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如图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1. 西气东输主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城市分布 C. 河流状况 D. 土地利用
2. 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彻底改变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格局。
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线地区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③改善南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④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该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限制其经济发展 B. 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 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 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西起川东北普光首站,东至上海末站,是继西气东输管线之后又一条贯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管道大动脉,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题。
4. 影响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A. 城市分布 B. 地形因素 C. 交通运输条件 D. 资源状况
5. 下列关于川气东送工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上海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减少
B. 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 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 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题。
6. 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城市分布 C. 资源状况 D. 人口
7. 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 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其能源紧张状况
C. 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 该管线东西跨距大,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纬度地带性变化
8. 由于工程沿线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用煤,从而将有效降低城市环境中的
A. 水污染 B. 大气污染 C. 白色污染 D. 重金属污染
随着中俄东线输气工程的建设推进,到2020年,上海以西气东输输气管网为支撑的多气源供应格局将更加完备。西气东输输送的天然气,将通过多条能源保供线汇入上海,走进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中俄东线管线俄罗斯段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政治因素 C. 资源状况 D. 城市分布
10. 下列不属于西气东输工程对上海影响的是()
A. 改善上海地区的能源结构 B. 推动上海的经济发展
C. 有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 提高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
下图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城调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①和③工程的运输方式,具有共性的是()
A. 管道运输 B. 水陆联运 C. 高压输电 D. 航空运输
12. ④工程可能加重沿途某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其成因是沿途()
①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有些地区潜水面上升
②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冬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有大量海水的入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3. ②工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是()
A. 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 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 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D. 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改善
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工程Ⅰ、Ⅱ分别( )
A.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 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D.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15. 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水资源短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区域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西气东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调配工程。下图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下列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且分布稀疏 B. 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对外开放程度低
C. 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D. 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17. 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线工程缓解了长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 B. 二线工程可能降低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C. 三线工程的能源输送方式为铁路运输 D. 三线工程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
二、综合题
18. 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3调运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19.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洞穿”秦岭的“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将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调水到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建成后将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渭河及其支流共八条河流绕城而过,故有“八水润长安”之说,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1)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地区地带性植被以____________为主,耕地类型以____________为主。
(2)渭河平原因____________(内力作用)和____________(外力作用)而成。
(3)从河流角度说明古代王朝建都长安的原因。
(4)与汉江干流相比,分析渭河干流少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5)说明修建引汉济渭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6)简述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是我国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及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在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山西省能源资源丰富,_________工业是其经济的核心部门。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________(填“多元”或“单一”),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带来严重的_______问题。
(2)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_______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焦-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产业链。
(3)从供气角度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在A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4)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回答三点)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又被称为“雪域高原”,淡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资源总量达43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西藏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的天然饮用水产业,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材料二:水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中“藏水北调”工程,就是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把西藏水资源调到西北地区,达到改善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右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从区域资源特征角度,说明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要评价“藏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条件。
(3)简述“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B、B、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主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提前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注意“经济因素”的要求;地形类型、河流状况都属于自然因素,西气东输管线经过沿线的城市,便于向沿线城市供气,土地利用对西气东输主要管线走向影响不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西气东输的对两端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识记。
【解答】
西气东输工程影响是,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不能彻底改变,①错。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沿线地区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②对。管道埋在地下,对改善南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不大,③错。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④对。B对,A、C、D错。
故选B。
3.【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西气东输的对两端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识记。
【解答】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A错误。
B.管道主要在地表附近,故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不大,故 B错误。
C.为珠三角提高天然气,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正确。
D.这是国内工程,对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4~5.【答案】A、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 消费市场是影响川气东输线路最重要因素,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城市。
【解答】
消费市场是影响川气东输线路最重要因素,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城市,图中显示,川气东送工程线路穿过的城市密集,对天然气的需求较大,因此影响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城市分布,A正确;地形因素也对川气东送工程线路有局部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B错误;交通运输条件对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影响不大,C错误;天然气起始段线路与天然气产地(资源状况)为密切关系,但对大多数线路影响不大,因此资源状况不是影响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川气东送工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答】
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上海市天然气消费比重,天然气属比较清洁的能源,因此有利于减少上海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的含量,A正确,不符合题意;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气源地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此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正确,不符合题意;天然气为传统能源,天然气开采业发展,对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不大,C不正确,符合题意;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沿线主要穿过中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需求量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8.【答案】B、D、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影响城市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因为中国西部天然气储量丰富,相反中国东部沿海储量低。经济方面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对天然气需求巨大,西部相对落后对天然气需求相对较少。所以要西气东送支持中国沿海经济发展。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量较大。
2.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西气东输工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西气东输工程沿线没有经过青藏高原,不会推动西藏及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西气东输主要向东部地区输送清洁的天然气资源,能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但与题意不符,故 B错误。
C.西气东输只能缓解但不能解决我国东部城市大气污染状况,但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该管线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经度地带性变化,但与题意相符,故D正确。
3.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与煤炭相比,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使用天然气可减少粉尘、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大气污染,故B正确,ACD错误。
9~10.【答案】B、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中俄东线管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图中信息,从政治因素方面考虑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从图中看,中俄东线管线俄罗斯段大体为东西走向,从中俄边境进入我国,没有走直线经蒙古进入我国,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B正确;地形、资源状况、城市的分布都不是主要因素,ACD错。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西气东输对上海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西气东输是将新疆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有助于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属于西气东输工程对上海影响,C符合题意;西气东输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改善上海地区的能源结构,推动上海的经济发展、提高上海人民的生活质。ABD错误。
故选C。
11~13.【答案】C、A、D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14~15.【答案】D、A
【解析】1.
工程I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AB错误;据工程I走向可知其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II大致沿长江沿线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故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C错误,D正确。故选D。
2.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长江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故选A。
16~17.【答案】C、A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效益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解答】
读图,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终点城市为上海,上海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处于高效益经济发展阶段,高新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C选项正确,ABD选项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的特点,故ABD选项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意义,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是注意分析各项内容。
【解答】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西部地区来说增加了就业机会,对输入区来说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减轻了大气污染,促进了经济发展,三条线路均为管道运输。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18.【答案】(1)本区域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2)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解析】(1)本题考查图中B3 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水能资源从落差和水量大小的角度分析。本区域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2)本题考查能源输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记忆能源输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本题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对东部和西部的影响。对东部主要是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故缓解东部的能源短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铁路的压力等;对西部主要是利于西部资源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19.【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田
(2)岩层断裂下陷(或地壳运动) 流水沉积
(3)河流冲积,地形平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便于运输;便于军事防卫
(4)渭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流经渭河平原,落差较小;流经断裂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5)汉江流域降水量大,可调水量大;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良,水质较好;渭河流域降水量较小,水资源不足;渭河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需水量大
(6)改善水质;有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2)本题考查渭河平原的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渭河平原为地堑,是岩层断裂下陷后经过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3)本题考查古代王朝建都长安的原因。可以从地形、水源、交通、防御等方面分析。河流冲积,地形平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便于运输;便于军事防卫
(4)本题考查渭河干流少大型水电站的原因。可以从渭河的水文特征和地形特点来进行分析。渭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流经渭河平原,落差较小;流经断裂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5)本题考查修建引汉济渭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引汉济渭”工程即是引汉江水到渭河。渭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小,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汉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两河之间距离较近,“引汉济渭”工程可自流引水;科技进步,“开山钻隧”能力提高等,“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可行。图示甲河即是渭河;“引汉济渭”工程,增加渭河流域的水量,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缓解沿岸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问题;引水工程还有利于促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故有必要性。
(6)本题考查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引汉济渭工程,增加渭河径流量,改善水质;有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的多样性。
20.【答案】(1)煤炭单一生态环境(或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2)铁煤 -电-铝煤 -铁-钢
(3)经过天然气产区,补充气源(或保障供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山西省的工业结构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山西省的资源特点及工业特点、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是其经济的核心部门,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本题考查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山西省的资源结构、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山西省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资源优势,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尊重工业联系的规律,构建了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本题考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选线原因,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可知,A处北部是我国的鄂尔多斯气区,在A处发生弯曲,主要是经过天然气产区,补充气源,保障供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本题考查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应从能源保障、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分析。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西气东输不仅能缓解东部地区因能源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停工停产,而且可以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21.【答案】(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有利于改善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评价“藏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条件 、“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1)结合西藏的水源条件和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
(2)由材料可知,“藏水北调”工程,就是利用地缘相近的优势,把西藏水资源调到西北地区,有利条件是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主要从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方面分析。有利于改善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