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2 10:0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下表内容为先秦诸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这反映出(  )
观点 诸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
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墨子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
A.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 B.社会转型冲击文化发展
C.诸子政治理念的差异 D.恢复周礼是诸子的共识
2.(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秦律》规定:各县、都官在七月处理无法修理的官有器物。铜器和铁器要上缴作为金属原料。处理时如有物品要求卖掉,应以文书将其情况及时报告内史。所处理物品如无法变卖,但可以使用的,要保留使用;确实无用的,始得烧毁。这些规定表明,秦朝(  )
A.通过苛法以加强统治 B.对地方官吏严格管理
C.重视对官方财物管理 D.致力增加政府的收入
3.(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曹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豪杰,上马能征善战,下马则“横槊赋诗”。他战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汉帝以自立,但曹操却甘愿做了一辈子汉朝宰相。这说明曹操的行政之道(  )
A.以道家无为思想为信条 B.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
C.以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 D.缺乏建立新王朝的条件
4.(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右图为西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其内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导致西晋被匈奴贵族攻灭 B.引发了北方大量流民南迁
C.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割据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大交融
5.(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受过道教的符箓,每以“谪仙”见称,但又自名“青莲居士”;杜甫常以“穷儒”自命,但又“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王维人称诗佛,但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颇似老庄的传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唐朝(  )
A.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包罗万象 B.宗教因素改变诗歌创作风格
C.文化政策影响诗人思想倾向 D.诗人都以宗教名号彰显自己
6.(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据《文献通考》记载:南宋“自国家置市舶於浙,於闽,於广,舶商往来……自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凡舶船之方发也,官必点视,及遣巡捕官监送放洋,”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宋政府(  )
A.曾经实行海禁政策 B.外贸管理制度严格
C.最早创设市舶机构 D.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7.(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据《辽史》载:“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史称“五京体制”。辽代实行这一体制意在(  )
A.全面汉化 B.方便迁徙 C.因俗而治 D.统一体制
8.(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挣脱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质不灭”论、驳斥退化史观;黄宗羲则用《明夷待访录》,提出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  )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 D.新经济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9.(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据此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目标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C.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10.(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的讲演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再次是和平”。这种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当前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排斥固有道德,使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这表明孙中山(  )
A.全面肯定中华固有道德 B.主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C.反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D.认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
11.(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美国记者索尔滋伯里在其作品中写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12.(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论称:“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材料表明,抗日战争(  )
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世界各国大联合 D.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13.(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物资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调度,合理使用,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当时,建立这一体制的首要目的是(  )
A.从根本上稳定物 B.初步建立国有经济
C.加快推进土地改革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14.(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改革开放政策的坚持和深化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5.(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我国近年来的航天科技中,暗物质探测卫星叫“悟空号”,量子卫星叫“墨子号”,首颗太阳探测试验卫星叫“羲和号”,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叫天宫工程……,这些名称反映出我国(  )
A.航天科技已经全而领先世界 B.开始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
C.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D.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航天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
16.(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从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北方历经数次胡人侵扰和地方混战,使得北方人口多次大量南迁,造成大量土地荒芜,使得北方的经济实力下降。而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来到南方,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为优越,使得南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奠定了后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格局。南宋定都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带动经济重心转移,南方的海港城市大力发展海运、河运,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交往。唐朝开始,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开始渐渐超过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也导致土地压力增大,使得南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摘编自马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17.(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行政区划的由来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一 汉代封建制的施行和纠偏
二 西晋封建的失误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
一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二 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三 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四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第四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一 政区幅员的尺度
二 “百里之县”的相对稳定
三 “千里之郡”的缩小倾向
四 “万里之州”的起伏变化
五 政区幅员变化的特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符合主题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
19.(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海关自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之后,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乘公议定则例”,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减轻了商船的吨税,是对海关自主的另一种剥夺。此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管理权被英国独揽。而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无力偿还巨额的赔款,被迫接受列强的无理要求,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至此,清政府已没有海关自主权的概念。
——摘编自史汶昕《试论近代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
材料二:1949年10月,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1951年5月,中国实施了第一部真正独立自主制订的进出口税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
——摘编自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老子、孔子、墨子、荀子对礼的一些观点,虽然他们都强调礼的重要性,但对“仪礼与规范”的看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孔子、墨子、荀子代表不同学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对礼的观点反映出其政治理念的不同,C项正确;
材料不能看出礼崩乐坏,也不能看出社会转型冲击文化发展,AB两项错误;
恢复周礼是孔子的主张,而非诸子的共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老子、孔子、墨子以及荀子关于礼的观点,结合四人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理念分析,侧重考查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秦朝以法律管理官方物资,做到物尽其用,这说明秦朝重视对官方财物的管理,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对物资管理方面的法律,不能说明法律严苛,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对官方财物的管理,而非对地方官吏的管理,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秦朝以法律管理官方物资分析得出其重视官方财物管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曹操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夺取汉朝王位,另立王朝,但他始终以汉朝丞相自居,这说明曹操的行政之道受封建正统观念、宗法思想影响深厚,B项正确;
曹操的作为体现了积极有为,而非道家无为,A项错误;
材料中曹操的行为主要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与实现国家统一无关,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曹操建立新王朝并非缺乏条件,而且是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分析曹操的行为,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当时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后各民族相互交融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
A项的说法仅涉及到匈奴和西晋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内迁的民族,不是内迁的最主要影响,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而非北民南迁,B项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片信息,结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因此唐朝诗人的思想中也出现了多种宗教思想并存的情况,这说明唐朝文化政策影响诗人思想倾向,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诗歌题材内容,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受三教并立政策的影响,唐朝诗人的思想中出现了多种宗教思想并存的现象,而非宗教因素改变诗歌创作风格,B项错误;
材料中诗人名号并不都是宗教名号,而且材料中仅涉及部分是诗人,不能代表整个唐朝诗人的情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唐朝三教并立的文化政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南宋通过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官员要审查物资,在巡捕官监视下外出贸易,这说明南宋外贸管理制度严格规范,B项正确;
海禁政策实行是在明清时期,宋代没有,A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严格管理对外贸易,而非鼓励外贸,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机构和外出贸易的前提可以看出南宋外贸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辽代的五京体制,从材料“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可以看出体现了蕃汉分治、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既有渤海制,也有汉制、契丹制,说明并非全面汉化,也不是统一体制,AD两项错误;
B项说法明显不是辽代五京体制的主要意图,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朝的制度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结合辽朝的五京体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项正确;
A项是政治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B项是思想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C项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项正确;
AB两项是部分任务,错误;
C项是无产阶级的目标,属于长远目标,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压迫力量去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固有道德中的好道德是民族的精神,这说明他主张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B项正确;
材料中孙中山只是肯定固有道德中的好道德,而非全面肯定中华固有道德,A项错误;
材料表明了孙中山反对那种完全排斥固有道德的做法,从而导致一般国民无所适从,因此孙中山并不是反对新文化运动,C项错误;
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认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斗”是指长征,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C项正确;
1927年“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故A项错误;
南昌起义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B项错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判断出该战斗是红军长征,然后结合长征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四大国之一的地位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非增强综合国力,而非这一说法也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促进世界各国大联合,C项错误;
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结合抗日战争的意义从国际地位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采取统一财经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出现物价暴涨,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统一财经的首要目标是要稳定物价,A项正确;
B项属于没收官僚资本的内容,错误;
C项主要在农村进行,而统一财经是面向全国,错误;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1978到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结合图示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不断深化,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B项正确;
A项仅仅涉及农村,错误;
C项是在1992年,D项是在1997年,不能说明1978到2002年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图示时间,结合改革开放及其深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成果多以神话传说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命名,这体现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无法得出“航天科技已经全而领先世界”,A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始”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仅仅涉及航天领域的成果,没有涉及其他领域,无法得出“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航天领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当代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我国航天科技的成果多以神话传说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命名分析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1)特点: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工商业城市数量有限;手工业发达地区已出现专业特色;手工业种类较为齐全;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
(2)原因:北方多次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北方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优越;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影响:对外贸易由陆上为主逐渐转向海上为主;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新的经济格局;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图片“经济逐渐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可以看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依据材料图片中的“成都”、“江陵”、“江州”、“扬州”、“会稽”、“广州”、“建康”等城市可知,工商业城市数量有限;依据材料图片中的“纺织”、“造纸”、“制瓷”、“造船”等信息可知,手工业发达地区已出现专业特色;手工业种类较为齐全;依据材料图片中的水稻种植可知,水稻种植广泛,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
(2)原因:依据材料二“北方历经数次胡人侵扰和地方混战”可知,北方多次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依据“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来到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可知,北方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依据“再加上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为优越,使得南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可知,南方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优越;依据“南宋定都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带动经济重心转移”可知,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动;结合所学可知,南方比北方相对稳定。影响:依据材料二“南方的海港城市大力发展海运、河运,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交往”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外贸易由陆上为主逐渐转向海上为主;依据“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开始渐渐超过北方”可知,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依据“使得南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可知,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依据“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奠定了后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格局”可知,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新的经济格局。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城市、部分以及水稻种植等信息分析;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北民南迁、北方政局、南方自然条件和政局、政治中心南移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对外贸易路线、对南方文化教育、对经济格局以及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答案示例1】
论题:应一分为二的评价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阐述: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刘姓诸侯王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推行,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王国恢复发展当地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导致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痛苦。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郡县管辖范围扩大。从以上史实中可看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一分为二的予以评价。
【答案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变革中不断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历时两千多年,时间长,跨度大,从秦到清,随着我国国土面积的增多,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行政的层级总体呈现增多趋势。每次行政区划的变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出加强封建统治的主观诉求;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但县级行政始终是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古代县制和省制设立的影响最深远,也构成了今天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总之,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依据材料“汉代封建制的施行和纠偏”可知,体现了对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评价,因此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应一分为二的评价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然后结合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解决的措施进行阐述,具体示例如下: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刘姓诸侯王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从影响看,郡国并行制的推行,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王国恢复发展当地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导致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痛苦。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郡县管辖范围扩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一分为二的予以评价。也可从其他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如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8.【答案】(1)原因: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思想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环境方面,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力量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思想理论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依据材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并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评价:依据材料“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思想上,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思想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主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评价: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后中英互商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减轻关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由英国人控制关税,甲午战争后,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赔款。
危害;经济上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减少了中国政府的海关收入;政治上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原因: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关税。
意义;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海关不独立、关税不自主”的屈辱历史,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交流;有效维护了国门安全和经济安全等。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过程:依据材料“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乘公议定则例’,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互商关税;依据“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减轻了商船的吨税,是对海关自主的另一种剥夺”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减轻关税;依据“此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管理权被英国独揽”可知,甲午战争后,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赔款。危害:结合所学从便利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等方面分析。
(2)原因:依据材料“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可知,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依据“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可知,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关税。意义: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外经济交流、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主权。第一问,过程:依据材料一,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三个时期分析;危害:结合所学从对列强和对中国等影响分析;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从新中国建立和政府保护关税角度分析;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国家主权、对经济发展、对中外交流以及对国家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下表内容为先秦诸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这反映出(  )
观点 诸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
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墨子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
A.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 B.社会转型冲击文化发展
C.诸子政治理念的差异 D.恢复周礼是诸子的共识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老子、孔子、墨子、荀子对礼的一些观点,虽然他们都强调礼的重要性,但对“仪礼与规范”的看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孔子、墨子、荀子代表不同学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对礼的观点反映出其政治理念的不同,C项正确;
材料不能看出礼崩乐坏,也不能看出社会转型冲击文化发展,AB两项错误;
恢复周礼是孔子的主张,而非诸子的共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老子、孔子、墨子以及荀子关于礼的观点,结合四人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理念分析,侧重考查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秦律》规定:各县、都官在七月处理无法修理的官有器物。铜器和铁器要上缴作为金属原料。处理时如有物品要求卖掉,应以文书将其情况及时报告内史。所处理物品如无法变卖,但可以使用的,要保留使用;确实无用的,始得烧毁。这些规定表明,秦朝(  )
A.通过苛法以加强统治 B.对地方官吏严格管理
C.重视对官方财物管理 D.致力增加政府的收入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秦朝以法律管理官方物资,做到物尽其用,这说明秦朝重视对官方财物的管理,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对物资管理方面的法律,不能说明法律严苛,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对官方财物的管理,而非对地方官吏的管理,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秦朝以法律管理官方物资分析得出其重视官方财物管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3.(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曹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豪杰,上马能征善战,下马则“横槊赋诗”。他战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汉帝以自立,但曹操却甘愿做了一辈子汉朝宰相。这说明曹操的行政之道(  )
A.以道家无为思想为信条 B.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
C.以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 D.缺乏建立新王朝的条件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曹操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夺取汉朝王位,另立王朝,但他始终以汉朝丞相自居,这说明曹操的行政之道受封建正统观念、宗法思想影响深厚,B项正确;
曹操的作为体现了积极有为,而非道家无为,A项错误;
材料中曹操的行为主要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与实现国家统一无关,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曹操建立新王朝并非缺乏条件,而且是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分析曹操的行为,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右图为西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其内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导致西晋被匈奴贵族攻灭 B.引发了北方大量流民南迁
C.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割据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大交融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当时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后各民族相互交融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
A项的说法仅涉及到匈奴和西晋的关系,没有涉及其他内迁的民族,不是内迁的最主要影响,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而非北民南迁,B项错误;
图片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片信息,结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受过道教的符箓,每以“谪仙”见称,但又自名“青莲居士”;杜甫常以“穷儒”自命,但又“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王维人称诗佛,但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颇似老庄的传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唐朝(  )
A.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包罗万象 B.宗教因素改变诗歌创作风格
C.文化政策影响诗人思想倾向 D.诗人都以宗教名号彰显自己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因此唐朝诗人的思想中也出现了多种宗教思想并存的情况,这说明唐朝文化政策影响诗人思想倾向,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诗歌题材内容,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受三教并立政策的影响,唐朝诗人的思想中出现了多种宗教思想并存的现象,而非宗教因素改变诗歌创作风格,B项错误;
材料中诗人名号并不都是宗教名号,而且材料中仅涉及部分是诗人,不能代表整个唐朝诗人的情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唐朝三教并立的文化政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据《文献通考》记载:南宋“自国家置市舶於浙,於闽,於广,舶商往来……自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凡舶船之方发也,官必点视,及遣巡捕官监送放洋,”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宋政府(  )
A.曾经实行海禁政策 B.外贸管理制度严格
C.最早创设市舶机构 D.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南宋通过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官员要审查物资,在巡捕官监视下外出贸易,这说明南宋外贸管理制度严格规范,B项正确;
海禁政策实行是在明清时期,宋代没有,A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严格管理对外贸易,而非鼓励外贸,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机构和外出贸易的前提可以看出南宋外贸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据《辽史》载:“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史称“五京体制”。辽代实行这一体制意在(  )
A.全面汉化 B.方便迁徙 C.因俗而治 D.统一体制
【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辽代的五京体制,从材料“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可以看出体现了蕃汉分治、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既有渤海制,也有汉制、契丹制,说明并非全面汉化,也不是统一体制,AD两项错误;
B项说法明显不是辽代五京体制的主要意图,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朝的制度建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京地区用渤海制,南京、西京地区用汉制,上京、中京地区则是汉制、契丹制兼而有之”,结合辽朝的五京体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挣脱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质不灭”论、驳斥退化史观;黄宗羲则用《明夷待访录》,提出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  )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 D.新经济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项正确;
A项是政治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B项是思想原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C项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据此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目标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C.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项正确;
AB两项是部分任务,错误;
C项是无产阶级的目标,属于长远目标,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压迫力量去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的讲演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再次是和平”。这种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当前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排斥固有道德,使一般国民都无所适从。这表明孙中山(  )
A.全面肯定中华固有道德 B.主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C.反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D.认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固有道德中的好道德是民族的精神,这说明他主张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B项正确;
材料中孙中山只是肯定固有道德中的好道德,而非全面肯定中华固有道德,A项错误;
材料表明了孙中山反对那种完全排斥固有道德的做法,从而导致一般国民无所适从,因此孙中山并不是反对新文化运动,C项错误;
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认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1.(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美国记者索尔滋伯里在其作品中写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斗”是指长征,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C项正确;
1927年“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故A项错误;
南昌起义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B项错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判断出该战斗是红军长征,然后结合长征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论称:“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材料表明,抗日战争(  )
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世界各国大联合 D.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答案】B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四大国之一的地位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非增强综合国力,而非这一说法也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促进世界各国大联合,C项错误;
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英、苏、中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这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我们已是四强之一,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结合抗日战争的意义从国际地位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物资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调度,合理使用,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当时,建立这一体制的首要目的是(  )
A.从根本上稳定物 B.初步建立国有经济
C.加快推进土地改革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采取统一财经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出现物价暴涨,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统一财经的首要目标是要稳定物价,A项正确;
B项属于没收官僚资本的内容,错误;
C项主要在农村进行,而统一财经是面向全国,错误;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改革开放政策的坚持和深化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1978到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结合图示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不断深化,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B项正确;
A项仅仅涉及农村,错误;
C项是在1992年,D项是在1997年,不能说明1978到2002年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图示时间,结合改革开放及其深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在我国近年来的航天科技中,暗物质探测卫星叫“悟空号”,量子卫星叫“墨子号”,首颗太阳探测试验卫星叫“羲和号”,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叫天宫工程……,这些名称反映出我国(  )
A.航天科技已经全而领先世界 B.开始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
C.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D.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航天领域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成果多以神话传说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命名,这体现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无法得出“航天科技已经全而领先世界”,A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始”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仅仅涉及航天领域的成果,没有涉及其他领域,无法得出“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航天领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当代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我国航天科技的成果多以神话传说的人物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命名分析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
16.(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从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北方历经数次胡人侵扰和地方混战,使得北方人口多次大量南迁,造成大量土地荒芜,使得北方的经济实力下降。而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来到南方,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再加上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为优越,使得南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奠定了后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格局。南宋定都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带动经济重心转移,南方的海港城市大力发展海运、河运,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交往。唐朝开始,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开始渐渐超过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也导致土地压力增大,使得南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摘编自马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工商业城市数量有限;手工业发达地区已出现专业特色;手工业种类较为齐全;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
(2)原因:北方多次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北方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优越;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影响:对外贸易由陆上为主逐渐转向海上为主;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新的经济格局;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图片“经济逐渐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可以看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依据材料图片中的“成都”、“江陵”、“江州”、“扬州”、“会稽”、“广州”、“建康”等城市可知,工商业城市数量有限;依据材料图片中的“纺织”、“造纸”、“制瓷”、“造船”等信息可知,手工业发达地区已出现专业特色;手工业种类较为齐全;依据材料图片中的水稻种植可知,水稻种植广泛,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
(2)原因:依据材料二“北方历经数次胡人侵扰和地方混战”可知,北方多次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依据“南迁的北方人带着先进的耕作技术来到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可知,北方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依据“再加上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为优越,使得南方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可知,南方自然环境比北方更优越;依据“南宋定都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带动经济重心转移”可知,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动;结合所学可知,南方比北方相对稳定。影响:依据材料二“南方的海港城市大力发展海运、河运,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交往”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外贸易由陆上为主逐渐转向海上为主;依据“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开始渐渐超过北方”可知,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依据“使得南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可知,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依据“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奠定了后来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格局”可知,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新的经济格局。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尤其是图片中的城市、部分以及水稻种植等信息分析;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北民南迁、北方政局、南方自然条件和政局、政治中心南移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对外贸易路线、对南方文化教育、对经济格局以及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行政区划的由来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一 汉代封建制的施行和纠偏
二 西晋封建的失误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
一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二 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三 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四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第四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一 政区幅员的尺度
二 “百里之县”的相对稳定
三 “千里之郡”的缩小倾向
四 “万里之州”的起伏变化
五 政区幅员变化的特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符合主题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1】
论题:应一分为二的评价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阐述: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刘姓诸侯王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的推行,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王国恢复发展当地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导致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痛苦。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郡县管辖范围扩大。从以上史实中可看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一分为二的予以评价。
【答案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变革中不断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历时两千多年,时间长,跨度大,从秦到清,随着我国国土面积的增多,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行政的层级总体呈现增多趋势。每次行政区划的变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出加强封建统治的主观诉求;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但县级行政始终是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古代县制和省制设立的影响最深远,也构成了今天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总之,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依据材料“汉代封建制的施行和纠偏”可知,体现了对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评价,因此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应一分为二的评价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然后结合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解决的措施进行阐述,具体示例如下: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刘姓诸侯王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从影响看,郡国并行制的推行,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王国恢复发展当地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王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到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导致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痛苦。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郡县管辖范围扩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一分为二的予以评价。也可从其他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如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8.(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
【答案】(1)原因: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思想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环境方面,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力量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思想理论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依据材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并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评价:依据材料“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思想上,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思想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主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评价: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海关自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之后,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乘公议定则例”,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减轻了商船的吨税,是对海关自主的另一种剥夺。此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管理权被英国独揽。而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无力偿还巨额的赔款,被迫接受列强的无理要求,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至此,清政府已没有海关自主权的概念。
——摘编自史汶昕《试论近代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
材料二:1949年10月,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1951年5月,中国实施了第一部真正独立自主制订的进出口税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
——摘编自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后中英互商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减轻关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由英国人控制关税,甲午战争后,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赔款。
危害;经济上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减少了中国政府的海关收入;政治上破坏了国家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原因: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关税。
意义;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海关不独立、关税不自主”的屈辱历史,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交流;有效维护了国门安全和经济安全等。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过程:依据材料“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乘公议定则例’,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税,要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互商关税;依据“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都减轻了商船的吨税,是对海关自主的另一种剥夺”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减轻关税;依据“此后《中英通章商程》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管理权被英国独揽”可知,甲午战争后,用海关权益作为抵押赔款。危害:结合所学从便利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等方面分析。
(2)原因:依据材料“新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可知,国家实现独立自主;依据“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可知,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关税。意义: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外经济交流、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关税主权。第一问,过程:依据材料一,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三个时期分析;危害:结合所学从对列强和对中国等影响分析;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从新中国建立和政府保护关税角度分析;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国家主权、对经济发展、对中外交流以及对国家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