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023年中考考前规划与指导系列专辑--时政热点
专题07:
科技兴国 航天筑梦
时政热点一遍过
目 录
CONTENTS
核心素养.03
考点链接.02
热点解读.01
中考预测.04
热点解读
01
链接考点
明确热点
科技兴国 航天筑梦
热点
解读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
北京时间2023年2月10日0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考点链接
02
细化考点
链接史实
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科技
比较归纳
领域 成就名称 朝代 内容、历史价值或历史地位
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
数学成就 祖冲之—圆周率
北方农业 贾思勰《齐民要术》
医学 华佗
张仲景
李时珍
商朝
南北朝时期
北朝
东汉
东汉
明朝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思想
编写《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科技
比较归纳
领域 成就名称 朝代 内容、历史价值或历史地位
明代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工程建筑 都江堰
秦长城、明长城
隋朝大运河
北京故宫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明朝
明朝宋应星
明朝徐光启
战国后期
秦朝、明朝
隋朝
元朝始建
西汉出现
隋唐时期
唐朝
宋朝
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是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全面总结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综合水利枢纽
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技术更先进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价格便宜、易推广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即经济又省时
唐末开始运用,宋元广泛运用于军事
北宋末年始用于航海,促进航海业和贸易的发展
考点链接2-中国现代科技-两弹一星
比较归纳
两弹一星 含义 发展成就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人物 意义 精神 指核弹(原子弹与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邓稼先: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两弹元勋”
(2)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打破了当时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考点链接3-中国现代科技-农业和医学
比较归纳
领域 成就 作用或地位
农业
医学
科学技术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②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
④科学技术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等.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饥饿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疟疾新药青蒿素。
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考点链接4-中国现代科技成就-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比较归纳
载人航天技术 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认识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考点链接5-中国现代科技--航天精神
比较归纳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
飞天宇航员
翟志刚—中国第一位
太空漫步宇航员
刘洋—中国第一位
女性航天员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考点链接6-三次科技革命
比较归纳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领先国
重要 发明
时代
新能源
启示 18世纪60年代
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英国
美、德
美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珍妮纺纱机、改良的蒸汽机、火车、轮船
电灯、电话、电车、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电子计算机、原子弹、航天飞机等
煤炭
电力、石油
风能、太阳能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3)青少年要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4)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前提和社会环境。
考点链接7-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比较归纳
社会进步 原因
表现
作用
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
1、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3、政局稳定。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工业劳动力人数增加
大众教育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污染严重
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如何应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②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③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核心素养
03
能力提升
紧扣课标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碗问题”主要由哪位科学家解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实际,请写出你的感悟。
袁隆平
要解决好农民和土地问题,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注意国家粮食安全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摘自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设科技强国》
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战略?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我国应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近代大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列举两项当时的“新技术、新发明”。
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
列举:电灯、汽车。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的途径。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利用新的科技。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并谈一谈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中考预测
04
实战演练
预测中考
中考预测
1.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的职业。下列职业属于“信息时代”中出现的是( )
①互联网营销师 ②电话修理工 ③飞行员 ④多媒体网络编辑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A
2.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重视培养人才,提高了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由此可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
A.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受到美国大力扶持 D.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B
中考预测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这体现了宋朝( )
A.重武轻文 B.重文轻武 C.文武并举 D.机构臃肿
B
4.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发明,下列有关四大发明表述错误的是( )
A.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火药在隋朝末年被用于战争
C.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D.指南针在宋朝被应用于航海
B
中考预测
5.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著作,作者是徐光启
B.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
C.《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D.《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明代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C
6.“海水稻”、国产航母、“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人造太阳、“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飞船……都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中国能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综合国力的增强
C.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D.科技兴国的理念
A
WORK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