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 长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9 16: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导入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文体知识:词文体知识:词 沁园春:词牌名。
【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后沿以“沁圜”为公主第宅之代词,多见于唐人诗文。
崔湜【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
储光羲【玉真公主山居】诗:“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吴颂【代郭令公谢男尚主表】:“门开鲁馆,地列沁园。”沁园春:词牌名一、参读(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这首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有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也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这首词可以解读一二。 一、参读(写作背景)沁园春 · 长沙 视频朗读,进入情境毛泽东1、聪明的,你能告诉我词的上阕重写什么、下阕重写什么吗?二、合作研读(一)——上阙写景言志,下阙叙事抒情 答案上阕研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赏析 秋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看”字领起的远近上下第二步,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火红的枫叶……看谁脑海中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你能不能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第一步,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美丽的湘江! 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上阕小结 词的下阙叙事抒情,下阕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二、合作研读(二)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
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二、合作研读(三)立 看 怅 问 忆 记 你能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吗?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二、合作研读(四)下阕小结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品评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
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拓展延伸,品评鉴赏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