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雨 巷戴望舒简介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后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去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获“雨巷诗人”的雅号。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朗读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联系背景,整体感知,探究诗的主旨。
欣赏诗歌中的意象 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朗读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联系背景,整体感知,探究诗的主旨。
雨巷戴望舒 朗读全诗,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如“这是一首‥‥‥的诗。”彳亍(chì?chù) :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ǐ)?:毁坏、崩塌。
太息(tài?xī):叹气。难读字正音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雨巷戴望舒雨巷戴望舒 扣文本,圈点词或句子,加以品读,领悟诗的感情基调。雨巷戴望舒 基调:
哀怨又彷徨
背景简介一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背景简介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在现实中,戴望舒正处于热恋之中。《雨巷》收入诗集《我的记忆》中,1929年4月初版发行,扉页上印有法文“给绛年”字样。绛年就是作家施蛰存妹妹,戴望舒当时的恋人。诗集中许多情诗,都是为她所写。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也许正是以他的这位恋人为原形的。
这首诗是恋爱情绪与政治情绪的契合,这是他写政治抒情诗的开端,并初步显示了他此后诗情的基本风貌:日常生活情绪和政治情绪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雨巷》写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希望能遇上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这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的想像似乎变成了一种现实,丁香姑娘真的走近了,飘过了,投出“太息般”“凄婉迷茫”的眼光,最终又消失在雨巷尽头处。诗中塑造了两位彷徨者的形象,他们在彷徨中探寻着,相互走近又相互远离。这是诗人与理想的邂逅,又是诗人与理想的失之交臂。整体感知雨 巷彷徨求索(1--2)——寻找理想理想出现(3--4)——可望而不可即距离拉开(5--7)——继续彷徨追求拓展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雨巷》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着但“道阻且长”,这就给抒情主人公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故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说法也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个层面的“我”。 《雨巷》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欣赏诗歌中的意象 明确:有6个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能欣赏这些意象的美吗?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精华鉴赏 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课后练习:
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同学们把它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一首,并说出理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