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023年中考历史考前10天夺分秘籍(考前预测)
夺分秘籍02:
小专题大素养
考前10天夺分秘籍
考前十天也是提升分数的黄金期。“快中考了,要怎么安排学习内容啊?”考前最后10天,大家很想抓住这最后的时光却又不知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我们总说要回归课本,但“回归课本”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要怎么“回归课本”?
在这几天里,模块记忆法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对每个模块再以中考考点为切入口对知识进行小专题整合,利于学生模块化记忆,助力学生夺取高分!
助力中考最后冲刺,夺取高分!
中国现代史
小专题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开端类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探索
时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会议
中国现代史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变化
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大素养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开端类事件革
开端
小专题一
事件
时间
1.(2022·广东·模拟预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2.(2022·广东湛江·模拟预测)“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C
考题预测
史料实证
材料三 胡适在1922年回忆说:“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新派期刊仅《新青年》《新潮》等不超过10种,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年中,中国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文期刊,大约350种周报,而且皆以‘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为己任。各种思潮和主张背后的支点,都是救国强国的信念……那些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青年人,无不是在对各种各样的强国思路和手段的比较选择中确立起自己的信念的。”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4)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发扬五四运动的哪些精神?
(3)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爱国的精神,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核心素养: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使之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唯物史观
时间
小专题二
内容
影响
1.有人把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突出反映的是( )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要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
请回答:(1)小明设计了一张“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示意图,请你帮他补完未写的A、D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C
B
考题预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探索
核心素养:改革和探索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符合本国国情→唯物史观
时间
小专题三
内容
影响
1.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4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2.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多快好省” ④“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D
考题预测
时代楷模
核心素养: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探索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称号
小专题四
事迹
人物
材料1:“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 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摘录
材料2: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灿烂乐章,对他们来说,韩战代表的不仅是 一场胜利,更重要的在于,它也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长期受西方列强压迫的旧中国的彻底决裂。……这场胜利的意义是无法估计的。“
——【美】大卫.哈伯斯坦著《最寒冷的冬天:韩战真相解密》
国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国际: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中、朝的安全。
请你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史料实证
运用唯物史观,简述1956-1976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材料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王进喜日记》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参考解释
1.党的正确领导及科学指导;
2.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奉献 ;
3.英模的担当与引领作用;
……
爱国主义精神;
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艰苦创业的精神……
史料实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会议
影响
小专题五
内容
时间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上述总路线的内容反映了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党和人民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党和人民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D
2.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党科学判断国情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前后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认识的会议分别是 ( )
A.中共八大和中共十八大 B.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
C.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九大
B
考题预测
(4)图1和图2中的会议分别将哪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X_X_K]
(5)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史料实证
中国现代史上的制度创新
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坚持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之一→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制度
小专题六
内容
意义
1.(2022·山东德州·一模)2021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德州市教体系统开展多项宪法宣传周活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B
2.(2022·辽宁辽阳·一模)地理课老师讲到了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发展,历史课老师讲到了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的改善,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讲到了台湾和大陆关系的新发展。这些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
A.“求同存异”方针 B.一带一路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
考题预测
史料实证
材料三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便于团结和组织全国人民决定国家大事,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
意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各民族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促进民族团结及各民族共同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变化
核心素养: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在于维护国家利益旧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时期
小专题七
内容
意义
1.(2022·湖南·湘潭县青山桥镇青山中学模拟预测)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这说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
A.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 D.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
B
2.(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2022 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强调:“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原则立场出自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D.日内瓦会议上的主张
A
考题预测
史料实证
(2022·河北邯郸·二模)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外交政策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目标。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一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而努力。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这不仅为世界各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而且也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国际争端,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冯伟庆《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并概括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哪些重大调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这些调整对世界有何影响?
【答案】(1)变化:中国与美等国关系逐渐正常化;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目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提出“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2)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图片
小专题八
成就
时间
1.(2022·贵州毕节·模拟预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按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B
2.(2022·湖南株洲·模拟预测)2022年4月30日11时3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所属的火箭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黄海南部海域,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系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高性能飞机制动装置和航空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关键材料的科技成就是( )
A.刘筠的湘云鲤(鲫) B.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
C.黄伯云的高性能碳 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巨型计算机
C
考题预测
史料实证
材料二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中国空间站的搭建,中国航天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完成了众多人类探索创举。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太空实验基地,可以为改进人类健康、推动工业技术进步服务,也吸引了众多国家申请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合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发展航天科技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2)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科技创举;造福人类;促进国家高新科技的发展与运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彰显了太空治理中的中国责任与担当。(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继承与创新;国家政策;科研队伍素质;研究环境;思想观念;国际间的合作。(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