙”是诗人在跋涉过程中看到的美好事物,给孤独、寂寞的诗人心灵的安慰。从后来诗人孤独时想起水仙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诗人喜欢水仙,把水仙当成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答案】 诗歌中的水仙具有着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诗人在孤独、寂寞中看到了水仙,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在诗人孤独、寂寞的时候,那些诗人见过的水仙给了诗人安慰,诗人得到暂时的休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能够继续上路去追求理想的世界。
7.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通过描写漫游的诗人看到水仙后情感的变化,表达出诗人世界观的改变。诗人孤独漫游世界,看到翩然起舞的水仙,受到极大的震撼;当时内心中充满着快乐,这是因为作为独自漫游的诗人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丑陋、庸俗,但是看到水仙后,改变了诗人对世界的看法,特别是水仙已经停留在诗人的内心世界时,水仙对诗人的影响就更大了。顺着这个思路分析,诗歌使用对比的有两个角度:一是诗人与水仙的对比,一是诗人本身的对比。
【答案】 (1)诗人与水仙的对比。①诗人独自一人,而水仙成千上万。②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定居在湖边、树阴下。③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欢快起舞。
(2)诗人前后情感的对比。没有见到水仙前的诗人是孤独、寂寞、伤感的;见到水仙后的诗人是欣喜、快乐的,欢乐的水仙改变了诗人对世界的看法;后来想到水仙的诗人是更加欢愉的,因为水仙让诗人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阅读诗歌《豹——在巴黎植物园》,回答问题。(10分)
豹
——在巴黎植物园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8.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与第一节相比,豹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理解这种变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第一节、第三节描写豹眼神的语句,体会这种眼神变化与豹的思想的关系,比如“撩起”眼帘表现的应该是对外界的看法,而前文的“疲倦”和后文的“化为乌有”能够体现豹的思想。
【答案】 第三节豹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像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幅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像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眼神的变化,表现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9.“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中的“一幅图像”可能是什么?对豹的内心有什么影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分析豹被栏杆围着的原因以及在栏杆内的豹看到的内容,影响方面可以从“栏杆”的角度分析,分析豹这种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
【答案】 这里供人想象的空间特别大,它可以指昔日自由生活的环境,可以指其它兽类被关押的惨景,也可以指游客的呵斥与捉弄,一言以蔽之,是外部世界的影像。影响:“紧张的静寂”,指的是外部影像在四肢的反应,是动与静的对立,当它最后抵达内心时“化为乌有”,好似岩浆冷却,暗示着囚笼中的豹的结局——雄心消失,丧失斗志而最终死亡。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陈敬荣/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10.为什么说本诗抒写的是人生的宿命?(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本诗描写的内容的角度分析,比如诗歌写了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人的生死、痛苦、欢乐等都是规定的,与人本身没有关系,由这些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诗歌的主体意象是哭笑生死,即人的一生。而每节的“无缘无故”说明人的生死是毫无理由的,你没有任何发言权地来到这个世上,又不得不死去,你的痛苦与欢乐也没有多少不是被规定的,你的一生,从本质上说,是被规定的一生,你没有任何选择,根本上就是一种宿命,你无可逃避。
11.“此刻”与“某处”有什么深刻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此刻”“某处”的内涵,即时间、空间的概念,以此联系诗歌表达的主体——人的宿命,分析词语的意思。
【答案】 “此刻”与“某处”分别指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永恒无边的宇宙。即人生的宿命无所不在。“某处”是任何地方,“此刻”是任何时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明天,天一亮……
雨果 闻家驷/译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动身。我知道你在跂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倚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2.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诗人却说“我知道你在跂望”,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分析诗歌使用的手法,分析这种手法对表达诗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的程度。
【答案】 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着见他,这样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1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按照章节分析每章节表达的意思,然后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
【答案】 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示诗人之执著。这样,那份急切、执著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所以,诗人说“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这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
三、语言表达(15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续写一节诗,要求使用比喻的手法,句式和例句相同。(5分)
情是
跳荡的火焰,
炽热鲜艳,
令人陶醉。
但若不添柴加木,
火焰就会熄灭。
仿写: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示例体现的特点:第二句使用暗喻的手法,三四句表现“情”的特点以及给人的影响,最后两句用假设的语气、比喻的手法说明对情的做法。
【答案】 (示例)灵动的清流,/轻盈清澈,/令人惊叹。/但若不流动,/清流就会成为死水。
15.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请依次概括出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7个字。(5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这种地毯的作用,比如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能够发出提示音等等,然后辨析“预防过程”中关键的步骤即可。
【答案】 (示例)①记录行走模式 ②传送消息到电脑 ③分析并识别信息 ④发出提示音
16.把下面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长句的意思,分析主要讨论的对象以及讨论对象的特点等。比如“行政强制措施”有何特点、对象是谁、作用是什么等。这样就可以把长句变为几个短句了。
【答案】 (示例)①行政强制措施是出现在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行为。②它的目的是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③此目的是通过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来实现的。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近两年发展迅猛。有关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的东风,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电影、微小说、微童话、微新闻、微评论、微视频等新鲜事物。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3G手机、MP4等媒介,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有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微时代”,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加挞伐,有人沉思不语……
你如何看待“微时代”中林林总总的现象?请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微时代”的来临,契合现代人空闲时间零散的需求,给人们带来许多新鲜感受,带来许多便利,无疑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微时代”其实是快餐文化新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带给公众更多的浮躁。对于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每天沉迷于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长此以往,形成媒介依赖,很多人只有“知情欲”,缺少独立、严肃的思考精神。如微电影,反映了大众娱乐化心态,迎合“微时代”下浮躁的心理需求;
过低的门槛使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过快的传播往往会产生误读。有了以上思考,就有了辩证意识,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或框架也就形成了。具体写作中,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谈“微博”“微电影”的利弊,可重点谈“利”或“弊”中的某一方面,凸显主要观点,如“莫让‘微表达’变成了‘浅表达’”“‘微创作’,路在何方”;也可着眼整体,谈对“微时代”来临的整体认识,如“‘微时代’:便利还是浮躁”等。
【范文示例】
“微时代”需要褪去躁动与浮浅
彭海艳
微博、微小说、微童话、微电影……只有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当这句幽默却又真实的话广为流传时,我们惊叹,“微时代”已悄然来临!惊叹之余,有人认为,“微时代”的降临,折射出人们心灵的躁动;“微时代”的来临,不是灵魂觅得寄托,而是浮浅思维得逞。此言一语中的。
譬如微博,虽然简便快捷、贴近生活,让它拥有了独特魅力,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只有拥有了深刻内涵和强大生命力,才能在时光的飞速流转中经久不衰。正如传统文学,在历史的筛选和打磨中不断进化,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相当深的文化底蕴。优秀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高度与创作技巧,是作家反复琢磨后的思想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而这一点是微博中的微小说无法比拟的。也许,微小说确实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也许,它真的能够反映一些现实问题。可是,过多的留白,受限的字数,无法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更难塑造出永恒的经典,表现的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东西。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30天内主办方共收到近150万部作品,平均每天收到5万部。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微小说的盛行是现代人心情浮躁的体现。
前些日子网络上质疑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人在高原》的热潮,再次验证了大众对深阅读的排斥。山东作家张炜花费了22年时间,忍受寂寞孤独,精心完成一部长达450万字的巨著,而这样一部倾注作家心血的著作却被疑为“篇幅过长,茅奖评委不可能读完”遭到诟病,甚至有人怀疑其获奖的真实性。这样无端质疑的闹剧,与“微文化”的兴起是不是如出一辙?无论是对微小说的热衷,还是对深阅读的淡忘,都是社会浮躁之风的一个缩影;一味地追求速度,却忘了本质,这正是当下“微时代”躁动的病症。
在“微观念”大肆蔓延下,人们渐渐失去理性、辨知力和价值取向,为迎合浮躁心态下内心对浅薄的猎取,对低俗的好奇,人们开始积极开发恶搞因子,让本已“漂浮”起来的生活愈加浮浅。前不久,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某大学做演讲时曾说到“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很快,被断章取义后的这句话风行网络。网民不明真相,在微博浅薄地抨击,说周其凤“丢人”“无知”“悲哀”甚至“脑残”……且不谈受批评者的满腹委屈,网民们这种盲目跟风的作派实在让人生畏。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知具体环境,只知这句话爆出后惊人的轰动效果、火爆程度。一阵热闹后,留下的又是什么,很少有人思考。仿佛好戏散场之后,各自走各自的路——浮浅的“微时代”让人的心灵毫无方向地漂荡。
有一天,当我们发现,每日在“微”世界中游走,已很少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抑或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警醒:“微时代”,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当“网络水军”这个名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禁要问:“微时代”,还剩下多少真实?
当北大校长周其凤被误会得一塌糊涂,我们无语沉思:“微时代”,究竟有没有人静心思考?
当躁动浮浅让我们与原生品性渐行渐远,我们不禁自问:“微时代”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点评】 这篇文章立意显豁鲜明,观点尖锐犀利,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素材援引和议论分析颇有“含金量”。素材运用方面,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的相关数据、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事件、北大校长周其凤遭误解等,都能看出作者的素材积累功夫。同时议论展开也颇具匠心,文章从“微时代”需要褪去躁动与浮浅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分析中肯精到,论述不枝不蔓,显示出扎实的议论基本功。最后,结尾颇具亮色,排比段落与反问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