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07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107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1:1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1073期)
晨读素材篇
文化知识
三纲五常常考知识清单:
1.三纲首创董仲舒,君臣、父子与夫妻。
2.五常最多有三解,重点仁义礼智信。
传统节日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我国传统习俗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习俗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
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元宵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习俗 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社日春社在春分前后 秋社在秋分前后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上巳三月三日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修禊)
传统节日常考知识清单:
1.一岁之首是春节,又名元日与新正。 2.元宵节称上元节,赏灯、猜谜正月半。
3.社日祭祀土地神,春秋两社“分”日行。4.上巳定于三月三,修禊郊游在水边。
寒食在冬至后的105天或106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习俗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由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阳历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得名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端午端阳、重午、重五得名: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由来: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在这一天来悼念他
习俗: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传统节日常考知识清单:
1.寒食禁火食冷食,清明之前一两日,源自重耳祭子推。
2.清明节气按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扫墓、踏青、荡秋千。
3.五月初五祭屈子,端午、端阳、又重五,雄黄酒能驱五毒。
乞巧 少女节、七夕由来:牛郎织女 七月初七习俗: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得名: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名。
传说: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得名:《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腊日 南北朝时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由来;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习俗;吃赤豆粥、祭拜祖先、腊八粥。
除夕为岁末最后一天夜晚习俗:此夜大家全家团聚吃“年饭”,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后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
十二生肖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又称属相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父母在,不远游”等孝悌主张。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太牢:牛、羊、豕 天子祭祀社稷 少牢:羊、豕诸侯祭祀
祭祀常考知识清单:
1.孝父母、悌兄长,孝悌之义今莫忘。
2.牺牲本是祭祀用,牺色纯,牲体全,杂毛不能上台面。
3.太牢猪牛羊,天子祭祀用,诸侯祭祀降一等,少牢只有猪羊用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 | 材料作文导写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名言引语式的材料作文。
材料首先引王夫之的名言论述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命题人随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做了现代的解读:“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材料最后一句说: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可见,命题人要求考生结合时代,对这句名言里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阐释,体现“深思”。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这就是说,定理类似于颠扑不破的真理或一些客观规律,即便有外界左右,但客观规律也是轻易难以改变的,至少于青少年而言,个人之力不可能达到。“而”表示转折或并列,无定法,意思是一个新的名词“定法”是不存在的。
“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这个不存在理解障碍,因为数理化定理天天用。
“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这个存在理解障碍,因为学生大多会自由替换成“法则”“法规”“教条”“常规”等。
综上可见,本题考查的关系并不复杂:
当代青年应坚守正确原理规律和价值观,同时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最终实现自身和国家的目标。
【佳作范文】
01
依循规律,因时因势而动
王夫之认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若把“定理”解释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将“定法”解释为不变的方法、策略。则王夫之的看法,确有道理。
因为世间事物虽然变动不居,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有能被把握的部分,也就是所谓“不变”的东西。人们据此能够找到可控性。
十八般武艺,演起来皆令人眼花缭乱,但背后的实质大体如一,那便是精准发力、制敌要害。
千里马,毛色、肥瘠和脾性各异,然而共同点则是耐力惊人,可以持续跋涉和追击。
异中求同,变中求定,人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而后,可以总结规律,找到能够依循的公式、原理、定理和法则等等。
顺应规律是前提。而具体做事时,人们却可随时随势而变通。
甘龙反对变法,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则果断驳斥,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得以成功,端在敢变能变,因时而变。
孙膑马陵之战,以减灶法骄敌,灭掉庞涓所率精锐部队。虞诩赴任武都太守,仅三千人马,以增灶法示强,遂令羌人不敢追击,顺利抵达后,终于平定武都羌乱。
孙膑和虞诩的成功,则得益于因势而变。
故而我们反对因循守旧、顽固不变。同时,我们也并不主张不顾现实,一味求新,为变而变。
那么,最合适的方式,恐怕是既保持法律、规则和制度等的前后延续性,又依据条件变化,作出及时而审慎的调整。
例如消灭森林火灾,传统上是与火相争,寸土不让;现在则是于火灾尚未抵达之时,先行烧出隔离带,既迅速,又安全,灭火效果异常显著。
而事实上,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会发现,先前认为“万世不易”的公式、定理、规律,也往往有其限定条件和适用范围。
当条件改变,超出适用范围,人们就得及时修正认识,在既定公式、定理和定律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哥白尼、达尔文、孟德尔、爱因斯坦,莫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从而得出颠覆性认识,相继提出“日心说”“进化论”“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相对论”,刷新了人类的知识领域。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没有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只有对未知世界不断延伸的认知。
所以,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恐怕便可以拿来描述对新事物、新形势、新机遇等的认识。
或许有人说:过分强调变化,可能导致初入门者无所适从,难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应该告诉初学者,何为常量,何为变量,之后再让他们开展学习和工作。
我不太赞同这种看法。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得自己放出眼光,切实行动。
“操千曲而后晓音,操千剑而后识器”,经历一番艰辛之后的所得,恐怕才是最重要的收获。
就算是人生之路上的风雨、个人的至暗时刻,也无人能替,只好自己冲过。“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而当你咬牙坚持走过,命运之神也许便会“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心底最深的泥沙,奖励你能感受——每个命运的挣扎”。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真正想强调的,很可能是——依循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
那么,无论面对怎样的变化,请砥砺奋进吧。走自己该走的路,也许才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
02
明道以定理,破执而变法
《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雪芹先生借黛玉之口论及诗法,以为篇章词句,不过是“末事”,第一要紧当属“立意”。如此即便不施铅粉,也自为上品,此乃“不以辞害意”。故诗赞曰:明了诗中道,方得理趣真,破执变乎法,翰墨可通神。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岂独限乎诗,而它途不然?清代哲人船山先生,一言以蔽之曰:“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吾今谓之——明道以定理,破执而变法。
明乎道,定乎理,华枝春满。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面对纷繁复杂,流变不居的“乱花浅草”,我们应明其本道,定其正理。只有明道定理,探得规律,才能转圣入妙。道济大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众皆以为“颠”,或谤或仿,却不知其身在凡尘,心在佛门,“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诚哉斯言。沙门释教,圆融广大,成佛法门八万四千,口念弥陀,手持念珠者,不过菩提一叶耳!试想如若不悟“三法印”,持“四圣谛”,明“八正道”,焉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破山禅师面对即将成为刀下之鬼的一城百姓,破戒食肉,“我为生灵百万,何惜如来一戒”,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便是佛门大道至理。明乎道,定乎理,枝繁华,春自满。
破乎执,变乎法,天心月圆。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旦陷入“我执之境”,便极难脱身,只知有法,不知有理。唯破执念迷雾,变方法手段,方可见千顷澄澈,万里碧霄。在淳于髡用“男女授受不亲,嫂溺何如”进行诘问时,亚圣以其浩然之气对之:“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亚圣的回答掷地有声,豪气干云。可叹又有多少“淳于髡”,在胶柱鼓瑟,食古不化的道路上迷而不返,不晓权变呢?我们常说,这世界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也说万变不离其宗。须知变者,法也;定者,理也!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个人如此,国家更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历尽天华,寻路探径,而成今日盛景。破乎执,变乎法,天心正,月常圆。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百年前“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如是说。百年后,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00后”,我们又当如何呢?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大哉问”,我的回答是明道定理,破执变法,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青春不褪色,奋斗正当时
时光荏苒,转眼,2021年已经结束,2022年已经开启。回望这不平凡的一年,有防汛减灾时的勇毅前行,也有抗击疫情时的奋力奔跑,更有隆重集会时的欢声笑语……这一切来得是那么的不容易,虽荆棘满地、困难重重,但我们过得充实,走得坚定。
如果说一定要用两个关键词来对今年做一个总结,“青春”“奋斗”会进入不少人的视线。于国而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百年大党最靓丽的奋斗底色。于个人而言,干事创业的道路上,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沮丧、并没有让我们灰心,而是重整行装再出发,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我们深知: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只要青春不褪色,奋斗一定能成功。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信念、敢奋斗、能奉献,让自己的青春无悔,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信念为青春提供无限动力。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才能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拥有自己的事业。青年人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心系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本领,勇于担当,才能不负人生。
奋斗为青春插上翅膀。无奋斗,不青春,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人生宣言,我们国家能有今天也是靠无数人的奋斗精神。正是由于这些革命先辈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奋斗的青春更有意义,奋斗的青春不后悔,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奉献为青春增添色彩。奉献而不索取,这是青春的坐标。在疫情暴发后,那些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仰。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祖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自己在奉献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奉献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要使青春无悔、不负人生就要学会奉献。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美好的时代,更是为美好时代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要勇敢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秉持“不负韶华”的信念,心怀“无我赤诚”的勇气,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青春壮志不断奋勇前行,不断披荆斩棘,不断拼搏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之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过程中璀璨绚丽,让拼搏奋斗成为我们青春不可磨灭的“底色”。
无青春不奋斗,无奋斗不青春。2021,我们都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22,愿你,愿我,愿每一个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继续挺拔身姿,昂首阔步,奋力前行,用青春之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不平凡的精彩人生!
拓展训练篇
黄金原野
刘慈欣
从“黄金原野”号向外看,第二个太阳出现了,是“猎户座”飞船减速时发动机的核火焰。
麦克欢呼起来。“19年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
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一种叫“冬神”的药物,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连续服用,冬眠期无限延长。米勒本来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但是,自上世纪中叶的登月以后,载人太空航行几乎停滞。米勒决定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冬神”派上用场的时代。5年后,“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以太”号火箭,但耗尽财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无法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米勒最后完成的“黄金原野”号飞船只能载一个人,而且只能绕月飞行。
不久,米勒在车祸中遇难。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 “黄金原野”号飞船中的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
但是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而是以大于第三宇宙速度的速度向太阳系外飞去。如果没有救援,飞船将飞离太阳系。
以目前人类航天的技术能力,短时间内不可能对飞行器进行救援。但幸运的是,“黄金原野”号上携带着“冬神”药物,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
“黄金原野”号的通信系统连入了互联网,每个人都能通过虚拟现实的连接进入飞船同爱丽丝一起。爱丽丝苏醒的日子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期待着她从沉睡中睁开美丽的双眼,从太空中给世界一个微笑。
2043年12月31日,时代广场,爱丽丝出现在大屏幕上,她微笑着挥手,祝地球新年快乐。接着美国总统哈里森宣布启动“阿波罗Ⅱ”计划,建造高速太空飞船,对“黄金原野”号实施救援。
2044年10月27日是爱丽丝的苏醒日。“我做了一个梦。”爱丽丝轻声说,“我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高楼被绿色藤蔓包裹着,安静得可怕。在一个长满杂草的广场,我看到了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我顺着电缆进入了一个深深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台超级电脑,指示灯亮着,显示屏落满灰尘,我用手指触了一下,显示屏显示一行字:小心!内存里生活着100亿人!我看到地板上有一只老鼠,正在啃那条连接电脑和地面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缆!我想扑过去赶走它,但挪不动步,发不出声……”
2045年12月15日,“黄金原野”号漂流第736天,距地球12亿公里。这一天,航天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NASA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后得出结论:依靠人类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已经不可能实施有效救援,继续进行“阿波罗Ⅱ”计划是无意义的。失望引发的激愤像野火一般蔓延开来,最后哈里森辞职。艾伦继任总统后向全世界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
2062年3月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成功启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就要开始对接时,“猎户座”接收到爱丽丝的录音。“2043年12月15日5点至现在的时段里,‘黄金原野’号发出的所有信息均为智能模拟。‘生命远景’并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黄金原野’号向外太空的漂移是按计划进行的,这项计划只有我和父亲知道。本来他打算自己乘‘黄金原野’号飞向外太空,但出了车祸……‘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源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5天左右,所以我录下了这段声音。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的人。
“有一个传说:在一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告诉几个孩子一个秘密——村子后面的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为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请让我和‘黄金原野’号一直航行下去吧,这是一个好的归宿。”
城市出奇地安静。一个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孩子的母亲说。“那里很远吧?”“会越来越近的。”
麦克和周围的人们安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从“黄金原野”号飞船的视角描写人类为了挽救爱丽丝的生命而研制出的“猎户座”号高速飞船驶来的情景,起到了引发悬疑的作用。
B. 爱丽丝所做之梦意在提醒人类:学科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科学技术越发达,在安全方面就越脆弱,所以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
C. 小说中几个年月日数字的出现,将故事发生的十九年时间简化为几个时间节点,既有利于作者的叙述,也使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有条理。
D. 小说结尾的“会越来越近的”“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等语句表意含蓄,意味深长,暗示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2. 小说是怎样塑造米勒父女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 请结合文中爱丽丝讲述的传说,探究飞船被命名为“黄金原野”号的初衷。(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 B 梦是爱丽丝对人类生存忧虑,人类躲在新技术形成的电脑内存里,人类科技越发达,越容易失去开拓新世界的愿望和激情。
2. 答案:①通过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塑造人物形象:人类载人航天停滞不前,米勒决定自己制造火箭和宇宙飞船;米勒遇难,事业难以为继,爱丽丝踏上太空征程,完成父亲未竟事业;②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爱丽丝梦的描述,揭示对人类命运担忧,展现崇高美丽心灵;③用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人们对爱丽丝的牵挂与关注,衬托出她美好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般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通过他人陪衬或对比来塑造形象;第三,通过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3.答案: ①荒地里没有黄金,但善意谎言使得荒地开垦为良田,使得孩子们生存下来;②米勒并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父女两谎言激励人们研制出新一代飞船,是人类重启对太空的探索;③“黄金原野”象征充满希望的远方和未来,米勒父女像传说中的老人那样,用谎言唤起人类对于远方和未来的关注,所以将飞船命名为“黄金原野”号。
【解析】爱丽丝在生命的最后,给大家讲述了一个“黄金原野”的故事,故事的内容颇有深意,大饥荒的年代,老人用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的谎言,让子孙通过挖掘那片荒地把它开垦为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小说的主人公米勒也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父女俩用谎言激励人们研制出了新一代飞船。爱丽丝已经过世,可是为了激励人类,她用智能模拟的声音欺骗了大家,父女两的谎言激励人们研制出新一代飞船。在小说中说,“2062年3月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猎户座是米勒父女用谎言激励而诞生的成果,是人类重启太空探索的标志。“黄金原野”象征充满希望的远方和未来,米勒父女像传说中的老人那样,用谎言唤起人类对于远方和未来的关注,所以将飞船命名为“黄金原野”号,这也是作者构思这篇小说最想表达的重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