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罗马帝国是将地中海、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人不但使这些孤立的文明在传统轨道上继续发展,还促进它们同拉丁文明的顺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明。这主要反映了( )
A. 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B. 外来文化奠基了古代罗马文明
C. 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 D. 帝国统一利于文明交流与发展
2.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下列古代文明成果对应关系一致的是
A.古代埃及——种姓制度 B.古代中国——方舟传说
C.古代印度——金字塔 D.古代西亚——楔形文字
3.《汉谟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图2),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
A.《汉谟拉比法典》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B.《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汉谟拉比法典》建立种姓制度的意图
D.《汉谟拉比法典》不能维护奴隶主利益
4.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A.城邦公民没有人身自由 B.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C.外邦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D.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5.下列能够推动农耕文明不断扩大范围和影响力的因素是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 ④岛屿众多,航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图3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这体现了古代
A.民族的交融 B.文化的冲突 C.雕像的精美 D.文明的交流
7.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表明当时封君与封臣
A.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 B.不能越级从属
C.都不能独立行使权力 D.产生严重对立
8.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臣要记住下列六个词以证明自己对封君的效忠:“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否则将理所当然地受到谴责。据此可知( )
A.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B. 容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C. 封君封臣义务的相互性 D. 封君封臣关系稳固
9.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表明
A.国王意图加强王权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城市自治运动受挫 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
10.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种"自由"根源于
A.城市人文气息浓厚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D.城市不受国王管辖
11.《查士丁尼法典》记载:"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12.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13.世界中古史上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首都伊斯坦布尔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主宰
△控制亚欧之间商路,对东西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这场改革,日本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了幕府政治统治 D.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
15.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的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粟 C.玉米 D.小麦
16据《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王安敦首次派使臣来东汉,把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史书记载称为“大秦”的国家应是( )。
A. 马其顿王国 B. 罗马帝国 C.孔雀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7.哥伦布《航海日记》记录:“彼等非常顺从……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以为,一旦发轫,……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A.强调了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变化
B.反映了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大帝国
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18.卡蒙斯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一篇对葡萄牙人民的颂歌。史诗的内容是葡萄牙英雄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向印度的新道路的故事,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探险的向往。史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9.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其航行的路线是。
A欧洲→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欧洲→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C.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欧洲 D.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 洲
20.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这一贸易路线流通的诸多商品中最重要的来自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来自美洲的白银,因此被称为"丝——银贸易",这一贸易
A.推动了葡萄牙资本的原始积累
B.拉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C.主要在菲律宾与中国澳门进行
D.刺激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2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等家禽,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这一现象说明
A.全球贸易促进商品流动 B.殖民扩张打破多元文明格局
C.人口迁移促进物种交流 D.商业革命促使贸易中心转移
22.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阻断了商路 B.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
C.政府进行对外战争 D.大量贵重金属的输入
2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三杰"不包括
A.彼特拉克 B.达·芬奇 C.薄伽丘 D. 但丁
24.“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材料体现的思想解放运动
A.主张廉俭教会 B.追求民主法治 C.彰显人性价值 D.提倡主权在民
25.宗教改革时期,很多改革者一方面将神学纳入寻求知识的学术范围;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人可以基于理性,观察自然。这说明,宗教改革
A.使理性主义成为了主流思想 B.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否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
26.图5为2008年英国为纪念哥白尼及其贡献所发行的镶嵌红宝石的纪念币。这位科学家的理论
冲击了人类旧的宇宙观 B.否定了教会的神本观
C.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 D.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27.美国独立战争中,由大陆会议发表,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的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联邦宪法》 D.《权利法案》
28.美国宪法将政府分为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并伴之以制衡制度,以防止其中任何一部分明显地高于其它部分。这实现了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康德
29.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 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 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 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30.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包括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更紧密结合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③取得了更丰富更重要的成果④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褪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此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此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并说明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的理解。(6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 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 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 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8分)
33.(30分)某历史博物馆正在进行世界史相关展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年代末,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 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塑造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大转折时代。在这个时代,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如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形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走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耶稣、释迦牟尼、孔子的各自贡献。(3分)
材料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这本书中提出现代世界的政治理想大多来自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而现代世界的物质基础大多来自同期英国工业革命。两个革命在时间上重叠,携手创造了现代世界,所以被称为双元革命。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的是法国政治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爆发背景及性质。(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4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D A D B C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B C B D B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C C A B C B A
31【答案】(1)局限性:局限于社会上层;过分推崇个人主义;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和思想上,没有反对专制制度(任答二点即可)。关系: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8分)
(2)精神内核:理性。理解:启蒙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和权力制衡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6分)
32【答案】(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6分)
(2)原因: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推动力;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8分)
33. (1)推动基督教、佛救、儒家学派产生(3分)
(2)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受到专制王朝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任答二点即可。)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5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然汽机、汽船、火车等(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