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1221期)
文化知识篇
文化常识练习(二)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C.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薨,仅用于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满,指的是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B.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宋史·列传第二十二》“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中“服阕”就是这个意思。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以后,官位渐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
B.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C.《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D.稷,“五谷”之一。“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B.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至下午五时,又名日晡、夕食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是科举考试最高功名。
D.禄千石,为汉官秩。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以“千石”指高官。汉代以俸禄高低计官品,千石官指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等。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古代庙寝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B.“路”,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
C.知,意谓主持,掌管。“知益州”即担任益州长官。
D.年号,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托疾”。
D.赠谥,帝王或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丽,朝鲜半岛政权,由王建建立,先后灭新罗、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四百多年后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
B.靖康,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史称靖康之耻。
C.拜,授予官职,任命。古汉语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除、封、赏、授、守、通籍等。
D.赠,一指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一为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的行为。
1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其世职,指继承世代承袭的官职,是世袭制中官职方面的一种传承。
B.敕,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C.世券,又称“铁券”,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给功臣爵位时赏赐给臣子的信物和凭证。持有铁券的重臣及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1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等的典例。
B.首辅,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作首辅。
C.削籍,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方式,官员登记在册,因获罪从官名册中除名即为削籍。
D.出阁,古时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泛指女子出嫁;皇子大婚,亦作“出阁”。
12.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发展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武官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中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
1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
C.寅,地支名,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答案】
1.D D项,“仅用于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错,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D D项,“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错,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职。
3.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
4.C C项,“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5.C C项,“进士……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错,“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殿试”通过者才称为“进士”。
6.A A项,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7.B B项,“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错,“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
8.C C项,“托疾”是称病推托(可以推托的事项很多),并非只指居官者请求辞官。
9.C C项,“古汉语中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错,这几个词语都有提升官职之意。
10.D D项,“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错,《明史》是纪传体断代史。
11.D D项,“皇子大婚,亦作‘出阁’”错,应为“皇子出就封国”。
12.C C项,“掌管全国文武官员选用”错,兵部掌管的不包括文官。
13.C C项,“寅时”,介于“丑时”与“卯时”之间。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 | 材料作文导写
01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写好作文的前提保障是审准题立佳意。所以先细读材料,审清题意确定题旨。
材料主体由四段构成,都属于对汉字的注解内容,后三行是对第一行中三个词的具体阐释,可见是总分关系。立意若是综合而言,取自第一行(段):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但开口太大不好写,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审题,从四段中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
1.从“人”立意-个人的作用
选“人”的立意,谈独自、特立独行可以,但单写独立,谈孤独寂寞的价值就偏题了。因为第二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角度辩证而言的,原文语境也是在“个人”与“众人”的比较中谈“人”的。这里的“独”应是“众”的反义词。应该从特立独行和孤独寂寞两个角度辩证而言。
2.从“从”立意-谈如何从,或谈不可盲目从众
“从”这个立意,谈“行事不可盲目从”这个小切口论题可以。
3.从“众”立意-众人的作用(万众一心)
从“众”的内容关系,“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可单独立意,也可以辩证而言,如万众一心好,但也不能盲目从众。
4.从“人”与“众”二者的关系立意-行文中能谈清二者辩证关系的文章,要高于割裂开来谈的。如独也好,众也好,各有各的好,就结束了,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有把内容糅合到一起。人与众的关系,写成谈量变与质变、谈积累-也偏题。
5.从“人”“从”“众”三者的关系立意-立意切口太大。行文中要谈三者的辩证关系,不能三者是独立的,各是各,仍然割裂。
如果仅仅是各写各的好,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立意:
1.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2.盲目从众不可取。
3.万众一心,大事可成。
4.既要融入集体又要有独立的自我。
【佳作范文】
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古之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我看来,人多才有的力量,归根究底源于个人,即便是小我,也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
其能何巨?小我虽小,日累成巨。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教授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70多岁的退休教授肖鑫,连着数十年省吃俭用,将涓涓小流汇成达70万余元的巨流,付诸医学教育事业;我们认为一个盲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盲人按摩师朱丽华,坚持免费教授残疾人技艺,免费为军人提供按摩治疗,日以继月,帮助了千余名残疾人,千余名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装甲师士兵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退休数十年的陈荣超,与妻子一同省吃俭穿,将平日的苦涩化作两所希望小学学子们的甘甜。他们都是平凡的小我,但他们都选择尽力做些什么,于是小小的力量变得巨大,为社会撑起一片绿荫。其能何巨?小我之巨,在于先驱引路之贡献。在那个非洲人们饱受苦难的时期,是史怀哲抛弃优越生活,去非洲行医与疟疾抗争,“非洲之父”带给了非洲人以希望;在民国刚刚建成,民众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时,是鲁迅以一人之力发出呐喊,指明精神与文化的方向;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信奉“染色盘式”遗传时,是孟德尔多年种植豌豆,开拓了遗传学正确的先河。还有达尔文、伽利略、邓小平......他们都是敢于开拓的小我,无论是社会文化、科学政治,总要有那么一个小我先挺身而出。这样的小我,背影是巨大而伟岸的。
当然,小我也有小我存在的问题,小我行之不当也会导致大错误。伟人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犯错;建立不世之功的韩信,因为被名利蒙住了双眼而犯了错,而具有不世才能的希特勒,更是因为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而犯下滔天大罪。由此看来,小我也会犯错,所以独立独行之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不免落入深渊。
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一些人能够以小我之力带领众人穿越困难。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与力量......没有这些小我的巨大能量,怎能安定民心?
从则有伴,众则有力,但我独爱人之小我,即便是小我,也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安能言萤火之微不能及皓月之辉哉?
02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了“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冬奥冠军等现身说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年轻的我们绝不能做时代的旁观者,我们应自豪而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在”!
“我在”是“我在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积极参与,让时代打上我们的烙印;“我在”也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坚定信念,是担当,是责任;“我在”还是“我还在”,是面对艰难险阻时,对真理与正义、良知的坚守……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面对这个奋斗的时代,你对“我在”有哪些思考和感悟?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冬奥冠军等现身说法讲述感人的故事,体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这一观念。
材料中特别提出关键词“我在”,可以理解为“我在场”,体现奋斗者融入时代洪流,积极参与,奉献进取;可以理解为“有我在”,体现奋斗者的责任与担当,求真务实,秉持正义;可以理解为“我还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逃避,坚守良知,勇敢追梦。
任务方面,“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面对这个奋斗的时代,你对‘我在’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要求结合时代思考“我在”的内涵。“我在”蕴含了特殊的新时代含义,体现新时代主人翁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同时新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好的机遇。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大潮的融合尤为重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鲜明地提出观点“逐梦向未来,强国有我在”,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设置具体的分论点,可以写时代的奋斗者,应该与时俱进,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大潮相融合,可以写奋斗者勇担时代重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也可以写奋斗者无畏艰难,一往无前,砥砺前行的时代风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个人与时代、责任、家国的联系,强调时代召唤我们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担负起民族重任,锐意进取,勇当先锋。最后重申论点,号召风华正茂的时代青年在新的追梦之路上谱写更新更美的奋斗华章,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要勇于创新开拓,争做坚强的孤勇者、时代的逐梦者。
立意:
1. 责任担当成就梦想。
2. 逐梦向未来,强国有我在。
3. 奋斗在人生舞台,逐梦新时代。
4. 青春逐梦正当时。
【佳作范文】
奋进担当 强国有我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的精神中最珍贵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在一切的感情之上,它是一种号令。没有爱国,国家就不存在了,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生于五星红旗下,长于中国共产党所庇护的春风里,目光所致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我们深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一代代炎黄子孙在此生长,并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梦砥砺前行。 中华上下5000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成了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在清朝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痛恨的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等等,一次次的事件都让我们落泪,为当时国家的懦弱感到心酸。从那以后,中国就进入了屈辱的百年历史,不仅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赔款和割地,还使得中国从此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一百年后的今天,奥运会的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的缓缓升起;新冠病毒横行世界,中国成了最安全的国家,飞速行驶的高铁也将跨越大海…… 我们要在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涵养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注定是要失败的。其次,我们要奋力拼搏,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种方式。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为祖国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生逢盛世的我们,在享受成果与幸福时,更应接过前辈手里接力棒,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与担当。牢记-给我们提出的“殷切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把这份庄重的誓言铭记于心,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忆往昔栉风沐雨峥嵘岁月,看今朝百年辉煌风华正茂。”广大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能够亲身参与见证党的百年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学会继续传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定信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决心,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辉煌。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自信,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前行,到条件艰苦的地区磨砺自身的本领,提升自身的能力,积累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底气”,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顶得上,以坚韧不拔的优秀精神去助力祖国伟大复兴之梦。
奋斗新时代,青春正当时。“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把自身成长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广大党员的后备军,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吾辈之青春去成为“最好之青年”,成就“中国之盛世”。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翻开历史泛黄的史册,遥望历史的天空,一种爱国的情思早已融化、渗透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光辉史册中,永不褪色!我坚信:无论何时,爱国有我;不久将来,强国有我!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启明星
刘白羽
像有一阵热浪冲到身上将我推醒,我走出屋外,天将破晓,东面一片红雾迷蒙,再往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突然,这眼前一切,同我所熟谙的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那红雾使我想到正在鏖战的战场,而那颗星却使我陷入更深沉的思索,我的心境庄严肃穆,我从这颗星想起一个人。
是的,我想起一个人。那是解放战争年代,在决定战局的一场战斗之中。也是这样时刻,夜色深沉,天将破晓。我在前线指挥部的掩蔽部里,借着摇晃的烛光,看见一个满面红光,青春洋溢的年青人。他脸上,十分惹人注目的,有两只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地下室里充满浓重的泥土气息,从出入口那儿,透进露水淋浇过的草的清香。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在指挥员面前接受着即将开始的突击任务。但就在那极其严峻的时刻,他的眼瞳还像火花一样闪亮呢!后来,他们就出去了。
我跟着出来,望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暗夜之中,不久,就连脚步声也听不见了。我一个人站在露天之下。记得那一夜晚也是这样燠闷,一前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点战火闪闪发光,……周围那样寂静,一丝风声都没有。我不时看看夜光表的绿荧荧的表针,表的“嗒、嗒”声应和着心的跳动。
风暴,我预期的风暴时刻到来了。像天崩地裂,宇宙轰鸣。我们所有的大炮猛烈发射了。我感到我脚掌下的大地像奔驰的马背一样颠簸颤动。我从我所在的高地瞭望着,我知道,下一步,就该我们的步兵发起冲锋了。这时我脑海里边总闪动着那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是冲锋在最前面的一个。他一定在蹚过河流吧?那河水该是非常清凉的吧?……是的,不管怎样,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必须衔接紧凑,趁炮火一停,敌人还来不及反击,立刻冲上去,打开缺口。我记得那天黎明时真是闷热得不得了,气压甚低,海上的浓雾突然都郁集在这盆地里来了,望上去一片乌黑,就像一堵黑森森的城墙。我听得见掩蔽部里传来的消息,那儿有人守住通前沿的电话,他们报告:
“第一个突击队上去了。”
我观测着,我谛听着,可是一分钟,一分钟,又一分钟……
一种焦灼之感上升着。
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是在茫茫夜雾中迷失了方向?
雾愈来愈浓愈厚,连炮火燃起的火光都消失在浓雾之中了。
怎么办?!
炮兵不敢再发射,不知我们的人运动到哪里了;派人去查明,可时间又怎么允许呢!
我心情紧张极了。我从高地俯瞰下去,整个战场就像茫茫一片漆黑的大海。云雾和闷热笼罩着这个世界,简直逼得人透不出气。
突然,我看见有蚕豆粒那么小一粒火光,真是太小了,甚至一转眼珠就看不见了。可是它那样大胆地在那儿闪烁。不错,就是那么一点点火光,它给人带来希望,就像谁从黑暗中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事情果然是这样,迷失在迂回辽阔的河流之上的人们,谁也没说什么,就都朝那火光奔去。然后,整个战场上的人,都朝那火光奔去。那真是人心振奋的一刻,我仿佛听到雪崩一般的轰响,我受了它的吸引,也立刻向前奔跑,-人们像怒潮从突破口上冲进敌阵。我一面前进一面寻思:
“是谁在那黑茫茫夜雾下,寻找到炮火轰开的缺口?是谁冒着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危险举起一个火把?”
我踏过夜路,按着枪声密集的方向,去寻找鏖战中的前哨部队。当我在河流中湿透了衣裤,才第一次感到一丝黎明的凉意,这时我遇到迎面下来的第一批伤员。他们有的在担架上,有的被人扶持着,但他们都在闹哄哄地谈论着。我就站在激流里,听到他们的谈话:在那大雾弥天的一刻,熊熊燃烧的大火突然熄灭了,突击队摸索着,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真是危急的时刻啊!人们都伏在河滩上不动了。……这时,一个同志,他镇定地辨别了方向,他一个人迅速向前爬去,他找到了突破口。为了给整个攻击部队送个信号,他就着地下一点火烬,将自己衣衫烧着。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清楚,他就不能不在那雨点一样密集的枪弹中高高挺立起来,就是这样,他整个像一个火人站立起来了。当然,在战争中,这不需要几分钟,而只要几秒钟就行了。这火光,-就是那像蚕豆粒样大小的火光,-在整个战役中起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决定作用。伤员们从我身旁杂乱地谈着,荡得水花哗啦啦泼溅,就走过去了。我心里想:“那个同志怎么样呢?”但回头望望,只听见一片潺潺的流水声,早已看不清那些谈论者的形影了。但从刚才的谈话中还清晰地听到他们讲到那同志的名字。而那个名字是和我记忆中那一双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乐的眼睛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就是他!然而使我惊奇的是他们说连一块碎弹片也没打在他身上。这时间,那一双眼睛生命力更加洋溢地闪动在我的面前。
前方烟火弥漫,枪声鼎沸,我连忙蹚过河。临上岸,抬起头,就像今天早晨这样,我看见天刚破晓,望上去一片红雾弥漫,再向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今天黎明,这样宁静,我从清新的空气中闻到由于露水浇湿而特别浓郁的树脂香。我深深思索着,我发现了:这又白又亮的星不就是那双眼睛吗?……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天就完全放明了。
1962年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讲述了一位青年战士,在解放战争年代,为指引我方炮手发射,毅然将自己的衣服点燃而壮烈牺牲的故事。
B.文章由清晨红雾引发多年前战场上的回忆始,以红雾中闻嗅浓郁的树脂香引发思索终,首尾扣合,结构严谨。
C.文章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关于眼睛的几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而又无畏的战士形象。
D.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文中多次提到“启明星”,赋予了“启明星”这一意象以多重意蕴。
2.文中的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战场上的沉寂、黑暗与闷热?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文章题目“启明星”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A
【解析】A项,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说这个战士牺牲。
2.
①烘托心情。对这种沉寂、黑暗与闷热的有力渲染,充分地凸显出人们内心的焦灼,流露出人们对胜利的无比渴望,而这一切,其实又建立在人们对光明的召唤上。(3分)
②引起下文。对沉寂与黑暗进行大力渲染,为后文蓄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人们突然看到火光时的狂心情。火光带来了希望,成为战局的转折点。(3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
①“启明星”在文中指“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2分)
②“启明星”在文中又指战士的眼睛,眼睛就宛如他身上特有的“启明星”,暴露了他内心的渴望与希冀。(2分)
③作为物象,它是光明的象征。“启明星”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黎明马上降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