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隆中对[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7-28 07: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隆中对
教学设计示例 1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 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示例 2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
  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
  2.课后练习一。