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1.通过地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并会解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
2.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识记各圈层的特点。
3.联系所处的环境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各自的特点与联系。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流程设计
→步骤3:老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认识,总结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指导学生对例2进行对点研析→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27活动题,共同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T5K→→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特点。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物质组成。
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难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的特点。(重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重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
2.两个分界面: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3.内部圈层:C为地壳、E为地幔、G+H为地核。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地幔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3)地核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熔岩流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提示】 地幔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问题导思】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不同部位的变化。
2.地壳厚度变化与海拔有什么关系?
【提示】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岩石圈就是地壳吗?
【提示】 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上部的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球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地球内部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但每部分又各具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圈层名称 分界面 深度
(km) 主要组
成物质 物质状态 特 征
地壳
地
幔
上
地幔
下
地幔
地
核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平均
17
2 900
岩石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以铁、镍为主,含有少量轻元素
固态
固态
液态或熔
融状态
固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横波不能通过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地壳≠岩石圈
地壳与岩石圈的内涵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厚度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
壳 平均17
千米 地表
至莫
霍面
岩
石
圈 70~100
千米 地表
至软
流层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统称为________,A+B+C统称为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F以下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所标的深度数值的变化与分布,结合近地表的A层的厚度变化特点,准确判断各层的名称。
【解析】 A、B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A、B和C均位于80千米深度(软流层上界)以上,共同构成岩石圈,D位于80~400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D+E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成部分,属于地幔。F为莫霍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古登堡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面 G
(3)(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导思】
1.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地球内部圈层有明确的界线,外部圈层是否也有明显界线?
【提示】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显的界线。如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而组成水圈的水有地下水,也有大气水等。
圈层名称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①厚度2 000~3 000千米;②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按状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①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①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②最活跃的圈层
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
(2)A层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B层占有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思路点拨】 结合图中字母的位置判断地球的圈层是解答的关键: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地幔。
【解析】 从图中各圈层位置可看出,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答案】 (1)A A B C
(2)氮、氧 (3)大气圈 水圈
[图表展示]
教材P25图1-21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解图精要]
由图中横波、纵波速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深度的增加两类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两个分界面及对应的深度数值。
[图表应用]
1.从地表到1000千米的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 )
A.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均增大
B.横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纵波
C.横波波速的变化幅度比纵波大
D.横波、纵波的波速都减小
2.图中显示横波、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的位置是( )
A.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上
B.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上
C.内核与外核的交界面上
D.地表以下约2 900千米处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两类地震波波速的变化看,从地表到1 000千米的深度范围内,波速都增大,但横波的波速小于纵波,且变化幅度也比纵波小。第2题,大约在地表以下17千米处,横波、纵波的波速都突然增大,这就是莫霍面的所在处,是地壳与地幔的划分界面。
【答案】 1.A 2.A
教材P27活动
【点拨】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时要注意内部圈层一般画为同心圆状,如图所示,要标注两个界面和三个圈层名称,并标明分界面深度,标注出软流层和岩石圈。而外部圈层形态不规则,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x(\a\al(地壳)—,地幔))—
—K——
—KK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地的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多少千米处( )
A.5 B.17
C.33 D.2 900
2.该地可能是下列________地方。( )
A.东非大裂谷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下5千米地震波传播的速度突然增加,也是该图中波速变化最大的位置,所以莫霍面应该位于该处。第2题,该地地壳很薄,厚度只有5千米,应该位于海洋上,只有D项符合要求。
【答案】 1.A 2.D
(2012·苏州高一检测)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 图中①为大气圈中的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圈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 3.C 4.B
5.地球外部圈层中,具有连续而不规则特点的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解析】 水圈具有连续不规则的特点。
【答案】 B
6.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F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F处A层厚度小于G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表示________,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比较基础,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常识即可回答。
【答案】 (1)地壳 33千米 6千米 17千米 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海洋部分显著变薄,甚至缺失 (2)地幔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莫霍面 (3)岩石圈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4)软流 岩浆
一、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波速往往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第1题,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即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分析知2 900千米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第2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不同,在矿物质中与在其周围介质中传播也不相同,故地震波可以用来进行地质探矿。
【答案】 1.D 2.B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解析】 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答案】 3.B 4.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6.图中M和N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状况可知,我国大陆部分地壳从东向西逐渐增厚。第6题,结合M、N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壳厚度特点分析,可知M处为四川盆地,N处为大别山区。第7题,地壳厚度0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
【答案】 5.C 6.D 7.C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10.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8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9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10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生存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答案】 8.D 9.B 10.D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地幔 D.地壳
【解析】 第11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12题,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答案】 11.C 12.B
二、综合题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如图:
14.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强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科技问题。他说,应使中国主要区域地下4 000米变得“透明”,以解决中国资源短缺的瓶颈。
材料二 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实验项目——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正在西藏阿里进行,这种探测是用地下爆破的方法,通过追踪反射信号,探明数十千米地下的结构,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
材料三 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10月23日《新闻联播》报道,在海拔4 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罗布莎科学钻探实验正在紧张进行。除罗布莎之外,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的6个钻探项目也在进行中,国家将从这7个钻探点中选择一处进行超越1万米的科学钻探。
(1)材料一中“透明”的中国地下区域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2)材料二中的方法为什么能勘探到中国的地下资源?
(3)材料三中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4)除了材料中提供的方法外,你还能提供哪些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对地球内部圈层探测方法及探测方法的实际应用。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所以我们的探测范围还处于地壳中。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常用的是地震波,利用地震波产生的纵波可以穿透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物质的特性,可以探测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固态矿产等。探测地球的“科学钻探”,是一种直接观测的方法,有别于以前的间接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由地球内部喷出的岩浆岩等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案】 (1)B
(2)利用地震波产生的纵波可以穿透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物质的特性,可以探测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固态矿产等。
(3)B
(4)利用穿透性强的X光照射地球,研究喷出岩等。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1.结合人类的宇宙探索成果,让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
2.通过多种图片展示及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天体及天体系统。
3.简单绘制太阳系模式图,让学生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通过资料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5.用因果关联图的形式展示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教学流程设计
1.课前预习安排
阅读教材P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阅读教材P10~1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 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2.课堂师生互动探究设计
(1)探究点一:
→→→→
(2)探究点二
→→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教材P11的活动点拨的讲解,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明确天体的概念、类型、特点。
2.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层次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4.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1.天体系统的形成、层次。(重点)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重点)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重难点)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多层次的
天体系统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被称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述:
①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②天体系统形成的原因: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①银河系:主要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②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
②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E.木星 F.土星 G.天王星 H.海王星
③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八大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及小行星带位置(此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
④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⑤在下图中填写天体系统的名称。
总星系
1.流星体和陨星都属于天体吗?流星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宇航员登月后,在月球上看到了流星现象,你觉得可信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提示】 流星体是位于行星际空间中的尘粒和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小块,属于天体。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最后坠落到地面上的残体叫陨星(陨石或陨铁),陨星不属于天体。月球上没有大气,因此不可能在月球上看到流星现象。www.21-cn-jy.com
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
2.特殊性
(1)表现: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2.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提示】 (1)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2)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3)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多层次的
天体系统
【问题导思】
1.宇宙和总星系的范围相同吗?
【提示】 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从这种意义上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
2.天体构成天体系统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 判断天体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其中第二个条件是核心条件。
1.天体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形态多种多样,且分布不均。
2.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看”法判断天体
一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
三看: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2012年6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中成功交会对接。结合下图,完成(1)~(2)题。21·世纪*教育网
(1)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不属于( )
A.银河系 B.太阳系
C.地月系 D.河外星系
(2)对“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 )
A.它们都属于天体
B.“神舟九号”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构成了天体系统
D.它们都是行星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理解天体的含义和天体系统的形成条件,其次是正确认识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特征。www-2-1-cnjy-com
【解析】 第(1)题,“神舟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运行时,均是围绕地球运动,类似于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属于地月系的一部分,地月系属于太阳系、银河系的一部分。第(2)题,“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均为人造天体,二者在太空中没有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它们像月球一样围绕地球运动,不是行星。2-1-c-n-j-y
【答案】 (1)D (2)A
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问题导思】
1.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提示】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如果科学家推测某行星有可能有生命物质存在,试分析其具有的条件?
【提示】 (1)安全的宇宙环境:所在天体系统中恒星稳定,各行星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及液态水的存在。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1)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运动特征 涵义 特殊的行星
共面性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水星的轨道倾角稍大
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无
近圆性 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 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较大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比,它们的特征相似。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是存在生命,这是由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和地球本身的条件(内部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1*cnjy*com
(1)外部条件
①宇宙环境安全。在太阳系中,地球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就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来源:21cnj*y.co*m】
②光照稳定。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太阳没有发生过明显变化,也就是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定,这样地球上的生命会不断繁衍和演化。
(2)内部条件
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可借助下面的关联图来进行:
K
K
KK
分析一个天体是否适合生命存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发展,应借助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温度、大气、水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因为这些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版权所有:21教育】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1天)与公转周期(1年)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 ℃,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平均温度达350 ℃和480 ℃;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平均温度是-150 ℃和-180 ℃;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平均温度都在-200 ℃以下,条件十分恶劣。21*cnjy*com
(1)上述材料反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平均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平均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思路点拨】 抓住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一关键点。行星与太阳距离的远近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从而决定是否有液态水的存在。
【解析】 第(1)题,与太阳系中其他七颗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星比较,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是独特的优越条件,适宜的温度使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第(2)题,四颗行星表面平均温度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演化。
【答案】 (1)具有适宜的温度。 液态
(2)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表面平均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表面平均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图表展示]
教材P8图1-3 太阳系示意
[解图精要]
图中显示出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绕太阳运动,其运行轨道均呈椭圆形,轨道半径大小不一,互不干扰;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的体积较大;彗星运行轨道呈扁长的椭圆形,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轨道之间。
[图表应用]
1.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主要是因为( )
A.居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B.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C.太阳是一个恒星
D.太阳不断发出光和热
【解析】 太阳因质量庞大,产生巨大的万有引力,吸引其他行星围绕其运动,因此成为中心天体。
【答案】 B
2.下列行星中表面温度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水星 ②地球 ③木星 ④土星 ⑤海王星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②①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⑤
【解析】 比较轨道半径的大小可以看出海王星距太阳最远,水星距太阳最近,距太阳越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表面温度就越低。
【答案】 C
3.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没有卫星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什么?
【提示】 距离太阳太近,受到强大的太阳引力的影响,不会存在卫星。
教材P11活动
1.【点拨】 (1)地球上的“金锁链条件”可用下图来表示:―→存在液态水
(2)该题开放性较强,可从太阳光照对生命的影响及地球绕日公转等方面来回答:
①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必然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地球上现有的生命物质可能不再存在,也可能有新的生命物质诞生。21教育网
②假如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的生命延续将会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并且地球会在太空任意飞行,直至成为某一恒星的行星,因为地球上的生命依赖太阳光照而延续;地球与恒星相比,质量太小,最终会被恒星所捕获。
(3)可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条件来寻找行星。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火星。理由是火星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以及与太阳的距离,表面温度等方面与地球最接近或相似。
2.略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重温这首童谣,完成1~3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童谣中出现的天体都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⑥可见宇宙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⑥
3.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解析】 第1题,童谣中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的天体依次为太阳、地球、月球,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第2题,太阳不属于地月系,太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可见宇宙即总星系,是宇宙的一部分。第3题,地球和月球构成地月系,它又是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答案】 1.A 2.C 3.B
4.据俄罗斯科学家预测,2036年4月13日一颗小行星将撞向地球。这颗小行星最有可能来自( )
A.河外星系
B.地月系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巨行星之间
【解析】 本题考查小行星带的位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答案】 C
5.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D.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解析】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既有外部条件,也有其自身条件,但与地球的公转方向无关。
【答案】 C
6.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A、C、D、E、F五颗行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对应的字母是________,其表面温度低于D、F,由此可见,地球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主要得益于适中的________。21cnjy.com
(2)如果仅从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分析,A、C、D、E四颗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多选)( )
A.A B.C C.D D.E
(3)图中扁长椭圆轨道是彗尾轨道,请在B处画出彗尾和C天体绕日公转方向。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请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太阳光照稳定
③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④地球运动周期适中
⑤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模式图和地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第(1)题,由图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及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判断出:A—地球、C—火星、D—水星、E—木星、F—金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热量都来自太阳,所以表面温度随与太阳的距离减小而升高。第(2)题,四颗行星均接受太阳稳定的光照且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第(3)题,彗尾的方向永远背离太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均为逆时针。第(4)题,属识记性内容。
【答案】 (1)A 日地距离 (2)ABCD (3)画图略(彗尾背离太阳,C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4)
一、选择题
于2010年10月份发射升空的“嫦 ( http: / / www.21cnjy.com )娥二号”卫星已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 000万公里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4 179号小行星的探测,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据此回答1~3题。
1.对“嫦娥二号”的目前身份准确的定位是( )
A.人造天体 B.地球的人造卫星
C.月球卫星 D.太阳系中的行星
2.下图为“嫦娥二号”探月期间运行示意图,比图中所示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3.上图中,共有________级天体系统( )
A.1 B.2 C.3 D.4
【解析】 第1题,目前“嫦娥二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行在太阳系空间中,既不围绕地球转,也不围绕月球转,只是一颗人造天体。第2题,图中天体乙为月球,甲为地球,图示天体系统为地月系,比它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第3题,图中天体系统只有地月系。
【答案】 1.A 2.D 3.A
2012年10月21日夜,由著名的哈雷彗星所带来的流星雨如约而至,上演“天文盛宴”。读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流星现象图,完成4~5题。
4.图中流星体属于( )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
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C.绕彗星公转的天体
D.绕卫星公转的天体
5.图中的流星绝大部分都在大气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
A.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B.避免地球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解析】 第4题,题中材料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流星雨的出现与彗星有关,故流星体属于绕太阳公转的天体。第5题,流星绝大部分在大气中燃烧掉了,从而减少了对地球表面的撞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4.B 5.C
6.早在2004年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就顺利到达火星表面进行科学考察,这说明了人造天体可以离开(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火星也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机遇号”到达火星表面说明其离开了地月系。
【答案】 A
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讲述地球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据此完成7~8题。
7.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A.总星系 B.可见宇宙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8.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解析】 第7题,潘多拉星球离太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距离为4.4亿光年,不属于太阳系。第8题,地球上存在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有足够大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21·cn·jy·com
【答案】 7.D 8.A
2012年8月6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奇”号火星车降落火星。该火星车收集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弄清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火星过去和现在的可居性问题。根据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9.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美国首选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2·1·c·n·j·y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相当 ②火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温度比较适宜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出处:21教育名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0.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与火星相比,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9题,大气层的厚度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质量比火星大得多,引力大,大气层应该比火星厚得多;从表中可知,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接近,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也比较接近,并且公转周期分别是1年和1.9年,所以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的变化;两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悬殊,接近一倍,所以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温度并不适宜。第10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地球上“液态水存在”密切相关的是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昼夜交替周期适中和有大气层的存在。
【答案】 9.B 10.A
“It's not just a planet,It's home.”这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回答11~12题。
11.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八颗行星中最小
B.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12.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上( )
A.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存在
C.将不会有大气
D.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 地球是宇宙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颗普通行星,同时也是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主要是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如果地球、水星位置互换,即地球离太阳更近,地球上的温度过高,原子无法结合成分子,因此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存在了。
【答案】 11.D 12.B
二、综合题
13.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上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水汽
B.复杂的地形
C.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D.强烈的地壳运动
(2)若地球到天王星轨道上运行,则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会消失
D.水会全部蒸发掉
(3)图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中的哪几个?
【解析】 本题主要借助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示意图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第(1)题,地球与金星、火星相比,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适宜的大气和液态水。第(2)题,地球到天王星轨道上运行会运离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将会下降。大气层的存在是因为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第(3)题,图中可直观地反映出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和日地距离适中。
【答案】 (1)C (2)A (3)①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稳定;②日地距离适中。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寻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在地球上修建了大容量的电磁波接收装置,用来捕获来自“地外文明”的电磁波……
材料二 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 ( http: / / www.21cnjy.com )(5.29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贵星球可以接纳我们吗?”
(1)如果宇宙探测器上要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说?
(2)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信息后悲观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我们不用给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号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即3×108 m/s)
(3)若X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星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解析】 第(1)题,地球的位置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天体系统等级和在太阳系的具体位置来说明。第(2)题,可以通过计算看一下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第(3)题,某星球具有生命,它所具备的条件应和地球相类似。可参照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归纳。
【答案】 (1)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
(2)因为X星球距离地球约5.29光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的时间,当地球上的信息传到该星球时,时间已是10年以后了,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
(3)该星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1.通过演示法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3.结合示意图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会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特点。
4.结合示意图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流程设计
→→→
→→→→
→步骤3:老师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简图,讲解黄赤交角的影响,引导学生训练例3,老师点评→→K21教育网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方向、周期及速度。
3.理解掌握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意义。 1.地球自转方向、速度的判断分析。(重点)
2.地球公转轨道及公转速度的判断分析。(重点)
3.黄赤交角的特点及意义。(重难点)
地球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基本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长度。
①以太阳为参照物,叫一个太阳日。
②以恒星为参照物,叫一个恒星日。
(3)速度
①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同,约15°/时。
②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1.毛泽东诗词中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地球上的哪里?
【提示】 地球自转时,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2.基本特征
(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
(3)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2.2013年的春节假期中,地球的公转速度将如何变化?
【提示】 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因此春节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在逐渐变快。
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大小
(1)形成: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即上图中B。
(2)大小:目前为23.5°。
2.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9月1日秋季开学时,太阳直射点正向哪个方向移动?
【提示】 9月1日,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移动。
地球自转的特点
【问题导思】
1.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多少?
【提示】 地球围绕地轴旋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自转的真正周期,被称为一恒星日。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提示】 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高而变小。
指标 特点 图示
方向
(自西
向东)
北极
俯视 逆时针旋转
北极俯视图
南极
俯视 顺时针旋转
南极俯视图
周期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59′,用时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用时23小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
速度
角速度 15°/时(极点除外)
线速度 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极点为零
如何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但是从北极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与经度结合,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如图)。21cnjy.com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________,叫做一个____日。2-1-c-n-j-y
【思路点拨】 先确定此图是哪个半球的俯视图,然后根据A、B、N三点的纬度高低比较自转速度的大小。
【解析】 本题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为载体,考查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运动。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两点的角速度都相同;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图中A、B、N三点所在的纬度排列是N>B>A,对应规律作出比较。
【答案】 (1)逆时针自转。(画图略)
(2)角速度:A=B>N,线速度:A>B>N。
(3)23时56分4秒 恒星
地球的公转特征
【问题导思】
1.阅读教材P21图1-14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及地轴的指向有何特点?
【提示】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不变。
2.由夏至日到冬至日这半年中,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先变慢再变快。
1.地球公转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顺时针。如图所示:
北极上空俯视
南极上空俯视
2.地球公转的速度
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
如何判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要理解这个问题,应明确近、远日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冬、夏至日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①点为远日点,丙为夏至日,②点为近日点,甲为冬至日。然后由①最慢,②最快,推知春、秋分日,冬、夏至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甲(冬至日)②(近日点)丁(春分日)丙(夏至日)①(远日点)乙(秋分日)甲(冬至日)。
2012年10月27日今年第23号台风“山神”从距离海南岛南部大约80公里左右的海面掠过,给海南带来严重影响。结合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的地球可能位于图中( )
A.1位置 B.2位置
C.3位置 D.4位置
(2)顺地球公转方向,从该位置到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丙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有何变化( )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一直变快 D.一直变慢
【思路点拨】 图中黑点为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其中丙接近近日点,应为冬至日,甲接近远日点,应为夏至日,又该图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因此其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解析】 10月27日地球在公转轨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上应位于秋分与冬至之间的位置,即位于图中的1位置。10月27日至冬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断接近近日点,因此其公转速度一直变快。
【答案】 (1)A (2)C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问题导思】
1.黄赤交角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样就使得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为23.5°。
2.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其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1.黄赤交角的影响
(1)直接影响: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成66.5°的倾角;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间接影响: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23.5°N,最南是23.5°S。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交角度数等于南北极圈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就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引起直射点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如表所示:
黄赤交角 扩大 缩小
五带范围
热带 扩大 缩小
温度 缩小 扩大
寒带 扩大 缩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黄赤交角是地球________面和地球________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的度数是________。
(3)太阳直射点只在地球上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这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保持有约________(度数)的夹角,在图中用数字________表示。地轴北极指向________附近。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括哪些?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一定义入手。分析图中信息,确定哪个是黄赤交角,然后再从其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解析】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其数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黄赤交角的数值约为23.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往返移动。地球公转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等。
【答案】 (1)A
(2)公转轨道(或黄道) 赤道 23.5°
(3)南北回归线(或南北纬23.5°) 66.5° ② 北极星
(4)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全球热量分布、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图表展示]
教材P21图1-14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
[解图精要]
图中显示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不变以及二至二分的轨道位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图表应用]
1.二至二分四个节气所在的轨道位置中,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地球公转速度保持变慢特点的轨道区段是( )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解析】 第1题,地球运行到近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时,对应的时间是1月初,应是冬至日位置附近。第2题,春分→夏至,公转速度是一直变慢;夏至→秋分是先变慢再变快;秋分→冬至一直变快;冬至→春分是先变快再变慢。
【答案】 1.D 2.A
教材P16~17活动
【答案】 1.用一个小的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一个自转周期。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活动图片所示: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当地球位于E3时,P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地球自转360°59′。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
2.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自转角度 时间 应用价值
恒星日 360° 23时56分4秒 科学研究计时
太阳日 360°59′ 24小时 生产、生活计时
3.其他的计量时间的精确方法还有真太阳日等。精确计时有利于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制定严密科学的历法。
1.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而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答案】 A
2.(2012·包头高一期末)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莫斯科 B.珠穆朗玛峰
C.拉萨 D.南极长城站
【解析】 分析四地,珠穆朗玛峰纬度低且海拨高,故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 B
(2012·广州高一测试)右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P点是近日点,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4.2013年2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解析】 由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P点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故甲→乙用时最短。由此可知2月10日地球大致公转到乙点。
【答案】 3.A 4.B
5.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公转运动和不变的地轴倾角
C.太阳的运动
D.地球的自转
【解析】 太阳直射点之所以南北移动,是因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倾斜着身子且倾角不变。
【答案】 B
6.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是_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____线。
(2)B点是________节气,D点是________节气。
(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________段。
(4)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________段。
【解析】 由图可知A点的纬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23.5°N,在北回归线上,节气应为夏至;B点的纬度为0°,在赤道上,节气应为春分或秋分,太阳直射点到B点后继续往南移动,故为秋分,同理D点为春分。春分至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答案】 (1)夏至 北回归
(2)秋分 春分
(3)DA (4)CD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在运动 B.月球在公转
C.地球在公转 D.地球在自转
2.如果拍摄地点位于北半球,则图中心的那颗亮星是( )
A.北极星 B.牛郎星
C.大熊星座 D.北斗星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星星都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圆周运动,说明圆的中心是北极星。题中提到的“星星”,能发光发热,应是恒星。恒星相对于拍照者来说应该是不动的,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人看到所有的恒星都围绕北极星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 1.D 2.A
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回答3~4题。
3.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4.关于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解析】 第3题,由于线速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可知当地应为南半球,由于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 670千米/时,3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1 447千米/时,6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837千米/时,可知当地应在0°~30°纬线之间,即在低纬度。第4题,R地线速度小于1 480千米/时,比同纬度的T地小,该地自转半径偏小,地势较低,为洼地或盆地。
【答案】 3.A 4.D
5.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解析】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或远日点与地球自转速度无关,而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远日点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答案】 D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6.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图1中N点时,地球位于图2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7.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图2中甲点时( )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其他三地快
D.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解析】 第6题,从图2中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为近日点附近,丙为远日点附近。在时间上近日点为1月初,远日点为7月初。由于图1中N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丙点附近)。第7题,当地球公转到甲时,为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快。而此季节北京为寒冷干燥的冬季。B、D两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6.C 7.C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恒星M是( )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太阳 D.北极星
9.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
A.0° B.23.5°
C.66.5° D.90°
10.此时北半球正值(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 黄赤交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在短期内可以看做是稳定不变的,目前采用23.5°。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互余,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5°。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
【答案】 8.D 9.C 10.B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①③是两种假设)。读图,完成下列11~12题。
11.若移动轨迹是①,则与②相比,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纬度数每日比②( )
A.约少2′ B.约多2′
C.约少4′ D.约多4′
12.若移动轨迹是③,则( )
A.热带范围将缩小6个纬度
B.温带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
C.6月22日极昼范围将缩小10个纬度
D.寒带范围将扩大6个纬度
【解析】 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太阳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点一年中南北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6.5°×4=106°,与②相比多移动纬度数为12°,则每日多移动的纬度数为12°×60′/365日≈2′/日,可知每日多移动近2′。若移动轨迹是③,即黄赤交角为20.5°,热带的范围跨20.5°×2=41°,比原来(23.5°×2=47°)缩小了6个纬度。
【答案】 11.B 12.A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图(从北极上空俯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公转轨道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在A、B、C、D四点中,近日点是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从1月初到夏至日时,地球处于由________点公转运行至________点之间。
(3)A、B、C、D四点公转速度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从A点公转运行至C点期间,太阳直射点几次经过赤道并向什么方向经过赤道?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确定公转方向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逆时针,C点位于近日点上,A点位于远日点上,然后根据近日点为1月初,速度最快,远日点为7月初,速度最慢进行分析。
【答案】 (1)画图略(逆时针方向) (2)C 1 C A (3)C D B A (4)1次 向南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
(1)若此角度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2)若此角度变为0°,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解析】 黄赤交角是黄道面(地球公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它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若其角度增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扩大;若其减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减小。若为0°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不会再有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答案】 (1)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2)地球正着(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1.通过演示法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其影响。
2.结合示意图的讲解说明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用实例分析理解其带来的影响。
3.联系初中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流程设计
①阅读教材P17~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内容,并完成【思考交流】1、2两个问题。②尝试演示教材P17实践内容,感受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解释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
2.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1.昼夜更替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重难点)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转
(1)原因: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3.帮助人们度量时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每个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
【提示】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时间度量
1.地方时
(1)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特点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为了使用方便,国际上将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2)区时:以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这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
(3)区时的换算
3.国际日期变更线
(1)概念: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2)设定目的: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
(3)改用折线的原因: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2.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是一回事吗?
【提示】 北京时间是指的东八区的区时,而北京的时间通常指的是北京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二者是有区别的。
昼夜交替现象
【问题导思】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提示】 二者不相同,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照亮的一侧为昼,另一侧为夜,即产生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是在昼夜产生的基础上,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提示】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1.昼夜交替的产生
成因 周期 意义
昼夜交替 ①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里地球上不同地方有昼有夜)是基础
②地球自转是根源 1个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气温的日变化不剧烈,保证了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晨昏线(圈)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上图中α+θ=β+θ=90°)。
(5)晨昏线(圈)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方
法
依据
晨线(图中AB) 昏线(图中BC) 图示
自
转
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
时
间
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
位
法 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的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的分界线
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阴影为黑夜),处于黎明的是________(A、B、C、D),处于黄昏的是________(A、B、C、D)。
【思路点拨】 观察四幅图,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按照顺地球自转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的标准判断晨线、昏线。www.21-cn-jy.com
【解析】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处在昏线上的点,将从白天进入黑夜,为黄昏;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处在晨线上的点,将从黑夜进入白天,为黎明。因此,判断黎明、黄昏的方法是:先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然后判断随着地球的自转,各点将进入昼半球还是夜半球,是前者为黎明,是后者则为黄昏。
【答案】 A、C、D B
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问题导思】
1.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提示】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受该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2.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哪岸受流水冲刷的更厉害?
【提示】 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流水向右偏转,对右(南)岸的冲刷力更厉害。
由于地球的自转,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会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偏转。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和纬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明显。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它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就河流而言,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面向河流流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向左偏,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运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规律时,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如图所示: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 先根据纬度的排列分布,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河水的偏转方向。
【解析】 一般说来,水流速度慢,水量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那一岸,泥沙容易沉积,是堆积岸,岛屿容易与河岸相连;另一岸是侵蚀岸,泥沙不易沉积。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发生偏向,偏向的那一岸水流速度快,水量大,泥沙不易淤积。从图中的纬度大小的变化可以判断,甲、乙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左偏,乙岸侵蚀,甲岸沉积。丙、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流右偏,丙处冲刷,丁处淤积。由此可确定,最终将与河岸相连的是甲、丁两岸。【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D
地方时、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问题导思】
1.什么是地方时?
【提示】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什么是区时?
【提示】 以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间。
3.地球上作为日期界线有几条?两侧日期有何不同?
【提示】 一般情况下,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上的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其以西是今天,以东是昨天;另一条是0时(或24时)所在的经线,其以东为今天,以西是昨天。
1.地方时的确定及计算
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时是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赤道上白昼的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赤道上黑夜的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是0时。这些都是光照图中的隐性已知时间,可据此求其他经线的地方时。计算公式为: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点地方时±×两地经度差
注: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经度相减;异侧两地经度差为两经度相加。
2.时区、区时的计算
(1)已知某地经度,求其所在时区
公式:某地所在时区序号数=该地经度÷15°。
注: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序号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序号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西经7.5°为零时区;东经172.5°~西经172.5°为东西十二区)。
(2)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数=所求地的区时。
注:①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②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
③所得时间大于24时,区时要减去24小时,但日期要加一天;所求时间小于0时,区时要加上24小时,但日期要减一天。
3.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1)人为界线和自然界线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时刻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推进,日期也随之变更。为了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人为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称为国际日界线(人为界线)。时间自然推进中0∶00(或24∶00)所在经线也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自然界线),其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界线 180°经线,固定不变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时间 不固定,从0时~24时 固定,0时或24时
日期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 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日期变
更示意
图
相同点 都是经线,两侧日期都不一样(一般情况)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可以重合,即经线180°的地方时是0点,此时全球处于同一天,若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不重合,则全球有两个日期。
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于2010年11月12日晚上8时隆重开幕。据此回答(1)~(2)题。
(1)位于英国伦敦(中时区)的中国留学生观看开幕式直播应在当地时间( )
A.11月12日12时 B.11月12日0时
C.11月13日0时 D.11月12日16时
(2)开幕式开幕时北京(40°N,116°E)的地方时是( )
A.8时 B.20时16分
C.20时 D.19时44分
【思路点拨】 广州亚运会开幕采用的是东八区区时,即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120°E的地方时。
【解析】 第(1)题,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采用东八区区时,和伦敦相差8个时区,即相差8个小时,且东八区比中时区早,故当东八区为11月12日晚上8时,即20时,中时区应为20-8=12时。第(2)题,东八区使用120°E的地方时,比116°E的地方时早,北京的地方时为20时-4°×4分/1°=19时44分。
【答案】 (1)A (2)D
教材P18~19活动
【答案】 2.不行。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那么可能12点的时候有的地方是深夜,有的地方是正午,某地区的人正在睡觉,而某地区的人正在工作中,这样就使得使用的时间与当地的昼夜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不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
教材P19活动
【答案】 1.一般认为,最好的时区划分方案,也就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表格可以这样填写:
时区
名称 中时区 东(西)
一区 东(西)
二区 …… 东(西)
十一区 东(西)
十二区
中央
经线 0° 东(西)
经15° 东(西)
经30° …… 东(西)
经165° 180°
2.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时区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某地时区=某地的经度÷15°。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第二种方法:先用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分别加上和减去7.5°,得到这个时区的范围。然后比较已知经度是否在这个时区范围之内。
教材P19~20活动
【答案】 1.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是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如果两个时间相减是负值时,则是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则要退一天。21*cnjy*com
2.我们以北京(116°E)和纽约(约73°W)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所选
城市 经
度 时
区
按照乙地在甲地东边计算 按照乙地在甲地西边计算
日期 时间 日期 时间
甲:
北
京 116°
E 东八区 设定:2004年3月1日 设定:
8时 设定:2004年3月1日 设定:
8时
乙:
纽
约 约
73°
W 西五区 计算:2月29日(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且2004年是闰年,2月份29天。所以日期是2月29日) 计算:
8时+
[(12
-8)+
(12-
5)]=
19时 计算:2月29日(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减一天) 计算:
8时-
(8+5)
=-5
时=昨
日24+
(-5)
时=昨
日19时
3.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两个经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差较大的城市,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出现大于24或小于0的情况,涉及日期的变更。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划定国际日期变更线。
\x(\a\al(地,球,自,转)))
——
KK
1.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解析】 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交替,周期一年,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答案】 D
2.下列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纬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B.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C.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边的时刻总是比东边的早
D.纬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解析】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早;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3.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解析】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答案】 A
当地时间2009年10月2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18时50分,国际奥委会第121届全体会议和第13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东经12°、北纬55°)投票决定: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回答4~5题。
4.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里约热内卢成为2016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北京时间是( )
A.10月2日1时50分
B.10月2日11时50分
C.10月3日1时50分
D.10月3日11时50分
5.此时全球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 )
A.一半 B.大于一半
C.小于一半 D.全球都是新的一天
【解析】 第4题,哥本哈根(12°E)位于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区,北京位于东八区,即北京比哥本哈根早7小时,为10月3日1时50分。第5题,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与180°经线。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0月3日的6时02分,此时全球新一天的范围占不到全球的一半。
【答案】 4.C 5.C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B即将进入________(昼/夜)半球。
(3)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点的时间为________点。
(5)某物体由D到C做水平运动,先向________偏,后向________偏。
【解析】 该题以一幅日照侧视图为切入点,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考查了有关晨昏线、地球自转线速度、地方时的换算、地转偏向力等知识。由图中纬度可确定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图可知全球被分为12个部分,每部分相差2个小时,B点为6∶00,且B点比H点时刻早,故H点时间为4点;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答案】 (1)略(逆时针) (2)昼
(3)B=H>D=E=F>A=C
(4)4 (5)右(西) 左(东)
一、选择题
1.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 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
【答案】 A
2.下面四幅图中所表示的自转方向正确且MN为晨线的是( )
【解析】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晨线是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换的分界线。
【答案】 C
3.(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中,由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
【解析】 在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半球将沿运动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因此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答案】 B
4.下列关于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0°经线与日界线吻合
B.180°经线西侧是西十二区,东侧是东十二区
C.国际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东侧是新的一天
D.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解析】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计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将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其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新的一天,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答案】 D
5.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晨昏线把地球平分两半
B.晨昏线在地表静止不动
C.晨昏线总是与太阳光线垂直
D.晨昏线上要么日出要么日落
【解析】 晨昏线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且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在晨昏线上的点肯定为日出或日落。
【答案】 B
读图,回答6~8题。
6.此时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分别为( )
A.1∶44,1∶00
B.2∶00,1∶44
C.2∶00,2∶16
D.2∶16,1∶44
7.图中与新的一天范围较吻合的是( )
A.从90°W向东至0°
B.从90°E向西至90°W
C.从180°向东至0°
D.从90°E向东至180°
8.若图示为3月21日,航行在太平洋上的一艘轮船于11∶00越过180°,5分钟后轮船所在地的区时不可能是( )
A.3月21日11∶05 B.3月20日11∶05
C.3月22日10∶55 D.3月22日11∶05
【解析】 第6题,北京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东八区的区时,北京地方时是东经116°的地方时。第7题,由图可知180°经线正好处在晨线上,且全球昼夜平分,因此可判断180°经线时刻为6时,可计算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90°E,所以新的一天的范围为从90°E向东至180°。第8题,越过180°经线并不一定越过日界线,但无论如何时间不会后退。
【答案】 6.B 7.D 8.C
9.在北京的小明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小刚于北京时间10月1日22时结束了网上交谈,并相约于纽约时间10月1日23时再谈。他们两次网上交谈的时间间隔是( )
A.1小时 B.13小时
C.14小时 D.25小时
【解析】 先计算出第一次交谈时的纽约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时间(东八区)与纽约时间(西五区)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个小时,且东八区时间比西五区早,故西五区为10月1日9时。再将两次纽约时间相减即可求得答案,两次网上交谈的时间间隔是14小时。
【答案】 C
10.读下面的日照图,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点地方时为2∶00
C.AB是晨线
D.D、E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解析】 由图可知,AB为晨线,D点将进入白昼,D点为6∶00,所以C点为2∶00,D、E两点的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答案】 D
(2012·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11~12题。
11.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A.45°W,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12.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A.90°W向东至180° 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90°E为1 ( http: / / www.21cnjy.com )2∶00,赤道与晨线相交点经度为0°,赤道与昏线相交点经度为180°。第12题,两个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90°E为12∶00,所以0时所在经线的经度为90°W,所以所求范围是90°W向东至180°。
【答案】 11.D 12.A
二、综合题
13.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其中弧AD为晨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图是__________半球光照图。
(3)C点在D点什么方向?________。
(4)B、C、D三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5)此时,A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D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时。
【解析】 晨线是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线,该线附近由夜指向昼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此可判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半球光照图。C点远离南极点,位于D点的东北方向。B、C、D点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B、D,即为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A点为赤道和晨线的交点,为6时;D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上,为0时;60°E地方时为18时,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22时。
【答案】 (1)标注略(顺时针)
(2)南 (3)东北 (4)C、B、D (5)6 0 22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21时16分许,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材料二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当天某时的光照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材料二图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2)判断图中弧ABC晨昏线中,弧AB为________线,弧BC为________线。
(3)飞船发射时,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日期分布是( )
A.29日范围大于28日 B.29日范围小于28日
C.29日范围大于30日 D.28日范围小于29日
(4)“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的格林尼治时间是________,美国西部太平洋时间是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舟”七号飞船于北京时间9月29日发射升空,此时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由此判断材料二的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呈顺时针旋转。第(2)题,根据上题中的顺时针旋转,可判断晨线和昏线。第(3)题,当北京时间为29日21时16分时,计算出30日0时的经度为161°E,那么属于30日的范围是161°E180°,其余为29日,显然29日范围大于30日。第(4)题,“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的北京时间为29日21时16分,格林尼治时间为0°经线的地方时,美国西部太平洋时间为西8区的区时,即120°W的地方时。
【答案】 (1)顺时针 (2)晨 昏 (3)C (4)29日13时16分 29日5时16分
第3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1.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2.通过示意图讲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3.结合实际生活感受,让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强化读图训练,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光照图判读方法。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流程设计
要求学生看教材P21~2 ( http: / / www.21cnjy.com )4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内容,并完成【思考交流】问题1、2;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归纳总结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特点结合对本地正午日影的年变化特点的分析、老师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师生互动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结合【活动点拨】中教材P22活动,指导学生绘制太阳光照图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理解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
3.能根据资料解释某些相关的自然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重难点)
2.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重点)
五带的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五带的划分
(1)依据
①南、北回归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
②南、北极圈: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界线。
(2)具体划分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温带 热带与寒带之间 四季更替明显
寒带 南北极圈之内 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最大值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
①概念: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②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1.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正午时分的影子,哪一天最长?哪一天最短?
【提示】 夏至日这一天最短,冬至日这一天最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的更替
1.昼夜长短变化
(1)表示方法: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表现
2.四季更替
(1)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秋两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典型地区:地球公转造成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2.地球上偏东的地点一定早看到日出吗?
【提示】 不一定。由于地球自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但如果不是同纬度地区,要结合昼夜长短来考虑,昼越长的地区,日出越早,如图所示,B点较A点位置偏东,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问题导思】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变化规律?
【提示】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3.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提示】 直射点的正午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高度为90°,所求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反之,直射点与所求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则纬度相差多少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如下图所示:
在北半球春、秋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H=90°,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表现为自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在南北两极点,H=0°。
在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自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降低。在南北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23.5°和23.5°。
在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自南回归线向南北方向降低。在南北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23.5°和-23.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变化过程(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例)
(2)极值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距较小;反之较大。确定楼间距的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并计算影长L。L=h·cotH,如下图甲。楼间距不能小于影长L。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即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上图乙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www-2-1-cnjy-com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1)~(3)题。
(1)6月22日,四地中正午时刻出现“立竿不见影”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3)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甲、乙、丙、丁的纬度位置,6月22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位于北回归线;乙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小,纬度最低;甲地、丁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66.5°,但甲更小,说明甲的纬度最高,丁次之。
【解析】 第(1)题,6月22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时刻太阳在物体的正上方,物体没有影子。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四地中乙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小,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甲、丙、丁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均较大,但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可达到90°,说明丙位于北回归线上;甲、丁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66.5°,但甲更小,说明甲的纬度最高,丁次之,因此三者纬度由低至高分别为丙、丁、甲。第(3)题,甲、丙两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乙、丁两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由此可判断出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再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
【答案】 (1)C (2)B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
【问题导思】
1.赤道上的昼夜长短变化特点是什么?
【提示】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没有季节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有何关系?
【提示】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即为夏半年,则该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则为冬半年,昼短夜长。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关系?
【提示】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相反。
1.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二至日时昼长随纬度的变化
2.季节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二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以北半球为例):
极昼、极夜的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2·1·c·n·j·y
2.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的纬度。
3.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区域,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
A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该题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是(1)抓住四图中的昼长变化特点,对照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确定纬度位置,(2)抓住四图中的昼长的变化幅度特点。
【解析】 第(1)题,A地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昼夜平分,应位于赤道上;C地冬至日、夏至日时分别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应位于南极圈上;D地春分日至秋分日出现极昼,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出现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第(2)题,赤道地区昼夜平分,无昼夜长短变化。第(3)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答案】 (1)0° 66.5°S 90°N (2)A 平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备选要点】(教师用书独具)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太阳高度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的最大值为90°。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经线时的太阳高度,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图示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除按公式H=90°-(±δ)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A=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C=90°-(10°+23.5°)=56.5°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判别及计算
离直射点近高度大,离直射点远高度小,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2.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方法
(1)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即日出)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即日落)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即昼弧弧度÷15°=昼长时数(每小时转15°,每4分钟转1°)
(2)日出日落时刻往往通过昼长、夜长等信息计算得出。
设图中椭圆周长为24小时,0 ( http: / / www.21cnjy.com )∶00和12∶00把椭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日出、日落是两个移动的点,日出到日落为昼长。日出到12∶00的时间等于12∶00到日落的时间;日落到0∶00的时间等于0∶00到日出的时间。由图可以得出:
昼长=2×(12-日出)=2×(日落-12)=24-2×日出
日出=12-昼长/2=日落-昼长;日落=12+昼长/2=日出+昼长
①夏半年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地方时小于6时,日落地方时大于18时,且越往高纬,昼越长。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对称。
②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北纬(如40°N)的夜长等于南纬(如40°S)的昼长。
③应用中,只要材料中有影子的最短、指向正南或正北的信息,则对应的该地地方时一定是12时。
【备选例题】(教师用书独具)
右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且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B的纬度为7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0°S,45°E B.20°N,45°E
C.20°N,135°W D.20°S,135°E
(2)该日,甲地的昼长是( )
A.6小时 B.12小时
C.15小时 D.18小时
【解析】 第(1)题,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的条件可以推测,甲点和B点所在经线中有一条地方时间必定为0时(或24时),根据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可以推测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间可能为6时或者18时,综合以上两点以及A、B两点之间的经度差可以得出,A点的地方时间必定为18时,而同时B点的地方时间必定为0时(或24时),而且AB线必定为昏线。根据B点纬度为70°,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0°S,根据B点的地方时间为0时(或24时),可以得到甲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80°,B点的经度为135°W,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45°E。第(2)题,甲点的地方时间为21时,且甲点位于昏线上,所以21时也是其日落时间,其昼长为(21-12)×2=18小时,或者是24-(24-21)×2=18小时。
【答案】 (1)A (2)D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问题导思】
1.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3、4、5三个月为春季;6、7、8三个月为夏季;9、10、11三个月为秋季,12、1、2三个月为冬季。
2.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3.五带划分的界线是如何确定的?
【提示】 依据黄赤交角的大小确定的。
1.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含 义
天文四季
春 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
夏 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秋 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
冬 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气候四季
(北温带)
春 过渡季节(3、4、5月)
夏 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的季节(6、7、8月)
秋 过渡季节(9、10、11月)
冬 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的季节(12、1、2月)
2.五带的形成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表就划分成了五带。具体如下图所示:
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极圈、北极圈是地球上的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也是地球上昼夜永远等长的地方。南、北回归线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点和最北点所在的纬线,它们的纬度分别是23.5°S和23.5°N。南、北极圈是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它们的纬度分别为66.5°S和66.5°N。21·cn·jy·com
下图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1*cnjy*com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 ( http: / / www.21cnjy.com )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回归线、极圈与黄赤交角的关系以及五带的划分界线主要是回归线和极圈。
【解析】 第(1)题,图中MN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道面,E′F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第(2)题,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则ST与EF间为北温带。第(4)题,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S和35°N,南北极圈纬度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答案】 (1)C (2)北温 (3)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4)35°N 热带、寒带
[图表展示]
教材P22图1-17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
[解图精要]
1.从图中显示的角度看,此时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到90°由此向南北两侧降低;
2.从昼夜分布看,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图表应用]
1.图中昼夜长短差值最小的某地是( )
A.赤道上某地 B.北回归线上某地
C.北极圈上某地 D.南极圈上某地
2.此时,关于20°N纬线上的某地,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昼最长 B.自转速度最快
C.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D.日影最短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直射点位于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归线上,此时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昼夜变化幅度的大小与纬度高低有关,纬度越小,差值越小。第2题,20°N位于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之内,只有当太阳直射时,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日影最短。
【答案】 1.A 2.A
教材P22活动
【答案】 1.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都相等。
2.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自转的过程中,存在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在南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
3.绘图(我们以夏至日,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来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1)画黄道面: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
(2)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成66.5°的夹角;
(3)画赤道:赤道与地轴垂直,与黄道面相交成23.5°的夹角;
(4)画南、北回归线: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
(5)画极圈:以通过地心且与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就是地轴倾斜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为余角);
(6)画太阳光线: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并画此线的平行线,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两条;
(7)画晨昏线:过地心画出的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注意本题介绍的方法是把地轴画成倾斜方向时的画法,想一想,如果把地轴画成垂直的,图该如何画。)
太阳光直
射的纬线 白昼消失
的地区 黑夜消失
的地区 简要说明
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白昼消失
为极夜,
黑夜消失
为极昼
教材P23活动
【答案】 日历上的节气日期不同和时刻不同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日6时9分,而日历上的一年是365日,每年相差6时9分。
教材P24活动
【答案】 1.根据tan H=,求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
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当两者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如图所示:
因为图中两条光线平行,所以图1中α=β=φ- ( http: / / www.21cnjy.com )δ,图2中α=β=φ+δ。由此可推算出图1中H=90°-α=90°-β=90°-(φ-δ),图2中H=90°-α=90°-β=90°-(φ+δ)。【版权所有:21教育】
3.略
\x(\a\al(地,球,公,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a\vs4\al(→,,,→)\a\vs4\al(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KK
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歌词中的“转动”指的是地球的绕日公转
B.歌词中的“关不了天窗”是指一直处于白天
C.如果太阳不西沉,全球各地都会进入黑夜
D.黄赤交角的存在是春夏秋冬更替的重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昼夜现象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四季更替
【解析】 第1题,太阳不西沉,指的是永远是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少了夏秋冬指的是一年都是春季,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第2题,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起四季更替。
【答案】 1.C 2.B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 本题组考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纬度变化规律。第3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三地正午时太阳均位于南方,说明三地均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且太阳高度从③→②→①逐渐减小,说明③→②→①纬度变高。第4题,北半球夏至日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答案】 3.A 4.C
5.下列地区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赤道地区
【解析】 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变化也最明显。
【答案】 B
6.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此时是日出还是日落:________,A点昼长________小时,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一艘海轮从A驶向C,人们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比一个太阳日________(长还是短)。
【解析】 本题考查昼长计算与正午太阳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算,并比较运动物体昼夜更替周期与太阳日差异。第(1)题,根据晨昏线判定方法:“左夜为晨,右夜为昏”判定AB线为昏线,A点昼长根据昼弧所占比例来进行判定,图中5/6为黑夜部分,则昼长为1/6×24小时,得出昼长为4小时。第(2)题,赤道与昏线交点处(30°E)时间为18时,算出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0时(24时)。第(3)题,此日为冬至,越往南白昼越长。第(4)题,海轮从A驶向C,轮船向东航行,而太阳的视运动是往西运动,相向运动的结果使昼夜更替周期短于一个太阳日。
【答案】 (1)日落 4 90° (2)12 22 0(或24) (3)昼变长、夜变短 (4)短
一、选择题
常州地区(约31°N,东八区)的小明在当地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2012年7月28日4点收看在伦敦(52°N,0时区)举行的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直播。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二分二至日”四个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根据以上材料完成1~2题。
1.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和距离7月28日最近的分别是( )
A.C和D B.A和D
C.C和A D.C和B
2.下列关于“2012年7月28日”常州和伦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州昼长比伦敦短
B.常州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伦敦大
C.两地昼长都逐渐变短
D.常州昼长比伦敦长
【解析】 第1题,由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A ( http: / / www.21cnjy.com )、B、C、D分别为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冬至日距离近日点最近,所以四地中C公转速度最快;7月28日位于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但距离夏至日更近。第2题,常州和伦敦都位于北半球,7月28日属于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答案】 1.C 2.D
托勒密大约于公元90年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下图是他描述的成角日晷仪,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确定当时黄赤交角大约为( )
A.24°11′ B.22°51′
C.23°26′ D.23°51′
4.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越来越短
B.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C.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D.中国东北冰天雪地
【解析】 第3题,图中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度差约47°42′,因此当时确定的黄赤交角约为23°51′。第4题,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可能往南运动,也可能向北运动;北京昼长可能变短,也可能越来越短;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半年,不会出现冰天雪地的现象。
【答案】 3.D 4.C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 )
A.0°
B.30°
C.60°
D.90°
6.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 )
A.赤道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热带气候地区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为90°。第6题,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来源:21cnj*y.co*m】
【答案】 5.D 6.C
读图,回答7~8题。
甲 乙
7.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解析】 第7题,纬度较低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曲线①、②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①;曲线③、④相比,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的是③。第8题,曲线①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选项中的城市汕头离北回归线最近,与曲线①最接近。
【答案】 7.A 8.C
(2012·汕头高一检测)表格中所列的是2011年1月1日四地白昼时长,根据表中数据回答9~10题。
地点 甲 乙 丙 丁
白昼时间 5小时
38分钟 9小时
18分钟 11小时
45分钟 14小时
45分钟
9.表格四个地点中,可能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表格中四个地点的纬度值(不考虑南北半球)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乙丙丁甲 D.丁甲乙丙
【解析】 第9题,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第10题,除春秋分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答案】 9.D 10.B
11.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昼夜长短发生季节变化,造成各地不同季节获得热量存在差异,即产生四季更替。
【答案】 D
12.北京地区10月份属于( )
A.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B.欧美国家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C.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划分中的夏季
D.属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中的秋季
【解析】 从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来看,10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立秋到立冬之间,属于秋季;从欧美国家传统四季的划分来看,10月在秋分和冬至之间,属于秋季;从气候四季来看,10月属于秋季。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2)此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E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F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__时日落。
(5)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
(6)ABCDEF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季节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有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理意义。第(1)题,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说明为北半球夏至日。第(2)题,根据第(1)题判断得出太阳直射纬度为23.5°N,直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就是0°经线。第(3)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晨昏线应该为昏线。第(4)题,E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昼长为12小时;F点所在纬线,从图中可看出其昼弧占30°×2=60°,因此白昼应为60°÷15°/小时=4小时,日落地方时应为12+2=14时。第(5)题,此日发生极夜现象的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也就是66.5°S~90°S;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第(6)题,热带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图中DE符合;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C在北温带,F在南温带。
【答案】 (1)夏至 (2)( ( http: / / www.21cnjy.com )23.5°N,0°) (3)昏 (4)12 4 14 (5)66.5°S~90°S(或整个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6)DE CF
14.下图是杭州(30°N,120°E)某中学学生和甲地某联谊中学测得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杭州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甲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两地同处在白天的时间为________小时;两地的时差为________小时。
(2)甲地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3)甲地日出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北京 B.海口
C.新加坡 D.悉尼
【解析】 第(1)题,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昼长。两条曲线顶点都是正午太阳高度,之间是白天,所以两地同处在白天的时间为3小时。杭州使用的是北京时间,甲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22点,两地时差为10小时。第(2)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但昼长不同,杭州14小时,甲地12小时,所以甲地在赤道上,纬度为0°。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22点,可以计算出当地经度为30°W。第(3)题,根据杭州纬度30°N和正午太阳高度为75°,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直射点位置地方时为12点,当甲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16点,可以计算出直射点经度为60°E。第(4)题,该日直射点位于15°N,下列城市中,海口位于20°N,距离直射点最近。
【答案】 (1)14 12 3 10 (2)0°,30°W (3)15°N,60°E (4)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通过示意图展示,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及能量分布状况。
2.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用绘制示意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太阳活动的概念、表现,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2~ ( http: / / www.21cnjy.com )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太阳辐射与地球”②看教材P13~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太阳活动与地球”→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课前自主导学】的填写情况,对学生完成的【思考交流】问题进行简单的点拨反馈→步骤3:老师绘制太阳外部大气分层简图,讲解太阳活动现象的分布特点;通过举例分析讲解太阳活动的影响表现→步骤4:引导学生训练【例2】,讲解太阳活动的表现特点,完成教材P15活动题及【当堂双基达标】中的T3、4、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K→→步骤6:老师系统回扣本节重点内容,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2·1·c·n·j·y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太阳辐射的含义,识记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分布。
2.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了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及太阳活动的主要形式。
4.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及表现。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点)
2.太阳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的影响。(重难点)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分类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生物化学能。
(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1.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从根本上来看,其能量来自哪里?
【提示】 石油是由地质历史时期的微生物转化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微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生长依赖太阳辐射,故石油从根本上来看,来源于太阳辐射能。www-2-1-cnjy-com
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中A为日冕层,B为色球层,C为光球层。
(3)主要类型:C层中出现太阳黑子,其数目变化周期约为11年;B层中出现耀斑和日珥,A层中出现太阳风。 21*cnjy*com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出处:21教育名师】
(2)产生磁暴
①机理:耀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
②结果: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
(3)产生极光: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2.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的黑暗区吗?
【提示】 黑子其实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阳光球层平均温度低1 500 ℃左右,在明亮光球的衬托下,它才显得黑暗些,黑子也在发光,一个大的黑子能发出满月那么明亮的光。
太阳辐射与地球
【问题导思】
1.太阳辐射通常被称为短波辐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因此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等提供能量 。
3.列举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
【提示】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其他如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21cnjy.com
(2)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3.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量由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高低决定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②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越强。
③天气状况:水汽越多、云层越厚、大气密度越大,削弱作用越强,太阳辐射越弱。同时天气状况也会影响到光照时间长短。【版权所有:21教育】
(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①总体特征
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
②特例分析
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的城市中,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市。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
(3)图中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高或低),原因有哪些?
(4)我国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量比东侧的多,原因是什么?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分布状况、对应的数值特点及线的走向延伸变化等信息,考虑对应区域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及气候特征等因素对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21教育网
【解析】 第(1)题,拉萨市年太阳辐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量高,有“日光城”之称。第(2)题,首先明确我国的直辖市是哪四个,然后据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中的数据,可直接读出重庆总量最低。第(3)题,由图中数据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为丰富,其原因应从该地区的高海拔入手分析。第(4)题,台湾岛两侧年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应从两侧的降水差异入手分析。
【答案】 (1)拉萨 (2)重庆 (3)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尘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4)台湾岛的西侧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而东侧处在迎风坡,降水多,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故西侧的年太阳辐射量比东侧的多。
太阳活动与地球
【问题导思】
1.阅读教材P13图1-9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提示】
类型 分布
黑子 光球层
耀斑
日珥 色球层
太阳风 日冕层
2.2012年7月12日,太阳南半球爆发了一次强烈的耀斑活动。耀斑爆发对地球有何影响?
【提示】 产生磁暴现象,并引起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
3.我们在地球上随处都可以欣赏美丽的极光吗?
【提示】 不可以,太阳风到达地球后,受地球磁场影响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那里的高层大气,产生发光现象,因此极光现象只出现在高纬地区上空。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分布的关系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三层。
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类型 所处位置 概念 成因 特点 对地球影响
黑子 光球层 太阳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 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1 000 K~1 500 K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耀斑 色球层 太阳色球激烈的能量爆发 太阳色球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 日冕层 日冕层出现的高速带电 粒 子流 日冕层温度高,使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快 带电粒子常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①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②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③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电磁扰动,产生磁暴现象;④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不是某一种活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果,因为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2-1-c-n-j-y
公元前28年,史书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1)~(2)题。【来源:21cnj*y.co*m】
(1)上述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正中间
(2)公元前28年发生的现象如果发生在今天,会导致( )
①激烈天气出现几率增大 ②手机信号时断时续
③车载导航仪无法正常工作 ④两极地区可能会出现极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史书记载的内容,抓住“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关键信息,准确判断太阳活动的类型。
【解析】 第(1)题,材料中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记载现象为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第(2)题,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
【答案】 (1)A (2)B
[图表展示]
教材P12图1-7 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解图精要]
图中显示了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约在0.15~4mm之间,共划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三个波段,其中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区部分。
[图表应用]
1.暴晒于强烈的阳光下,可能造成皮肤灼伤的是太阳辐射中的哪一部分?
【答案】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过量照射会损伤我们的皮肤。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需要的是太阳辐射中的( )
A.紫外区部分 B.可见光区部分
C.红外区部分 D.所有部分
【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是需要可见光。
【答案】 B
教材P15活动
【点拨】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答案】 1.太阳辐射
(1)有利:提供了光和热;提供我们所需的能源;促进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大气、水的运动)。
(2)不利:过强和过弱的太阳辐射会影响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2.太阳活动
(1)有利:极光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激烈天气有可能使某些地区受益,如降水增多对干旱区是有利的。
(2)不利: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等。
因此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辐射对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影响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
B.能量主要集中在0.76~4微米波段
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8.24焦/(平方厘米·分)
D.目前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已非常大
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行进中的汽车 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 D.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量主要集中于波长为0.4~0.76微米的可见光部分;8.24焦/(平方厘米·分)是太阳常数,而不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农作物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仅仅为2%~4%。第2题,汽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A 2.D
科学家观测研究发现,第24个太阳活动周将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增强,黑子数与太阳风暴将于2012年或2013年达到峰值,具有破坏性的太阳风暴可能随时会发生。据此回答3~4题。21*cnjy*com
3.太阳活动( )
A.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4.在“黑子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皮肤的活力
B.有关部门应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C.消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解析】 第3题,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与旱涝灾害有一定关系。第4题,由于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因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应急准备;黑子峰年紫外线增强,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清除宇宙垃圾和扩大电信网络建设无法防范黑子峰年的影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3.B 4.B
5.下列能源属于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 )
①煤炭 ②地热 ③石油 ④水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地质历史时期储存起来的太阳能,主要是指目前的化石能源。
【答案】 B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1)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的________层,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________强弱的标志。21·cn·jy·com
(2)不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性不同,其中两者变化完全呈正相关关系的是( )
A.70°N~80°N B.60°N~70°N
C.50°N~60°N D.低纬度地区
(3)由此可以看出,太阳活动不仅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产生影响,同时还对地球________产生影响。
(4)为了预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概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本题通过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太阳黑子相对数目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比较进行设问。通过对图的分析可以得出黑子的相对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降水量的变化,而且二者的变化周期基本一致。说明太阳活动可以影响气候。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许多方面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所以在生活和生产中要以趋利避害为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加强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提前预报,做好准备,降低不利影响造成的危害。
【答案】 (1)光球 太阳活动 (2)A ( http: / / www.21cnjy.com )(3)气候(或降水量) (4)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预报体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一、选择题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回答1~3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纬度偏低,晴天多
3.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对地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同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第2题,结合上海、德国、日本的气候和纬度可知,德国和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突出,因此,阴雨天相对较多;而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晴天相对较多;此外,上海的纬度较德国、日本偏低。第3题,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缓解其常规能源短缺的局面。
【答案】 1.C 2.D 3.A
日本夏普公司和关西电力公司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阪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并于2011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8万千瓦,超过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西班牙太阳能发电站。据此回答4~5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下列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中,目前尚未实现的是( )
A.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电解铜
B.在沙漠地区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
C.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
D.利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
5.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下列能源中不属于来自太阳能的是( )
A.生物能 B.风能
C.水能 D.地热能
【解析】 第4题,多了解太阳能对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的作用是关键。以目前的技术,并不能利用太阳能大量开采地下矿产。第5题,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www.21-cn-jy.com
【答案】 4.C 5.D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6~7题。
6.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7.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解析】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态。第7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6.C 7.A
8.下图为科学家拍摄的某种太阳活动现象的图片,该现象的发生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
A.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
B.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D.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解析】 从图中的太阳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态看,该现象为太阳耀斑。太阳耀斑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但不会引起大面积停电;虽然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但太阳耀斑的发生不会导致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 B
9.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挪威、芬兰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解析】 极光主要发生在纬度较高的极地地区。
【答案】 B
10.(2012·江苏高考)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云雾 B.流星
C.太阳活动 D.太阳辐射
【解析】 发生太阳活动时,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答案】 C
2011年2月15日上午9时许,中国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到了一个达到X2.2级别的耀斑向地球袭来。诸如“太阳风暴将正面‘击中’地球”“人类将重回黑暗时代”等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
12.太阳风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
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解析】 第11题,耀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第12题,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频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泥石流频发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太阳风暴没有关系。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和重庆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的贫乏,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图中可知:兰州、海口、上海和昆明四个城市中昆明的太阳能最丰富。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主要看太阳年辐射总量的丰富与贫乏,根据图上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多少与纬度、气候等因素有关。
【答案】 (1)D (2)地处内陆,气候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燥,晴天多。 (3)C (4)两地深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散发,空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据《科学日报》报道,美国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科学院在一份报告中称,太阳进入活跃期时,地球将面临“超级太阳风暴”的袭击,会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严重影响。届时太阳会向地球喷发数十亿吨的物质,诱发磁暴,人类几乎所有的电子系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崩溃。
(1)材料中提到的“超级太阳风暴”属于太阳活动中的________(类型)。
(2)太阳风暴对地球的重大影响是( )
A.为地球提供更多的能量
B.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很多
C.使地球的降水增加很多
D.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
(3)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打算观测太阳黑子,他们必须在太阳活跃期才能观测到太阳黑子吗?你能帮他们设计较科学的观测时间和方式吗?
【解析】 太阳风暴也就是太阳活动爆发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短期内不会使地球的温度升高很多,也不会使地球的降水增加很多,会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太阳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强度不同而已,要注意保护眼睛。
【答案】 (1)太阳风
(2)D
(3)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在凌晨或傍晚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用望远镜观测时可在镜头前加深色玻璃以降低太阳的亮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选答案
①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地壳 ④产生时差 ⑤自身条件 ⑥运动特征 ⑦太阳活动
⑧黄赤交角
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1.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
2.南北半球的判读(适用于从南北两极向下俯视的投影图)
→地球自转方向→
3.东西经度的判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增大→东经
逆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增大→西经
4.地方时的判读
赤道与晨线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赤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中央的经线为12时(正午);夜半球中央的经线为24时或0时。如下图:
5.季节或日期的判定
(1)利用北半球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或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则为北半球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若昼夜等长,则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特殊日期的判定
a.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或晨昏线经过极点),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内全为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若为昼,则为6月22日前后。
6.节气(北半球)更替的判读
极昼由极点扩大到
极夜由极点扩大到
7.太阳出没时间的确定
日出时间=正午12时-昼长÷2
日落时间=正午12时+昼长÷2
8.日期范围的确定
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分界线,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当180°经线是0时时,全球日期相同。
(2012·天津文综)第30届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各国学生若计算在本地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日期、时刻,可依据下图中的( )
(2)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 )
A.菲律宾 B.巴西
C.新西兰 D.英国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奥运会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时零时区区时(中央经线为0°)为7月27日19点12分,则计算可得零时所在的经线为72°E,此时从72°E向东至180°为7月28日,其余范围为7月27日,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7月2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地区存在极昼现象,故选项D错误;奥运会开幕时零时区的区时为19点12分,应靠近昏线,而选项C图中的伦敦靠近的是晨线,故选项C错误。第(2)题,7月2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越往北昼越长。选项中的四个国家,按纬度从北到南依次为英国、菲律宾、巴西、新西兰,则昼长由长到短依次为英国、菲律宾、巴西、新西兰,故选项D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1)A (2)D
1.观察下面几种光照图的转换,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两图中的A点是否是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
图1 图2
(2)下面两图是否是同一节气?
图3 图4
(3)下面两图中的B点是否是同一季节?同一时刻?
图5
图6
【解析】 图1和图2中A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地理坐标都是(90°E,0°),地方时都是16时。图3和图4的节气都是夏至(北半球)。图5和图6的季节都是夏季(北半球),B点的地方时都是12时。
【答案】 (1)两图中的A点是同一地点和同一时刻。
(2)两图是同一节气。
(3)两图B点是同一季节、同一时刻。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在现
实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常被作为考查的知识点,现简单归纳如下:
地球运动
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昼夜交替及地方时的出现 (1)出国旅游或访问时,根据各地的时差能正确调整手表时间,并能作好出行安排
(2)充分利用各地时差,合理安排国际商务活动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1)港口、聚落在河流沿岸的选址
(2)防洪堤坝的选址及建设
(3)挖沙场地的选址
(4)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5)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6)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时间的选定
(2)晨练及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随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
(2)楼间距的合理选定
(3)不同纬度的地区窗户朝向的安排
四季、五带划分 (1)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业活动
(2)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2012·安徽文综)下图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1)~(2)题。
(1)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
【解析】 (1)6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半球,安徽省昼长夜短,16∶00—16∶45太阳应在西南方,影子朝向东北,①场地树荫最多,最适合上体育课。
(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四个选项中,7月1日时,安徽昼最长,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
【答案】 (1)A (2)C
2.某地有一幢楼,我国冬至日时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3.5° B.66.5°
C.90° D.45°
(2)该地的纬度是( )
①23.5°N ②21.5°N ③25°N ④68.5°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1)题,要借用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求正午太阳高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楼高h与影长s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tanα=h/s=1,α=45°,即太阳高度等于45°。第(2)题,要结合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绘出示意图。
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 ( http: / / www.21cnjy.com )-纬度差。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21.5°N与南回归线之间纬度差是45°;因此21.5°N正午太阳高度是45°;同理,68.5°S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是45°,故68.5°S正午太阳高度也是45°。
【答案】 (1)D (2)D
综合检测(一)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5分×12=60分)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已经实地考察的宇宙天体是( )
A.ab B.de
C.fg D.hi
2.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第1题,人类目前已经实地考察的星球有月球和火星,在图中分别是d和e。第2题,本图包含了两级天体系统层次。
【答案】 1.B 2.B
“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能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的清洁能源。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图为两地太阳辐射图,图中虚线曲线为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 )
甲 乙
A.到达甲、乙两地上空大气上界面的太阳辐射一定相同
B.实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状况是甲地大于乙地
C.到达甲、乙两地的太阳辐射同一波长的辐射能力不同
D.实际甲、乙两地的气温状况是甲地小于乙地
4.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区是( )
A.大兴安岭北部 B.台湾岛
C.四川盆地 D.内蒙古高原
【解析】 第3题,太阳辐射能主要存在于可见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由甲、乙两图中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分析,甲地大于乙地。第4题,四川盆地为我国太阳辐射低值中心。原因是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答案】 3.B 4.C
(2012·临沂高一检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学校(116°30′E)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校园内用“立竿(旗杆)见影”的方法测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OP表示正午时旗杆在地面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为教学楼,OM垂直于OP。结合图示,回答5~7题。
5.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 )
A.北京市 B.汕头市
C.南宁市 D.昆明市
6.教学楼位于旗杆的( )
A.正东方向 B.西北方向
C.正西方向 D.东北方向
7.该小组,每天正午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11∶20 B.11∶30
C.12∶00 D.12∶14
【解析】 第5题,由6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22日杆影缩短为零,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再结合经度可知为汕头市。第6题,正午时旗杆的影子位于OP方向,所以OP指向正北,再结合上北下南的方向基本定律,所以教学楼M位于O的正西方。第7题,结合时间计算的公式可知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测日影,当地为116°30′E,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所以可知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14。【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5.B 6.C 7.D
(2012·烟台高一检测)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8~9题。
8.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9.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 第8题,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A图为北半球夏至日,C图为北半球冬至日,B图为北半球秋分日,D图为北半球春分日。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时,为3月21日至6月22日,“荡秋千,踏青插柳”为清明节,符合题意。第9题,当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2-1-c-n-j-y
【答案】 8.B 9.B
10.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考察小组在厄瓜多尔的赤道地区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水下漏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在赤道以北地区,花朵浮在水面呈顺时针转动
B.在赤道以南地区,花朵浮在水面呈逆时针转动
C.在赤道上,花朵做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运动
D.在赤道以北时,花朵浮在水面呈逆时针转动
【解析】 当木塞被拔下,水下漏时,四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体向中心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形成逆时针运动的水流,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顺时针运动的水流,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体不会发生偏转运动。
【答案】 D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1~12题。
材料一 地质学家在考察过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法尔地区后,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
材料二 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两座火山喷发后,形成了近1千米的裂缝,而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
11.火山组成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12.裂缝从近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
【解析】 第11题,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第12题,材料中的“裂缝”指示,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答案】 11.A 12.A
二、综合题(40分)
13.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甲
乙
(1)在甲图中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图甲所示为北半球________(节气日),日期为________。此时,地球位于图乙中的________位置附近,公转速度较________(快、慢)。
(3)A、B两点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是________,白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
(4)A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B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
【解析】 第(1)题,据甲图中中心点为N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2)题,据甲图中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可判断,此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乙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节气分别是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故地球应位于乙图的①处附近,公转速度较慢。第(3)题,据甲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小,故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点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差大,故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此日是北半球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A、B两点中,B点的纬度高,故白昼时间较长。第(4)题,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点所在的经线把每条纬线的昼弧平分两半,故地方时为12点,再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及A、B两点的经度差90°,进一步推算出B点的地方时是18点。
【答案】 (1)画图(逆时针方向)
(2)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① 慢 (3)B B
(4)12点 18点
14.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在甲图中用字母M标出直射点、用箭头表示太阳光线(光线画在甲图左侧)、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甲图中Q点所在晨昏线属于________(晨线或昏线),该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
(4)简述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过程中,甲图中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点。
【解析】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出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第(1)题,自夏至日(A)到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渐慢,自远日点到秋分日地球公转速度变快。第(2)题,从甲图在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可以看出此时地球公转至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然后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行绘图。第(3)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Q点所在的晨昏线为昏线,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第(4)题,由于M点位于南半球,自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至90°后,又变小。
【答案】 (1)公转速度渐慢,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2)如图
(3)昏线 0°
(4)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先变大,达到90°后再变小。
必修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
1.结合岩石的标本或岩石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
2.通过列举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3.通过师生共绘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从而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选取当地学生常见的岩石当标本,在课堂上以此对学生进行设问,由此导入新课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知识在高考中进行命题考查的频率不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集中在对岩石类型的判断上,考查的难度一般,但通过对本节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部分知识至关重要,是正确判断理解内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影响的基础。www.21-cn-jy.com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①阅读教材P30~ ( http: / / www.21cnjy.com )33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壳的物质组成”,并完成【思考交流】问题1;②阅读教材P33~34内容,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壳的物质循环”,并完成【思考交流】问题2;③联系所学化学知识,搜集一些常见的矿物,进行观察比较
第二步: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壳的物质组成”中的【问题导思】问题结合手中所拥有的矿物和岩石标本展开讲解,岩石与矿物的关系及岩石的成因与分类→引导学生训练例1,讲解此类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学生搜集的岩石,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33活动内容→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地壳的物质循环”中的【问题导思】问题引导学生试绘三大类岩石转化简图→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34图2-7的解读,讲解“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总结方法规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主干知识,完成本节的【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题目进行巩固
第三步:整理课堂笔记,对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进一步深入解读,总结复习判读方法,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学会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
2.了解三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及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重难点)
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存在形式: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和天然汞;固态,如石英。
(4)矿物的分类
①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等
②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岩石分类(按成因)、形成、特征及典例:
成因分类 形成 特征 典例
岩
浆
岩
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
花岗岩
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 层理构造;常含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1.为什么花岗岩比玄武岩坚硬,玄武岩比花岗岩气孔多?
【提示】 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因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坚硬,由于喷出的岩浆含有许多气体,冷却后便形成了许多气孔;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缝形成的,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由于岩浆受到岩石的挤压作用,因此坚硬。21cnjy.com
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3)地理意义
2.岩石的转化
读岩石转化图,填写相关内容
A.冷却凝固作用;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高温熔化。
2.青岛崂山上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这种岩石属于岩浆岩,是否由此可以判断崂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提示】 否,岩浆岩有两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类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另一类是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因此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21·cn·jy·com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征
【问题导思】
1.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地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 可用如下图示表示:
2.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区别?
【提示】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最初分布于地表之上
3.为什么说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提示】 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恢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历史。①在正常情况下,沉积岩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一层一层沉积下来,一个未经变动的沉积岩层,下面的岩层总比上面的岩层古老,据此就可以确定时代,所以岩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②生物随时代推移由低级到高级进化而来,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具有时代特征,如同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层序经常遭破坏,因此,需要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21教育网
1.岩石分类
地球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如下表:
类型 成因 举例
岩浆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地壳岩石风化的产物被风、流水等搬运到低洼地方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已经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等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大理岩(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板岩(由页岩挤压变质而成)
2.三大类岩石特征
识别特征
岩
浆
岩
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侵入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有明显的晶体形态
沉积岩 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2012·绍兴高一期末)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为________岩,判断依据是________。除此特征外,该类岩石还含有________,能起到记录________的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B处为________,岩浆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________活动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的。此类岩石常见的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的岩石为________岩,D处为________岩。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___岩,它是已生成岩石在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几点:(1)抓住图中显示的A处岩石具有分层的特点。(2)抓住B处物质在地层中表现出的树枝状形态,由此判定岩石的类型。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该题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读图,可知B为岩浆,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地表则形成喷出岩(玄武岩);A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E处靠近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www-2-1-cnjy-com
【答案】 (1)沉积 有层理构造 化石 地球历史
(2)岩浆 岩浆 冷凝 花岗 玄武
(3)变质 高温、高压
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
【问题导思】
1.推动地质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提示】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21*cnjy*com
2.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变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 原因是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其他类岩石只有经过高温熔化成岩浆,才能演化为岩浆岩。【版权所有:21教育】
3.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与沉积物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 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外力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沉积物经固结成岩而形成沉积岩。
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地壳的岩石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多种形式,但无论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种形式,岩石间相互转化关系是不变的,特别是岩浆岩在示意图中形成的特殊性。在理解此图时请注意: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箭头方向“一进三出”),因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箭头方向“三进一出”),因为岩浆可由三类岩石高温熔化形成。
下图为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岩(侵入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2)写出图中数字编号表示的地质作用: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④、⑤、⑥三种地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________(填数码)。
【思路点拨】 依据图中的箭头指向及文字指示,首先确定A、C分别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然后由此顺箭头去推论即可。
【解析】 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且遍及全球的自然过程。陆地上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其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汇入湖泊、海洋,再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岩石。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内力作用,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
【答案】 (1)A岩浆岩(侵入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喷出岩) D沉积岩
(2)熔化 喷出作用岩浆上升 崩解、分解、溶解作用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埋藏及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3)⑥
[图表展示]
教材P34图2-7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
[解图精要]
阅读该图重点应明确:组成岩石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物质循环。2·1·c·n·j·y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实际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图表应用] 阅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地壳物质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2.下列物质不可以经变质作用直接形成变质岩的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3.下列岩石的形成过程中,所需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解析】 第1题,图中所涉及的地壳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主要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第2题,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在此过程中,岩浆是不能直接形成变质岩的。第3题,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而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能量以太阳辐射能为主。21*cnjy*com
【答案】 1.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2.D 3.D
教材P34~35活动
1.【点拨】 该图用箭头表达了岩石圈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循环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岩石的再生和消亡。做此类题目要灵活掌握三类岩石的成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还需注重做题的技巧性,比如左侧两框的箭头较特殊,一为三进一出,一为三出一进,在做题时可抓住此点来突破。
【答案】 (1)如图:(注意:该图中“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互换后B与C的内容也应该互换。)
(2)A上升冷凝
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2.【点拨】 抓住图中的箭头指向及文字提示所表达的含义,从表层环境和深层环境以及两个能量来源上分析。
【答案】
(1)
(2)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必须经过埋藏及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
(3)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原先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和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4)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
②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
③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1.下列物质中属于矿物的是( )
A.沉积岩 B.石灰岩
C.铁矿石 D.花岗岩
【解析】 矿物是指具有确定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A、B、D三项均为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集合体。C项为矿物,主要由铁元素组成。
【答案】 C
2.下列各岩石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砾岩、大理岩 B.页岩、石灰岩
C.砂岩、玄武岩 D.板岩、花岗岩
【解析】 可能找到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
【答案】 B
3.以下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
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B.砂岩、石英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板岩 D.砂岩、石灰岩、页岩
【解析】 砂岩、石灰岩、页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石英岩、板岩是变质岩。
【答案】 D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是”,也可由“此”及“彼”。根据材料回答4~5题。
4.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5.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结→侵入岩
D.露出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解析】 第4题,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第5题,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岩浆→喷出作用→喷出岩;沉积岩或岩浆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变质岩或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答案】 4.D 5.D
6.解读图中信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B、C、D、E为岩石种类或岩浆,图中各个数字为地质作用。
(1)B为变质岩( )
(2)青岛崂山的花岗岩属于图中的C岩石( )
(3)大理石属于图中的E岩石( )
(4)②为岩浆上升冷凝( )
(5)⑤为重熔再生作用( )
【解析】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转化为岩浆,而岩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却凝固后只能形成岩浆岩。从图中可判断:A是岩浆,B是侵入岩,C是喷出岩,D是沉积岩,E是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地壳抬升,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石属于变质岩。
【答案】 (1)× (2)× (3)√ (4)× (5)×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
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
【解析】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答案】 A
2.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别属于( )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变质岩和沉积岩
C.岩浆岩和变质岩 D.沉积岩和变质岩
【解析】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岩的一种;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来源:21cnj*y.co*m】
【答案】 C
(2012·长沙高一检测)地壳中的矿物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能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4.下列岩石中,其“前身”是页岩的是( )
A.石英岩 B.板岩
C.大理岩 D.片麻岩
【解析】 第3题,一般来说,形成越早的沉积岩 ( http: / / www.21cnjy.com )埋藏越深,位于下层,且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因此沉积岩可以反映岩层形成的时间和环境。第4题,由页岩变质而形成的是板岩,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答案】 3.D 4.B
5.在野外鉴别常见矿物的简易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和简单工具识别矿物的下列哪些特征( )
①透明度 ②化学成分 ③光泽 ④颜色 ⑤晶体形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 在野外鉴别矿物,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要看颜色、光泽、透明度、晶体形状,还应结合简易工具如小刀等大致确定矿物硬度。化学成分用肉眼和简单工具不易得出。
【答案】 C
6.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 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
【答案】 D
已知下图③代表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读图,回答7~8题。
地壳物质循环简图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①②表示外力作用,③④表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图中c代表的是岩浆岩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8.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a B.b C.c D.d
【解析】 第7题,图中a是变质岩 ( http: / / www.21cnjy.com ),b是沉积岩,c是岩浆岩,d是岩浆,①表示岩浆上升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①③④属于内力作用。此图表示的是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相互转化。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可以形成变质岩。第8题,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
【答案】 7.C 8.B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的理解。图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第9题,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选择D。第10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
【答案】 9.D 10.A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1~12题。
11.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2.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解析】 第11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 http: / / www.21cnjy.com )砂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是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第12题,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他类岩石,故B、D两项错;另一方面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其他类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故A项错。
【答案】 11.D 12.C
二、综合题
13.(2012·重庆高一期末)读岩石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在A、B、C三类岩石中,各举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在A、B、C三大类岩石中,可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
(4)图中数码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岩石相互转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C表示岩浆岩,D表示喷出岩,B表示沉积岩,A表示变质岩。同时要明确各类岩石的实例及特征。图中①表示外力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重熔再生(高温熔化),④表示冷却凝固。
【答案】 (1)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岩 喷出岩
(2)大理岩(或片麻岩、石英岩、板岩) 砂岩(或页岩、石灰岩、砾岩) 花岗岩(或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3)B (4)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高温熔化) 冷却凝固
14.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如下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①云南石林 ②印度泰姬陵
③黑龙江五大连池 ④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 ⑤青岛崂山“怪石”
(1)①图中的岩石是__________岩,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古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
(2)纯白而致密的大理石又称汉白玉。泰 ( http: / / www.21cnjy.com )姬陵就是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汉白玉按成因属________岩,它是在________条件下,由________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________和装饰材料。
(3)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同学带回了不少五大连池中的岩石,这些岩石大部分都有气孔构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4)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可能是______岩(成因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的岩石________成因与其相似。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_______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该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大,易辨认,常见的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三种)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眼”。①图中的岩石为石灰岩,其主要成分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②图中汉白玉是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③图中的五大连池是岩浆穿过沉积岩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的火山口,因而其中的岩石为喷出岩(玄武岩等);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其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散发,而形成了气孔构造。④图中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而为沉积岩。⑤图中的岩石多为球形巨石,岩体为一整体,判断为花岗岩;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答案】 (1)石灰 CaCO3 烧制石灰 (2)变质 高温高压 石灰 建筑
(3)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散发,便冷凝形成了气孔。
(4)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① (5)花岗(侵入)
石英 长石 云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