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教学设计:《邓稼先》的教学设计
摘要: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其理性思维所散发的光芒,早已为世界所知。在写邓稼先时,他不乏科学理性,同时也倾注了个人的深厚感情,使文章蕴含着一股强烈的难以忽视的情感力量。在《邓稼先》一中,作者借助宏大背景抒发民族情,借助生平时间轴抒发同事情,借助鲜明对比抒发同学情,借助感人细节抒发手足情,借助多次否定抒发同胞情,借助感情饱满的词句抒发赞美之情。以上是该文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认真体会与研究的。本文将留意文本中显性的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从文本的细微之处捕捉那些隐性的因素。
关键词:宏大背景;时间轴;对比;细节;多重否定;饱满的情感
笔者发现,作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人物,有关邓稼先的公开资料十分有限。同时,关于《邓稼先》的解读文章也并不多。在细读文本之后,这里还是依据文本的小标题形式,一一对应,集中从情感方面予以解读。
一、借助宏大背景抒发民族情
文本的第一个标题是《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从......到......”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它本身就包含着跨越与变化,对比与反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奴隶到将军”“从小学到初中”。开头的几句话都是独立成段,而且都在讲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坐标轴上屈辱的近代史,并且线、面、点结合。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在这里得到体现。作者列举史实,选1898年,罗列而有节制,加以评价:“最黑暗最悲惨。”后面,又笔调陡转,由“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变为“站起来了”。历史的前后跨度极大,风云变幻的感觉被营造出来。作者的爱国情怀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写邓稼先之前,先将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以映衬人物形象,已经在突出人物伟大的历史价值。对比即知,如果我们只写日常生活气息浓厚的小人物,根本就可以避开民族历史不谈,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疏远。但是,面对邓稼先这样的人物,作者的处理,无疑是合理的。在写伟大的历史人物传记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开头,而这也是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的文化心理在起作用。其后,作者写道:“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触目于此,我们第一印象就容易是:作者好像将要写一批批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之类的人物。因为思维惯性如此。我们的二十四史之中,大人物通常就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集团。而作者呢,直接抛开了自己设置的线与面,驻足于一个点:邓稼先。邓稼先才是真正值得赞颂的民族英雄。经过千呼万唤,他终于登场。写他,只有一句:“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短短的一句中,其实具有巨大的能量。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将人物置于五千年的漫长的历史坐标轴上,赞美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转变的杰出作用,而不仅仅是对新中国的贡献。其次,也突出他的科学家身份。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多难兴邦,艰难时世孕育着不凡的人物。邓稼先是一位以祖国为重的科学家,爱国是他的灵魂所系。最后,通过“巨大贡献”与“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反差性描述,让读者体会到冷峻无奈的错位感。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除了无限敬佩之情外,怎么能不为他寂寞的遭遇感到惋惜?这么写,也是在替他鸣不平。我们有“尼采热”“弗洛伊德热”“国学热”“汉字热”“于丹热”,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能够掀起“邓稼先热”的风潮呢?
这一部分,既是在写邓稼先个人,也是在抒发作者的民族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历史冲击力。
二、借助生平时间轴抒发同事情
第二个小标题是《“两弹”元勋》。这一部分,初读时,往往被其中的时间所吸引。细细数来,文中的时间有:1924年,1945年,1948年到1950年,1950年10月,1958年8月,28年间,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1967年以后,1985年8月,次年3月,1986年5月,7月29日。这里,固然是简要介绍人物生平。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时间的节奏、间距、细节,以及背后的深层意蕴。如,1945年,邓稼先21岁,从西南联大毕业,这自然是他的聪慧之处过人。再如,他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学习时间仅仅是1948年到1950年。正常情况下,这么短的时间,要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但是,恰恰是邓稼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里仅仅是他的聪明与勤奋吗?显然不止于此。根本原因在于爱国心激励着他发奋学习,与时间赛跑。后文说他“获得博士学问后立即乘船回国”,归心似箭,报国心切,也佐证了这一点。关于时间,有三处写得详细: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7月29日(1986年,承前省略)。前两个,是原子弹与氢弹爆炸的时间,第三个则是他辞世的日子。作者特别地作此处理,其实也是基于对好友的深入认知。即在邓稼先心里,核武器试验与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两弹成功爆炸,也意味着新中国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获得新生,其意义可以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曾写过《邓稼先歌》:“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帝玩博戏。”这首诗,就是以通俗化表达形式还原历史。在冷战时期,中国人民自主研制一流武器,并且成功,真正地大长了民族志气。要知道,当时的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卫生诸方面均处于世界落后地位,与研制世界先进武器极不匹配,这为邓稼先他们出了大难题。
或者说,对于邓稼先这样的伟大人物,世人应该牢牢记住三个时间点:两弹爆炸的日子与他离世的日子。“‘两弹’元勋”,已经成为邓稼先最重要的身份。
不妨再看一组数字:1985年8月(第一次手术),次年3月(第二次手术),1986年5月(第三次手术),7月29日逝世。数字的高密度与快节奏,让人震惊。我们可以通过冰冷的数字,感受邓稼先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所经受的折磨与不幸,也能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同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手术期间,邓稼先还与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发展国防事业的建议书。可以说,邓稼先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完全献给了国家。死的时候,全身大出血,富有救世英雄的悲壮意味。
三、借助鲜明对比抒发同学情
第三个小标题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使用对比与映衬手法,耐人寻味。将二者进行对比,然后突出其中一方,这是人类常见的思维方式。前提是,你要对二者都十分了解,这是逻辑的起点。杨振宁恰恰有这个常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一方面,他在第一段中,简要透露了自己与邓稼先的友谊,用“亲如兄弟”来形容。在第二段中,又提及自己在长达17年里,在很小的研究所工作,而所长正是奥本海默,“所以我和他很熟识”。基于此,作者接下来对二者进行对比,自然可信。作者认为二者相同点是在科学领域属于权威人士,也是所在单位的领导人,不同之处在于为人与气质。在杨振宁眼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这是说其科学成就;用“锋芒毕露”一词,则是触及其个性。奇怪的是,对于一个成就大、个性强、知名度又高的熟人,作者紧紧写了一件“小事”,即奥本海默在做研究生时,常常打断别人(包括自己的导师玻恩)的报告,并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将自己认为更优的解决办法写出来。这样的事,中国人乍一听,确实深感惊讶。不过,在追求学术自由的西方,倒也不算太特殊。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中西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奥本海默持中立态度,其评价也是中性的。
邓稼先性格与为人方面的特点很多,不过,与奥本海默可谓两个极端。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词句来形容:“最不要引人注”“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作者还特别提及邓稼先“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即是承认邓稼先所具备的赤子之心。鉴于邓稼先的上述特点,杨振宁觉得他“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作者用于正面表达的词句,并没有华美的辞藻,但是却十分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的突出特征,足见作者对他的认识很真切,其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
为了更好地展现邓稼先的精神面貌,作者还连举两个“文革”时期的典型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邓稼先说服别人,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在那样天翻地覆的混乱年代,人们早已习惯于煽风点火、火上浇油,至少做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但是,邓稼先却能甘冒危险,守住阵脚,凝聚人心,确实难能可贵,“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所创造的这个奇迹,关键因素当然不是口才,他并不是一个口舌利索的人。关键其实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集体中的崇高地位。就侧面而言,也可以想象当年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政治与社会压力何其沉重。
作者还用了“最高奉献精神”与“理想党员”来评价邓稼先,为自己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这一部分,不仅仅是着眼于科技因素,还深入问题的本质,从文化因素去探讨问题。从术的角度看,二者不相上下;从道的角度看,则邓稼先更胜一筹。作者极尽映衬手法之能事。
回到小标题。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并置,是冒险的,而这本身也是对好友的高度赞美,哪怕底下不着一字。
四、借助感人细节抒发手足情
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是《民族感情?友情?》。作者以疑问的形式拟出小标题,从文字上看,两种感情是交织与融合的,友情的成分似乎有更多一些。如果说,邓稼先是一个被严重遮蔽的人物,那么这一部分的特别之处,也许正是在竭力地突破遮蔽状态,写两个人的正面接触的事情。事情,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大,无非写1971年作者回国与邓稼先的简单会面,以及澄清谣言的过程。阔别了22年,杨振宁对中国的认识,很多地方还会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所严重干扰,甚至被恶意误导。在美国,邓稼先已经名声很大,毕竟见诸报章。与此同时,关于制造原子弹的谣言也乘隙而入。作者也是带着疑惑见到邓稼先,并当面询问。此举,当然不是现在隔岸观火式的八卦心理,而是邓稼先对好友的关心与爱护,不愿意看到他受委屈,不愿意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名誉受损。或者说,这也是杨振宁对民族自尊心的维护,对中国尊严的捍卫。邓稼先面对杨振宁的疑问,采取了谨慎严肃的态度,经过证实后,才正式回信,以正视听,及时消除朋友对自己的担忧之情。可见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写到结尾时,作者说邓稼先“短短”的信带给他“极大”的感情震荡,其中的巨大反差令人深思。还有个一个细节:“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文中写的并不是寻常的生离死别之情。但是,情感的巨大力量,却远远不是普通的私人感情所能涵盖。作者已经不能保持理性平静的状态,而任由情感倾泻而出。这一点,与邓稼先朴素内敛,形成了映衬之美。
这一部分,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作者对邓稼先的称呼是“稼先”,从此几乎一直贯穿到文章结束。而1971年8月16日,这个有细节的时间,对应的也正是稼先托人送信给我的日子。隐含在以上细节中的手足情,不容忽视。
五、借助多重否定抒发同胞情
第五部分的小标题是《“我不能走”》。标题来源于邓稼先的话,它本身用的就是否定的表达。其背景是1982年某次井下出现意外,他不愿意离开,并说了这么一句。从整篇文章看,作者直接写邓稼先的事情并不算多。这一件算是比较特别的。短短的四个字,却在人心底造成了雷霆般的力量,使人叹服。作为院长,负最终责任的人,在突发意外时,面对众人的焦虑,他以过硬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人,也必将感染每一个中国人。
回到这一部分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邓稼先的工作环境:“青海、新疆,神秘的罗布泊。”首先,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荒凉与寂寞。其次,在古文名篇的渲染下,我们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悲凉与沧桑。作者将饱满的人物形象与干瘪的活动环境进行映衬。
作者使用了几处否定式表达: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在古战场这种极端的人文环境中,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目的是阻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本身就有种别样的意蕴,或许正是历史的讽刺吧。而兼以风沙大、气温低、位置偏这样的自然环境,种种艰难,实在是对人的精神与意志的极大考验与无情摧残。核武器试验,是当时对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之一。实验当中,牺牲生命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担负重任的领导人邓稼先在签字时,手也是会颤抖的。作者连用了多处否定式表达,一方面是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体会好感受,特别是他面对困境时的感受,以及在此困境中爆发出来的才智与毅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读者思考,回归历史情境与语境,切实认识邓稼先的非同常人之处。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作者满怀期待与敬意,而语气委婉。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这种事情不需要假设。因为,替邓稼先这样的大功臣摄制纪录片之类的宣传品,本身就是理所应当的,是符合国家主流核心价值的。如果不去做这件事,反倒是我们民族的失误与悲哀。作者重点谈及的是背景音乐。值得思考的是,作者建议用的背景音乐有以下特别之处:一是父亲一生都喜欢它,而父亲长期生活在乱世;二是它产生于“五四”时代,一个狂飙突进的变革时代;三是歌词大多是中国文化因素,如“中国男儿”“长江”“昆仑”“奇丈夫”“燕然勒功”,让人热血沸腾。凡此种种,言外之意,即是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邓稼先的爱祖国主义精神,表达对亡友的高度敬仰之情。况且,邓稼先不正是“中国男儿”与“奇丈夫”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精神与业绩,不正是像“长江”与“昆仑”那样让人感念?而邓稼先虽未领兵作战,但是其领导众人研制的武器,其威力早已胜过千军万马,其业绩也胜过“燕然勒功”。
六、借助感情饱满的词句抒发赞美之情
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小标题是《永恒的骄傲》。与前面五个小标题所属的部分相比,这一块的内容简短而集中,是在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的话。
我们继续关注措辞:“最敬爱的挚友”“无私的精神”“巨大的贡献”“永恒的骄傲”“永远珍惜”“沉痛的日子”“真正永恒”“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其实,不光是以上列举的例子,整个部分几乎所有的措辞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对邓稼先表达怀念与赞颂之情,对其家人表达安慰与骄傲之情。为了更好地提升表达效果,作者不惜使用那些高大厚重的词汇,浓墨重彩,在字里行间营造丰碑式的意味,使读者掩卷沉思,对人物肃然起敬。
由于邓稼先本人的低调性格,也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以及政治、历史与现实的局限性,与邓稼先兼有至少同乡、同学、同行、同道等多种身份关系的杨振宁在写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时,能够采用的材料较为稀少,他只能另辟蹊径。
文本之中,作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表现出了科学理性。与此同时,杨振宁又是一个热情澎湃的人,富有诗意的人,有理想色彩的人,面对邓稼先,他无法抑制自己长久蓄积的感情,于是与理性相伴的是文字中难以掩藏的深情厚谊。
总之,杨振宁用饱蘸个人感情的笔墨,为邓稼先谱写了一篇富于抒情意味的微型传记。需要指出的是:文本中的各种感情是彼此融合与渗透的,并非各自截然割裂。本文也是为了表述方便,进行了分别解读。
参考资料: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情到深处文有味
——《邓稼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其理性思维所散发的光芒,早已为世界所知。在写邓稼先时,他不乏科学理性,同时也倾注了个人的深厚感情,使文章蕴含着一股强烈的难以忽视的情感力量。在《邓稼先》一中,作者借助宏大背景抒发民族情,借助生平时间轴抒发同事情,借助鲜明对比抒发同学情,借助感人细节抒发手足情,借助多次否定抒发同胞情,借助感情饱满的词句抒发赞美之情。阅读本文,不仅要留意文本中显性的情感因素,也要从文本的细微之处捕捉那些隐性的情感因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查阅资料,观看影片,了解邓稼先等“两弹一星”科学家生平事迹,激发热爱科学家的思想感情;
1. 品析并朗读课文,揣摩作者对邓稼先的不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影片《邓稼先》,了解邓稼先生平和伟大事迹。
资源:《邓稼先》(2009年),导演王翼邢。
二、搜集并整理“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当年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彭桓武、任新民、陈芳允、黄纬禄、屠守锷、吴自良、钱骥、程开甲、杨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陈能宽、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三、班级推介会:我最敬仰的科学家
1. 制作“我最敬仰的科学家”海报;
2. 撰写“我最敬仰的科学家”演讲词;
3. 小组内部开展推介会;
4. 班级推介会: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我最敬仰的科学家”。
四、活动总结。
1. 出一期主题为“我最敬仰的科学家”板报;
2.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阅读注解,积累词语。
1. 阅读注解,了解邓稼先生平;
2. 积累词语。
口头习作:说一段话介绍邓稼先,并尽量用上下列词语(至少用上三个)。
元勋、奠基、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二、默读课文,揣摩情感
1. 默读全文,并思考:全文用小标题分成了六个篇章,请揣摩作者在每个篇章主要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批注在文本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情到深处文有味
1.绘制思维导图,分篇章品析文章,并揣摩作者不同情感。
2.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教师谈伟大科学家——杨振宁。
1.搜集杨振宁资料;
2.介绍杨振宁生平及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