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_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_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08:5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导入
民族危机加深
1898年
维新变法
1899年秋
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国是如何走向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的局面的




——危机 生机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生机!危机?)
义和团运动 (生机!危机?)
民族危机的加深(危机!生机?)





戊戌维新运动(生机!危机?)
1、生机:维新运动背景
①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孔子改制考》
孟子大义云: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在宣传其政治主张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么宣传?
特点: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有选择、有改造的借鉴西学成果。
原因: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守旧势力的强大。
戊戌维新运动(生机!危机?)
2、生机:维新运动开端——公车上书
1895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公车上书的情景
(1)内容
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签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的建议。
通过在京官员和各省参加会试举人都上书的情景,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民族觉醒,维新思潮得到广泛响应
(2)意义
“公车上书”是“士人”首次作为政治力量推行的爱国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维新运动的发展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维新运动(生机!危机?)
3、生机:维新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1)开端
光绪帝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措施
教育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行政管理: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工业: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明定国是诏书的内容和维新运动的措施,分析百日维新推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思想:仍然是中体西用
实践:没有涉及开议会、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没有彻底改革,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戊戌维新运动(生机!危机?)
4、危机:维新运动失败——戊戌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软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变法期间的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思考: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1)结果
(2)原因
①守旧势力强大,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②变法计划失当,操之过急
③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把希望寄托在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
主观: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内部危机:守旧势力强大
长期把持朝政
封建思想浓厚
自然经济雄厚
义和团运动(生机!危机?)
1、生机:义和团运动背景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冲突,反洋教斗争兴起
2、生机:义和团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为什么兴起的这么迅速?
清政府
列强
义和团
打击
施压
利用
拥护
镇压
敷衍
义和团运动(生机!危机?)
3、生机: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1900年1月——1901年9月大事记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客观:
主观:
②浓厚的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
④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⑤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
外部危机:列强侵略加剧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他们中有一位师傅,是个脸色阴沉的高个子老头。走在前头的小孩子举着大旗,上面写着“义和团”三个大字。 ——俄国记者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义和团运动(生机!危机?)
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被杀,甚至夙有不快者,即指为.....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都在捣毁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
——雷颐《义和团运动:一场无与伦比的历史悲剧》
探究:如何全面的认识义和团运动?
盲目排外,分不清西方侵略与西方文明
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反帝爱国斗争
保全中国说代替瓜分中国说
消极
积极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民族危机的加深(危机!生机?)
1、危机: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6月,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7月8月,天津陷落、北京失陷。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克林德碑
对清王朝的侮辱,国耻
民族危机的加深(危机!生机?)
2、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政治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军事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征服
外交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为什么不是全国禁止科举考试?
民族危机的加深(危机!生机?)
3、生机: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等地方实力派督抚拒绝执行清廷命令,与英美等国“互相保护”各自领地的活动。运动兴起后,为保护长江流域,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互保,互不侵犯。1900年6月26日,经盛宣怀牵线策划,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骤、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积极策划参与,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双方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腐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
中国的一线生机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督抚权力变大
1861年洋务运动
督抚财政权进一步加强
1900年,东南互保
中央权力式微,地方权力扩张
中国的生机究竟在何方……
民族危机加深
1898年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
守旧势力强大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生机
生机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合流
合流
中国是如何走向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的局面的 (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下启
上承
三、教学立意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内部上下阶级开展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但由于特殊的社会性质及自身的局限性,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均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专题线索
三、结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五、学情分析
已有: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有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简单回忆起相关知识,学生有对历史事件有共情能力。
未有:初中知识并不完整,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力不强,在历史事件的“共情”中极有可能“出错”,如理解义和团运动时仅揪住落后性、愚昧性。
五、学情分析
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要化繁为简,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在教师的指导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注重知识点讲授的准确性、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
六、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明确近代中国遭受侵略与奋起反抗的历史脉络(时空观念);运用辩证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分析各阶级斗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唯物史观)。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相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对比、分析、解读,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得历史信息和历史认识。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等,掌握利用史料进行辩证、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通过时间轴梳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以及列强侵华的史实(时空观念)。
4.能够通过认识中国上下阶级在救亡图存中的不同尝试,理解其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与自豪感(家国情怀)。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原因、过程和性质;八国联军侵华的历程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辩证分析义和团运动。
八、教法学法
教法 创设历史情境;任务驱动、问题导学;研读分析史料;建构历史逻辑
学法 情境体悟;自主探究;研读史料;对比思考;合作讨论/探究
导入新课
“屠龙大会“ “龙的挑战” “相互协商” “时局图”
思考问题1: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是在什么大背景下形成的?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问题2:中国社会上下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救国探索?
新课教学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所若斯之亟也.....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时代的要求
世界大趋势
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
唯有变法改良才能挽救危亡。
经济的独立发展受阻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为什么改良?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2、谁在改良?
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皇权进行政治改良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3、怎么改良(过程、手段)?
序幕: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3、怎么改良(过程、手段)?
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军事方面
运动性质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一场自上而下的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4、改良的结果如何?
戊戌政变
谢幕: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
失败
5、为什么失败?(局限性)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革新运动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6、改良的历史意义? (分组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上层的变法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新课教学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团民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新课教学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新课教学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新课教学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慈禧对义和团态度变化?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 1899年11月28日
“近日京城内外,拳匪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 ——《上谕》 1900年6月20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
1900年9月7日



新课教学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失败
新课教学
4、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和上述图片与材料,谈谈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杀。
戴西洋眼镜的,杀。
穿西装的,杀。
会说英语的,杀。
留过学的,杀。
和外国人做朋友的,杀。
家里有外国书籍的,杀。
娶或者嫁外国人的,杀。
他们甚至抵制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东西如:
洋楼,拆。铁路,扒。电线,剪。
电灯,砸。钟表,扔。火车,烧。
二、下层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性质:义和团运动一场自发的反帝爱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也是一次革命运动,但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新课教学
三、结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新课教学
四、结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新课教学
3、自主学习:总结出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走势并自主作图。
三、结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1)天津—北京
廊坊附近受挫,逃回天津。
(2)大沽口—天津
天津陷落。
(3)天津----北京
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新课教学
四、结局——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4、思考问题:《辛丑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影响?
辛 丑 条 约 内 容
改:惩办“首祸诸臣”
赔: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设: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惩: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外交控制,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课堂小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课堂小结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思考:救亡之路在哪里?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土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之义也。” —— 梁启超《释革》
课堂小结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
“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杨洁篪
(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两个辛丑年对比图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中国近代社会内部上下阶级的救国探索对我们当下有什么启示?接下来由革命党人领导的革命之路是否实现了救亡图存的使命?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亡→救亡图存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共15张PPT)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目 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目 义和团运动
第三目 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目 民族危机的加深
(社会上层改良)
(社会下层革命)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软弱无能,内政一塌糊涂,经济增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是必然的。
----张海鹏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马关条约》签订
瓜分狂潮
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序幕:
公车上书
康梁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创办《中外纪闻》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严复译著《天演论》
创办《国闻报》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办报,寻找变法依据
北京
天津
广州
上海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宣扬西学 变法图存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
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思想界的大地震)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百日维新 5.失败:戊戌政变 6.评价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戊戌政变:慈禧囚禁光绪皇帝,康梁出逃海外;
戊戌六君子被杀, 措施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2.序幕 3.发展 4.高潮 5.失败 6.评价 7.失败原因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败局早已确定
没有严密组织
国门打开后,底层人民的反映:
一般民众出于最直接的感受,觉得……日子之所以一天比一天艰难,大概是洋人来了之后所造成的,洋人在中国大规模造铁路、开矿山,将中国的龙脉挖断了,地藏的宝气泄露了;洋人在中国城乡遍设教堂,把中国传统神祇(地神)、祖先得罪了、侮辱了,这些神祇、祖先也不保佑中国人了。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扶清灭洋”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原因: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扶清”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爱国官兵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猪 天主 羊 洋人
强烈的
反帝爱国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明显的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 3.评价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让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积极性: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成果没有清醒的认识
局限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镇压义和团运动。
北京
天津
大沽
廊坊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
(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东南
互保
2)俄国
乘机
侵占
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内 容 影响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等。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奕劻)
经济掠夺,加重财政负担
外交控制;
国中之国
军事控制
战略威慑
“洋人的朝廷”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借口
《辛丑条约》(1901)
东南互保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背景: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结果:庚子国变
半殖半封
思维深化
中国如何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列强侵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