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岁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的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型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呜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娘炮之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了“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娘炮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着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 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 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 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烦,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画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勿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过,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会一辈子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的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用毛巾揩去泪痕,慌忙地收拾东西,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画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了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春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延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掀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速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本义是帽子,古人二十岁戴冠,行冠礼表示成人,冠就成了古人成年的代称。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修订。
C.殿试,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
D.禁军,北宋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分隶三衙,防守京师或地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喜读《庄子》,文章出众。欧阳修想要改变当时支离诡异的文风,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
万分,把他擢为第一,并在梅圣俞面前推崇他。
C.苏轼恪尽职守,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有险情,苏轼与城中百姓共同抗洪,并说服卒长带领禁军筑堤,终于保全了徐州。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B.“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C.“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D.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以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
(3)《陈情表》结尾,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的忠贞之情。
(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能够以 的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感人故事。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_______,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诚要言》、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这些中国古人留下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诚然,如今的家庭模式与历史传统已_________,但今天我们所推崇和坚守的家风,也正是那些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风。近年来,家风建设被不同程度忽视,甚至出现了断层。这种家风断层现象造成了严重后果;一些手握公权之人缺失“勤政为民”情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普通民众对缺失“为人处世”基本操守的做法__________。因此,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们更要努力抓好家风建设,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化良家风代代相传。
1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濡目染 比比皆是 相去甚远 司空见惯
B.耳濡目染 鳞次栉比 大相径庭 司空见惯
C.耳闻目睹 鳞次栉比 大相径庭 熟视无睹
D.耳闻目睹 比比皆是 相去甚远 熟视无睹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留下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B.中国古人留下的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C.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D.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深受影响。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正家风也是现实的召唤
B.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现实也召唤着正家风
C.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
D.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这也是现实的召唤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历职郎署"中的“职”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群贤毕至 B.吾师道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7.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而刘夙婴疾病"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告诉不许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亚父者,范增也 D.以其无礼于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若属皆且为所虏
1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其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是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2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辟四窗 辟;比如
B.述诸小妹语曰 述:描写
C.迨诸父异爨 迨:怠慢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盖
2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室仅方丈 B.语未毕,余泣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东犬西吠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雨泽下注
2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分( )(3分)
例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妪,先大母婢也
C.使不上漏 D.明月半墙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鸡栖于厅 其制稍异于前
B. 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
C.以手阖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3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死生亦大矣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高山下的花坏》中,梁大娘的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梁大娘却依然帮儿子还债。老人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要什么,而是清醒地想有现还应该还什么。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用前者掩盖了后者,或者把后者的意义在无意识中弱化了。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成长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恬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