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教师备课+章末提升+综合检测)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教师备课+章末提升+综合检测)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8-08 11:00:55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
1.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2.结合图表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材料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气候极端干旱的无流国、过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生产规模很小,需大量进口农产品,但现在它是世界第六、海湾地区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由此事实材料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7~ ( http: / / www.21cnjy.com )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环境承载力”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9~2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合理容量”并完成[思考交流]2。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5的设问逐次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7图1-3-1的解读和[思考解答],讲解研析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总结[易误警示]。→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21*cnjy*com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3.学会从影响因素、大小、对人类的意义等方面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进行区别。4.通过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重点)
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
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一般方法:
―→
(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要素的综合。
1.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人类可以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如果其地域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的外部资源多,也可以大大提高其环境承载力。21cnjy.com
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发展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大提高。但是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地域的开放程度 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
4.特性:具有相对性。
5.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www.21-cn-jy.com
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是依靠什么条件提高本国人口合理容量的?
【提示】 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产品,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环境容量的区别
【问题导思】 
材料 下图为人们对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的几种看法。
不同人群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1.对于“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不同的人群结论为何差异如此巨大?
【提示】 不同人群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的估算方法和依据(不同的资源)各异,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很大差异。2·1·c·n·j·y
2.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否就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提示】 不是。因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数量不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不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环境承载力有何影响?
【提示】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够从一定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缓解调入区的资源紧缺问题,有利于缓解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保证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环境承载力。
4.《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情,中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如何评价、理解其中的7亿与16亿的区别?
 【提示】 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指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最大人口数量指的是环境承载力,我国适度人口为7亿左右,而环境承载力为16亿左右。适度人口是理想的人口规模,与环境承载力含义不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该国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2-1-c-n-j-y
5.“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都体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合理容量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难以体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限制因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续表  
估算标准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 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变动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某一具体时期,在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固定值。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也随之增加。如果人口过快增长,区域供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也随之下降。
 (2013·枣庄高一检测)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3)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2)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与中国的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的关系,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a<b<c B.c<b<a
C.b<a<c D.a<c<b
(3)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思路点拨】 从材料“木桶效应”中可知环境承载力取决于短木板,再根据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的知识即可解答问题。
【解析】 第(1)题,环境承载力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以所能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那类要素为评估依据。第(2)题,我国21世纪初的人口数量在13亿左右,其数量已超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但又低于我国的环境承载力。第(3)题,内蒙古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缺乏,成为限制其人口容量的因素。
【答案】 (1)D (2)C (3)D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问题导思】 
1.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以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至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试分析乾隆年间的中国是否能养活今天的13亿多人口,为什么?
【提示】 不能。因为乾隆年间资源种类和数量比现在少(粮食产量低),科技水平低,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低,国外资源流入少等。21教育网
2.相同的土地面积,人口合理容量是否相同?
【提示】 不一定相同。人口合理容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受土地面积的影响以外,还要受资源、环境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与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资源、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不相同,人口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因素 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正相关 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较好,自然资源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也就越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正相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大提高
科技水平 正相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地域的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
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会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1)~(2)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7.35 30
(1) 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思路点拨】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与人口密集区等知识的掌握。
【解析】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较多,表中反映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资源,对比表中的数据和现实中人口的分布状况可知,人口密度较小的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答案】 (1)B (2)D
[图表展示]
教材P17图1-3-1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
[解图精要]
1.把握人口、资源、环境几条曲线的相关变化。
2.罗马俱乐部对未来的预测是悲观的,未来生活质量是下降的。
[图表应用]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完成(1)~(2)题。
(1)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坏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 第(1)题,环境承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抚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口数量都不可能超越环境承载力。第(2)题,人地关系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人口数量永不超过环境承载力,使人与环境永远和谐地发展下去;最不理想的是人类破坏了环境,使环境承载力变小。【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C (2)A
教材第18页思考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对耕地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果耕地资源继续减少,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
1.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承载力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解析】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一地域环境、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其中土地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答案】 D
2.(2013·天津高一检测)为了简便,在估算环境承载力时,主要依据的指标是(  )
A.粮食产量     B.气候资源
C.能源资源 D.生物资源
【解析】 由于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所以可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估算。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陕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4.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白于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干旱缺水,水质差,可见影响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第4题,此次人口迁移属于环境移民,由于政府的支持才得以进行。
【答案】 3.A 4.C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下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5.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见,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答案】 C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日本人口密度:324人/km2,是中国人口密度的2倍。21·cn·jy·com
材料二 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海啸及伤亡。
(1)下列关于人口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估计环境承载力时,只需考虑人口的物质消费水平即可
B.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也高
C.人口的文化消费水平与物质消费水平都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影响
D.世界各地人口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无法估计世界的环境承载力
(2)日本是典型的“地窄人稠”的国家,其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社会稳定程度
(3)为什么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倍,但生活水平却比中国高?
(4)简要分析此次大地震对日本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解析】 考查人均消费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等因素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日本有亚洲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日本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通过进口原料,出口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来创造收入。日本地域开放性高,从日本进口资源的角度考虑环境人口容量高的原因。日本大地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降低了环境承载力。21*cnjy*com
【答案】 (1)C
(2)B
(3)日本地域开放性高,依靠进口资源,不破坏本国生态;提高科技,节约资源;提高环境保护力度等间接提高环境承载力。
(4)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大范围次生灾害对日本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和污染,降低了日本的环境承载力。
一、选择题
1.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素质
C.人口年龄结构 D.人口性别比例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由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可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答案】 A
2.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建立在对物质的无限需求基础上
C.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
D.环境承载力是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反映
【解析】 环境承载力反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而人口合理容量反映的是适宜人口数量,所以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之间达到一种最佳的协调。
【答案】 C
3.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 “1 500万”是让广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即人口合理容量,它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 B
4.(2013·济南高一检测)我国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地区人口密度低,不少地区甚至低于1人/km2;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于600人/km2。造成上述人口分布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因为西部地区(  )
A.地域广大
B.水资源严重不足
C.缺乏资金、技术,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D.交通闭塞,联络不便
【解析】 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也是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是水资源的差异。
【答案】 B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5~7题。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5.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第5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6题,导致西藏人口合理容量减小的因素要联系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等考虑。第7题,针对该地的实际,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应有加强其地域开放程度,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等。
【答案】 5.D 6.A 7.C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 ( http: / / www.21cnjy.com )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8~9题。
8.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9.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 第8题,从材料中可知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朝到今天的中国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资源,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9题,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是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参考依据,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
【答案】 8.C 9.C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若要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我国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B.我国环境承载力约为10亿人之内
C.10亿人之内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D.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发展无限扩大
11.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接纳海外移民⑥鼓励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解析】 第10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约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16亿,10亿之内为我国人口的合理容量。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但不能无限地扩大。第11题,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应该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答案】 10.C 11.C
12.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明确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然后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A 青藏地区因生态环境脆弱,不宜盲目扩展耕地
B 科技水平提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人口合理容量
C 人口迁移不属于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D 道路交通规模下降,不利于青藏地区对外开放,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二、综合题
13.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消费量
耕地 森林面积 淡水(平均)
0.1 hm2 0.1 hm2 2 000 m3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面积 耕地 森林面积 年径流总量(有效)
6 200万 22万 km2 8万 km2 7.5万 km2 5 105亿 m3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而使现有耕地面积减少8 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
(2)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承载力及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等知识,体现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读图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方面的考查。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第(2)、(3)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回答,结合人口增长可知,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耕地;而水资源则相对宽松,但也应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答案】 (1)0.001 3平方千米/人 0.001 2平方千米/人 8 234立方米/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工程和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加大开放程度,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源:21cnj*y.co*m】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日本掀起新一轮海外屯田浪潮。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日本的食品企业于2006~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二 近期,日本媒体上经常出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数字是39%,这是现在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按照日本官方的统计,日本60%以上的粮食依靠海外市场供应,18.3%来自中国,22.2%依靠美国。
(1)“海外屯田”的目的是解决日本的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问题,缅甸、泰国、俄罗斯以及一些非洲国家是被投资国,这些国家大都拥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资源。
(2)通过“海外屯田”,日本的环境承载力将______,试分析其原因。
(3)你认为日本“海外屯田”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第(1)题,读材料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海外屯田”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其投资国在土地或廉价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第(2)题,通过“海外屯田”,充分利用他国资源,可使本国环境承载力变大。第(3)题为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或不合理均可,但要说明理由,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1)粮食 土地或劳动力
(2)变大 通过区域间合作,充分利用区外资源,资源条件得以改善,本国环境承载力变大。
(3)合理。通过国际投资,有利于将土地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或不合理。外国公司可能面临土地所有权纠纷、高昂的运作费用等问题;大资本家可能掠夺资源,侵害本国农民的利益。(两种观点理由充分均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
1.结合图表材料说明分析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2.通过最新案例分析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通过资料总结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2012年加拿大“三大”技术移民政策的推行,阻止了中国移民加拿大的高潮,以此新材料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1~13填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的设问由国际到国内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2图1-2-3的解读,讲解研析“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探究主线]中的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13~14[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思考解答)讲解研析探究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总结[特别提醒]。→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2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讲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步骤9: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出处:21教育名师】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2.了解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人口迁移的方向。3.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阶段和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方向。4.理解并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重点) 2.人口迁移对迁入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
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版权所有:21教育】
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并且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1.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上有何变化?
【提示】 20世纪5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前,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发达地区移向落后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主要是80年代后),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落后地区移向发达地区。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和移民戍边改革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5.其他因素: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
2.阅读下面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留学生不愿回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华人、华侨归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
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问题导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主要是哪些大洲?
【提示】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地有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什么?
【提示】 外籍劳工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等。
3.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提示】 迁移方向是河北、山东的人主要迁往东北;河南、陕西、山西的人主要迁往西北地区。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方向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时间 特点 流向
新大陆发现前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前 集中在大陆内部(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新大陆发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5世纪末、16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出现大规模跨洲迁移;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欧洲流向美洲;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人向国外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中期至今 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优秀人才移民日益增多;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特点 人口频繁地迁移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方式 被迫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性
迁移方向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从东部城市迁往西部和边疆地区;东部农村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原因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 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各地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最根本);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2013·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 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距离远近等方面分析。
【答案】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2-1-c-n-j-y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问题导思】 
1.中国留学生开始大部分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国内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多就业机会及优惠的政策等经济因素。
2.2012年由于叙利亚国内局势的动荡,造成了大量难民的迁移,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治迫害、战争、国家组织的移民戍边等政治因素。
3.我国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和中线建设造成沿线居民的迁建属于哪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示】 大型建设项目导致的移民属于经济因素。
4.美国人迁往南方阳光地带,属于哪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示】 属于生态环境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差异 主要因素。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迁移 比较普遍,如近年来出现的“孔雀东南飞”民工潮
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推进 比较普遍,如内陆地区的人口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大型建设项目 三峡移民
区域规模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 重要因素 乌干达亚洲裔居民迁往英国
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国家组织移民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续表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 重要因素。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迁移的主要因素 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种族
外出求学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历史上曾经是主要因素 美国人迁往南方“阳光地带”
环境资源差异 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生态环境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水灾使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迁移
其他因素 心理和生理因素 人口迁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
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13·荆州中学期中)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素质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2)三峡库区大量人口迁往外省市,形成这种巨大移民现象的推力因素主要是(  )
A.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空间小
B.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低
C.对迁入地生产条件不适应
D.不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故乡
(3)近两年来,我国航天人才回流现象喜人,主要原因是(  )
①事业留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司的大目标 ②环境留人,党中央对航天事业非常重视 ③待遇留人,激励化的薪酬分配 ④制度留人,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中留给年轻人的比例达25%21cnjy.com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点拨】 由图中信息可知经济发展阶段④人口迁移量最大,再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回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第(1)题,在人口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移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第(2)题,三峡库区向外移民的推力就是促使人离开的因素,三峡库区部分被水淹没,生态环境脆弱等成为推力,而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低、对迁入地生产条件不适应以及不愿离开故土成为向外移民的阻力。第(3)题,近几年航天人才回流,与题目中所有选项都有关系。
【答案】 (1)B (2)A (3)D
[图表展示]
教材P13图1-2-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务工经商的人口迁移
[解图精要]
1.弄清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2.由图可知内陆省份人口主要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和京津唐地区。
3.由图还可看出,有一小部分人口迁往新疆等省份。
[图表应用]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1)~(3)题。www-2-1-cnjy-com
(1)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湖北 B.四川、湖南、安徽
C.重庆、湖南、江苏 D.重庆、湖南、江西
(2)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
(3)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
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
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
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湖南、安徽是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第2题,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不了,就会大量向外省迁移。第3题,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例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21*cnjy*com
【答案】 1.B 2.A 3.C
教材第14页思考
 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有:失业、自然灾害、低工资等。
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有:高工资、更多的就业机会、好的医疗条件、好学校等。
 教材第16页思考
外来移民占的比重高,空间分布不均衡,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012年9月4日,一列火车由西安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游览世博园。”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解析】 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选项中甲、丙、丁分别去上海旅游、出差、购物,居住地并没有长期或永久变更,而乙是去上海读大学,居住地发生了变更,应属于人口迁移。21教育网
【答案】 B
(2013·枣庄高一检测)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2~3题。
2.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2题,二战以后,美国人口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因而与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与战后人口迁移无关。第3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迁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
【答案】 2.B 3.C
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4~5题。
4.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5.2012年受叙利亚动荡局势的影响,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解析】 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使大量的科技人员到西部创业;叙利亚地区的战乱导致该区居民大量外迁。
【答案】 4.C 5.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2年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共有31.58亿人次的人口流动,比去年增长9.1%。
材料二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省 第1位人口流出地 第2位人口流出地 第3位人口流出地 第4位人口流出地 第5位人口流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2012年春运期间的旅客流属于(  )
A.季节迁移 B.自愿迁移
C.集体迁移 D.以上都不是
(2)春运的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试分析春节后我国“民工流”的流动方向。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人口流入前5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4)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5)试分析我国大规模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人口迁移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春运期间的旅客流未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第(2)题,春节过后的“民工流”主要是由返城农民工构成。第(3)、(4)题,由表可知,四川省人口流入量居全国第5名,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流出。M省的人口流入大多来自于东北与邻近省区,可判断为山东省。第(5)题,经济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 (1)D (2)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3)B (4)C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入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2.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以分别表示(  )
A.四川、广东 B.湖北、重庆
C.河北、山东 D.新疆、内地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 第1题,二战后,人口由发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和地区迁往发达国家和地区。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因为资源开发,招募了大量外籍工人。第2题,当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内地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及工矿地区。湖北、重庆均位于中部地区,河北、山东均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相互间的人口迁移量不大。新疆因为资源开发,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第3题,良好的教育条件、优美的环境会吸引人口迁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迁移的进行。21·cn·jy·com
【答案】 1.C 2.A 3.A
(2013·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12年中国春运自1月8日起至2月16日止,为期40天,其中节前15天,节后25天。据此回答4~6题。
4.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5.我国面临春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客流量过大 ②出行时间分散 ③客流集中于公路运输 ④民工潮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近几年春运旅客量不断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压力
B.扩大了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解析】 第4、5题,春运的旅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民工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春节前人员由城市流向农村回家过年,春节后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和求学。第6题,民工外出务工或经商,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缩小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2·1·c·n·j·y
【答案】 4.A 5.C 6.B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 ②投夫(妻)者 ③购房者 ④特殊人才 ⑤投父母者 ⑥投子女者 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8.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解决城市交通困境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7题,关键在审题,提取重要信息“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第8题,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增加了迁入地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答案】 7.C 8.A
下图为某地2009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10.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第9题,图中迁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主要集中在20~29岁,这部分人口属于劳动力人口,人口迁移最可能受经济因素影响。第10题,图中甲为0~4岁的儿童,儿童的迁移主要与父母的迁移有关,图中乙为20~24岁的青年人口,与甲的关联性最强;丙、丁为老年人口,其迁移主要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与儿童和青年人口的迁移关系不太密切。
【答案】 9.D 10.A
读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11~12题。
浙江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
11.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
C.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12.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解析】 第11题,该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是年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劳动力,其迁移主要是受就业等经济因素影响。第12题,各地年轻人口的到来,为年轻人的婚姻提供了更大的地域选择范围。图中显示迁入人口中有少量的14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被抚养人口,因此会增加该市被抚养人口;年轻人口的增加可能会降低人口死亡率,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答案】 11.C 12.D
二、综合题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表示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向南方“________地带”迁移。
(2)B、C两个箭头表示黑人奴隶贸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________,这些黑人主要来自________中部和西部;表示华工迁移路线的是________。www.21-cn-jy.com
(3)A、B、C三个箭头中,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如果B箭头不表示黑人奴隶贸易,那么它所表示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来源地是哪里?
(5)二战前后迁往美国的国际人口来源地有何变化?
【解析】 由图中A、B、C三个箭头所示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A箭头为国内人口迁移,是从东北部移向美国的南部和西部。从纬度位置上来看,美国东北部被称为“冷冻地带”,相对纬度较低的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B、C两箭头为国际人口迁移方向。我国近代史上迁移到美国的华工应是沿C箭头进入的,原因是我国与美国之间相隔的是太平洋,我国在太平洋以西。B箭头表示的是从大西洋进入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包括来自非洲的黑人和来自欧洲的白人。二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旧大陆(亚、非、欧)流向新大陆,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据此可回答第(5)题。  21*cnjy*com
【答案】 (1)阳光 (2)B 非洲 C (3)BC A
(4) 越过大西洋迁往美国的国际人口主要来源于非洲和欧洲。如果B箭头表示的不是黑人奴隶贸易,那么它所表示的应是来自于欧洲的人口迁移。【来源:21cnj*y.co*m】
(5) 美国在二战前后一直是国际人口的迁入地。二战以前,人口迁移主要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二战以后,人口迁移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河报》2011年3月25日消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2010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就业2 363万人,其中省外就业1 221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劳务大省。
材料二 2008年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
地区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东部 193 899 34 967
中部 90 534 14 450
西部 25 359 13 798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河南成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原因。
(2)从材料三中看出,人口迁入地区是_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其原因。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需要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大量人口迁往东部沿海地区。
【答案】 (1)河南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资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距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近。
(2)东部 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流出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有利影响:直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剧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
(4)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选答案 
①经济 ②社会文化 ③“高高低” ④“三低” ⑤相对性
人口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是三角坐标统计图和人口金字塔图。
1.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这类图主要体现某地区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般分为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阶段,可分别用来表示少年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人的比重。不能体现男女的比重。www.21-cn-jy.com
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关键是掌握以下阅读步骤: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3)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7%、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8%。
(4)验证一下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金字塔图能够反映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因此成为人口部分知识考查的主要方式。结合近几年考查情况,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21教育网
(1)读懂坐标,明确单位
读懂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析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分别所占的比重。要注意横坐标有时表示的是比重,有时表示的是人口数量,还要特别关注人口数量的单位。
(2)观察变化,探究顺序
要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某一年龄段不同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占比重的变化,探究该地区人口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下面四幅图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观察四幅图中青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人口年龄结构也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青少年儿童的比重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中表现为塔基不断萎缩,塔尖不断增宽,故顺序为①③②④。21cnjy.com
3.分析形态,判断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如纺锤形、葫芦形、圣诞树形等,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某一时间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的含义。如下图中增长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这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较高的结果,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属于传统型。再如缩减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属于现代型。21·cn·jy·com
4.联系实际,注重外因
在判读分析时要结合某地实际,充分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规模战争、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人口的影响。如下面左图中20岁左右人口比重较大,可能为大学城;右图中20到50岁男性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能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男性务工人员的到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回答(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高—低”型
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合理人口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解析】 第(1)题,甲、丙两地0~14岁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自然增长率较乙、丁两地高,且甲地自然增长率最高;丁地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乙地自然增长率接近零。第(2)题,乙地区出生率、死亡率高,说明经济不发达。2·1·c·n·j·y
【答案】 (1)B (2)B
 
 下图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题由四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的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可以看出,④国少年儿童所占本国总人口的比重量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第(2)题按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和百分比,大致可以估算出30~39岁的人口总数图①中最多,图②中最少,所以按从少到多正确排序是②④③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1)D (2)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解读
1.通过统计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能够运用图表材料分析判断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借助图表、案例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4.通过教材示意图和材料总结出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2011年10月31日是世界7 ( http: / / www.21cnjy.com )0亿人口日,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5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高且分布相当不平衡,接近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洲,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由最新的事实材料,导入新课——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填写[课前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导学]中的“知识1、世界人口增长”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增长模式”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7~1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图1-1-2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增长模式”,总结出方法规律。→步骤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4、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的设问逐次进行。→步骤7:教师通过[例2]来讲解研析知识“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总结出方法规律。→步骤8: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2、3、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分布。3.了解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及采取的相应人口政策。4.学会阅读和分析人口增长的相关图表,依据图表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 1.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 2.不同地区间人口增长的差异及采取的措施。(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
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状况
工业革命前 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后 持续增长
20世纪后半叶后 “急剧”增长
1.目前,世界人口总量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提示】 目前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影响人口总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1)“高高低”模式
①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出现时间:工业革命前。
③原因
④分布:目前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
(2)过渡模式
a.“高增长”阶段
①特点: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③分布: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b.“增长下降”阶段
①特点: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②原因:受教育水平提高,养育子女成本增加,社会福利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改变。
③分布:目前少数发展中国家。
(3)“三低”模式
①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高,婚育年龄普遍较晚,生育子女数也较少。
③分布: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
2.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提示】 “三低”模式。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国人口的增长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21·cn·jy·com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差异原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
2.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分化较明显。
(2)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世界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
【问题导思】 
1.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有5个婴儿降生,且新生儿一半以上在亚洲,这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何种特点?
【提示】 世界人口增长快,而且空间分布不均衡。
2.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一阶段与最后“三低”阶段都是低增长阶段,二者有何不同?
【提示】 主要有两方面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第一阶段为“高高低”模式,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三低”模式则较高。二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第一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而“三低”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21教育网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结合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差别,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关键。,(1)“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区别:过渡模式的死亡率较低,使自然增长率上升,且明显高于“高高低”模式。,(2)过渡模式和“低低低”模式的区别:过渡模式与“低低低”模式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渡模式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低低低”模式,“低低低”模式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
 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回答(1)~(3)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②国最可能是(  )
A.印度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3)图中①、②、③、④中属于人口增长模式中“三低”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点拨】 解题关键是得出图中①②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④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致数值,进而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再根据三大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确定答案。
【解析】 ①国家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率低,属于“高高低”模式,分布在原始部落;②③国家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属于“过渡”模式,分布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④国家出生率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低,属于“三低”模式,分布在发达国家。2·1·c·n·j·y
【答案】 (1)B (2)A (3)D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问题导思】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有何差异?它们今后的人口变化趋势又有何不同?
【提示】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慢。发展中国家由于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出处:21教育名师】
2.亚洲人口出生率下降,为何总人口增加量最大?
【提示】 虽然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大,因此新增人口多。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是自然、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和。世界人口问题存在地区差异,总结如下:  21*cnjy*com
国家 问题 影响 措施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数量增长快 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 速 度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人口老龄化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性”,既有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家的特点,也有发达国家的特点。,(1)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2)我国的人口问题的对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 某年各大洲及不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非洲 4.0 1.4
北美 1.5 0.9
拉丁美洲 2.5 0.7
亚洲 2.4 0.8
欧洲 1.0 1.2
大洋洲 1.9 0.8
发达国家 1.1 1.0
发展中国家 2.7 0.9
(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增长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________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是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亚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4)根据表中数据,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_洲,这种人口增长状况最可能产生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表中提取以下有效信息:
①发达国家人口在人口增长图中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在人口增长图中增长迅速;②根据表格中的出生率、死亡率数据了解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状况。
【解析】 由图示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增长数据,可判定人口增长的快慢差异。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较大,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较高,导致发达国家的死亡率较高。
【答案】 (1)1920年前,世界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增长缓慢;192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加快 (2)发展中 非 拉丁美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人口增长缓慢 经济、文化、教育发达。 (4)欧 人口老龄化严重 (5)高 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
[图表展示]
教材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
[解图精要]
1.由图中人口增长曲线的平缓和陡直,可知人口变化趋势是逐渐增长的,而且到现在是急剧增长的。
2.由图中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幅度不同,说明人口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图表应用]
读上面世界人口增长图,回答1~2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
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
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年至1950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1770年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数量的变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受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机制、国家政策、生育观念以及人口自身增长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根本原因,人类自然生存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都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2题,从图中人口增长曲线的变化特征看,1950年以后,曲线变得更加陡直,到2008年,短短50多年的时间,人口由25.2亿增长到69.8亿,所以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答案】 1.A 2.B
教材第10页思考
1.始于1987年。
2.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文化因素、医疗卫生条件、环境因素、国家政策、其他社会因素等。
3.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现代型)”模式。
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1~3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工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20世纪20年代后
2.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
A.基本持平      B.差距继续扩大
C.差距有所减小 D.变化不大
3.下列地区中,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主要是(  )
A.拉丁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解析】 第1题,历史上的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工业革命之后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猛增长。第2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因此,在今后两者人口数量差距将继续扩大。第3题,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处于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欧美则属于“三低”模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C 2.B 3.C
(2013·日照高一检测)下图是“某个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21·世纪*教育网
4.该国在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情况表明,当时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高高低”型 B.“高低高”型
C.“三低”型 D.不能确定
5.根据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输出人员的数量
【解析】 第4题,由图示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大体读出1995年该国出生率约为10‰,死亡率约为6‰,自然增长率约为4‰,这三个指标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型。第5题,图中显示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死亡率升高现象,主要是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所以该国要注意由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来源:21cnj*y.co*m】
【答案】 4.C 5.B
6.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
(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
(2)图中处于“高低高”模式的是_______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看,________国家或地区应属于该类型。
(3)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______阶段向______阶段的转变过程(填字母)。这种转变主要是由我国大力开展的______工作所致。
【解析】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是传统型,即“高低高”,图中的B阶段符合这种人口增长模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提倡的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降低,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高低高”型到“三低”型的转变。
【答案】 (1)人口自然增长率
(2)B 多数发展中
(3)C
(4)B C 计划生育
一、选择题
(2013·浙江高考)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多维坐标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正值,说明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人口死亡率,A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从约26‰降到约10‰,下降幅度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上升到22‰,D项正确。第2题,根据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规律,①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该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非地区。③④中,④的自然增长率更低,应该是欧洲,③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④略高,应该是北美洲。
【答案】 1.D 2.C
(2013·枣庄高一期末)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
A.“低—低—低”模式和“高—低—高”模式
B.“高—高—低”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C.“低—低—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高—低—高”模式
4.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3题,a区域有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的人口出生率、较高的人口死亡率和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高—高—低”模式;b区域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较低的人口死亡率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高—低—高”模式。第4题,c区域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
【答案】 3.D 4.B
(2013·潍坊高一检测)读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读图,完成5~6题。
5.人口增长模式属于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5题,过渡模式高增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段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分析图中四个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数值,乙点符合。第6题,我国目前已进入“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www.21-cn-jy.com
【答案】 5.B 6.C
读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图,完成下题。
7.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
B.2034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
C.2005~2034年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解析】 图示反映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2034年将会出现劳动力比重过小问题,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答案】 D
读近30年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8~9题。
8.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9.按照联合国标准,如果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
C.③以后,②之前 D.④以后
【解析】 第8题,近30年来,随着时间推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老龄化速度加快,少年儿童的比重逐渐下降,故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第9题,根据图表数据可知,①年份人口年龄≥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9%,②年份人口年龄≥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4%,根据联合国的规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①以后,②之前。
【答案】 8.D 9.A
(2013·滨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起点为零。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  )
A.1    B.2 C.3 D.4
11.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初衷是(  )
A.鼓励生育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解析】 根据人口的数量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知,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人口的数量达到最大值。收取独身者的税是为了鼓励生育。www-2-1-cnjy-com
【答案】 10.D 11.A
18~20岁是高考适龄人口,从200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至2008年,全国高考适龄人口持续增加,2009年是中国高考的转折年。下图为2000年和2009年10岁至20岁广东省和山东省的人口金字塔图。据图回答下题。
12.下列有关广东和山东两省高考适龄人口叙述正确的是(  )
A.广东省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小于山东省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
B.2000年和2009年相比,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下降最多的是19岁的高考适龄人口
C.广东省2013年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将出现大幅度下降
D.2009年以后几年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数递减速度快于广东省
【解析】 18~20岁是高考适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将男性和女性适龄人口数相加即可得出结论。依据基础年的数值可推算其他年份的数值,如广东省2013年高考适龄人口总数是2009年的14~16岁的人口总数。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读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21*cnjy*com
(2)建国初期我国属于________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自然增长率的发展模式。2-1-c-n-j-y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增长率最低值出现在__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其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双选)我国下列省、市、区中,目前已完成人口转变的是(  )
A.上海 B.江苏
C.西藏 D.宁夏
【解析】 据图可知,C曲线在196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后为负值,而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可能为负值。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1960年前后,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灾害,人口死亡率骤升,出生率下降,致使自然增长率极低。根据图中2000年的“三率”数据可判断我国已处于“三低”模式,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存在着不同步性。东部沿海地区已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而内陆省区还处于过渡模式。
【答案】 (1)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2)高 低 较高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4)1960 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5)AB
14.(2013·淄博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
材料二 人口资讯 2010年中国第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3.7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3.4亿,同第五次普查相比,平均增长率为0.57%,性别比为105.2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亿,占8.8%,城镇人口6.7亿,占49.68%。
(1)若A、B、C三国代表中国、德国和尼日利亚,请判断出相应国家:A________,C________。
(2)A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  )
①鼓励晚婚晚育 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③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④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C类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较________,为什么?
(4)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是(  )
A.每年净增长人口数达8 000万
B.新出生儿童性别比逐年下降
C.目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D.城市人口增长快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所致
【解析】 A国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为德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C国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较高,为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依据材料二,我国每年净增长人口数约800万,新出生儿童性别比逐年上升。城市人口增长快主要是人口迁入所致。
【答案】 (1)德国 尼日利亚
(2)人口老龄化 D
(3)快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较快21cnjy.com
(4)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综合检测(一)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快
C.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增长都快
【解析】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口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增长快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也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相同的原因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www.21-cn-jy.com
【答案】 B
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据此回答2~4题。
2.图中最能代表“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的点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3.图中各点与目前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最相近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4.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一般过程是(  )
A.Ⅰ-Ⅱ-Ⅲ-Ⅳ B.Ⅳ-Ⅲ-Ⅱ-Ⅰ
C.Ⅰ-Ⅲ-Ⅳ-Ⅱ D.Ⅲ-Ⅳ-Ⅰ-Ⅱ
【解析】 图中Ⅰ点出生率约为45‰,死亡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为40‰,自然增长率约为5‰,属“高高彽”模式。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与图中Ⅱ相近。根据人口变动情况的一般特征,图中各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对比,Ⅰ为“高高彽”模式,Ⅲ为过渡模式的高增长阶段,Ⅳ为过渡模式的增长下降阶段,Ⅱ为”三低“模式。
【答案】 2.A 3.B 4.C
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回答5~6题。
5.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6.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自然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在外来移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口中,占比例最高的是20~50岁的青壮年,其次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重最低的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以外来移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第6题,在外来移民人口中,比重最大的集中在20~50岁,属于劳动人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21教育网
【答案】 5.D 6.D
读我国流动人口金字塔图,回答7~8题。
7.上图出现流动人口两大高峰的原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拆迁搬家 ③随迁家属 ④学习培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分散。决定流动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21·世纪*教育网
A.产业布局 B.人口密度
C.生态环境 D.耕地面积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我国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人口的两大高峰出现在中青年和儿童年龄段,中青年人口的流动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而儿童则是随迁家属。第8题,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建筑业、制造业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这种格局造就了流动人口的流向受产业布局影响。 2-1-c-n-j-y
【答案】 7.C 8.A
9.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解析】 日本、荷兰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其开放程度高,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提高了人口合理容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C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第10~11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续表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10.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11.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 第10题,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人口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第11题,影响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歉、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其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21cnjy.com
【答案】 10.C 11.D
12.与一个地区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解析】 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美国东部时间2006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10月17日上午7时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下图为美国人口数量及部分消费品总量占世界比重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与__________有关,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人口合理容量主要受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技、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2·1·c·n·j·y
(3)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________地区迁移,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美国是典型的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国家,外来人口较多。由图示知,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www-2-1-cnjy-com
【答案】 (1)国际人口迁移(或“机械增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 (2)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3)南方(“阳光地带”) 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而南方“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越,适宜居住。  21*cnjy*com
14.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界“10亿”人口年表。
材料二 漫画“人与资源”。
材料三 “过去家庭是围着孩子忙,今后则是围着老人转。”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介绍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来源:21cnj*y.co*m】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是什么?
(2)漫画“人与资源”的寓意是什么?
(3)①“过去家庭是围着孩子忙”是指________问题,会带来哪些问题?
②“今后则是围着老人转”是指________问题,会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并且总量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第(2)题,材料二揭示的是资源与人口增长间的矛盾,说明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第(3)题,“过去家庭是围着孩子忙,今后则是围着老人转。”是指我国人口增长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无论哪一个问题,都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回答时应注意从这些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特点:世界上每增加10 ( http: / / www.21cnjy.com )亿人口所用的时间间隔逐渐变短,世界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总量不断增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出处:21教育名师】
(2)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即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3)①人口增长过快(或生育率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交通运输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医疗和卫生问题等。
②人口老龄化 一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重,二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三是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迅速膨胀,四是劳动力、兵源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